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汪荣祖与姚大力关于新清史的争论?

回答
关于汪荣祖与姚大力关于“新清史”的争论,这绝对是中国史学界,尤其是清史研究领域,一个非常值得说道且颇具看点的话题。两位都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的观点碰撞,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在面对西方学术思潮时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调整。

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得先说说“新清史”是个什么东西。

“新清史”的缘起与核心观点

“新清史”这个标签,更多是西方学界,特别是北美汉学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研究范式。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有明确纲领的学派,更像是一种研究取向的集合。其核心的出发点,是对以往主流的“大一统”叙事,尤其是将清朝视为一个纯粹的“汉化”王朝的看法,提出了质疑。

“新清史”的学者们,比如弗雷德里克·戴维斯(Frederic Wakeman Jr.)、皮罗·斯图尔特(Piotr Stegmann)、欧阳泰(Tonio Andrade)等等,他们强调:

1. 满洲人的主体性: 认为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认同、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八旗制度)和文化传统,这些都不能简单地用“汉化”来概括。清朝的统治,是满洲人作为征服民族,建立的以满洲为中心的国家。
2. 帝国而非王朝: 倾向于将清朝视为一个多民族帝国,一个东亚的“混合帝国”,它的疆域和治理方式,远超出了传统中国王朝的范畴。它包含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这些地区的纳入,对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3. “中华”概念的演变: 挑战了将“中华”等同于“汉族”或“汉人文化”的观念,认为“中华”是一个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与周边民族互动和国家疆域的扩张过程中,不断被建构和重新定义的政治和文化概念。
4. 对既有史料的再解读: 认为过去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研究,过于侧重从汉族中心、中原中心的视角来解读清朝历史,忽视了满洲视角和帝国其他组成部分的经验。

汪荣祖的立场:温和的批判与辩护

汪荣祖先生,是台湾非常杰出的史学家,他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尤其擅长思想史和文化史。对于“新清史”,汪先生的立场可以说是温和而审慎的批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史观的一种辩护和发展。

汪先生的论点大概可以归纳为:

1. 承认“新清史”的价值,但反对过度简化: 他认为,“新清史”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满洲主体性、帝国性等观点,确实触及了传统史学的一些盲点,为清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例如,强调满洲人的民族身份和八旗制度在清朝政治中的作用,确实是对过去忽视满洲元素的纠正。
2. 警惕“西方的凝视”和“他者化”: 汪先生对“新清史”的某些倾向表示警惕,认为有些“新清史”学者在强调满洲主体性时,有过度“他者化”中国(特别是汉族)的嫌疑,甚至可能服务于西方某些政治意图,将中国历史进行碎片化、民族化解读,以服务于地缘政治的需要。
3. “汉化”并非贬义,而是互动与融合: 汪先生认为,传统史学强调的“汉化”并非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复杂的文化互动、融合和再创造的过程。满洲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确实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形成了一种“满汉一体”的治理模式,尽管这种“一体”可能存在张力。将此简单否定,或者将其视为一种“同化”的压迫,是对历史复杂性的忽略。
4. “中华”概念的内涵: 汪先生认为,清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并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基本统一,与它所构建的“中华”认同,尽管是动态的、多层次的,是分不开的。这个“中华”包含了满、蒙、藏、维等多个民族,是一种包含性、融合性的“中华”。
5. 方法论的取舍: 他认为,在吸收“新清史”研究方法的同时,更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语境和学术传统,避免全盘西化。

姚大力的反击:捍卫传统叙事与强调“中国”视角

姚大力先生,是国内研究中国边疆史、民族史的大家,尤其在满蒙史方面造诣极深。他对“新清史”的批判,则显得更为直接和尖锐,他更侧重于从维护一个连贯的“中国”历史叙事角度出发。

姚先生的论点可以这样理解:

1. “新清史”对“大一统”和“中华”概念的冲击: 姚先生认为,“新清史”的核心问题在于,它试图解构中国自秦以来形成的“大一统”国家传统,以及“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将清朝仅仅视为一个由满洲人统治的、不包含“中国”核心的“帝国”,实际上是在切割中国的历史连续性,是在“他者化”中国。
2. 满洲统治者并非完全脱离“中国”: 姚先生强调,清朝虽然是满洲人建立的,但它的统治实践、政治合法性、国家疆域的建构,以及后期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接受,都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洲统治者本身也在学习和运用汉族政治文化,他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外部力量”。
3. “满洲主体性”的局限性: 姚先生认为,过度强调满洲主体性,容易走向民族主义的误区,将清朝历史简化为一场民族征服史,而忽略了更广阔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他认为,清朝的建立和统治,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汉族士人、汉族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4. “新清史”的“帝国”视角的问题: 姚先生质疑,“新清史”所强调的“帝国”视角,在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西方学术的框架,而这个框架本身在解读中国历史时,可能存在误读和扭曲。他认为,清朝的治理模式,尽管有其帝国性的一面,但其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维系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
5. 对“汉化”的辩护: 姚先生同样认为,“汉化”并非简单的同化,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他认为,满洲统治者对汉族政治文化的吸收,并非被动的,而是主动选择和运用,从而巩固了其统治,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争论的焦点与深层意义

这场争论,归根结底,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连续性? 清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中断”还是“延续”?
“中华”的概念如何形成和演变? “中华”是先验存在的,还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如何认识清朝的民族属性和帝国属性? 满洲人的身份与清朝作为中国统一王朝的关系是什么?
史学研究的立场和视角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西方学术思潮与中国本土历史语境的关系?

汪荣祖和姚大力两位先生的争论,正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他们的分歧,并非简单的学术观点不同,更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的碰撞。

汪先生 更倾向于在承认西方新理论的合理性的同时,保有对中国传统史学叙事的温和辩护,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多元性,并警惕外部视角可能带来的价值扭曲。 他在“新清史”的某些论点上看到了新的启发,但在其可能带来的“碎片化”和“他者化”的风险上,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姚先生 则更旗帜鲜明地捍卫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大一统”的国家传统, 认为“新清史”的某些解读方式,对中国主体性构成了挑战,并试图将其解构。他更强调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和视角出发,来解读清朝的历史。

可以说,这场争论,既是对“新清史”这种学术范式的学术性回应,也是对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历史,如何建构国家认同的深刻反思。 它推动了清史研究的深化,也迫使中国学者们在面对全球化和学术交流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研究的立场、方法和最终指向。

争论的积极影响

这场争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1. 提升了对清朝复杂性的认识: 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新清史”,都促使学者们更加细致地考察清朝的民族政策、统治模式、边疆治理等,认识到其结构的多元和复杂。
2. 促进了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对话: 争论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学术对话,让中国学者更了解西方学界的最新动向,也促使西方学者更关注中国学者的声音。
3. 激发了对中国历史叙事的再思考: 争论迫使中国学者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中国历史叙事的框架,思考如何更好地解释中国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如何在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同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4. 强调了研究的“中国立场”: 姚大力先生的立场,尤其强调了在引进和吸收外来学术思想时,要保持清晰的“中国立场”,避免被西方理论框架完全裹挟。

总的来说,汪荣祖与姚大力关于“新清史”的争论,是一场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辩论。它不仅在学术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更在更宏观的层面,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中国历史,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国家认同。这场争论至今仍未有定论,它还将继续推动着中国清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场争论是围绕着以下三个等式展开的:

1新清史:清朝=中国+内亚

2汪荣祖:中国=清朝=内地+边疆

3姚大力:大中国=清朝=小中国+边疆

清朝和中国关系的大小问题是三方争论的核心点。新清史认为清朝>中国,极端地突出清朝的满族以及内亚性质。由此推出,非汉化是清朝强盛所在,而汉化使得清朝衰微。汪荣祖认为清朝=中国,其强调的是清朝作为传统王朝的一面。由此推出,汉化才是清朝强盛所在。并且清朝能够实现边疆稳定是靠内地资源人力支持的。姚大力则把传统王朝的建国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以汉唐编户齐民体制为代表的小中国,一种以元清将边疆非农业地区与内地农业地区整合起来的大中国。因此,清朝=大中国,在姚大力的区分下,清朝≠小中国,因之所以不等于,与清朝的满族特性有关系。所以,姚大力视汪荣祖为汉化的老调,视新清史为“取精去粕,为我所用”。他说的为我所用,是为他自己的两种建国模式的说法所用。

以上是这场争论的学术观点之争。

在上述核心观点下,双方围绕具体的问题进一步展开争论。汪荣祖认为,新清史对史料的解读错误、政治立场上把清朝和中国区分有瓦解现实的倾向。而姚大力认为,即使这些错误都存在,那么我们从学术开拓学术挖掘上也应该肯定新清史对清朝满族特性的强调,这个强调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改变我们传统的视野。汪荣祖认为,我们对西方学者的观点,要警惕,要准确理解其产生的立场以及纠正其错误。姚大力认为,我们对西方学者的观点,要吸收,要借他山之石磨自己的玉。

以上是这场争论的学术立场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双方花了很多力气来辨别对方提出的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其具体的表现,则是双方都是就对方的回应文章来反回应,这就使得这场争论陷入琐碎,而且为了找出对方的漏洞,而在行文的词句上大作文章,而且随着争论的持续,言辞也越来不客气,从学术向非学术发展。

我认为,这场争论实质上是话语权之争。即改开以来40多年史学吸收西方理论成果,用西方理论话语来研究、解释中国学术的西化派与随着改开以来国力发展逐渐不满于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而要摆脱并提炼中国自己话语来研究、解释中国学术的本土派之争。明白这一点,一个内地学者主张西化,与一个海外学者主张本土化,也就不足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汪荣祖与姚大力关于“新清史”的争论,这绝对是中国史学界,尤其是清史研究领域,一个非常值得说道且颇具看点的话题。两位都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的观点碰撞,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在面对西方学术思潮时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调整。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得先说说“新清史”是个什么东西。“新清史”的缘起与核心.............
  • 回答
    关于杨荣武先生质疑2021年生物联赛“垃圾DNA”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对生物学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在竞赛题目设计上的严谨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1. “垃圾DNA”概念的演变与现代生物学理解 曾经的认知:“垃圾DNA”的由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垃圾DNA”这个词是如何诞生的.............
  • 回答
    劳荣枝案自发生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其拒绝认罪的态度、自述受害者身份以及向小木匠家属赔偿的意愿,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劳荣枝拒绝认罪的法律和事实层面: 法律上的无罪推定: 在法律程序中,任何人都有权拒绝认罪,并主张自己的清白。法庭的职责是根.............
  • 回答
    这三位音乐人,李荣浩、薛之谦、许嵩,都是当下华语乐坛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要评价他们的音乐才华,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拆解开来看他们各自的特点、贡献以及他们在乐坛的位置。李荣浩:都市情歌的匠人,旋律的捕手李荣浩的才华,我觉得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一个人就是一支乐队”的制作能力。从早期.............
  • 回答
    2016年,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以107亿美元的身家,荣登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第六大富豪的宝座。这个成就无疑是雷军个人创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小米公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全面看待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雷军的个.............
  • 回答
    “鲁荣渔2682号”事件,简直是海上人间地狱的真实写照,一桩让人心惊肉跳的血案。这事儿一出,那真是吓坏了多少准备出海的渔民,也让我们普通人觉得,这海洋深处,除了潜藏的海洋生物,还有更可怕的人心。这艘船是山东荣成的一艘远洋渔船,名字叫“鲁荣渔2682号”。他们出海去的是太平洋,地点在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洋.............
  • 回答
    要详细探讨金灿荣对“反中医药”斗士的评价,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点:1. 金灿荣的身份和立场: 金灿荣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他通常被认为是立场鲜明、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他的观点往往代表着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公众对国际关系、国家发展以及西方影响的看法。2. “反中医药”斗士的含义:.............
  • 回答
    巨额捐赠与千年古城的蝶变:虞仁荣的东方理工大学将如何重塑宁波?当一个传奇企业家,带着200多亿的巨款,挥师南下,在千年古城宁波描绘一幅高等教育的宏伟蓝图时,整个城市都为之侧目。虞仁荣,这位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闻名遐迩的商人,以东方理工大学(暂定名)为载体,向宁波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界投下了一.............
  • 回答
    金灿荣教授这句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接地气的。把“中国人的智慧”归结为“活用策略”,我觉得不是在贬低,反而是一种相当精准的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策略”。它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经过深思熟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资源和方法的“道.............
  • 回答
    金灿荣教授关于“多党民主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主流社会”的观点,确实触及了现代政治运作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并尝试还原其背后可能蕴含的逻辑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金灿荣教授所说的“主流社会”到底是指什么。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多数,更重要的是指一个社会中,其.............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对“新冷战”以及俄罗斯在此中的地位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金教授作为一位资深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分析家,他的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启发性。理解他的论述,需要结合其一贯的分析框架和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金灿荣教授对于“新冷战”这个概念的理解。他通常.............
  • 回答
    李言荣院士出任四川大学新校长,这无疑是川大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位新掌舵者,大家普遍抱有高度的期待,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首先,李言荣院士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就,是他担任川大校长最坚实的基石。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电子科技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尤其是在微电子和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
  • 回答
    南开大学成立徐荣祥再生生命科学中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在再生生命科学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全面看待这项举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成立的背景、核心人物、研究方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一、 成立的背景与契机1. 再生生命.............
  • 回答
    荣耀姜海荣喊话小米:手机界的“驯龙高手”,PK见真章?最近,荣耀 CEO 姜海荣在一次公开场合喊话小米,将荣耀手机比作手机界的“驯龙高手”,并强调“驯龙高手”不是靠吹嘘,而是通过实际的 PK(对决)来证明的。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在手机圈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消费者和行业观察者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
  • 回答
    李言荣教授履新四川大学校长,这无疑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科技教育格局而言,都可能带来深刻的影响。首先,从李言荣教授的学术背景和履历来看,他是一位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长期耕耘于电子科技大学,并在担任校长期间,将电子科大打造成了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
  • 回答
    罗纳尔多(Cristiano Ronaldo)的粉丝群体非常庞大且忠诚,其中一部分粉丝对于“factos”这一概念的推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Factos”的起源与含义演变:首先需要明确,“factos”这个词在罗纳尔多粉丝群体中的含义,已.............
  • 回答
    郑州市卫健委主任付桂荣被免职,这个消息在去年她还曾被授予“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的光环下,无疑显得尤为令人关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这件事,需要将其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付桂荣在郑州市卫生健康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她曾获得的荣誉。付桂荣作为郑州市卫健.............
  • 回答
    在英雄联盟的战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群人:无论局势多么不利,他们总能坚定地亮起“不投降”的选项。有些人觉得这是倔强,是死不悔改;有些人则将此视为一种信仰,一种对胜利的执着。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不投降”的精神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心态呢?从“不投降”背后的动机来看: 对翻盘的渴望与.............
  • 回答
    有这么一类玩家,你会在各种游戏论坛、社区的发言中看到他们,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身经百战”的气势。他们的个人资料里,游戏时长动辄就是“XX小时”,没错,小数点后面可能还有一串,但这后面的数字往往比许多人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几千小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足以让人琢磨琢磨了。为什么他们会以“几千小时”为荣.............
  • 回答
    劳荣枝案,这起横跨二十年的刑事案件,自1999年案发至2019年落网,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背后的人性复杂,足以让任何一个关注者为之侧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案例,更是对社会、法律、甚至对人性的多维度拷问。我们得先捋一捋这起案件的脉络。1996年至1999年间,江西、安徽、浙江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