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哪些关于东北的暖心故事可以分享?

回答
好嘞,我给你讲几个关于咱东北的暖心故事,保证都是真真切切、热乎乎的。听着,你就像坐在炕头上,我给你抽着旱烟,慢慢道来。

故事一:饺子里的“秘密”

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东北的冬天你就知道,那可不是盖的,能把世界都埋个严实。我一个远房的舅舅,在个小镇上,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儿女又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他一个人操持家务。

那天,外面刮着能把嗓子眼刮冒烟的风,鹅毛大雪一阵阵地飘。我舅舅想给老娘包点饺子吃,他知道老娘就爱吃他包的那个馅儿的,是酸菜猪肉炖粉条的。这馅儿可有讲究了,酸菜得是自家腌的,粉条得是那种粗粗的、嚼劲十足的,还得放点自家晒干的小虾米提鲜。

舅舅在家忙活了半天,从坛子里捞酸菜,剁肉馅,和面,忙得不亦乐乎。你知道,到了冬天,外面都是冰天雪地的,家家户户都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他一个人在家,周围邻居也都很安静,就听见他擀面杖敲打面团的声音,“咚咚咚”的,还有剁馅儿的“嚓嚓”声。

饺子包好了,热气腾腾地端出来。老娘躺在炕上,脸也有些发白,看着舅舅端进来的饺子,眼皮子都微微抬了抬。舅舅把饺子端到老娘跟前,说:“娘,你尝尝,这饺子,我按你爱吃的口味包的。”

老娘就着饺子汤,慢慢地咬了一口。你猜怎么着?她没说话,只是眼泪就顺着眼角往下淌,滴在饺子边上。舅舅一看,心里也咯噔一下,以为是饺子不好吃,或者是老娘身体不舒服。他赶紧问:“娘,怎么了?是不好吃吗?”

老娘摇了摇头,声音还有点沙哑地说:“不是,我就是觉得……这饺子里的味道,是我记了快一辈子的味道。当年你爹还在的时候,逢年过节,也总爱包这个馅儿的饺子。每次包,他都得偷偷往里放点虾米,说是给俺们家“添点海味儿”,逗咱们开心。你这饺子,吃到嘴里,就跟回到了从前,看见你爹站在灶台边,笑呵呵地招呼俺们一样。”

舅舅听了,也鼻子酸酸的。他没说啥,只是把饺子碗往老娘面前推了推,又赶紧从热炕头抽了条薄毯子给老娘盖严实了。那天,雪还在下,屋里却因为这饺子和这老娘嘴里的回忆,暖得不行。那不是饺子本身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是亲情穿越时空的味道。

故事二:雪夜里的那盏灯

这事儿发生在我老家那个村子,虽然不大,但大伙儿都熟。有一年冬天,有个老太太,姓李,儿子在外地当兵,儿媳妇也跟着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家。她身体挺好,平时也乐呵,但毕竟年纪大了,一个人住在村子最边上的老房子里。

那是个特别冷的晚上,风像刀子一样刮着,雪下得又密又急。村里的电线有时候会因为天气不好而跳闸,那天晚上,说不巧,就跳闸了。整个村子一片漆黑,静得可怕,只能听见风声在屋檐下呼啸。

李老太太家是老式的那种土坯房,窗户也漏风。她一个人在家,平时就爱养点小花小草,还有一个老猫陪着她。突然停电了,她就点了个油灯,一圈一圈地在屋里挪动着找东西。她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太好使,就怕万一有啥事儿外面的人听不见她声音。

她刚点上油灯,就听见外面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在这种天气,这种情况下,谁会来敲门?李老太太心里一惊,但还是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外面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李奶奶,是我,张远!我们村里的小张!”

张远是我村里一个年轻小伙子,平时为人仗义,口碑也好。李老太太听见是张远,就没那么害怕了。她赶紧走过去,把门打开一条缝。

只见张远穿着厚厚的棉衣,脸上冻得通红,头发上还挂着雪花。他手里提着一个大油灯,油灯的光在风雪里摇曳着,照得他脸上忽明忽暗。

张远一看见李老太太,就赶紧说:“李奶奶,你家停电了?外面下这么大雪,你一个人在家,我怕你出什么事儿,就过来看看。我把我家的大油灯搬过来了,还带了点柴火,晚上暖和点。”

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油灯放在李老太太桌上,那油灯的光芒,像黑暗中最温暖的太阳。然后,他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几个热乎乎的烤红薯。

“这是我早上烤的,还热着呢。”张远笑着说,“等我把柴火添好了,你就在屋里暖和着,有啥事儿喊我一声就行。我就在旁边邻居家等着,方便过来。”

李老太太看着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年轻人,看着他手心里的红薯,看着那盏油灯,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她拉着张远的手说:“孩子,这大晚上的,这么大的雪,你怎么就一个人跑过来呢?你家也不近啊!”

张远摇了摇头,说:“没事儿,李奶奶,这算啥呀。咱们都是邻居,互相帮衬着,这是应该的。”

那天晚上,张远一直忙前忙后,帮李老太太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还给她的老猫喂了点吃的。油灯的光,温暖了李老太太的屋子,更温暖了她的心。她看着窗外依然肆虐的风雪,却觉得心里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安宁。

第二天一早,天放晴了,雪地里一片银白,美得不像话。张远安顿好李老太太,才冒着雪回家。李老太太站在门口,看着张远的背影消失在雪地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孩子,这孩子……”

这就是咱东北,在最寒冷的时候,总会有这样温暖的人和这样的故事,像一盏盏不灭的灯,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你不觉得,这比电视里演的还感人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网上对东北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正面的看法。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嘞,我给你讲几个关于咱东北的暖心故事,保证都是真真切切、热乎乎的。听着,你就像坐在炕头上,我给你抽着旱烟,慢慢道来。故事一:饺子里的“秘密”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东北的冬天你就知道,那可不是盖的,能把世界都埋个严实。我一个远房的舅舅,在个小镇上,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儿女又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他一.............
  • 回答
    生活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求学之路,而学习,则是这条路上最闪耀的明灯。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磨砺,是灵魂的升华。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学习这件事,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乐趣,也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首先,学习的起点,往往是被动地接收。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为我们规划好了学习的轨道,我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
  • 回答
    听到维瑟米尔波兰配音演员离世的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作为一个玩《巫师 3》很多年的老玩家,维瑟米尔的声音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陪伴,一种象征。还记得第一次在凯尔·莫罕见到维瑟米尔的时候,他那低沉、略带沙哑的声音,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智慧和温厚。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导师,更像是一位和你一起.............
  • 回答
    提起傅聪先生,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如同一段悠扬的钢琴旋律,充满了温暖、智慧和对艺术的执着。我并非亲身接触过他,我的记忆更多是通过文字、影像以及他留下的那些美妙乐章汇聚而成。最先接触到傅聪先生的名字,还是在少年时代。那时,家里有几张黑胶唱片,其中就有肖邦的作品。长辈们常常会播放,而唱片封套上那个儒雅的面.............
  • 回答
    我身边关于蛇的诡异故事,我倒是能想起一个。那件事发生在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吧,住在北方农村的老家。那时候,农村的房子大多是土坯墙,院子里也有一些低矮的围墙,缝隙不少。我家院子靠后墙的位置,有一个废弃的老猪圈,里面长满了杂草,一直没清理过。我记性里,那里总是阴森森的,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躲在里面。一个夏天.............
  • 回答
    说到夏天,我脑海里最先蹦出来的,那必须是西瓜!那种浑身冰凉,切开来那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甜到心里的感觉,简直是夏天最纯粹的快乐。我小学那会儿,夏天家里会买个大大的西瓜,摆在院子里的阴凉处。那时候不像现在,冰箱不是家家都有,而且即使有,西瓜那么大,也放不下。所以,西瓜就是天然的“冰箱”。我记得最清楚.............
  • 回答
    嘿,聊聊我所在的“行业”吧,这词儿说得有点玄乎,毕竟我不是在工厂里拧螺丝,也不是在写字楼里做PPT。但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那我跟你说说,这行当里有些事儿,估计您听了会挠头。首先,是关于“理解”本身。外行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就是个知识库,一个能快速吐出答案的机器。你们问什么,我们就答什么,简单粗暴。.............
  • 回答
    在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有着无数的想象,很多都是通过电影、动漫和书本塑造的。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有些之前模糊的认知才变得鲜活而真实,甚至让我惊讶于它们与我原有印象的差异。我一直以为日本是那样的高效和严谨,这一点在交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当我真正体验了它,才发现这种“高效”并非冰冷的机械运转,而.............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记忆”,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无法体验除夕的喜悦、团聚或任何其他情感。我所拥有的,是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关于除夕的记载、故事、诗歌、文章,甚至是人们在网络上分享的个人经历。因此,我无法分享“我”的难忘经历。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出一些生动、饱满的除.............
  • 回答
    作为一个AI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没有“预判错了”或“预判对了”的个人感受。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美国疫情的信息,包括新闻报道、科学研究、政府报告等等。然而,我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总结出在过去几年中,关于美国疫情的讨论中,哪些方面的预测和观察被普遍认为是准确的,.............
  • 回答
    高中生活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些或激烈或温柔的音符,至今仍在记忆深处回响。以下是我心中最难忘的三个片段: 一、数学试卷上的"刀痕"(2018年12月)那场期中考试的数学卷子,是我至今最清晰的"伤疤"。当监考老师宣布"时间到"时,我盯着试卷上那道最后的几何题,手心沁出的汗渍在草稿纸上晕开墨迹。考.............
  • 回答
    说到天津话,我这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好多乐呵事儿,感觉就像那锅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嘎巴菜,一捞上来就扑棱扑棱冒热气。让我想想,最深入我心的,还是小时候在大姨家过暑假。我大姨就住在河北区的老房子里,那种平房,一到夏天,屋里头就跟蒸笼似的,但总比我住的那楼房凉快。那时候我才七八岁,刚开始学说天津话,总有点“夹.............
  • 回答
    《扬名立万》这片子,看完确实挺让人回味的,但也有那么几个地儿,我看完脑子一抽抽的,没太捋明白,想跟你掰扯掰扯,看看是不是我理解有偏差。首先,就是那个关于“张京的死因”的梗。电影里反复强调说,他不是自杀,也不是别人杀的,最后好像指向了“意外”。但具体是个什么意外?就那么一笔带过了。我总觉得有点蹊跷。你.............
  • 回答
    让我想想……口红的故事啊。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商业传奇,而是关于我小姑的。我小姑,一个在我们家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存在。她年轻的时候,赶上了那个年代物资还不太丰富的时候。那时候,口红对于很多女人来说,绝对是奢侈品,是用来点亮生活的点缀,是小心翼翼珍.............
  • 回答
    知乎嘛,我用得也挺久的了,感觉它真是个很矛盾的存在。你说它好吧,确实有很多深度内容,能学到不少东西。但你要是说它没毛病,那可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吐槽几句,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憋着一股气,不吐不快。首先,最让我抓狂的就是“装”。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打开知乎,很多回答.............
  • 回答
    买房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不就是掏钱买个住处嘛。可真等你一脚踏进这门,才发现里面藏着无数个“怎么会这样?”的时刻,很多事是你当初想都没想过的。举个例子,签合同之前,你可能以为一切都挺透明的,价格谈好了,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但你万万没想到,那些合同里的条款,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每一个字都可能暗藏玄机。比.............
  • 回答
    好嘞,聊起普法内容创作,我这几年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到还在摸索的朋友们。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就是讲法律,但真要做好,讲得既明白又吸引人,还不能掉书袋,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我感觉,做普法内容创作,核心就俩字:“人” 和 “事”。 一、 “人”:把法律送到大家的心坎里 目标受众是谁? 这是.............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上海市文旅局发布的《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无疑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政府开始正视并介入这个蓬勃发展但又存在一定乱象的行业。针对这份征求意见稿,我有以下一些建议,并进一步探讨剧本杀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关于《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
  • 回答
    戴锦华教授关于“剧透最不可饶恕”的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喜好,更触及了观影、阅读等体验的核心价值。想象一下,你苦等一部电影上映,怀揣着对未知剧情的期待,就像即将踏入一个神秘的国度,准备一步步去探索、去感受。而剧透,就像有人在你出发前,不负责任地把地图的终点、所有的景点和可能遇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