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清史运动为什么会在美国兴起?

回答
新清史运动在美国学术界兴起,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学术思潮、研究方法以及对既有认知挑战的汇聚。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看看它如何在美国的汉学研究领域扎下根基并发展壮大。

首先,得从美国汉学研究的大背景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文明”这个宏大的概念展开的。学者们倾向于将中国视为一个拥有悠久、连续、同质化文明的实体,而秦汉以后的王朝,特别是唐宋明,更是被视为汉文化的主体和经典形态。这种视角,深受欧洲中心主义以及一些传统中国史学观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有一种“以汉为中心”的视角在主导。

在这种框架下,清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在早期虽然也受到关注,但其历史地位和研究深度,往往不如汉族王朝那样被深入挖掘。研究者可能会更多地从“汉化”的角度来审视清朝,或者将其视为汉文明的一个过渡或边缘阶段,关注点更多在于清朝如何被汉文化所吸收,而不是它自身的独特性和贡献。

然而,到了20世纪后期,全球学术界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向”。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促使学者们开始反思和挑战那些被认为是宏大叙事、主导性话语的理论和观点。人们开始关注那些被边缘化、被压抑的声音和历史。这种思潮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美国汉学界。

具体到新清史运动的兴起,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可以详细展开:

1. 对“中国”概念的再审视与挑战:

新清史学者们开始质疑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中国”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在传统的理解中,“中国”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汉族及其文化,而忽视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民族以及它们对形成今日之“中国”所扮演的角色。

尤其是在讨论清朝时,满族的统治地位以及他们如何整合了蒙古、新疆等广大地区,构成了“多民族帝国”,这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新清史学者认为,过去的汉学研究,往往过于强调满族如何“汉化”,却忽视了满族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特征,以及如何通过他们的制度和统治,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成员凝聚在一个帝国之下。他们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插曲”,而应被视为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塑造“中国”概念本身的关键力量。

2. 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引入:

美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领域,一直对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持开放态度。20世纪后期,诸如帝国史研究、民族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在西方学术界蓬勃发展,这些新的视角和工具被引入到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

帝国史研究的视角: 学者们开始运用帝国史研究的理论来分析清朝。他们关注的是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跨地域的帝国,其统治的合法性来源、行政管理方式、意识形态构建等问题。这与以往侧重于王朝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研究有所不同。他们会借鉴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其他大型帝国的研究经验,来理解清朝的特殊性。
民族主义与身份认同的研究: 当代对民族主义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范畴。新清史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清朝时期,在面对汉族、满族、蒙古族等不同族群时,如何构建和维系帝国的统治。他们会深入研究满族的民族认同如何演变,以及他们在统治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其他族群的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塑造自身的权威。这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认为他们就是主动“汉化”,而是更复杂和动态的过程。
全球史和跨国史的视角: 清朝的统治疆域辽阔,其对外关系也十分复杂,涉及与俄罗斯、中亚、欧洲等地的互动。全球史和跨国史的研究方法,促使学者们将清朝置于更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理解其国际地位以及在全球体系中的作用。

3. 对“中国”概念内在张力的关注:

新清史学者们注意到,中国历史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尤其是在清朝,其统治的疆域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十八省”。满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治疆域的扩张,实际上是重新定义了“中国”的地理和文化边界。

例如,过去对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区的历史研究,往往是被视为中国历史的“边疆”或“附庸”,而新清史的研究则认为,这些地区在清朝统治下,是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在清朝的统治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满族统治者不仅是从汉族那里继承了治国之道,也从蒙古、藏传佛教等那里吸取了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满汉蒙藏”杂合的统治模式。

4. 对现有史学范式的挑战与反思:

新清史的兴起,也带有对当时美国汉学界一些既有研究范式进行挑战的意味。有些学者认为,传统的中国史研究,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理解像清朝这样的多民族帝国时,可能存在“汉族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新清史的学者们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打破这种局限,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他们认为,如果仅仅以汉族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历史,或者认为只有汉文化的延续才是“正统”的历史,那么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历史维度。

总结起来,新清史运动在美国的兴起,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学术思潮的推动: 后殖民主义、帝国史研究等新思潮的引入,为挑战传统“中国”概念和“汉族中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的革新: 全球史、跨国史、身份认同研究等新方法的应用,使得学者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清朝历史。
历史事实的再发现: 对满族统治下的多民族帝国特性的深入挖掘,揭示了过去研究中可能被忽视的面向。
对既有范式的反思: 对传统汉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和超越。

因此,新清史运动并非否定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求对构成“中国”的历史实体进行更精细、更包容的理解。它鼓励学者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历史,认识到民族多样性、文化融合以及帝国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像清朝这样一个深刻塑造了现代中国疆域、人口构成和国家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使得美国汉学界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多元和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清史的特点就是把剑桥晚清史里处于核心位置的挑战回应,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这些和西方国家有关东西通通不要,只把剑桥晚清史里有关幅员辽阔的帝国疆域中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等相关内容放大放大再放大。

在这些历史学家的笔下,满族不再是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反而变成了伟大的世界征服者。中国历史书一再强调的夷狄入中国而中国之变成了无中生有的东西,反而中华只是清帝国这个世界性帝国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日常所认同的满族被汉化这个观点不屑一顾,反而力图证明汉族只是清帝国下辖的一个统治区域。新疆西藏内外蒙古,都是清帝国的殖民地,自古以来的中国和这些地方的瓜葛都被选择性无视。

拿我现在能立刻想起来的一本新清史书举个例子吧,《清代宫廷社会史》这本书着重写的是清宫内的满族特色和前朝的汉族特色有多大差别。而且着浓墨重彩的写承德,力图证明承德是清帝国统治游牧民族的帝国陪都并与统治汉人的首都北京相对立。剑桥晚清史里关于中国边疆的统治被统治民族关系看着就够恶心了,新清史里简直就是把中国民族对立高度提高到令人发指的地位。

简而言之,新清史就是美国力图把清帝国归类为奥斯曼帝国一类的世界性帝国,为分裂中国创造理论支持。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下的回答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新清史运动会在中国兴起。

自媒体几乎完全复制了学术当局所批判的那种新清史观点,然后得到了相当可观的流量。

而那些美国人反倒是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清史运动在美国学术界兴起,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学术思潮、研究方法以及对既有认知挑战的汇聚。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看看它如何在美国的汉学研究领域扎下根基并发展壮大。首先,得从美国汉学研究的大背景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
  • 回答
    新清史运动是否可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若要概括性地回答,我会说,虽然「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句话非常有力,能抓住某些批评者对新清史运动的担忧和指责,但它 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新清史运动的全部面貌和核心意图,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指控而非严谨的学术分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处理新冠疫情期间对使用运送尸体的冷藏卡车进行清洁消毒后用于运输食品的规定,以及其决定不征求公众意见的做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法规制定过程以及公众信任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背景:疫情.............
  • 回答
    “新清史”的出现,的确在史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是否会有类似的“新明史”、“新元史”也应运而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新清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打破了什么,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视角。“新清史”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明确的学术流派,更像是后来者对一段历史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它的核心.............
  • 回答
    如果新清史观和明粉占据了主流历史叙事,我们的社会可能会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学界观点的碰撞,更会渗透到文化、教育、民族认同甚至地缘政治的方方面面。这绝对会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未来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新清史观和明粉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和侧重点。但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他们成.............
  • 回答
    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结合新清史研究的整体特点来理解。总的来说,新清史学者在满文研究上呈现出一种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态势,既有显著的进步和贡献,也存在一些持续的挑战和批评。以下是对新清史学者满文水平的详细评价:一、 新清史研究的兴起与满文的重要性在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之.............
  • 回答
    怎样看待和评价如今西方的新清史学派?西方的新清史学派是近年来在清史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不少争议的一个重要学派。要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其产生的背景、核心观点、研究方法、贡献以及局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新清史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要理解新清史学派,首先要了解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 回答
    关于汪荣祖与姚大力关于“新清史”的争论,这绝对是中国史学界,尤其是清史研究领域,一个非常值得说道且颇具看点的话题。两位都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的观点碰撞,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在面对西方学术思潮时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调整。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得先说说“新清史”是个什么东西。“新清史”的缘起与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清华法学院新设的“计算法学”专业,这无疑是法律教育领域一次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要深入理解它的意义,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计算法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科技与法律”的结合,而是将“计算”这个核心能力,置于法学研究和实践的中心。 这意味着它不是停留在“法律.............
  • 回答
    “赴华冬奥记者发现‘中国新冠真清零了’,美媒主持人吃惊”这一事件,虽然具体内容和报道细节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并且极具讨论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认知鸿沟: 信息源的局限性: 国际媒体记者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是经过安排和筛选的。在“闭环管理.............
  • 回答
    2022年,在新冠疫情持续存在的大背景下,“动态清零”政策曾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应对策略。然而,随着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率提升以及全球经济社会压力的增大,到2022年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放弃了“动态清零”这种严格的防控模式,转向了“与病毒共存”或更加宽松的防控策略。在中国大陆,是唯一还在坚持.............
  • 回答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至今,关于“共存”与“清零”的争论从未停歇。这两种策略,如同硬币的两面,各有其逻辑支撑,也伴随着各自的代价。要深入理解,不妨从几个维度去审视。“清零”政策:一种追求“绝对安全”的努力“清零”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将病毒从社区中彻底清除,不让其传播蔓延。这就像一场战争,力求将敌人歼.............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