问题

新清史运动是否可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回答
新清史运动是否可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若要概括性地回答,我会说,虽然「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句话非常有力,能抓住某些批评者对新清史运动的担忧和指责,但它 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新清史运动的全部面貌和核心意图,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指控而非严谨的学术分析。

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审视新清史运动的核心论点,最后再将其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进行比较和评价。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含义与历史渊源

这句话传递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其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和合法性的基石。如果能够篡毁、歪曲或抹去这段历史,那么这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就会动摇,其独立自主的地位也就危险了。这句话通常在民族主义叙事中被用作警示,强调维护民族历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临外部威胁或内部统一性挑战时。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而记忆的丧失即是民族的死亡。

新清史运动的核心论点

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新清史运动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学派,而是一个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的、对中国清朝历史研究方法和解释框架进行反思和重塑的学术思潮。它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清朝的非汉族性与多元性: 这是新清史最受争议的出发点。新清史学者试图挑战传统中国史学中将清朝视为“中国历史延续”的叙事,而是更强调清朝作为满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核心并非以汉族为中心。他们认为,满族拥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政治制度和历史叙事,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并非简单地将汉族“纳入”中国,而是“征服”和“统治”了汉族。因此,清朝的历史应该被视为一个由满族主导的、包含多元民族和文化的帝国历史,而非仅仅是汉族王朝的延续。

2. 关注“帝国”而非“王朝”: 新清史学者倾向于将清朝视为一个前近代意义上的“帝国”,而非仅仅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王朝”。这意味着他们更侧重于分析清朝的帝国扩张、疆域形成、多元民族管理以及与其他帝国之间的互动。他们认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应该打破以汉族为中心的“王朝史”模式,而采纳更广阔的、跨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清朝的统治。

3. 挑战“中华民族”概念的普适性与历史连续性: 一些新清史学者认为,将“中华民族”的概念简单地套用到清朝时期,可能会掩盖当时存在的民族矛盾和差异,以及清朝统治者独特的民族认同和政治策略。他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是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下逐渐形成的,不应将其视为贯穿古今的、天然存在的实体。

4. 方法论上的革新: 新清史运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史料解读角度,例如更多地利用满文史料、蒙古文史料、藏文史料等非汉文材料,以及关注边疆地区、非汉民族的历史叙事,从而挑战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一视角。

新清史运动与「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联系与断裂

现在,我们将新清史运动的核心论点与「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句话进行对比。

联系(批评者眼中的联系):

批评者将新清史运动的上述观点解读为一种“亡史”的企图,具体表现为:

否定中国的历史连续性: 通过强调清朝的“满族”属性和“征服者”地位,新清史运动被认为是在割裂中国悠久的历史连续性,试图证明清朝并非中国历史的“正统”延续,而是外来的统治。这种割裂被视为对中国国家认同的釜底抽薪。
分裂中国的国家统一叙事: 如果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帝国”,而不是汉族统治的“王朝”,那么清朝所统治的广袤疆域,特别是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其历史叙事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批评者担心,新清史的解释会为这些地区的分离主义提供历史合法性,从而威胁中国的国家统一。
削弱汉族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将清朝定义为非汉族中心,会自然而然地削弱汉族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绝对中心地位,这对于强调汉族文化主导性的民族主义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在抹杀汉族为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并在文化上瓦解中国的凝聚力。
以“学术”之名行“政治”之实: 批评者认为,新清史运动并非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受到某些西方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影响,旨在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历史研究与政治目的联系起来,无疑是将新清史的解释直接与“亡国”联系起来。

断裂(新清史学者自身的辩护和实际研究方向):

然而,大多数新清史的学者并非怀有“亡国”的意图,他们的辩护和实际研究方向可以揭示这种指责的不准确性:

并非否定“中国”,而是重塑对“中国”的理解: 大多数新清史学者并非否定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不是要将清朝从中国的历史叙事中剔除。他们的目标是 重新理解和表述 “中国”这个概念在清朝时期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清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更复杂、更多元的角色。他们认为,传统的“汉族中心”叙事本身就过于简单和片面,未能充分反映清朝作为多民族帝国的事实。
关注史实的丰富性,而非政治目的: 新清史学者强调的是基于对新史料的解读和新方法的运用,旨在呈现一个更符合历史原貌的清朝。他们认为,过度政治化的历史叙事反而会扭曲历史事实。他们对满文、蒙古文等史料的重视,是为了 弥补 传统汉文史料的局限性,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清朝的统治。
“帝国”视角并非“反中国”: 将清朝视为一个“帝国”,与将其视为一个“中国王朝”并不完全是对立的。世界上存在许多成功的帝国,它们都对各自的文明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清朝作为一个帝国,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东亚乃至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例如,研究大英帝国或奥斯曼帝国,并非为了“亡国”,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统治模式、文化交流和历史遗产。
中国历史研究的进步: 从学术角度看,新清史运动是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拓展和深化。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固定观念,促使学者们跳出传统的藩篱,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这种学术上的“挑战”和“革新”,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亡史”。

为何会出现「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指责?

这种严厉的指责,很大程度上源于:

1. 民族主义的情感与国家认同的敏感性: 在中国,历史叙事与民族国家认同紧密相连。任何可能动摇这种认同的观点,都会触动敏感的神经。新清史的观点触及了中国历史疆域的合法性、民族的起源和构成等核心问题,自然容易引发强烈的反应。
2. “汉族中心”叙事的惯性与政治解读: 长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的主流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汉族王朝展开的,并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汉族文明的传承画上等号。当新清史挑战这种惯性时,就被视为对现有秩序的颠覆。同时,这种挑战很容易被政治解读为对国家分裂的暗示或支持。
3. 信息不对称与学术误读: 大部分公众对新清史的了解可能来自媒体报道或二手解读,而这些解读往往会简化甚至歪曲其核心观点,将其描绘成一种“全盘否定中国历史”的极端理论。学术界的争论也可能被公众解读为学术界内部的“大战”,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4. 历史遗产的争夺与话语权: 对于清朝及其统治下的土地,存在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话语权争夺。新清史的出现,挑战了某些被固化的历史叙事,也可能被视为对原有话语权的挑战,从而引发反击。

结论

总而言之,将新清史运动简单地概括为「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是过于片面和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定性。

从批评者的角度看, 他们担忧新清史对清朝“非汉族性”的强调,会动摇中国统一的历史叙事,削弱民族凝聚力,最终威胁国家主权。这种担忧,虽然情绪化,但反映了历史叙事在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从新清史学者自身的角度看, 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进行更严谨、更客观、更全面的学术研究,是挑战一种过于简单和片面的历史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清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真实地位。他们追求的是史学研究的进步,而非政治上的颠覆。

与其说是“亡史”,不如说是对“如何讲述中国历史”的一次激烈的学术辩论和范式挑战。 这种辩论的尖锐性,恰恰说明了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之间那根脆弱而又坚韧的联系。

如果一个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亡国”,那么它很难被称之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现有认知的不断反思和修正。新清史运动是否能被视为一次成功的范式转移,或者其某些观点最终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稳定性,这还需要时间和更深入的学理讨论来检验。但无论如何,将一句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口号直接扣在新清史运动头上,是对其复杂学术内涵的极大简化和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清史其实是第一次注意到了古代中国的本质。即东亚多民族大帝国。可惜的是将研究对象仅仅放在清朝身上,确实会让人怀疑其居心不良。

user avatar

被@爵士猫挂了,新清史运动是否可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 知乎

那就把评论修补一下也转出来发个回答。

不管姚大力们怎么回避和否认,新清史极为明显的用历史为当代政治服务,先削弱,有机会就否认塞外(内亚)是传统和一般认知的“历史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姚大力自己最后也直率承认的。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对任何呼应新清史(注意是且只是“新清史”,姚大力们最喜欢把北方边疆历史研究整个绑架为“新清史”,把反对“新清史”偷换概念为反对边疆史研究)的所谓专业探讨,不是蠢就是坏,或者两者皆有。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们有。历史研究可以超脱于政治,但否认有的历史研究就是为政治目的服务,鬼都不信。类比的话,吕思勉骂岳飞赞秦桧,顾颉刚在抗战时坚持反对“炎黄子孙”论,姚大力们对新清史的热爱可谓完美继承之。

人是有情绪的,没有情绪的正常活人绝对不存在。愤怒、鄙视也是情绪的一种,并不是抱着愤怒、鄙视的情绪就必然失去理智,反之亦然。不要以为只扣上一顶“你在闹情绪”的帽子,就代表了可以把别人打入“不懂高贵学术无国界”的愤青、喷子行列。低调俱乐部是不是看上去也非常理中客呢,他们最喜欢批评反对者无脑狂热。陈嘉庚先生1938年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后者不是自不量力的爱国贼,前者更不是冷静坚毅的民族脊梁。

厘清了不是只有“断情绝性”才配“讨论问题”的是非后,可以来看新清史的恶毒,以及,实际是当代政治而非中立历史研究的根本性质问题了。

新清史对中国的深深恶意,是它开启了对满、蒙、藏、维以及其他传统上主要生活在长城塞外的农商、渔猎、游牧民族的历史研究?

说出或是暗示这个观点的人得多不要脸!

对此值得一驳吗?

不值得浪费一句口舌。只用回答一个字:

呸!

新清史的核心,或者说最关键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内亚观”。剥去复杂绕口的“推导”、繁多零散的论据,深入到最底层最基石,到底是什么意思?

哪怕只是稍微看过一点对新清史部分代表著作、论文简介,也可以迅速找到关键:

清王朝在统治中国的同时,注意这个关键词“同时”,又是一个“内亚帝国”。

或者说,清王朝(在入关击败农民军、消灭南明后)是一个中华帝国和一个内亚帝国的联合体,后者甚至更在前者之前、之上,是一个内亚帝国对传统中华帝国的征服,并形成了两元制君合帝国。

请问,姚大力或者其他新清史的爱戴者们,敢正面否认新清史笼笼总总,核心要义都不脱这个结论吗?

“两元制君合帝国”!

“君合帝国”!

“君合国”!

新清史的代表人物、主要附和来自于国外,来自于西方汉学界,这个是无需复述的客观事实。而西方汉学界作为西方历史学界的一个分支,主要人物都是受西方历史教育科班出身。会出于不明白不理解,“随便”“随意”的在清史研究中引入“君合制”的概念?

姚大力倒是还可以辩解说,他是半截入土的老头子了,年轻时信息不畅,对西方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了解不多,通了六窍。所以不知道、不懂得,承认清王朝(帝国)是“君合制”的长远和现实危害。不过,我很怀疑,非常怀疑,他的年龄,加上他的专业,至少不太可能不知道,外蒙古分裂的(自我)法理依据就是“满蒙君合于清,清帝退位,蒙古自然获得独立”。

而当代的年轻人,哪怕是业余历史爱好者,去称颂“新清史开拓了新的历史视野”,却不了解、不在意“君合制清帝国”的险恶政治用心,就一定是在历史知识储备和基本爱国情操上,至少一项不及格。

“历史上匈奴历史、历史上突厥历史、历史上回鹘历史、历史上蒙古历史。历史上女真历史。历史上契丹历史。历史上鲜卑历史, 从“中国历史”割裂出去, 这才会导致现代的中国人的历史分裂感,为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口实。 ”

——修改关键词奉还。

新清史把“中国历史”偷梁换柱为“(大)东亚(含中亚和北亚的所谓内亚)大陆历史”,将满、蒙、藏、维等等几十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与“中国历史”并列,把“中国历史”狭隘化为“汉族历史”,这是有眼睛、认识字的人一看都能看得明明白白的。

把反对新清史扣上“割裂少数民族于中国历史”的帽子,真正是当面颠倒黑白、含血喷人。

又或者,做贼心虚,贼喊捉贼。

user avatar

谢邀

@锦熙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美国“新清史”学派的学者如欧立德(Mark C. Elliott)、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 )、罗友枝(Evelyn Rawski)等人我个人相信他们是出于真诚的学术研究。虽然罗友枝女士和柯娇燕女士的观点有点极端,似乎她们和“汉化”有多大仇似的,提到满族汉化就反感,对所谓清朝“汉化”问题太过于敏感了。罗友枝女士在与何炳棣先生论战过程中,完全否定了清朝汉化,认为清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亚满洲帝国,和汉文明一点关系都没有;柯娇燕对汉化厌恶更甚,甚至连汉名都不要了。但是我认为她们的观点毕竟还是她们自己经过研究、思考后提出的一家之言,从单纯学术的角度看还是值得尊重的。就像当年中国历史疆域讨论时孙祚民先生一样,他老人家认为辽、金非中国,把“中国”等同于汉族,但他治学严谨,真诚追求真理即使在文革时期受尽野蛮迫害也不屈服,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值得我们后辈学子学习的,我虽然不赞成他的观点但是依然很尊重他的观点,因为这是他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应该说,美国“新清史”学派的观点有很多是我不赞成的,但也没必要把学术之争上纲上线说成是“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我相信他们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妄图分裂中国才故意炮制清朝未汉化(或全盘汉化)论的,更多地是一种学术的探讨,学术可以争辩、可以批判但不应该扣帽子。“新清史”学派学者们的一些观点和我们不一样可能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他们说清朝主要身份是内亚游牧帝国而不是传统东亚(儒家汉文明圈)王朝,或者说清朝西进是中国对中亚“殖民扩张”等。以往我们研究清史确实忽略了清朝未完全汉化这一事实,清朝也确实有内陆亚洲游牧民族(广义上的游牧民族,含渔猎民族)政权的某些因素;至于“殖民”论,我认为这是因为西方人理解的“殖民”(colonize)和我们所说的有本质区别吧,虽然我不赞同把清朝兼并今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说成是“colonize”,但是不可否认清朝确实在中亚方向上大大扩张了中国的版图,今天的新疆和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川西、甘南州及新疆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在地理上确实属于中亚的一部分(甚至是中亚地区主体部分),吐蕃、喀喇汗王朝、西辽王朝确实是古代中亚历史上的政权。所以我认为,美国“新清史”学派和一部分中国学者(如大陆学者何炳棣、台湾学者汪荣祖)之间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学术之争,他们并不带政治目的,没必要给他们扣“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帽子,何况大部分“新清史”学者(如欧立德教授)仍然认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

但那些利用“新清史”宣扬“元清非中国”论的中国蝗蚶份子就是居心不良了。他们的所谓“元清非中国”这套理论不过是拾人牙慧,从他们倭寇主子白鸟库吉、福泽谕吉、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那里抄袭来的。他们本身就是日本右翼势力扶持起来的,目的不在于讨论学术问题(真要从事学术研究为什么殴打阎崇年先生那么一个手无寸铁的七旬老人),而是有险恶的政治用心,目的在于挑拨中国民族关系、破坏中国民族团结、打断中国中华民族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为日本(还有美国)再次侵略中国制造机会。他们和真正的美国“新清史”学派的关系就像疆独势力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是打着后者的旗号而已。他们才是真正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目的就是要灭亡中国。

---------------------------------------------------------------------------------------------------------------

这里随便说说“新清史”和日本法西斯以及一些汉奸(蝗蚶)“元清非中国”论的区别。

首先,“新清史”学派大多数学者是认同清朝属于中国的,只不过他们认为清朝没有汉化或者没有全盘汉化。他们的理论最多属于沿袭德裔美国学者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的“征服王朝”(the Dynasties of Conquest)理论,是把清朝看作英国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1066~1154)、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485)和印度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1526~1857)、伊朗卡扎尔王朝(Qājār Dynasty,1794~1925)那样的征服王朝罢了,没有不承认清朝是中国。而“元清非中国”论者不承认元朝、清朝是中国,甚至不承认蒙古族、满族是中国人,故意混淆“中国”和“汉”这两个不同概念。

其次,“新清史”学派是强调用内亚史观看待清朝历史,通过满文、藏文、突厥文史料并运用全球化视角、“边缘视角”(border)研究清朝历史,他们不少人对“中国”一词在中文中古今含义的不同以及古代王朝国家和现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区别是分得很清的。“元清非中国”论者混淆汉语中作为古今异义词的“中国”一词古今含义,曲解中国古代“华夷之辨”,把清朝说成外国侵略中国并在中国疆域内建立的殖民政权(请问有一个全部领土都属于它的殖民地而没有自己本土的殖民政权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区别,“新清史”学派是学术探讨而不是怀着险恶政治用心故意放毒,“元清非中国”论者志不在学术研究却怀有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

------------------------------------------------------------------------------------------------------------------------------

哈哈,本来我们一些正常人正在讨论学术问题,没想到你们这些被我戳到痛处的家伙也来了。正好,让大家看看你们的素质如何、到底配不配被称为“人”!骂人和扣帽子不能说明你们水平高,恰恰证明你们心虚!要成才先成人,成人要先学会说人话!


这正好说明了我所说的后一种人根本不是像前面一种人一样真心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恶意捣乱,说理说不过就开始骂人,哈哈

@锦熙

我始终认为在一个理性文明、充满人性的现代社会中包容不同声音是必须的,但法律才是保障这样的社会能够运转下去的基石。所以对待真正搞学术的学者无论他们持什么观点都应该给予包容和尊重,但对于居心不良、妄图危害社会的人得依靠法律来制裁他们。所以对待胎毒、蝗蚶、轮子邪教、霓虹国间谍最好的办法就是送他们进去见警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清史运动是否可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若要概括性地回答,我会说,虽然「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句话非常有力,能抓住某些批评者对新清史运动的担忧和指责,但它 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新清史运动的全部面貌和核心意图,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指控而非严谨的学术分析.............
  • 回答
    新清史运动在美国学术界兴起,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学术思潮、研究方法以及对既有认知挑战的汇聚。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看看它如何在美国的汉学研究领域扎下根基并发展壮大。首先,得从美国汉学研究的大背景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处理新冠疫情期间对使用运送尸体的冷藏卡车进行清洁消毒后用于运输食品的规定,以及其决定不征求公众意见的做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法规制定过程以及公众信任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背景:疫情.............
  • 回答
    “新清史”的出现,的确在史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是否会有类似的“新明史”、“新元史”也应运而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新清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打破了什么,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视角。“新清史”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明确的学术流派,更像是后来者对一段历史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它的核心.............
  • 回答
    如果新清史观和明粉占据了主流历史叙事,我们的社会可能会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学界观点的碰撞,更会渗透到文化、教育、民族认同甚至地缘政治的方方面面。这绝对会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未来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新清史观和明粉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和侧重点。但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他们成.............
  • 回答
    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结合新清史研究的整体特点来理解。总的来说,新清史学者在满文研究上呈现出一种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态势,既有显著的进步和贡献,也存在一些持续的挑战和批评。以下是对新清史学者满文水平的详细评价:一、 新清史研究的兴起与满文的重要性在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之.............
  • 回答
    怎样看待和评价如今西方的新清史学派?西方的新清史学派是近年来在清史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不少争议的一个重要学派。要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其产生的背景、核心观点、研究方法、贡献以及局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新清史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要理解新清史学派,首先要了解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 回答
    关于汪荣祖与姚大力关于“新清史”的争论,这绝对是中国史学界,尤其是清史研究领域,一个非常值得说道且颇具看点的话题。两位都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的观点碰撞,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在面对西方学术思潮时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调整。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得先说说“新清史”是个什么东西。“新清史”的缘起与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清华法学院新设的“计算法学”专业,这无疑是法律教育领域一次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要深入理解它的意义,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计算法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科技与法律”的结合,而是将“计算”这个核心能力,置于法学研究和实践的中心。 这意味着它不是停留在“法律.............
  • 回答
    “赴华冬奥记者发现‘中国新冠真清零了’,美媒主持人吃惊”这一事件,虽然具体内容和报道细节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并且极具讨论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认知鸿沟: 信息源的局限性: 国际媒体记者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是经过安排和筛选的。在“闭环管理.............
  • 回答
    2022年,在新冠疫情持续存在的大背景下,“动态清零”政策曾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应对策略。然而,随着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率提升以及全球经济社会压力的增大,到2022年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放弃了“动态清零”这种严格的防控模式,转向了“与病毒共存”或更加宽松的防控策略。在中国大陆,是唯一还在坚持.............
  • 回答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至今,关于“共存”与“清零”的争论从未停歇。这两种策略,如同硬币的两面,各有其逻辑支撑,也伴随着各自的代价。要深入理解,不妨从几个维度去审视。“清零”政策:一种追求“绝对安全”的努力“清零”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将病毒从社区中彻底清除,不让其传播蔓延。这就像一场战争,力求将敌人歼.............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