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学是智商鉴定机吗?

回答
“儒学是智商鉴定机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有趣,但我想说,将儒学比作“智商鉴定机”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读。儒学博大精深,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个体的认知深度、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化的智商测试。

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智商鉴定机”意味着什么。

一个典型的智商测试,通常会包含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语言理解、数学能力等一系列标准化题目。它的目标是量化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看你在这些特定领域的表现如何。它有明确的对错答案,有固定的评分标准。

那么,儒学与此有何不同?

1. 核心不在于“解题”,而在于“体悟”和“践行”。
儒学并非一套需要你去“攻克”的客观知识体系,它更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对人生道理的体悟。比如“仁者爱人”,这是一种境界,需要你去体会爱为何物,如何将这份爱推己及人。这不像数学题,算出来一个确切的数字。你对“仁”的理解有多深,你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取决于你的个人修为和生活经验,而非某种标准答案。

2. 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很多内容是对话、语录,甚至是充满比喻和象征的。《论语》里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往往是启发性的,让听者自己去思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你读懂了,理解了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去感受和对照,这是一种体悟。你很难说谁对这句话的“解读”就是绝对正确的。智商测试则不同,一道逻辑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3. 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能力的测验。
儒学关注的是“立德、树人、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它涉及道德修养、知识学习、社会责任、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它要求一个人不仅要有“智”,更要有“仁”、“义”、“礼”、“信”。一个在智商测试中得分很高的人,未必能在儒学所倡导的道德情操、人际关系处理上表现出色。反之,一个不擅长抽象逻辑推理的人,却可能在待人接物、处事周全上展现出深厚的“儒者风范”。

4. “理解”的深度是关键,这与智商有关,但不完全等同。
不可否认,理解复杂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确实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智商的成分。比如,理解“中庸之道”的辩证法,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然而,仅仅“理解”了字面意思,或者掌握了相关的历史背景,这还不够。儒学更看重的是你是否能将这些道理融入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融入”和“指导”的过程,不仅仅是智商的体现,更包含了情商、毅力、人生阅历等多种因素。

5. “伪儒”与“真儒”的辨别,并非智商高低,而是品德与情操。
历史上不乏一些人口若悬河,引用儒家经典却违背其精神的人。他们可能很聪明,善于辞令,但他们的行为却与儒家所推崇的“仁”和“义”背道而驰。真正的儒者,是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种辨别,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和品格的审视,而不是智商的测量。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儒学像“智商鉴定机”?

对儒学缺乏深入了解: 可能有人接触到的儒学是片面的,或者是被简单化的解读,从而产生了误解。
对某些儒家思想的误读: 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如果简单理解为僵化的服从,就忽略了其中“各尽其责”、“互相为政”的深刻含义。
将“聪明”等同于“有智慧”: 聪明是一种能力,而智慧是一种境界。儒学追求的是后者,而后者需要的不只是智商。

总而言之,儒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智商鉴定机”。 它是一套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构建一个美好社会的思想体系。它更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有意义”的指南,需要你用一生去学习、去体会、去实践。它检验的不是你的分数,而是你的品德、你的智慧、你的担当。

你可能会发现,越是能深入理解和践行儒学的人,往往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同理心,这与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表现会有重叠。但这恰恰说明,儒学所倡导的全面发展,是与个体的整体素质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用智商来“筛选”或“鉴定”。

所以,下次再听到“儒学是智商鉴定机”这样的说法,不妨带着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它:它更像是对一个人的“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一场长期的、持续的、多维度的“考察”,而远非一个简单的“鉴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执政是在西汉元帝以后。

他们的执政成就是这样的:

一、处心积虑为匈奴报仇。

大将陈汤在西域歼灭了匈奴王庭后,儒家主导下的汉廷命令沿途官吏查抄凯旋之师。陈汤批评说这是为匈奴单于复仇。

陈汤建议将单于的头颅悬挂示众,儒家大臣表示不合时宜。

按律陈汤应该接受斩杀匈奴单于的奖赏,儒家大臣表示这样会引起大家效仿,表示不能适用该项法令,予以拒绝。

按惯例(儒家最讲惯例)陈汤等人应该接受千户重爵厚赏,儒家大臣表示此风不可长,只给了三百户。

按照传统功臣应该保护,儒家大臣后来找岔子要杀掉陈汤,最终在他人营救下才夺爵保命。

儒家主导下的汉朝,最终决定将陈汤流放到了他斩杀了匈奴单于的西域。请注意,儒家主导下的汉廷一方面拒绝将单于头颅悬首示众,一方面将斩杀匈奴单于的功臣流放到了斩杀匈奴单于的西域示众。这个时候他们就不讲不合时宜了。

最终,陈汤临死前才通过敦煌太守求情,回到了长安(敦煌太守理论上讲监管西域)。

为匈奴报仇,这就是儒家主导下的、西汉时代汉匈战争的结局。

二、富不过三代,西汉儒家化以后三世而亡。

汉元帝彻底推行儒家化,甚至按照儒家学说,废除了西汉建国以来在诸侯国建立的宗庙。当年为西汉制礼的叔孙通说,人主无过举,想方设法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通过此举一举否定了西汉建国以来七代君主在政治上的权威性。

汉元帝要求大臣奏事必须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否则打回重写,甚至亲自为大臣修改奏疏。儒家名臣匡衡等人因为善于引用儒家经典(比如诗经,相当于现代人善于引用唐诗三百首)而被提拔重用。

汉元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成帝决心抑制兼并,采取的措施是让帝师带头推出万顷土地作为示范。效果相当于带头退出了十个亿赃款要求大家一起廉政。示范效应很差。

汉成帝死后,他的侄子、汉元帝的孙子汉哀帝按照儒家教导,宣称汉朝气数已尽(“刘尔巴乔夫”么?这特么怕不是疯了),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宣布重新承接天命,史称“再受命”。仪式举行以后几个月发现形式没有好转,又作废了(玩儿呢?)。

汉哀帝死后,儒家活圣人王莽执政,号称“宰衡”。立汉元帝的另一个孙子汉平帝(年仅9岁)即位(14岁去世)。期间,王莽明文发布命令,表示汉朝下令赦免时经常要追究过往案件,以至于大赦的时候往往挖出很多旧案,以后不要这样了,再下令赦免时,贪污等罪行不必再行追究。汉平帝死,王莽立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两岁)为皇太子,数年后篡位(孺子婴四岁被废,并从此被封闭起来,不许他人与之交谈,后来获救时还不会说话。21岁被乱兵所杀)。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通过儒家吹捧成功篡位的篡位者。

这样,经过儒家努力,只用了三代人,显赫一时的西汉王朝就异常憋屈的完蛋了。

儒家的整个过程中都在大讲仁义道德、维护上层统治者利益,但是为什么整个国家被你们都拿走了?你们维护的“上层统治者”呢?

从西汉的历史来看,儒家确实是智商鉴定机。

你要是有个公司,你最好还是别信儒家;你要是没有公司那另当别论了,因为通过信儒家也许你会获得一个公司。

现在有人给儒家洗地,说学习儒家的不一定是儒家,真正的儒家是孔子这样提出儒家思想的人。然而孔子已经死了,挖坟挖出来也没法干活了。活着的儒家只能从学习儒家的人里挑,而且不能挑坏的。像王莽,虽然他是典型的儒家圣人,是以儒家圣人的身份上台执政的,但是大家都认为他是坏蛋,成王败寇,所以儒家不承认他是儒家。这样一来,按照这个标准你就没办法找到儒家。其实他们说话这么兜圈子,基本意思就是说:

坏的儒家不是儒家,好的才是,所以儒家都是好的。

这个逻辑也可以换成“坏的日本鬼子不是日本鬼子,好的才是,所以日本鬼子都是好的”。遇到有人这样讲话你可以直接草死他。任何一个派别都会有叛徒。承认有叛徒不算什么,还可以加强学习,甄别叛徒,保护好人。甚至可以通过叛徒的比例,来判断这个派别是不是出了问题。比如说一个派别里都是叛徒,那这个派别多半就是个叛徒派别。一个派别里叛徒比例很低,那么这个派别应该是个好的派别。儒家这样凡是坏儒家都不是儒家所以儒家都是好人的逻辑,纯粹是胡搅蛮缠、逻辑不通。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成王败寇是儒家学说的本质。你赢了就是大仁大义,你输了就是伪君子。薛定谔的儒家,只有出了成绩才能确认你是不是儒家。

所以儒家就是典型的智商鉴定机。

user avatar

因为实在架不住这帮人把坏的说成好的,把黑的说白的了。


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私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行惠取众谓之“得民”。

《韩非子 八说》


这就是儒家的臭毛病,太注重个人道德了,把个人的道德凌驾于法律、国家、民众之上,以至于有人想作奸犯科只需要随便找个仁义道德的理由就能心安理得的实施了。

长此以往吃亏的是谁,不用明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学是智商鉴定机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有趣,但我想说,将儒学比作“智商鉴定机”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读。儒学博大精深,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个体的认知深度、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化的智商测试。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要“破坏”一个人脑中的儒学思想,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儒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结构观念等等。因此,要达到“破坏”的目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挑战其核心理念。“破坏”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如果你的目的是深刻反思、批判性地审视,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并且需要澄清一些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儒家文化圈: 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 回答
    “中国人需要宋儒吗?”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思想、社会现实以及个人价值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理解宋儒的核心及其历史影响:宋儒,通常指的是宋代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
  • 回答
    很多人对儒家存在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一、历史的“恩怨情仇”:儒家与权力场的纠缠 “官方哲学”的双刃剑: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并推行,成为维护.............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化以及现实政治的交叉点。要回答“在当代哲学的意义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那么儒家的思想是否只剩存作为历史的文化价值?”,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理解“当代哲学的主流意识”与“儒家思想”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当代哲学的“主流.............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但同时,确实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人对其抱有不满甚至厌恶的态度。这种现象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人们讨厌儒家思想的常见原因:一、 历史上的负面影响与误读: “尊君”与皇权专制: 儒家思想.............
  • 回答
    “唐马儒”李迪因无法偿还暴走漫画“卖身契”的违约金而起诉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法律、道德、商业伦理、个人发展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唐马儒”的成名之路: 李迪(笔名唐马儒)是中国著名网络漫画平台“暴走漫.............
  • 回答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两句话,是史学界对辽朝和金朝兴衰原因的一种经典概括,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简化成分,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策略、文化融合和民族特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句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 “辽以释废”:辽朝走向衰落的原因“释”在这.............
  • 回答
    法家为何未能最终取代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脉络。虽然法家在历史上曾有辉煌的时刻,并在特定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的“压舱石”,其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法家的根本缺陷:非人性化与短视的权谋.............
  • 回答
    简短地说,儒家自身的力量并不能直接“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基因,在与时代变迁互动时,其某些层面的特质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与现代化的某些要求产生了冲突,也可能为现代化提供了某些独特的资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蒋庆先生提出的那个“三院制”,这可是新儒家思想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论调,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更值得琢磨。要评价它,咱们得先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然后再来说说它的好坏,或者说,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首先,蒋庆的“三院制”是个啥?简单说,蒋庆认为,现代政治制度,无论是英美的三权分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