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是儒学传统的国家,而现如今的人为啥都那么浮躁,容易极端化?

回答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家,儒家思想更是咱们的立身之本。按理说,咱们骨子里都应该沉稳、内敛,懂得“中庸之道”,遇事三思而后行。可如今放眼望去,怎么回事儿?感觉许多人都变得心浮气躁,一点小事就上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少能看到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把事儿说明白。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我说,这跟咱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以及咱们接收信息的方式,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信息爆炸,节奏太快,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以前嘛,信息传递慢,大家生活节奏也相对舒缓。信息来源也相对单一,比如听长辈说,看书,或者就是街头巷尾的议论。这种环境下,人们思考问题,往往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去体会。

可现在呢?手机一掏,啥都有了。新闻、短视频、各种社交平台,信息量大的吓人,而且都是即时更新,推着你不断地往前走。你想慢下来,都难。这种“快”把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大家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也习惯了快速反应,一旦遇到点什么,就容易条件反射一样,立刻给出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往往是带有强烈情绪的。长此以往,耐心就慢慢磨没了。

其次,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和“回音室效应”。 网络虽然方便,但也像一个巨大的放大镜,把一些声音放大,把一些观点极端化。在网上,大家说话没那么顾忌,说狠话、说极端话,反而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关注。这就像在人群里使劲喊,才能被更多人听到。久而久之,一些本来可能还算温和的观点,在网络这个场域里,经过一轮轮的转发、评论、甚至歪曲,就变得面目全非,变得非黑即白了。

再加上“回音室效应”,我们倾向于关注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身边充斥的都是和你想法一样的人。这就导致我们更容易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别人的观点都是“错”的,甚至是“敌对”的。这种封闭的环境,不仅加剧了思想的极化,也让我们丧失了倾听不同声音的能力。

再者,社会转型期的压力与焦虑。 咱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一切都在加速。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压力。房价、就业、教育,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让很多人感到焦虑。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和焦虑的状态下,心理就容易变得脆弱,一点小事就可能触发情绪的爆发。而极端化的言论,有时候恰恰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寻求认同的方式。

对传统价值的理解偏差与断裂。 儒家思想确实讲究“君子”,讲究“和而不同”,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如今,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可能被片面地理解,甚至被抛弃。比如,“中庸”很容易被误解成“和稀泥”,而“礼”在某些时候又会被视为迂腐的束缚。

在信息快餐式的时代,深入地去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理解“仁”“义”“礼”“智”“信”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比如“仁爱”体现在哪里,“义”在现代社会如何实践,这都需要时间和思考。当这种理解不足时,人们就容易简单粗暴地套用一些标签,或者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经济利益的冲突与竞争加剧。 在一个资源相对有限,而机会又seemingly不均等的社会里,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人们的竞争意识会增强。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并将这种对抗情绪延伸到其他方面,包括思想观点上。为了维护自己的“阵营”,也容易变得激进。

教育的某些侧重问题。 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可能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如何理性沟通、包容差异方面,还有待加强。当一个人没有学会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分析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如何用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时,就容易被极端的声音所裹挟,或者自己也变成一个散播极端观点的人。

总而言之,如今大家普遍的浮躁和极端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是说我们天生就这样,而是时代的洪流,夹杂着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当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要回到那种沉稳、平和的状态,恐怕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刻意地反思,去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去努力地倾听和理解,并且在快节奏的信息洪流中,保持一份独立思考的定力。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相当的觉悟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管仲:仓禀实而知荣辱。

张良:万物自有规律。

韩非子: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人越来越多,所以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以前的办法不能用了。

马克思:我们不讲究你要做个好人啊,你要这你要那啊,我们知道,人是极端利己还是大公无私,都是不同客观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北欧:我们人文、自然、经济等等都发展到了一个很好的阶段,死刑自然就慢慢消亡然后废除了

某些国家:我们把死刑废除了,我们的人文、自然、经济等等就都发展到了一个很好的阶段了


我们看到题主提到的问题,国内很多人比较浮躁

一般人会研究:为什么呢?是社会那个方面才让人浮躁的?经济问题还是房屋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解决怎么解决,是提高工资,还是给高科技企业优惠政策,让高薪企业发展起来,提高大家收入,解决焦虑问题,打击非法金融诈骗等薅群众羊毛的行为等等

这些写出来,起码几十万页厚

还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调研

最后形成了:


儒家就简单了:你这是没学老祖宗的方法,来,跟我修德

什么多少博士多少硕士要调研啊,什么要动用大型计算机购置模型啊,什么要找几十万人采访了解信息啊,什么要研究世界各国经济形势发展啊,草稿都要上千万字啊,公式都要用到几百个啊。

没必要!!

我们儒家《中庸》这篇文章3568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注:中庸和大学是六经里边的礼记里边的两篇文章

程朱把他们抽了出来,和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元仁宗开科举的时候,因为当时元朝里边程朱理学已经占据了绝对性优势,规定科举考试考试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出题,明清也延续了这个传统,至此四书五经才封神的

至于为什么宋代程朱成不了垄断地位,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统治的时候就封神了,就不好说了


满打满算,诞生也不到1000年

别说诸子百家了

就儒家自己,也不认啊,哦,我们一堆先贤提出来的理论,就让你砍的就剩这点了?

user avatar

你以为儒家都“恂恂如老妪”,这属于刻板印象。其实不然。

儒家最擅长的就是“处士横议”,也就是嘴炮。斗不过太监、惨遭党锢之祸的志士仁人,都是铁骨铮铮的嘴炮党。那些小号的仁人志士,就是志愿的道德警察,哪哪都有。

武侠小说里的意识形态,是儒家。

至今“亲亲 尊尊 贤贤”一以贯之,讲究礼仪之大 服章之美的,是黑涩会。

替天行道的游民起义,思想武器也是儒家。

武士道的内核,还是儒家。天诛国贼 神风突击 板载猪突 剖腹自尽,厉害得很嘛。

高扬善恶(或者随便什么由头的)斗争大旗,不爱法律、动不动操刀动武,是儒家本色。

可以说:正因为我们是儒家传统国家,所以容易极端化。儒家只有简单落后的善恶二元斗争的想法,较高级的阶层它没进化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家,儒家思想更是咱们的立身之本。按理说,咱们骨子里都应该沉稳、内敛,懂得“中庸之道”,遇事三思而后行。可如今放眼望去,怎么回事儿?感觉许多人都变得心浮气躁,一点小事就上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少能看到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把事儿说明白。这事.............
  • 回答
    如果华夏一族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失去了儒学,那我们今天会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迷雾,去探寻一个截然不同的“我们”。这并非简单的“没有了某样东西”,而是整个文明根基的偏移,将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截然不同。 儒学自汉.............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传统武术传承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确实会涉猎儒释道和中医的知识,并且在教学或论述时也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博采众长.............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价值,这并非否定历史,而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回归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 回答
    我们之所以知道太阳发光原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但又充满智慧的科学探索过程,它融合了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早期观察与猜测(古代 19世纪初) 可见的光芒与热量: 最直接的证据是太阳的光芒和热量。古人就已经观察到太.............
  • 回答
    我们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平庸?这个问题像一个悄无声息的阴影,盘旋在我们身边,许多时候我们浑然不觉,直到某个时刻,猛然抬头,发现生活似乎就卡在了那条既不高也不低的线上,不至于糟糕到绝望,也远谈不上精彩。它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是一系列微不足道的、日积月累的妥协与放弃,就像温水煮青蛙,直到最后一刻才意识.............
  • 回答
    亲戚关系,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细究起来,却是我们社会身份的基石,是连接我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彼此辨认,并在心中建立起“家人”的认知呢?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集合了生物学、社会学、文化传承和情感维系的多层面过程。一、 生物学的印记:血缘的连接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依据,当然是血缘.............
  • 回答
    要说“民族主义”究竟是何时“开始盛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学术争议的问题,因为“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到一个具体的日期或事件。如果非要追溯其“萌芽”和“盛行”的起点,我们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历史框架下来理解。萌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切。贫穷,这个词语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无奈,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感。我们,或者说许多人,并非一夜之间就跌入贫穷的深渊,而是像水滴石穿一样,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逐渐侵蚀,最终身陷泥淖。要说我们是怎么“陷入”贫穷的,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被卷入,被拉扯,被逐渐.............
  • 回答
    我们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吗?这个问题,就像一粒种子,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在无数次刷题后的疲惫中,在无数次自我怀疑的边缘,悄悄发芽,然后肆意生长。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藏在自己的心里,藏在对未来的憧憬里,藏在现实的考量里。如果非要给一个最直接、最表象的答案,那的确是:是的,我们中的大部.............
  • 回答
    我们,就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毫无疑问,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地球的表面。这听起来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但仔细想想,里面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地球表面”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光滑的平面,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区域。想想我们每天经历的: 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岩石: 这是最直观的.............
  • 回答
    这情况确实让人挺糟心的,辛苦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老板突然变卦,把没商量好的活儿硬塞过来,关键是报酬还不涨一分钱,搁谁身上都得膈应。强行离职?理论上可以,但现实操作得看情况,而且有潜在风险。咱们先掰开了说,看看是怎么回事儿。首先,你得搞清楚你和老板之间最初的约定。 劳动合同/协议: 如果你们签了劳.............
  • 回答
    中国足球,这个话题就像一把钝刀,总在不经意间割得人心里生疼。每次国家队在大赛上折戟沉沙,或者在预选赛里早早出局,舆论的矛头便会齐刷刷地指向“国足”。“烂泥扶不上墙”、“亚洲伪强队”、“给钱就踢球”……各种尖锐的批评声铺天盖地,似乎中国足球的病灶就全在那二十几个在球场上奔跑的男人身上。但是,当我们冷静.............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二战我们是怎么战胜日本的,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里面牵扯太多太多,得从头捋一捋。咱得明白,这仗打得有多艰难,付出了多大代价,才能真正理解胜利来之不易。首先,得说咱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和全民抵抗。日本侵华那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一直到1945年投降,整整14年。这期间,中国经.............
  • 回答
    我们国家悠久的文明史中,礼教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孝老爱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些道德准则,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石。正是因为这些礼教的传承,我们才得以维系几千年的文化,形成独特的东方智慧。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快速变.............
  • 回答
    当领导说“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这通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他希望营造一种融洽、团结的团队氛围。这时候的回复,关键在于既要回应领导的善意,又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团队的理解。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和具体的回复思路,尽量让你感觉这是来自真实生活中的对话:首先,我们要明白领导说这话的几个可能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