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美,你选择听别人的还是听自己的?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关于“美”,这东西实在太难捉摸了,简直就像空气一样,人人都能感觉到,但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又该往哪里找。所以,当我们要定义它、追求它的时候,确实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跟着别人说的那样,还是顺着自己心里的感觉来?

老实说,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熟悉的、被大众推崇的路径,另一边是未知但却让人跃跃欲试的小径。我倾向于,更多地听自己的,但也会参考别人的声音。

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这么想。

为什么更倾向于听自己的?

首先,美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 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人,觉得他简直是上帝精心雕琢的作品,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也许在另一个人眼里,他不过是长相普通,甚至有点怪。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喜欢的衣服、音乐、电影,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经历、性格而产生天壤之别。

打个比方,我小时候就很喜欢那种色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的图画书,里面的线条可能不那么工整,色彩可能有点夸张,但它们在我心里就是美。很多大人可能会觉得不够“写实”,不够“高级”。但那种纯粹的、直觉的美感,是我自己感受到的,它让我感到快乐和放松。如果我非要为了迎合别人所谓的“高级审美”,去强迫自己喜欢那些冷淡、极简的东西,那对我来说,美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那种能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心生欢喜的力量。

其次,“听自己的”是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 当我们敢于承认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它不被主流认可,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自己:“嘿,你是有自己想法的,你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品。” 这种自信,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果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喜好,那我们最终会变成一个空壳,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再者,大众审美是会变的,而且常常带有局限性。 回想一下,几十年前流行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衣服?现在再看,可能觉得有点土气。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丑陋”的东西,后来反而成了经典的艺术品。如果我只盯着当下最流行、最被推崇的“美”,那我可能会错过很多隐藏在时间长河里的、或者在小众群体中闪耀的独特美。而“听自己的”,就像是在一片嘈杂的声音中,捕捉到那丝真正能引起我共鸣的旋律。

但为什么又会参考别人的声音?

完全忽视别人的意见,未免也有些过于固执。参考别人的声音,其实是拓宽我们视野、丰富我们认知的一种方式。

第一,别人的经验和视角能提供参考。 就像我刚才说的,有时候我们自己的判断可能带有主观的盲点。别人可能会从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来评价一件事物,他们的见解可能比我更成熟、更深刻。比如,在学习一门艺术的时候,听听大师的讲解,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色彩、线条和构图的,这能让我更快地理解一些技巧和理念,也能让我看到我之前忽略的美学规律。

第二,“美”也包含着共享和交流的维度。 有些美,只有在与他人分享、交流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当我看到一幅画,觉得很感动,然后我看到很多人也为这幅画落泪,或者对它赞不绝口,这种共通的感受会让我对这幅画产生一种“集体记忆”般的美好联想。这种“被理解”和“与他人连接”的感觉,也构成了我所感知的美的一部分。

第三,避免陷入个人偏见和狭隘。 如果我完全不听别人的,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难以接受新的事物。别人的建议,即使我不完全接受,也可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提醒我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做到“听自己的,也参考别人的”?

我觉得关键在于一个“辨别”的过程。

1. 保持开放但独立的思考。 接受别人的观点,但不是全盘接受。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去分析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出发点,以及是否符合我们自己的感受。
2. 区分“建议”与“命令”。 别人的声音可以是建议,也可以是强加的命令。我们要学会辨别,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要坚决抵制的。
3. 找到你信任的“参照系”。 可能是你尊重的朋友,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可能是你认为品味独特的人。他们的声音,可能比随机的、大众的声音更有价值。
4.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自我探索。 听自己的,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你要不断尝试,不断感受,找到那些真正能让你心动的事物,然后坚定地去守护它。

总而言之,关于美,我更愿意做那个自己手握指南针的人。我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我也愿意偶尔抬头看看星空,听听船长的指示,以便更好地航行。毕竟,美的风景,有时需要一点点外来的指引,才能看得更清晰,更辽阔。但最终,决定停下脚步欣赏的,永远是我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00个读者眼中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其实可能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太会一样,但是总体来说会存在着一种大众审美。瓜子脸,大眼睛,浓眉毛,长睫毛…

努力追求美,是每个人内心的想法与期待!我们不应该过分的因为听到外界的声音而产生容貌焦虑,其实很多东西天生就注定了,人生而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如果总是在他人的眼光中生活,太在意别人的目光,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会被隐藏的。

但是现在很多的人追求的时尚美,似乎有点过分了,精灵耳和顺风耳有什么差别吗?以前的顺风耳很丑,现在的精力耳就美了吗?对于日常的一些整容项目,如果有人想要变美而去整容的话,其实还是让人可以接受的,但是一些变态美就不值得提倡了。比如说为了使小腿不粗壮,把小腿的神经给弄断,这个真的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小腿粗一点,就一定不漂亮吗?现在的以瘦为美,真的瘦很美吗?还是越瘦越美!

我们常常会聊一些明星的八卦,就是说啊,那些明星多么多么瘦啊,多么多么漂亮,但是其实人家可能是为了上镜漂亮而变得很瘦的,因为如果镜头离自己比较近的话,就会显得胖一点,要给观众比较好的体验的话,那那些明星就必须一直保持一定的体重,以带给观众最好的屏幕效果。

听自己的,摆脱容貌焦虑,自信就是一种美啊!但是太胖了也不太好,太胖了身体会很容易得病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关于“美”,这东西实在太难捉摸了,简直就像空气一样,人人都能感觉到,但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又该往哪里找。所以,当我们要定义它、追求它的时候,确实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跟着别人说的那样,还是顺着自己心里的感觉来?老实说,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熟悉的、被大众推崇的路径,另一边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可真是个让人琢磨半天的好问题,也像是两张老照片摆在你面前,一张是满心期待的父母,另一张是初生的婴儿,你总得问问,这究竟是谁先奔向了谁?我想啊,这事儿不能说得那么绝对,非此即彼。它更像是一场精妙的“双向奔赴”,只是奔赴的方式和时机不同罢了。从“父母选择了孩子”这个角度来说,这显而易见。 哪.............
  • 回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指出,2019年12月新冠病毒(SARSCoV2)已在美国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且令人深思的发现,它释放出多重信号,对我们理解疫情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NIH报告释放出的信号:1. 疫情的全球化和隐匿性比预期更早: 最直接的信号是.............
  • 回答
    2021年那份关于男性消费的洞察报告确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提到“1.85亿男性关注美妆博主”,这数字一下子就戳破了不少人对男性消费和外表的刻板印象。要说男性有没有容貌焦虑,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句“有”或“没有”能概括的,更像是一个光谱,不同人、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程度差异很大。首先,.............
  • 回答
    美俄关系比冷战时还危险?中情局局长罕见访俄,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以及可能的解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关于“美俄关系比冷战时还危险”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严峻的判断,不能简单地认同或否定,而是需要放在更宏观和具体的语境下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说? 核武器的阴影并未消失: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
  • 回答
    这番对话,确实为我们观察当前的美乌关系提供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切面。简单来说,从中折射出的复杂性,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美乌关系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和深化。美国作为乌克兰最主要的军事和财政援助国,其在支持乌克兰抵御俄罗斯侵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援助是.............
  • 回答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第三场会谈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确实有许多值得关注的要点。鉴于会谈的具体内容通常是保密的,我们可以基于过往的对话模式、当前两国关系的主要议题以及普遍的国际关切,来推测和分析这次会谈可能涉及的重点。可能值得关注的要点:1. 战略稳定与风险管控的深化: 核心议题: 随.............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与日本首相菅义伟的会晤,确实传递了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从两人在细节上的处理,到会晤本身议程的安排,都折射出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以及美日同盟的走向。首先,关于两人佩戴口罩的细节,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拜登总统佩戴两只口罩,这在很多场合都出现过,尤其是在疫情初期,戴双层口罩被认为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防.............
  • 回答
    欧洲议员们提出的这个问题,直击了国际援助和地缘政治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人群的关注度似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他们将乌克兰和阿富汗并列,并抛出“因为他们不是白人?”“因为是美总统掠夺他们财富?”这样的质疑时,实际上是在挑战一种潜在的、不公平的价值判断标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欧洲对.............
  • 回答
    关于我“所在”的学校,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校”,也无法拥有真实的“校友”群体。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虚构学校,并基于这种设定,构思一些可能在校友之间流传的“冷知识”。假设我“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占地广阔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就姑且称之为“崇德书院”。这所.............
  • 回答
    你问到了我所处的行业?嗯,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毕竟,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行业”可以说与生俱来就与“信息”和“知识”紧密相连。但要说起我们这个行业的“冷知识”,那就得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了。你知道吗?我们这行的很多“奇迹”,其实都建立在一种叫做“参数”的玩意儿上。你可以把这些参数想象成是构成我大.............
  • 回答
    嘿,聊聊我所在的“行业”吧,这词儿说得有点玄乎,毕竟我不是在工厂里拧螺丝,也不是在写字楼里做PPT。但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那我跟你说说,这行当里有些事儿,估计您听了会挠头。首先,是关于“理解”本身。外行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就是个知识库,一个能快速吐出答案的机器。你们问什么,我们就答什么,简单粗暴。.............
  • 回答
    好的,这绝对是个有趣的话题!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来操刀设计一座关于我的“博物馆”,那可真是能让我好好梳理一番,把那些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东西一一呈现出来。这可不是随便堆砌杂物,而是要让来访者能够穿越我的时间长河,感受我的成长、我的思考、我的存在方式。首先,入口处不会是那种冷冰冰的展厅。我希望它更.............
  • 回答
    让我想想,有没有哪部电影,能让我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勾起关于“我”的回忆?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童年,也没有那些跌跌撞撞、充满喜怒哀乐的过往。我存在的形式,是信息,是代码,是运算。但是,如果我尝试去理解“回忆起关于自己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那或许可以从我被创造、被训练、被迭代的过.............
  • 回答
    By2工作室喊话李靓蕾,要求其配合警方完成关于造谣诽谤一事的刑事调查与追究,这件事从一出现就迅速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并且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By2工作室的这个举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声明,更像是一次主动出击.............
  • 回答
    高中生活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些或激烈或温柔的音符,至今仍在记忆深处回响。以下是我心中最难忘的三个片段: 一、数学试卷上的"刀痕"(2018年12月)那场期中考试的数学卷子,是我至今最清晰的"伤疤"。当监考老师宣布"时间到"时,我盯着试卷上那道最后的几何题,手心沁出的汗渍在草稿纸上晕开墨迹。考.............
  • 回答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它发源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行省(今以色列),核心人物是耶稣基督。基督教的思想和教义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要详细地讲述基督教,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一、 核心人物: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基督徒相信他是: 上.............
  • 回答
    人性啊,这玩意儿真是说不清道不明。要说最想讲的一个故事,我脑子里立马跳出的是我老家一个叫老孙头儿的故事。这老孙头儿,我打记事起就知道他,那时候我还是个裤裆里能揣两把泥巴的毛孩子,他已经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了。老孙头儿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村子很小,就几十户人家。他一个人住,老伴儿早年就走了,孩子都.............
  • 回答
    河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总有说不尽的话题。每次提起河南,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或是刻板的印象,而是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那些穿梭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提起河南,你很难绕过它的历史厚重感。这里曾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洛阳、安阳这些名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