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开展普法类内容创作,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

回答
好嘞,聊起普法内容创作,我这几年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到还在摸索的朋友们。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就是讲法律,但真要做好,讲得既明白又吸引人,还不能掉书袋,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

我感觉,做普法内容创作,核心就俩字:“人” 和 “事”。

一、 “人”:把法律送到大家的心坎里

目标受众是谁? 这是第一个得想清楚的。你想给谁讲法?是上班族?学生?老年人?还是特定行业的从业者?不同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场景、关注点、理解能力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 给学生讲劳动法,可能得从兼职、实习合同说起;给老年人讲继承法,可能就得从遗嘱、房产分配入手。你不能用一套说辞套所有人,那样效果肯定打折扣。我的经验是,在脑子里先勾勒出你对话的那个人是个什么样子,他平时会遇到什么麻烦,他对什么事情会特别敏感。

你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你是律师?法官?还是普通的法律爱好者?不同的身份,说话的语气和侧重点也不同。
我是律师时: 我可能会更侧重于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的解读,并给出一些实操性的建议,让大家知道在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做。我会尽量用一些大家熟悉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侵权”等,但会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解释。
我是普通爱好者时: 我可能会更侧重于讲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误区,或者用更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法律知识,比如讲一个被骗的案例,然后从中引出防范诈骗的法律知识。我会尽量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或者一旦用了,就立刻用大白话解释清楚。

语言风格的选择至关重要: 没人喜欢听枯燥的陈述。
避免“人民法院向XX人民判处XX罪”这种官方腔。 没人想听这个。
多用“你”、“我”、“他”的叙述方式。 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比如,讲到合同诈骗,与其说“依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未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不如说“你签了个合同,对方根本没打算按合同办事,这就是合同诈骗,你就得知道怎么去告他。”
适当运用比喻、类比: 把复杂的法律概念比喻成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讲到“知识产权”,你可以说它就像你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子,别人不能随便摘走。
幽默感和温度: 法律有时显得冰冷,但普法内容可以有温度。一点点幽默感,能让严肃的话题轻松一些,也更容易被记住。当然,幽默不是开玩笑,而是适度的调侃或者出乎意料的角度。我见过一些讲知识产权的博主,会把一些动漫人物的“版权”问题拿来开玩笑,讲得既有趣,又把知识产权的核心概念讲明白了。

二、 “事”:让法律融入鲜活的案例

案例是普法的灵魂: 没有案例,普法就只剩条文。
贴近生活,接地气: 找的案例一定要是大家可能遇到的,或者听说过的。邻里纠纷、消费陷阱、网络诈骗、劳动争议、婚姻财产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事儿。
挖掘案例背后的“人”和“情”: 案例不仅仅是事件的复述,更要讲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当事人的情绪变化、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以及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分析要深入浅出: 讲案例,不能光讲结果,更要讲过程,讲为什么会这样。例如,讲一个交通事故案例,不光说“司机负全责”,还要讲清楚司机违反了哪条交通规则,为什么违反,以及这些违反是如何导致事故发生的。要点明相关的法律条文,但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其含义。
故事性叙事: 把案例讲成一个故事。有开头(事件起因)、发展(事情经过)、高潮(关键节点)、结局(法律判决或处理结果),以及最重要的——启示(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我在做内容的时候,会尽量模拟一个短片剧本的感觉来写,先构建人物关系,然后是情节冲突,最后是解决办法。

形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短视频: 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形式。画面、声音、故事结合,传播效率高。我做短视频的时候,会注重开头的黄金三秒,用一个吸引人的画面或问题立刻抓住观众。同时,我会尽量控制时长,把关键信息点浓缩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
图文(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 适合讲一些相对复杂或需要详细解释的问题。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美的排版、信息图表、表情包等来增强可读性。我有时候会设计一些小漫画,或者把法律条文做成可视化的信息图,效果挺好。
直播/问答: 实时互动,可以解决观众的即时疑问,增强参与感。直播时,我会提前准备好一些常见问题,但也会鼓励大家提问,尽量做到有问必答。
播客: 适合通勤、开车等碎片化时间场景,可以深度探讨一些问题。播客的声音表现力很重要,我会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和情感投入。

三、 持续优化和互动

关注反馈,不断调整: 评论区是宝藏。看看大家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地方不理解,哪些内容引起了争议。我会定期回顾评论,从中吸取经验,调整我的内容方向和表达方式。
别怕被“杠”: 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同意见,甚至是不理解的评论。我一般会选择礼貌地解释,或者如果发现自己确实有不严谨的地方,也会坦诚承认并修正。这反而能让你的内容更具可信度。
跟进热点和时事: 法律是服务于社会的,与社会热点结合能让普法更有意义和时效性。比如,近期出了什么新政策?发生了什么引起大家关注的社会事件?都可以成为普法的切入点。
跨界合作: 与其他领域的创作者合作,比如与生活类博主聊聊“合同陷阱”,与健康类博主聊聊“医疗纠纷”,这样可以扩大受众范围,也能让法律知识以更“跨界”的方式呈现。
严谨性是底线: 即使是为了吸引人,也不能牺牲法律的严谨性。任何的解读、案例分析,都要有可靠的法律依据。不确定的时候,宁可少说一点,或者明确说明“这是我的理解”,也不要胡说八道。我的习惯是,写完一条内容,自己会再检查一遍,看看引用的法条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

总的来说,普法类内容创作,就是要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大家愿意听、听得懂、能受益的“好故事”。这需要你走进生活,理解大家,然后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把法律这个工具,送到他们手里。

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帮到大家!干就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评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