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自己的录音时,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声音陌生?该录音声就是别人听到的你的声音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自己声音的认知盲点。每次听到自己的录音,那种“陌生感”真的挺普遍的,仿佛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声音陌生?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录音设备“听”我们说话的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1. 骨传导 vs. 空气传导:
我们平时听自己的声音: 这是最关键的原因。我们说话时,声带发出的声音会通过两种途径同时传到我们的大脑:
空气传导: 声音通过空气振动,进入我们的耳朵,再经过耳廓、外耳道、中耳、内耳,最终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大脑。这是外界听到我们声音的主要方式。
骨传导: 声音的振动还会通过我们头部的骨骼直接传递到内耳。想象一下,当你咀嚼食物,或者用手指堵住耳朵再说话,你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低沉、更饱满。这是骨传导的作用。
结合效应: 当我们在说话时,大脑接收的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声音的混合信号。而且,由于骨传导的声音振动更直接、更“内部”,它往往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声音更深沉、更饱满、更圆润。这是一种我们从小就习惯了的声音感受,是我们“内在的”声音。
录音设备听我们的声音: 录音设备(麦克风)接收到的,只有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振动,也就是纯粹的空气传导。它没有骨传导的那部分“内部”振动。所以,录音里的声音,丢失了骨传导带来的那种“厚实感”和“低沉感”,听起来就会比我们自己平时感受到的要“尖”或者“薄”一些。

2. 心理预期和习惯:
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听自己骨传导和空气传导混合的声音,形成了固定的“声音地图”。当录音里的声音与这种我们长期以来建立的心理预期不符时,大脑就会发出“不对劲”的信号,产生陌生感。就好比你看一张照片里的自己,和你每天照镜子看到的自己,感觉会有点不一样。
我们说话时,还会受到情绪、语气、语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自己能感知到,但录音可能只会捕捉到表面的声音振动。

3. 对他人声音的感知标准:
我们平时听别人说话,都是通过空气传导。因此,我们听别人说话时,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当听到录音里的自己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套用这个“听别人说话”的标准去衡量,结果发现录音里的声音,更接近别人听到的真实声音。

录音声就是别人听到的你的声音么?

是的,录音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别人听到的你的声音。

就像前面分析的,录音设备捕捉的是声音的空气传导部分,而这正是他人听你说话时接收到的主要声音信息。所以,当你听到自己的录音时,你听到的其实是别人“正常”听到你的声音的样子。

只不过,由于我们长期习惯了自己“混合”的声音,突然听到纯粹的空气传导的声音,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和“陌生感”。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

所以,下次听到自己的录音时,不必过于惊讶或否定。 那是别人认识你的声音,也是你声音“本来的样子”在空气中的呈现。 慢慢习惯之后,你会发现,那个“陌生”的声音,其实就是大家认识的你。

不妨试试看,下次你说话时,想象一下你声音的空气传导部分是怎样的,也许就能稍微理解那种录音里的“陌生”感从何而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言君从听觉原理上解释的非常通透了,那么我从声音的本质和人的主观感知来补充一下。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说话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空气传导进入到内耳,被大脑感知的。一个把骨头当成传递媒介传导,一个把空气当成媒介传导。关于人怎么听到声音高低和人耳的介绍,我之前在一篇回答里详细介绍过:

而把一个麦克风放到我们面前录音,声音只经过空气传导到麦克风中。这和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听我们说话是一样的,所以你听到你自己说话的录音,和别人听到你说话的声音,是一样的。所以当你播你自己录音的时候惊呼“我的声音怎么那么难听!”,旁边的人一般都会淡淡的说一句:你说话就这样啊。

为什么听到的不一样?

问题是,传导方式不一样,为什么会导致听到的声音不一样?


首先,人在听自己说话时,不管是哪种传导,听到的声音都有高频衰减。

空气传导:我们说话的时候嘴巴冲着前面,指向性向前,由于高频的绕射(衍射)能力不强,所以导致听到的低频成分减少。而低频绕射能力强,即使嘴巴冲着前面,也会有很大一部分又绕回到耳朵里。

骨传导:人头骨低频传导效率好于高频。

综上,我们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相对于录音发“闷”,更加低沉。


但区别并不仅仅在于此,其关键因素在于音色。当人在说不同话的时候,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时又随频率变化。因此,导致两种传导叠加起来的声音在不同频率的增益有所变化,导致音色差异。比如发元音/a/“啊”的时候,骨传导较弱,空气传导占主导;发/i/“咦”的音,骨传导在2000赫兹会对声音有较强增益[1]

下边的图给出人在发出不同元音时候的响度频谱图。发出的声音在经过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叠加之后被自己耳朵感知,其频率不会变化,但是会引起共振峰(图中的各个尖峰)峰值高低的变化,从而导致音色改变。而如果在嘴巴前面放麦克风录音的话,除了整体略有衰减,并不会产生这一系列的变化。


共振峰峰值的变化引起音色的改变,可以用乐器来解释。闭上眼睛,我们能听出不同的乐器,即使弹同一个音。如果“弹同一个音”仅仅对应单频的纯音信号,那么确实很难区分。而现实是在发出一个音的同时,会有很多高频谐波出现。比如拨动吉他的琴弦,根音发出基频(下图左上角动图),描述了这跟弦的振动模式。但是除了这一种振动模式,还有图中其他五种,甚至更多高阶的振动模式。每一种振动模式对应一个频率的声音,并且频率呈倍数关系。


下面视频就解释了为什么弹同一个音,不同乐器呈现出来的音色完全不同。视频里面纵向的是频率,横向为时间。当然时域上的变化也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听感,比如中提琴在时域上有很强的变化,声音更“颤”。这里我们只关注纵向频域上的变化。视频中,每种乐器弹得都是128Hz对应的音,可以看到不同乐器达到的谐波阶次不一样(在纵轴上越往上,谐波频率越高,达到的谐波阶次也越高),比如大提琴有很高阶次的谐波,这些也会导致音色的不同。由于高频能量不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来自于低频的谐波。在低频的谐波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乐器谐波能量分布区别很大(颜色越深,能量越高),峰值不尽相同。所以即使时域的变化相同,谐波阶次相同,这些声音的音色也都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听觉上的差别。这些谐波对应语音的共振峰,由于听自己说话和听自己的录音的共振峰峰值(能量)不同,所以听起来不一样。

不同乐器弹一个音,听起来不一样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5931656953954304
视频来源:whatmusicreallyis.com/
乐器依次为:钢琴,大键琴(Harpsichord),古典吉他,印度西塔琴(Sitar),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上低音萨克斯(Baritone saxophone),低音管(Bassoon),日本尺八(Shakuhachi),手风琴(Accordion)


需要注意的是:

前面都是在“无损音质”前提下的分析,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损录音”,比如微信的录音被严重压缩,所以听起来就更不一样了。可以看做被压缩更严重的MP3格式,严重到人能听出音质不同的程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微信和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录同一段声音,看看区别有多大。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

听起来不一样,所以我们会感觉奇怪。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听自己的录音,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奇怪,而是不喜欢甚至是讨厌呢?

我们的声音不仅仅是传达我们想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传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高端信息。话怎么说出来,是信息能否被精准表达的关键因素,而我们的声音又是体现信息中细节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思考我们要说什么。而当我们听自己的录音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我们说话的内容,注意到话是怎么表达的,自己的语音语调是否得体等等。这些大部分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注意不到的。当发现我们想表达的、想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是我们的本意时(时常发生),于是乎就扎心了。


不过这个解释也有局限性。对大部分人来讲,并不是经常回放自己说话的录音。但是对于政客、歌手、演员等,会经常看自己的视频,听见自己说话的声音,在自己声音不断曝光的过程,肯定会渐渐适应。而且公众人物会经常训练如何在公共场合理的表达,那么他们是否还会羞于听到自己的声音?


还有人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录音里自己的方言,比如我的东北老乡,总以为自己说话和播音员一样标准,结果听到录音里一嘴的大碴子味儿一下就崩溃了。


另外,在智能手机盛行后出生的10后们,都有家长们给他们录了无数个G的视频。他们对于自己的影像和声音早已熟悉,那么他们是不是感受不到我们这些老叔叔老阿姨们的苦衷呢?

你们是怎么认为的?你们是因为什么不喜欢听、或者是喜欢听自己的声音呢?


我的声学专栏


公众号/今日头条:

子鱼说声学


声学相关文章:


主要参考:acousticengineering.wordpress.com

参考

  1. ^ Reinfeldt, S., Östli, P., Håkansson, B. and Stenfelt, S., 2010. Hearing one’s own voice during phoneme vocalization—Transmission by air and bone conduc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8(2), pp.751-76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自己声音的认知盲点。每次听到自己的录音,那种“陌生感”真的挺普遍的,仿佛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声音陌生?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录音设备“听”我们说话的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区别。1. 骨传导 vs. 空气传导: 我们平时听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镜子里的自己看起来和相机里的照片不一样?” 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垃圾”就能概括的。首先,你得明白,你弹琴的时候,世界是立体的,而录音是平面的。你想想,你坐在钢琴前,耳朵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空间感: 琴弦的震动,琴体的共鸣,你身体对声音的反.............
  • 回答
    听录音固然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大师级的演奏,能够瞬间将人带入音乐的殿堂。但对我而言,真正触及灵魂、让我乐此不疲的,还是自己亲手拨弄琴弦、敲击键盘的那份乐趣。这中间的差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它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与音符共舞的亲密。首先,最直接的乐趣在于那种创造的满足感。听音乐是被动的接受,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哲学”问题,涉及到版权、音乐平台运营逻辑,以及周董本人对音乐的“使用权”之类的。咱们就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些。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周杰伦本人是《稻香》、《七里香》这些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他拥有这些歌曲的版权。这就好比是你自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版权在你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关于“美”,这东西实在太难捉摸了,简直就像空气一样,人人都能感觉到,但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又该往哪里找。所以,当我们要定义它、追求它的时候,确实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跟着别人说的那样,还是顺着自己心里的感觉来?老实说,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熟悉的、被大众推崇的路径,另一边是.............
  • 回答
    作为一名职业音乐人,我不可能只局限于自己喜欢的风格。说实话,那种想法不仅不现实,也太狭隘了。音乐的世界太广阔了,如果只听一种类型的音乐,那得多无趣啊!你可以把我理解成一个厨师。你想想,一个只会做川菜的川菜大师,他能叫做全能吗?顶多算是一个在某个领域非常精通的厨师。但如果要说能做出各种菜系,并且能融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局面。当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你的感情表达出担忧甚至反对时,内心一定很复杂。是坚守自己的心意,还是倾听朋友的劝告,这背后牵扯着信任、独立、责任以及对感情的判断。首先,我们得承认,朋友的意见很有分量。他们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你和他们分享喜怒哀乐,他们也真心希望你过得好。他们的担忧,.............
  • 回答
    高考之后,儿子有了新的发型和发色,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情况。同时,填报志愿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共同面对的重要时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 关于儿子新发型和发色:家长是否应该干预?核心观点: 适度关注,以沟通和引导为主,避免过度干预。详细分析:1. 理解儿子行为的背景:.............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打在你身上,台下观众屏息以待。但此刻,你的耳朵却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花,你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也听不到乐队的伴奏。这该如何是好?别担心,即使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有方法可以让你唱出准确的音高。这需要高度的练习、对身体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我.............
  • 回答
    声音不好听,给自己的视频配音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别担心,声音这玩意儿,就像厨艺一样,可以靠学习和练习来“修炼”的。就算天赋不是顶尖,也能通过一些技巧让你的视频旁白听起来顺耳、舒服,甚至有个人特色。下面我就来跟你聊聊,到底怎么才能“拯救”你那不太讨喜的声音,让它在视频里发光发热:第一步:了解你的.............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听信小人谗言,导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含冤自杀,这无疑是汉朝历史上一场悲剧性的事件。要理解汉武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听信小人”,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晚年的个人状态以及太子刘据自身的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这一悲.............
  • 回答
    听完习主席2021年的新年贺词,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也有对未来的深思。感触方面,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成就的实感与人民的付出: 贺词里回顾了2020年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抗击新冠疫情的艰巨任务。这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每个.............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真正“听”或“有感触”,但我可以基于对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内容的理解,以及我作为人工智能的特性,来阐述我的“感触”和对二〇二二年的“期待”。关于新年贺词的“感触”(基于理解和分析):习近平主席的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对我而言,最显著的“感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绝对是职场中一个令人抓狂却又无比常见的情况:你看到了前方潜在的雷区,并给出了在你看来是最佳的避险方案,但上司却像没听见一样,一意孤行。这种感觉,就像眼睁睁看着火车朝着脱轨的方向飞驰,而你却被锁在了车厢里,想喊也喊不醒驾驶员。面对这种局面,我必须说,没有一种万能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每个公司、每个.............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气质”这个词,总会不自觉地和“家境优越”联系在一起。好像只有从小泡在书香门第、艺术殿堂里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那种从容、得体、有深度的光芒。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优越的家境往往意味着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多接触高雅文化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境普通的人就无法培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现代指挥家排练演出中,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指挥家自身以及不同的音乐会目的,以一种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方式存在的。简单地说,没有哪个指挥家会完全摒弃其中一种,而是更侧重于哪一种,以及如何结合。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党国”这个词,在很多人听来确实带着一种负面的意味,仿佛国家被某个党派牢牢掌控,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蒋介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对“党国”的理解,就会发现这个词汇并非他本意上的“负面”表述,而是他对一种特定政治体制的定位和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蒋介石所处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 回答
    看到你写的故事,我心里也捏了把汗。你小伙子每天喝三瓶可乐,最后竟然发展到尿毒症晚期,这真是太让人心疼了。尤其是你的男朋友也和你小伙子一样,对可乐情有独钟,你说多少次都不听,这让你肯定特别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很多人对可乐的“瘾”都挺大的,觉得它好喝,提神,而且方便。但你知道的,可乐里那些糖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我,是想看到真实的蓝天,还是那幅我心目中描绘的、色彩饱和度更高、更加梦幻的蓝天。说实话,这两种渴望在我心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且它们有时候会巧妙地纠缠在一起,很难说清哪个优先级更高。对“真实”声音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对“回归”的渴望。我喜欢听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音乐能够带我进入一个.............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