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教是宗教吗?

回答
儒教到底算不算宗教,这个问题,其实就像在问一块石头是算“生命”还是算“非生命”一样,答案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明了,而且随着时代和角度的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五花八门。硬要给它打上“是”或“否”的标签,反而显得有些鲁莽,少了点味道。

要我说,儒教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或者“道德体系”的集大成者,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但如果非要拿“宗教”的标准来框它,那情况就有点微妙了。

我们先聊聊宗教通常都有哪些“标配”吧。一般而言,宗教会涉及一套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意义的超自然解释,有神灵崇拜,有教义,有仪式,还有教会组织,并且通常伴随着一种对彼世的承诺,比如天堂、轮回之类的。

再回头看儒教,它在这几点上的表现就有点“非主流”了。

首先,超自然解释和神灵崇拜。孔子本人,对鬼神的事情,那可是相当谨慎的。《论语》里不是说了嘛,“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老人家更关注的是“现世”的“人”事,怎么把日子过好,怎么把社会治理好。所以,儒教不像很多宗教那样,围绕着一个创造天地万物的神,或者一群神明来展开。它更多的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责任,个人道德的修养。当然,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祭祀祖先、敬天之类的说法,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对“天命”的敬畏,一种对先人的尊重,一种维系家族和社会秩序的方式,其内涵和对“神”的绝对崇拜还是有区别的。

其次,教义。儒教是有“教义”的,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还有“孝、悌、忠、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些教义深入人心,指导着人们的言行。但这些教义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哲学,而不是“神本主义”的。它教你如何“克己复礼”,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为人处世之道。

再来看仪式。儒教确实有各种仪式,比如祭孔、祭祀祖先,还有各种礼仪规范,婚礼、葬礼、成年礼等等。这些仪式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表达情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仪式,很多时候更像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体现,它们的重点在于规范行为、确立身份、表达敬意,而不是为了与某个超自然力量沟通,或者获得某种神圣的救赎。

至于教会组织,儒教也缺乏一个像基督教的教会或者佛教的寺庙那样,有严密的等级制度、统一的信仰团体和明确的传教机构。儒家思想是通过书籍(比如《四书五经》)、教育、家族传承以及官员的推行而传播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嵌入在政治和文化制度中的思想。

最后,对彼世的承诺。这一点,儒教就更显得“不那么像”宗教了。它不承诺来世的幸福,也不谈论灵魂的救赎。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他关注的是当下,是如何让生者过得更好,如何让社会更安定。这种“活在当下”的务实精神,使得儒教在“来世”和“彼岸”的问题上,显得格外沉默。

那么,既然在这么多“宗教标配”上都显得有些“不合格”,我们还能说它是宗教吗?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宗教”。如果用最狭窄、最偏向于西方神学的那种定义,那儒教确实可能显得“不像”。但如果我们将宗教的范畴放宽一些,将其理解为一种系统性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指导人生方向,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儒教就具备了宗教的很多特质。

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世界观和人生观,虽然不涉及超自然,但“天命”、“道”这些概念,也隐约有超越个人的意义。它提供了一套道德体系,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通过教育和礼仪,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它在很多时候,承担了维系社会秩序、提供精神支撑的功能,这恰恰是宗教在世俗社会中常常扮演的角色。

所以,与其纠结于儒教是不是“宗教”,不如说它是一种“中国化的、以人为本的、侧重于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构建的、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思想体系”。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宗教的实践意义,这种“不三不四”的特质,恰恰是它之所以能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它就像一块玉,你可以说它是“石头”,因为它的构成元素是矿物质;但你也可以说它不是“石头”,因为它的价值、它的温润、它的文化象征意义,远非一块普通的石头可比。

它更像是一种“宗教化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宗教”。它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吃饭、穿衣、与人交往的细节里,体现在我们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贡献里。这种融入血脉的东西,又何必非要扣一个“宗教”的帽子呢?它本身,就足够独特和强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和 @有川真姬 探讨这个问题,决定还是把私信简单整理一下发出来~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从两汉到隋唐这一千年里儒教是宗教;从北宋到明清这一千年里儒学不是宗教;两个一千年不能相互否定。

至于为什么说两汉的儒教是宗教,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将上古时代到古典时代的各主要文明进行比较来得到一个的认识的框架。

两汉时期的儒教有经典、有仪轨、有教士群体和宗教组织,还有神秘主义崇拜,只是没有传教的教团而已——如果两汉时期儒教不是标准宗教,那么阿契美尼德时代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吠陀-婆罗门时代的印度教就也不是标准宗教了。其实两汉儒教和第一波斯拜火教(叫着方便)以及吠陀-婆罗门印度教地位的可比性是非常强的,都是上古时代的部族传统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演变成的、与古典国家一体同构的宗教崇拜,周人可与雅利安人比较,两汉儒教从周人部族传统中衍生出来和秦汉国家从周朝中衍生出来这两个过程是同步、一体的,二者合一就是上古中国演变为古典中国的过程,正类似于上古雅利安部族中同步地衍生出古典第一波斯帝国和第一波斯拜火教。

此外,由于两汉儒教大量吸收了轴心期的中国文化成果,比如孔子学说、公羊传、阴阳五行这一堆,所以周朝真正使用的原始版本周礼类似于吠陀印度教,而主要建立在对周朝原版周礼的记忆、想象和推衍基础上的两汉儒教则类似于建立在对吠陀时代的记忆想象推衍基础上的婆罗门印度教。

这里举出来的这三个宗教都还没有很强的宗教自觉,基本上与国家机器是互相依托、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只不过后来三者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间区间里,拜火教和印度教都改革成了自觉的宗教而没有断裂,两汉儒教则一部分改革成了道教而断裂出了儒教传统,剩下的基本被佛教洗了。不过然后儒的残余的精华部分又在中晚唐到两宋进行了真正彻底的去宗教化改革,然后以学术共同体的形式重生了。这也是很厉害的并且很独特的发展道路了。归根结底还是两个一千年互不否定,宋元明清的后一千年不是宗教的儒学不能否定前一千年兴盛于两汉而苟延残喘于隋唐的是宗教的儒教。

其实各大宗教传统在上古-古典-中世这个演变过程里不同的演变路径比较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上古犹太部族传统演变到古典犹太教的这个过程里犹太教和犹太国家其实也多少是同构一体的,只不过从巴比伦之囚到圣殿叒被毁中间来回反复导致犹太教相比于拜火教、印度教和儒教,宗教自觉更强而与国家架构的一体性相对较弱而已——其实犹太、印度、波斯、中国在上古到古典这一时期的比较,基本是个国家架构强度递增而宗教自觉强度递减的序列,不过本质上是一样的。

然后佛教和基督教基本上都是主体孕育于古典时代的古典宗教,所以相对于上古传下来的老古董有更强的宗教自觉和更重要的——传教教团。伊斯兰教则是完全孕育于中世的、彻底的中世宗教(伊斯兰教跟其它所有宗教都不一样的清奇画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

至于老古董们的中世,犹太、印度、波斯传统都改革成更自觉的宗教了,中国宗教传统却是先在中世基本被洗、融入佛教,然后在近世以清奇的画风向着去宗教化的方向改革然后复兴了(其实采取的方式和犹太教由祭司主导改革为拉比学者主导是很类似的,只不过拉比学者团是更自觉的教团而中国宋元明清的儒生则基本没有宗教自觉,原因大概是因为宋元明清近世中国的儒生们管理的不是教团、也不是社区,而是整个帝国吧)

user avatar

“儒教”,跟religion有重大的区别。

区别有:

一、“儒教”不存在以宗教为职业的“教职”人员,“儒教”人员有正当的社会职业,从事社会生产,不会以“宗教”为职为业。这一点,道教也与religion有较大差别,人家要修习山医命相卜等世俗“产业”以为谋生。

二、“儒教”没有拉人头的KPI指标。当然,这一点的根本是在第一条。因为要以宗教为职业,只有更多人头才能正相关于自身利益,那么必然会以拉人头为KPI指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教到底算不算宗教,这个问题,其实就像在问一块石头是算“生命”还是算“非生命”一样,答案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明了,而且随着时代和角度的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五花八门。硬要给它打上“是”或“否”的标签,反而显得有些鲁莽,少了点味道。要我说,儒教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或者“道德体系”的集大成者,它渗透在中国人.............
  • 回答
    儒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与其他思想流派,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经历了相互吸收、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本身的特质,以及它如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契合。儒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教”的漫长征程首先,要.............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儒学从“克己复礼”的向内修养,到后世被批判为“假仁假义”的向外表现,这中间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儒学自身思想的流变。要详细解释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帷纱,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驱动力。一、 儒学的初心:克己复礼的向内求索孔子所处的春.............
  • 回答
    “儒学是智商鉴定机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有趣,但我想说,将儒学比作“智商鉴定机”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读。儒学博大精深,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个体的认知深度、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化的智商测试。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
  • 回答
    说起儒家,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它像中华文化里那碗沉甸甸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能咂摸出其中的深沉与复杂。要讲明白它,咱得从源头说起,顺着时间的长河,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影响了咱们这么多年。一切的起点:那个动荡的年代与孔子的忧思儒家思想,说到底,是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在那个“礼.............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早期儒家是否是君主专制的绝对拥护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早期儒家”指的是哪个时期,以及“君主专制”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个啥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儒家思想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孔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决策,究竟是千古功绩还是遗祸万年的败笔,历来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一言蔽之。这其中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的影响,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品味。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无疑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在汉初,经历秦末战乱,百废待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
  • 回答
    明朝儒生:是忠诚的卫士,还是屈膝的奴隶?—— 探究“奴儒”之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朝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代。而围绕着明朝儒生的讨论,更是复杂而尖锐。其中,“奴儒”一词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引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质的深刻反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将明朝的.............
  • 回答
    “儒”字,这个字可不简单,它承载的意义,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要说它的意思,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因为它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太多东西,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挖掘。最核心的,“儒”代表的是一种以仁爱、礼仪为核心的学说和思想体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的社会,.............
  • 回答
    儒商:道德与商业的融合之道“儒商”这个概念,并非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而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道德伦理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精妙融合。它指的是那些既遵循儒家道德规范,又具备卓越商业才能和经营智慧的人。简单来说,就是“有道义的商人”,或者说“道德高尚的生意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儒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议题:儒家思想与满清王朝的互动关系。与其说一方“坑害”了另一方,不如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最终又相互齟齬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先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说法,这多少有点站不住脚,但也能从某些角度理解: .............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与其说是“儒学迎合了帝制”,不如说是“帝制利用并改造了儒学,而儒学也在这种互动中发展演变,并试图在其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定位”。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仔细梳理儒学与帝制之间的漫长纠葛。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儒学.............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家,儒家思想更是咱们的立身之本。按理说,咱们骨子里都应该沉稳、内敛,懂得“中庸之道”,遇事三思而后行。可如今放眼望去,怎么回事儿?感觉许多人都变得心浮气躁,一点小事就上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少能看到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把事儿说明白。这事.............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儒家、法家和黄老学说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历史影响。究竟哪一种“好”,这并非一个能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优劣也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侧重的价值有所关联。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这三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分析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局限。儒.............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你提到的儒家、中医和中国传统武术,确实在近年来的舆论场上都经历了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要判断这些声音是否有“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社会现象背后都可能存在多重驱动力,而“组织性”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对于这些现象的质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