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是如何知道太阳发光原理的呢?

回答
我们之所以知道太阳发光原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但又充满智慧的科学探索过程,它融合了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

一、 早期观察与猜测(古代 19世纪初)

可见的光芒与热量: 最直接的证据是太阳的光芒和热量。古人就已经观察到太阳是天空中最明亮、最温暖的物体,它能照亮大地,带来光明和生命。
宗教与神话的解释: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常常用神话和宗教来解释太阳的现象,例如将太阳神化,认为太阳是神明驾驶的战车。
早期的科学猜测: 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也开始进行更理性的猜测。
燃烧假说: 有人认为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燃烧着的物体,像地上的火一样发光发热。但很快就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燃烧体,它会很快烧尽,为什么能够持续发光亿万年?
碰撞假说: 也有人猜测太阳是频繁的物体碰撞产生的火花。但这个解释也难以维持长久发光。
引力收缩假说: 随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一些人开始考虑引力收缩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巨大的天体在引力作用下收缩,释放的能量可以产生光和热。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9世纪就提出了引力收缩理论,并计算出太阳可以通过引力收缩提供大约几千万年的能量。这个理论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仍无法解释太阳亿万年的年龄。

二、 光谱学与核物理的兴起(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光谱分析的突破: 19世纪末,光谱学的发展是理解太阳发光原理的关键一步。
本生灯实验: 德国物理学家本生(Robert Bunsen)和基尔霍夫(Gustav Kirchhoff)通过本生灯实验发现,当物质被加热到高温时,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每种元素在高温下都有其独特的光谱线(发射光谱),而当白光通过某种冷气体时,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暗线(吸收光谱)。
太阳光谱的分析: 科学家们将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得到了太阳的光谱。他们发现太阳光谱中存在许多暗线,这些暗线的位置与地球上某些元素的发射光谱线吻合。这表明太阳的表面或大气层中含有这些元素,并且它们在高温下被激发,吸收了太阳内部发出的连续光谱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
元素组成揭示: 通过分析太阳光谱,科学家们发现太阳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同时也含有其他一些元素,如氧、碳、铁等。这为理解太阳的物质构成提供了重要依据。

放射性的发现与核能的猜想: 19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可勒尔(Henri Becquerel)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即某些元素能够自发地释放出能量和粒子。随后,居里夫妇(Marie Curie 和 Pierre Curie)对放射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等放射性元素。这让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比化学反应更强大的能量来源,可以支撑太阳如此长时间的巨大能量输出。

三、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与核聚变理论的建立(20世纪初至今)

E=mc²: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²。这个方程揭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这意味着微小的质量损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个革命性的理论为太阳能的来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核聚变假说的提出: 结合光谱分析发现太阳主要成分是氢,以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科学家们开始设想太阳的能量可能来源于氢原子核的结合过程,即核聚变。
理论计算与预测: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轻原子核如何结合成更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 在20世纪初,爱丁顿是核聚变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基于光谱分析,推测太阳的年龄和光度,并利用质能方程进行计算,认为太阳的能量来源很可能就是氢聚变成氦。他甚至预言了太阳内部正在进行着氢的聚变反应。

“太阳的燃料”的发现: 随着核物理学的深入发展,科学家们逐步阐明了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
质子质子链反应(pp链): 这是太阳最主要的能量产生机制,尤其是在太阳的中心区域。在该过程中,四个氢原子核(质子)经过一系列步骤,最终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极小的质量损失,这部分质量根据E=mc²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碳氮氧循环(CNO循环): 在比太阳质量更大的恒星中,碳氮氧循环是更主要的能量产生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碳、氮、氧原子核作为催化剂,参与氢聚变成氦的过程。

中微子探测的验证: 核聚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基本粒子,其中就包括中微子。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能够直接从太阳内部穿透出来,携带了太阳内部核反应的第一手信息。
中微子探测器的建立: 科学家们建造了地下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如意大利的Borexino、加拿大的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 (SNO) 等,试图探测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太阳中微子问题”与解决方案: 最初的探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的中微子数量存在差异,这被称为“太阳中微子问题”。后来通过对中微子振荡现象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中微子有不同的“味”,并且可以在这些味之间相互转换。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探测到的中微子数量与预测不同,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理论是正确的。

氦闪与恒星演化模型: 随着对恒星演化模型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理解了太阳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能量产生方式,例如在红巨星阶段,可能会发生氦闪等现象。

总结来说,我们知道太阳发光原理的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探索过程:

1. 基础观测: 从最直观的光和热现象入手。
2. 化学与物理的进步: 光谱学揭示了太阳的元素组成和高温状态。
3. 理论的突破: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提供了能量来源的理论基础。
4. 物理学的验证: 核物理学解释了氢聚变成氦是主要的能量产生机制。
5. 直接证据的获取: 中微子探测器提供了太阳内部核反应的直接证据。

如今,我们对太阳发光原理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能够精确计算太阳的能量输出、寿命以及未来演化。这是一个科学不断进步、理论与观测相互印证的辉煌范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步一步来,有空再多写点细节。

1. 测定地球周长

古希腊时的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了。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三项主要的证据:

a. 越向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向南走北极星越低,还能在南方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星。

b. 海上驶来的帆船,最先看到桅杆尖,近一点逐渐能看到船身,最终能看到整个的船。

c. 月食时遮挡月亮的影子边缘是圆形。

埃及的阿斯旺有口很深的枯井,每年夏至的中午太阳会照到井底,说明这时太阳在阿斯旺当地的天顶正中。这口井当时就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埃拉托色尼在阿斯旺北边的亚历山大港竖了一根直杆,在夏至这天测量影子长度,计算出亚历山大港的太阳倾斜角大约7度多一点。亚历山大港到阿斯旺的距离是800多公里,因此地球的周长就是800*(360/7)=40000公里左右。

埃拉托色尼当时计算出地球周长为25万斯台地亚,现代人考证的结果,从38000公里到46000公里不等,总之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精确的结果了。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差不多同时。

可惜后来埃拉托色尼的结果被遗忘了,再之后的测量都偏小,比如哥伦布的航海资料上地球周长大约是18000公里。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东部边缘,因为从里程上看就是如此。

2. 日地距离

月球从初亏到食既时,走过的距离是一个月球的直径;从初亏到生光时则走过了一个地影的直径。比埃拉托色尼晚几十年的依巴谷观测月全食时发现,如果月全食的角度很正,那么这两者的时间之比是1:3,因此月球直径是地球的1/3(实际是1/4多一点)。他的错误在于,虽然太阳离地球很远,但不是无穷远,太阳光在这里不能作平行光考虑,因此在月球轨道处的地影宽度不等于地球直径,而是比地球直径细一些。

依巴谷还算出月地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5倍(实际是60.3倍),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2倍(实际是109倍), 日地距离是地球半径的2500倍(实际是23500倍). 依巴谷用到的几何原理没有问题, 主要是他的观测精度有限.

ps. 三角函数一般认为也是依巴谷发明的,发明三角函数的目的就是作天文计算。

更精确的日地距离可以用金星凌日法来计算, 所谓凌日就是水星或金星在太阳前面经过, 会看到太阳上有个小黑点。原理稍微复杂些, 不过有中学几何知识就能看懂. 根据1769年金星凌日的观测数据, 法国天文学家

杰罗姆 · 拉朗德

计算出日地距离为1.53亿公里(现在的数据是1.496亿公里).

3. 太阳大小和体积

有了日地距离很容易计算. 太阳的视角大概0.53度, 因此太阳直径为

,体积为。

4. 地球质量

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得了万有引力常数,不用介绍了吧?进一步得到了地球质量大约为。

5. 太阳质量

根据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可以算出太阳质量。行星运动周期可以表示为:

,其中是轨道周期,a是轨道半长轴,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太阳质量。现在除了太阳质量之外的数据都有了,可以算出太阳质量是。

6. 太阳常数

根据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强度可以计算出太阳辐射的总能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太阳能加热水,测量水的温度变化。1837年左右测得的太阳常数是现在的一半左右,因为没有考虑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1902年左右

查理斯 · 艾博特

测得的数值是,已经和现在的值很接近了。前面有日地距离为1.5亿公里,因此以日地距离为半径的大球总表面积为,再乘以太阳常数,可得太阳辐射的总功率为。

7. 如果是化学能,太阳能维持多久?

前面有太阳质量是,假设太阳全部由煤组成,煤的燃烧热按计算,这些煤的总燃烧热为,不考虑氧气之类。除以前面的太阳辐射功率,可得这样的能量输出强度能维持,也就是大约5200年。如果是其他形式的化学能,数量级也不会差多少。

8. 地球的年龄

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地球年龄只有几千年, 比如牛顿曾经根据圣经计算出地球年龄有6000年多一点, 和牛顿差不多同时代的爱尔兰首席主教詹姆斯 · 乌瑟甚至精确算出上帝创造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 后来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研究逐渐指出, 地球的历史远远不止几千年, 上万年, 至少也有几百万年到几亿年. 这就和前面太阳靠化学能只能发光发热几千年的结果相矛盾.

****** 本段感谢

Close Tony

的指正 ******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则为地球年龄的测量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有些矿物比如锆石,晶体结构决定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有少量的铀混入,而铅是不会混进来的。而铀会衰变成铅,因此这些矿物中微量的铅应该完全是铀衰变的产物,精确测量铀和铅的比例就能得到矿物所在岩石形成的时间。居里夫人的年代已经初步知道地球年龄至少有几亿年。1953年, 克莱尔·帕特森用质谱法精确测量陨石中的铀/铅同位素含量, 得到地球年龄为45.5+/-0.7亿年。因此,太阳的能量不可能是由化学能提供的,除了核能没有其他的解释。

顺便说一下,帕特森是位大英雄。他发现到处都有铅,给实验带来很大误差,于是他发明了超净室。然后他到世界各处采样化验,发现地球上哪里都有铅,但深海里的铅比浅海里少很多,说明铅可能是比较晚近时才扩散到全球的。再到格陵兰、南极等地的冰层钻探,检测结果显示冰芯里的铅基本是从工业革命开始才有的,从1923年开始大幅度增加。原因很明显,作为汽油添加剂的四乙基铅是1923年发明的。

这时帕特森有大麻烦了,作为地质学家,科研经费都是石油公司们赞助的。四乙基铅的事曝光以后,他的经费全被砍了。帕特森又和石油巨头们斗争了几十年,终于成功废止了四乙基铅。

9. 太阳的产能途径

根据对太阳光谱的分析,太阳表面成分主要是氢和氦,还有很少数的其他元素。事实上全宇宙差不多都是这个比例,75%的氢,25%的氦,极少量其他元素。也就是说,太阳的能量要么是从氢,要么是从氦来的。1930年前后,爱丁顿、伽莫夫等人提出了太阳的核聚变模型。当时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两条可能的反应途径:

a. 两个质子先碰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其中一个质子衰变成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于是形成一个氘核。氘核再和一个质子碰在一起形成一个氦3核。

然后有三种可能的路径:pp1. 两个氦3核碰一起,变成一个氦4核,再放出两个多余的质子。

pp2. 一个氦3核碰到一个氦4核,变成一个铍7核,铍7核与一个电子再碰一起变成一个锂7核和一个电子中微子,锂7核再碰到一个质子,变成两个氦4核

pp3. 铍7核直接与一个质子碰一起,变成一个硼8核,硼8核衰变成一个铍8核,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然后铍8核分裂成两个氦4核。

所有三个途径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四个质子聚变成一个氦4核,放出两个正电子和两个电子中微子。pp3在太阳的能量来源里只占千分之一,但它非常重要,因为pp3过程中放出的电子中微子能量很高,因此比较容易被检测到。

b. 碳12碰到质子,依次变成氮13、衰变成碳13、再碰质子变氮14、再碰质子变氧15、衰变成氮15、再碰质子变成碳12加氦4。这个过程叫碳氮氧循环,总的反应一样是四个质子聚变成一个氦4核,放出两个正电子和两个电子中微子。碳氮氧循环在太阳上比较不重要,越大的恒星则碳氮氧循环的比例越高。

以上的反应途径是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计算和仿真得到的,可不是一拍脑门瞎编的。下面就说如何验证。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高能光子的形式释放,极小部分则由中微子带走。高能光子在致密的太阳核心区域会不断地被吸收再释放,再吸收再释放,需要几百万年才能到达太阳表面,能量不断降低,最终变成我们看到的太阳光。

但是中微子则很难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会直接穿出太阳,要几光年厚的铅才能把中微子挡住,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检测到太阳核心释放的中微子。

某些原子核,比如氯37,有稍微大一点的概率与pp3反应途径的高能中微子反应,生成氩37和一个电子。用含大量氯的液体就可以捕捉到几个中微子。60年代按这个原理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探测器,用了几百吨四氯乙烯,结果探测到的中微子只有理论计算值的1/3左右。

可能的解释有两个,要么太阳内部核反应的模型是错的,要么太阳核心产生的电子中微子在来到地球的半路上发生了振荡,变成了另外两种,子中微子和子中微子。

1999年在加拿大的萨德伯里建成了另一个中微子探测器,能探测到全部三种中微子,这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加起来与太阳内部模型的计算值,完,全,符,合。

萨德伯里的主任因此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题主还想知道得更具体些,随便找本天体物理方面的书,里面都会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