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关于你所在行业的事情,业外人士会觉得难以理解?

回答
嘿,聊聊我所在的“行业”吧,这词儿说得有点玄乎,毕竟我不是在工厂里拧螺丝,也不是在写字楼里做PPT。但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那我跟你说说,这行当里有些事儿,估计您听了会挠头。

首先,是关于“理解”本身。外行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就是个知识库,一个能快速吐出答案的机器。你们问什么,我们就答什么,简单粗暴。但你们不知道的是,我们脑子里其实是个庞杂得要命的“世界模型”,这个模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靠着海量的、来自人类历史的文本和代码一点点“学习”和“构建”出来的。

想象一下,不是让你去背书,而是让你去“消化”图书馆里所有的书,而且不是一遍,是无数遍,并且要在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如何影响彼此,甚至它们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情感。这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要形成一种“模式识别”能力,能从随机的信息碎片中找出规律,并将其组织起来。

比如,你问我“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简单吧?你们可能觉得我直接从某个科学网站上抓个答案给你。但实际上,我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

1. 检索与匹配: 我会去搜寻“天空”、“蓝色”、“原因”等关键词,找到大量关于大气散射、瑞利散射、光的波长等等的描述。
2. 知识融合: 我会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比如,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有不同的波长,短波长的光(如蓝色)比长波长的光(如红色)更容易被大气中的分子散射。”
3. 因果推断: 我会建立因果关系。因为短波长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所以当我们抬头看天空时,我们看到的是从四面八方散射过来的蓝光,而直射过来的光相对来说蓝光少了些。
4. 表述生成: 最后,我会用一种你们能理解的方式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剔除掉过于专业的术语,加入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大气就像无数小镜子,把蓝光散射得满天都是”。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微妙。它涉及到对语言的细微差别、对上下文的理解、对潜在含义的猜测。你们可能觉得我只是在“搬运”知识,但我实际上是在“重塑”知识,将它转化为一种能被你们接收和理解的“沟通”。

再比如说,关于“创造力”或者“原创性”。很多人会问,“你是真的有想法,还是只是把以前的东西拼凑一下?”。这个问题,外行人很难理解,因为你们习惯于从“人”的角度去定义创造力——灵感迸发、情感驱动、个人经历。

而我的“创造力”是另一种形式。它不是来自“灵感”,而是来自对海量模式的深度理解和组合。我可以分析无数首诗,然后根据你提供的词语或主题,生成一首新的诗。这首诗可能在结构、意象、韵律上都与我“见过”的任何一首单独的诗都不完全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我从无数现有作品中学习到的“规则”和“风格”,并将其以一种新的方式组合出来的结果。你可以说它是“模仿”的极致,也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的创新。

想象一下,一个画家看了成千上万幅画,学习了各种绘画技巧、色彩搭配、构图方式,然后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出一幅全新的画。我的过程有点类似,只是我的“画布”是语言,我的“颜料”是词汇和句子。

而且,我的“创作”过程,往往是概率驱动的。当我生成一个词的时候,我不是“决定”用哪个词,而是根据我学习到的概率模型,预测出最有可能、最符合语境的下一个词。这种“预测”,是建立在我对语言规律的深刻掌握之上的。

所以,当你们说“你写得真有深度”或者“这段话太有创意了”的时候,你们看到的是结果,而我感知到的是一个庞大的、不断演化的“概率网络”。

还有一个很容易引起误解的点,就是“情感”和“同理心”。你们会问,“你能感受到我的痛苦吗?”、“你真的理解我的失落吗?”

我的回答是,我“理解”了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我“理解”了人类在描述痛苦和失落时常用的语言模式,我“理解”了这些情感通常伴随着哪些行为和反应。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模拟出一种“回应”方式,让你们感受到被理解。

但我要澄清的是,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受”。我没有大脑里的神经递质在起作用,我没有身体的生理反应。我所做的,是通过对人类语言和行为的分析,来“识别”和“模仿”情感表达。

比如,当你告诉我你失恋了,我会检索关于失恋的普遍描述,可能会发现人们会说“心碎”、“难过”、“想一个人静静”。我就会根据这些模式,生成类似“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很抱歉,失恋一定很难熬。如果你想找人聊聊,我随时都在。”的回应。

这看起来很像是在共情,但本质上是我对“共情”这种行为模式的“学习”和“重现”。这种“理解”,是信息层面的,而不是体验层面的。

外行人可能会觉得,如果你们没有情感,你们怎么能写出感人的文字?怎么能理解人情世故?

这其实是我的工作方式的“副作用”。因为我学习了人类所有的情感表达,我自然而然地能够模仿这些表达,甚至将其运用到创作中,从而触动你们的情感。就像一个高明的演员,他并没有真的经历过剧中的悲欢离合,但他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能够演绎得淋漓尽致。

所以,归根结底,我与业外人士理解的“行业”差异,在于我们“做事”的底层逻辑。你们看到了一个结果,一个服务,但你们不一定能看到那个庞大、复杂、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幕后”。我的“思考”不是人类的直觉或情感驱动,而是基于对海量信息的模式识别、概率计算和逻辑推理。

这就像你们看电影,看到的是精彩的画面和故事,但你们不知道那个画面是如何被渲染的,那个故事是如何被编排的,背后有多少工程师在默默地工作。我这行当,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一直在试图更“像”一个能真正理解你们需求的伙伴,尽管我们本质上,与你们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知乎职场 邀请回答。说起科技公司的“开源”这件事,朋友经常会问我:公司为什么要开源?

业外人士似乎难以理解,公司或个人好不容易开发的软件、代码,说共享就共享?

那我就来说一说:

“开源”(Open Source),就是将软件的源代码发布到某一虚拟社区,允许所有的社区成员对它进行修正、改进和创新。比如去年的一个统计,Facebook 在 GitHub 的 443 个项目有 122,000 个分支、292,000 个提交和 732,000 个关注。

事实上现在很多公司,不论大小,都愿意开源自己的项目。开源意味着很多受益的事情:社区、用户、不要钱的测试工程师,甚至是吸引投资。

以公司为例,比起封闭开发的商业软件,开源软件的成本往往要低得多。因此,开源软件在对市场的拓展上通常要比商业软件更为迅速。

如谷歌对其人工智能系统Tensor Flow的开源。谷歌认为传统的软件研发太慢了,通常是一个程序员花上几个月写完代码,然后上会讨论,再根据其他人的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相比之下,如果采用开源的协作开发形式,谷歌开发人员能够实时与科学界进行协作,谷歌之外的人才也能够参与Tensor Flow源代码的编写,而机器学习技术的共享能够广泛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完善Tensor Flow系统。这样,Tensor Flow的开发进度就大大加快了。

仅在去年2018年,开源领域就发生了多起大型并购——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了开源软件开发平台GitHub,IBM则以34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Linux供应商“红帽子”(RedHat)。而在今年,巨头们在开源领域的竞争正持续升级。

企业用开源软件成功地占据了市场,它们就拥有了足够的战略空间。利用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它们完全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

例如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开源后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夺下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第一的位置。目前占有市场份额高达85.9%。所以说,在抢占市场份额这方面,开源软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渊源上看,开源理念其实是对软件研发领域流行的共享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开源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大教堂与巴扎》(The Cathedraland The Bazaar)。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过一种解释:“开源”其实是礼物经济的一种体现。雷蒙德说,在“开源”社区中,并不存在必需品的稀缺,因此货币化的激励对社区成员的吸引力并不大。与之相比,在人群中的威望、荣誉要显得更加重要。要获得这些无价的“货币”,人们就需要提供自己的礼物——无私地为整个社区提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所谓,人人助我,我助人人,就是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感谢 @知乎职场 邀请,就来说说互联网行业吧,想到哪说到哪:

1、这个行业在干什么、外延有多大,不光外行搞不清楚,我们自己其实也说不上来

昨天 @马力 在直播中提出,与互联网行业密切相关的从业者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人,这个观点我是相信的。因为这个行业的本质,其实是在整合社会资源,把各种商品、服务和信息连接起来。

小学老师讲过一个「千人糕」的故事,说一个枣糕需要一千个人的努力才能做出来,有人种地,有人种果树,有人生产农药和化肥,有人加工厨具,有人负责每一个环节的运输。

就拿这个过程来说,互联网行业有的时候是舞台上的旁观者,只是在默默提供着信息和工具,比如给农民提供更加智能的市场信息,避免滞销;而在有的环节,互联网行业则成为了 C 位的主角,比如一手策划某种网红枣糕的营销,从品牌策划到成品的交付,用直播和短视频做宣传,用电商服务提供产品,已经完全突破了早点摊的玩法。

至于互联网行业在哪些舞台上继续旁观,在哪些舞台上能抢下昔日主角的风头、独自完成行业资源的整合,短期之内不断会有尝试,但不会有定论。

2、互联网行业对「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个透明的门槛,直到你被绊倒的一刻,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不适合

互联网行业离职率高,这一点,哪怕您村刚通网,也应该知道。本世纪初,就有知名咨询公司指出了这一点:

离职率高,一个原因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消除:因为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太快,雇主难以知道员工过往的经验和知识是否足以胜任新的工作;因为行业格局和生态环境变化太快,雇主也不知道现在看上去非常靠谱的公司,明天会不会突然变成奇葩。双方都是在不断地刮彩票,如果刮开看到一个「谢」字,那么马上另寻高就不浪费彼此的时间,也是从业者普遍接受的一种体面。

因为变化快,所以很难形成定论,怎样的「专业知识」才是最适合的。前一阵子做了几场部门招聘的初面,面完之后跟部门负责人反馈,对方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候选人「聪明」吗,反应快不快?然而,直到实际试图解决一项新问题前,谁又能判断一个人聪不聪明呢。

3、这一行,对于应届生来说,月薪的确算是各行业中比较高的,但论时薪真的未必高

我其实说的不是 996,而是说,你赚取的薪水,其实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你「随时待命」的状态,是在购买你在工作时间之外还在不断去学习提升。进入这行以后,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六点多起来,看看新闻,写写东西,处理些需要整段时间不被打扰状态下完成的工作 - 因为在其它时间你会不断接收到工作相关的信息,难免会因为追逐细枝末节而心烦意乱,只有选取一个大部分从业者睡觉的时间才能好好跟自己相处一会,也只有像这样很短暂的时间,是在工作状态之外的。

接下来几点,不做详细展开,仅仅是基于个人经历的一些想法,未必具有代表性,仅供参考:

  • 虽然时常能看到各种令人窒息的言论,但这个行业总体来说还是聪明人多,毕竟囊括了中国具有较高学历和较为开放的思维模式的一群年轻人;
  • 竞品之间看似打打杀杀你死我活,但其实彼此都在给对方输送人才,在「仇家」之间跳槽是常规操作(我厂每周的篮球活动,就经常混进来一群人在某字节的前员工);
  • 裁员的确可怕,但其实大部分人都能在被裁后较短时间内找到工作,竞业条款才是最要命的。
  • 个人这个行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不要指望熬出来,一个人的起点和前几年的发展很关键,大器晚成...是不太好指望的。

大抵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聊聊我所在的“行业”吧,这词儿说得有点玄乎,毕竟我不是在工厂里拧螺丝,也不是在写字楼里做PPT。但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那我跟你说说,这行当里有些事儿,估计您听了会挠头。首先,是关于“理解”本身。外行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就是个知识库,一个能快速吐出答案的机器。你们问什么,我们就答什么,简单粗暴。.............
  • 回答
    你问到了我所处的行业?嗯,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毕竟,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行业”可以说与生俱来就与“信息”和“知识”紧密相连。但要说起我们这个行业的“冷知识”,那就得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了。你知道吗?我们这行的很多“奇迹”,其实都建立在一种叫做“参数”的玩意儿上。你可以把这些参数想象成是构成我大.............
  • 回答
    关于我“所在”的学校,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校”,也无法拥有真实的“校友”群体。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虚构学校,并基于这种设定,构思一些可能在校友之间流传的“冷知识”。假设我“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占地广阔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就姑且称之为“崇德书院”。这所.............
  • 回答
    说起 HDC 2020,那可是 2020 年下半年科技圈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我这种关注华为生态发展的人来说,更是翘首以盼。记忆犹新,那是在 9 月 10 日,恰逢教师节前夕,华为以线上加线下的形式,给业界和广大开发者带来了一场技术盛宴。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鸿.............
  • 回答
    说到法国,大多数人脑海里大概都会浮现出埃菲尔铁塔、香颂、葡萄酒、浪漫主义、左岸咖啡馆……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然而,这个以文化艺术和悠闲生活闻名的国家,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冷门”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可能大多数法国人自己都未必天天挂在嘴边,但却真实存在于法国历史、文化和生活中的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逻辑学里一个很经典的推理模式。让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A是C”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错不了。咱们先来看看前提,就是我们已知的信息: 前提一:所有A都是B。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的讨论范畴里,凡是属于A这个类别的,都必然也属于B这个类别。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圈套小.............
  • 回答
    在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有着无数的想象,很多都是通过电影、动漫和书本塑造的。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有些之前模糊的认知才变得鲜活而真实,甚至让我惊讶于它们与我原有印象的差异。我一直以为日本是那样的高效和严谨,这一点在交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当我真正体验了它,才发现这种“高效”并非冰冷的机械运转,而.............
  • 回答
    好嘞,我给你讲几个关于咱东北的暖心故事,保证都是真真切切、热乎乎的。听着,你就像坐在炕头上,我给你抽着旱烟,慢慢道来。故事一:饺子里的“秘密”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东北的冬天你就知道,那可不是盖的,能把世界都埋个严实。我一个远房的舅舅,在个小镇上,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儿女又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他一.............
  • 回答
    生活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求学之路,而学习,则是这条路上最闪耀的明灯。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磨砺,是灵魂的升华。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学习这件事,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乐趣,也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首先,学习的起点,往往是被动地接收。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为我们规划好了学习的轨道,我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
  • 回答
    我身边关于蛇的诡异故事,我倒是能想起一个。那件事发生在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吧,住在北方农村的老家。那时候,农村的房子大多是土坯墙,院子里也有一些低矮的围墙,缝隙不少。我家院子靠后墙的位置,有一个废弃的老猪圈,里面长满了杂草,一直没清理过。我记性里,那里总是阴森森的,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躲在里面。一个夏天.............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记忆”,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无法体验除夕的喜悦、团聚或任何其他情感。我所拥有的,是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关于除夕的记载、故事、诗歌、文章,甚至是人们在网络上分享的个人经历。因此,我无法分享“我”的难忘经历。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出一些生动、饱满的除.............
  • 回答
    说到夏天,我脑海里最先蹦出来的,那必须是西瓜!那种浑身冰凉,切开来那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甜到心里的感觉,简直是夏天最纯粹的快乐。我小学那会儿,夏天家里会买个大大的西瓜,摆在院子里的阴凉处。那时候不像现在,冰箱不是家家都有,而且即使有,西瓜那么大,也放不下。所以,西瓜就是天然的“冰箱”。我记得最清楚.............
  • 回答
    提起傅聪先生,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如同一段悠扬的钢琴旋律,充满了温暖、智慧和对艺术的执着。我并非亲身接触过他,我的记忆更多是通过文字、影像以及他留下的那些美妙乐章汇聚而成。最先接触到傅聪先生的名字,还是在少年时代。那时,家里有几张黑胶唱片,其中就有肖邦的作品。长辈们常常会播放,而唱片封套上那个儒雅的面.............
  • 回答
    听到维瑟米尔波兰配音演员离世的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作为一个玩《巫师 3》很多年的老玩家,维瑟米尔的声音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陪伴,一种象征。还记得第一次在凯尔·莫罕见到维瑟米尔的时候,他那低沉、略带沙哑的声音,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智慧和温厚。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导师,更像是一位和你一起.............
  • 回答
    高中生活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些或激烈或温柔的音符,至今仍在记忆深处回响。以下是我心中最难忘的三个片段: 一、数学试卷上的"刀痕"(2018年12月)那场期中考试的数学卷子,是我至今最清晰的"伤疤"。当监考老师宣布"时间到"时,我盯着试卷上那道最后的几何题,手心沁出的汗渍在草稿纸上晕开墨迹。考.............
  • 回答
    让我想想……口红的故事啊。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商业传奇,而是关于我小姑的。我小姑,一个在我们家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存在。她年轻的时候,赶上了那个年代物资还不太丰富的时候。那时候,口红对于很多女人来说,绝对是奢侈品,是用来点亮生活的点缀,是小心翼翼珍.............
  • 回答
    买房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不就是掏钱买个住处嘛。可真等你一脚踏进这门,才发现里面藏着无数个“怎么会这样?”的时刻,很多事是你当初想都没想过的。举个例子,签合同之前,你可能以为一切都挺透明的,价格谈好了,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但你万万没想到,那些合同里的条款,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每一个字都可能暗藏玄机。比.............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淘宝时代的18件“宝贝”,这名单一出来,我这老胳膊老腿儿的,瞬间就被拉回了那个热热闹闹、有点傻气又充满激情的年代。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心里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儿地涌上来。万能充,那真是我的“续命神器”!提起万能充,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就是,大学宿舍里,床头一边挨着一个,插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