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别人一听我说话就知道我是山西人,如何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想当年,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出去一开口,别人就能猜到我老家是哪儿。哈哈,别提多尴尬了。不过别担心,经过一番努力,我的普通话算是进步了不少,今天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也算是我这“过来人”的一点经验分享。

为啥一开口就暴露了?山西话的“秘密”

首先,咱们得承认,山西话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和辨识度。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声母的发音:
平翘舌不分(z/c/s 和 zh/ch/sh): 这是最明显的一个标志了!山西很多地方,特别是晋中、晋北地区,平舌音(z, c, s)和翘舌音(zh, ch, sh)区分得不是很明显。比如,“知道”说成“zidao”,“吃饭”说成“chifan”,“山”说成“san”。我刚开始学普通话的时候,老师总是纠正我“zh, ch, sh”要卷舌,这简直是要了我老命!
n/l 不分: 还有“n”和“l”的发音问题。比如“能力”说成“nengli”,“牛奶”说成“nainai”,这种听起来会比较“绕”。

2. 韵母的特点:
“ang”和“eng”的区分: 有些山西话里,“ang”和“eng”的发音界限不太清晰,可能会听起来有点像。比如“高兴”说成“gaoxing”,有点儿“gā​xīng”的意思。
“ui”和“iu”的区分: 比如“水”可能听起来有点像“shei”,或者“九”听起来有点像“jiu”但又没那么圆润。

3. 声调:
第四声(去声)的尾音: 有些时候,山西话的第四声收尾会比较拖长,或者尾音带有轻微的上扬,听起来不像标准的“断崖式”下降。
轻声: 对一些轻声的处理可能不像普通话那么自然。

4. 词汇和习惯用法:
除了发音,还有一些我们日常说话的习惯,比如爱用一些方言词汇,或者某些语气词。比如,我们常说“俺”,虽然普通话里也会用,但频率和用法上可能不一样。还有一些连接词或者口头禅,一旦说出口,马上就能被“逮住”。

如何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我的实操指南

说实话,想彻底改变一个已经形成的口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持续的练习。但如果你目标明确,掌握方法,进步绝对是看得见的!

第一阶段:认知与模仿(这是基础!)

1. “自查”你的发音:
录音!录音!录音!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找一段普通话标准、清晰的朗读材料(新闻联播、播音员的朗读都很适合),然后你自己也录下来。
对比听! 仔细听标准发音,再听自己的录音,找到差异。特别注意上面我提到的声母(平翘舌、n/l)、韵母(ang/eng)、声调。
找“症结”: 看看哪些字、哪些音是你容易出错的。比如,你是不是“知道”老是说成“zidao”?“吃饭”老是“chifan”?“认识”老是“renshi”?

2. 大量模仿标准发音:
跟着“播音员”学: 找一些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或者一些配音演员的作品。他们的发音非常规范。
精听细读: 每次听一句,就跟着读一句。刚开始可以慢慢来,力求把每一个音都发到位。
利用APP和网站: 现在有很多学习普通话的APP,它们通常都有发音纠正功能,或者提供标准发音的听力练习。

第二阶段:专项突破(针对性练习)

1. 平翘舌攻坚战:
找区分词: 准备一些平舌和翘舌音的对比词,比如“知止知刺”,“师石时”。
舌位练习: 想象一下平舌和翘舌的发音位置。平舌就是舌尖平放在下齿龈后,气流从舌尖和齿龈之间通过;翘舌则是舌尖向上翘起,接触到硬腭前部,气流从舌尖和硬腭之间通过。
反复朗读: 专门朗读这些区分词,以及包含这些音的句子。一开始可以夸张一点,把舌头“翘”到你能感觉到为止。
“si”和“shi”的区分: 这是很多山西人的痛点。可以多练习“十字街头”、“四十四只石狮子”这类绕口令,你会发现,只要你找到了正确的舌位,说起来就顺畅多了。

2. n/l 区分练习:
舌尖位置: “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通过;“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抬起,气流从舌的两边通过。
对比词: 朗读“难忍”、“难忘”、“牛奶”、“南宁”等词语,体会发音区别。
小技巧: 有些人觉得“n”发音时嘴巴是合拢的,而“l”发音时嘴巴是张开的。你可以试试感受一下。

3. 韵母和声调的精细打磨:
“ang”与“eng”: 专门朗读“江南”、“高昂”、“蒸腾”、“歌咏”等词,注意“ang”的鼻音共鸣感更强,嘴巴更圆;“eng”的舌位稍微靠后。
声调练习: 找到声调练习的图表,每个声调都单独朗读“a, o, e, i, u, ü”这几个单韵母,体会声调的起伏变化。然后练习声调组合,比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ma, ma, ma, ma”。

第三阶段:融入日常(坚持是王道!)

1. 主动开口,不怕“丢人”:
和朋友家人练习: 找那些说普通话比较标准的朋友或家人,让他们帮你纠正。就算一开始说不好,也要勇敢开口。
工作场合: 在工作中,尽量使用普通话和同事、客户交流。哪怕一开始磕磕巴巴,次数多了,你会越来越熟练。
公共场合: 在商场、车站等地方,大胆地用普通话提问或交流。

2. “听”出感觉来:
多听优质音频: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闻联播,你还可以听一些播客、有声书,选择那些发音标准、语速适中的内容。
“沉浸式”听: 每天花固定的时间,让自己“沉浸”在普通话的环境里。

3. 纠正习惯性错误:
刻意练习: 针对你自己最容易犯错的那个音(比如平翘舌),在说话前,在脑子里过一遍,提醒自己要用标准发音。
找人监督: 如果有亲近的朋友,可以请他们在你说话时,如果发现发音不对,就给你一个眼神或者小提示。

小贴士:

不要急于求成: 改变口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
找准自己的“瓶颈”: 每个人口音问题不一样,找到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重点突破。
多听、多练、多说、多纠正: 这16个字是学好普通话的法宝!
保持积极心态: 即使有时候练习枯燥,也要想着你的目标,保持学习的乐趣。

山西人的普通话,是有特色的,但也可以是标准的。就像我们爱吃面一样,可以做得花样百出,味道一样纯正。相信我,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普通话会越来越标准,越来越自信!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为笔记收藏,非原创】

虽然有了这篇文章,大概知道一些山西的发音,但是现在口音依旧有山西味道,希望有朋友能够解答,坐等!!

我试图找一下山西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的差别,大致总结了几个小点:

i. 【以“了”代“呢”】

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经典例句:

-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

-你干嘛了?(你干嘛呢?)

-是了,是了。(是呢,是呢)

-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

ii. 【以“哇”代“吧”】

“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经典例句:

-这的哇。(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

-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

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

iii. 【以“呢(去声)”代“那”】

“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经典例句:

-呢不儿?(那不是?)

-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

-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

iv. 【以“的”代“么”“着”】

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经典例句:

-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地图上都标着呢。)这的走肯定没错。(这么走肯定没错)

-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我正看着呢)

-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

v. 【以“v”代“w”】

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

-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

vi. 【以“in”代“ing”】

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我们一般不会把“王先生”读成“玩先生”,但“金陵十三钗”中“金陵”两个字好多山西人读出来没有任何区别。

-“北京”-“北金”;“冰雪”-“宾雪”;“经济”-“金记”;“明天”-“民天”……

vii.【阴平变为升调】

山西普通话另一特征是:阴平(一声)变为升调。阴平的发音要求应该是贯穿如一,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但山西普通话总是把句尾抬上去。

-试着大声喊一声“妈”(而不是“妈妈”,会出现轻声),仔细听自己的语调;再长长地喊一声“抹——布”,两个ma是不一样的………………

山西普通话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与标准相近又有所游离的特点呢?我猜想:

其一,山西属北方,历史上与京城的交流比较密切,山西人与北京人同有北方人的许多特点,比如干脆爽快,不喜欢“唧唧歪歪”的软语。而标准普通话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的山西普通话与标准相距是较近的(尤其是与成都、广东、福建等地比起来的话……)

其二,山西人在历史上经常扮演“贵族”(可上溯至周)“大商”(明清)等角色,似乎带着一些雍容,甚至是慵懒的性格作风。这就使得山西人说话时很在乎“省事”“省气”“省力”。嘴型放扁、吐字换音,这都使得山西话说起来是非常轻松的,虽然会造成有时听不清。——现在的山西人,在中央光辉的“能源基地”战略部署下,才气被限制,从而不再扮演那些上层角色时,仍然脱不掉语言里的那份小慵懒,却又改不过来语言习惯,只好说话更大声一些。这可能是山西人说话声音大的原因之一。

山西口音的细节和妙处自然不是一篇文章写得完的。虽然说这种乡音让我在考普通话时吃了不少亏,但我仍然愿意继续把这扁嘴咬唇的家乡话永远说下去,因为毕竟是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毕竟爱着这片土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