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日本真的有必要率先向美军开战吗?关于日美开战有以下几个问题想问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有必要”率先向美军开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美日关系演变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与其说是有“必要”,不如说这是当时日本统治者在极度压力和一系列战略判断下做出的选择,尽管事后看来,这个选择无疑是灾难性的。

我们来逐一剖析几个关键问题,希望能把事情讲得更透彻:

1. 日本为何选择对美开战?核心的导火索是什么?

最直接、最核心的导火索是 美国的石油禁运。

石油对于日本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的日本,虽然实现了工业化,但其本土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战略资源。石油更是重中之重。当时的日本海军和空军高度依赖石油,其国内石油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绝大部分需要进口。而美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美国禁运的原因和目的: 日本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虽然初期美国对此持同情或中立态度,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特别是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行为越来越激进,例如1940年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以及后续进一步威胁东南亚的资源地(如荷属东印度,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是重要的石油产地),美国及其盟友(英国、荷兰)的战略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
美国希望通过禁运迫使日本从中国撤兵,停止其侵略扩张行为,维持亚洲的“现状”。
禁运也是一种“经济战”,旨在掐断日本的战争机器,让其无法继续其侵略政策。
日本的反应: 石油禁运对日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据估计,当时的日本石油储备只能维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作战消耗。这意味着日本的战争机器即将停摆,海军和空军将面临瘫痪。
在日本的决策层,特别是军部,将美国的石油禁运视为生死存亡的威胁。他们认为,如果不打破这个困境,日本将被迫在经济和战略上屈服,国家将失去未来。
在这样的绝境下,一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领导人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一场大胆的、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来打破僵局。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奇袭珍珠港,一举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主力,为日本赢得在东南亚夺取资源的时间。他们的逻辑是:“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和谈判了,要么在短期内通过武力解决问题,要么就等着被慢慢耗死。”

2. 日本是否认为自己有胜算?其战略是什么?

日本并非盲目地宣战,他们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战略设想,只不过这种设想基于对美国国力和战争意志的严重误判。

核心战略:速战速决,诱敌深入,达成政治目标。
奇袭珍珠港: 这是整个战略的第一步。目标是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在短期内无法干预日本在东南亚的行动。
夺取东南亚资源: 在美国太平洋舰队被削弱的窗口期,迅速占领菲律宾(美国殖民地)、荷属东印度、马来亚等地,获取石油、橡胶、锡等战略物资,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
消耗战的设想: 日本领导层普遍认为,美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在远离本土的太平洋战争中会付出巨大代价。他们期望通过一系列早期胜利,让美国人在遭受重创后,产生厌战情绪,最终接受与日本媾和,承认日本在亚洲的既得利益。他们借鉴了日俄战争的经验,认为即使对手强大,通过决心和战术也能取胜。
对美国实力的误判:
低估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日本人严重低估了美国在战时能够迅速动员其庞大的工业产能,生产出数量惊人的舰船、飞机和武器。他们没有想到美国能够如此快速地恢复和重建舰队,并且在战争后期形成压倒性的物质优势。
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意志: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不久美国士兵在关岛、菲律宾等地的抵抗,极大地激怒了美国民众。美国人民将这场战争视为对国家尊严和民主价值观的挑战,其战争意志被空前激发,最终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决心,这是日本决策者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他们认为美国人“娇生惯养”,不会为了遥远的亚洲冲突付出太多。
对盟友(英国、荷兰)的实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 虽然日本也清楚这些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实力相对衰弱,但对于它们在战争中的配合和最终对日本的牵制作用,可能也没有完全估算到位。

3. 除了石油禁运,还有其他导致日本走向开战的原因吗?

是的,除了直接的石油禁运,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日本的最终决策:

日中战争的泥潭: 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后,虽然在中国战场取得了许多军事胜利,但未能迫使中国屈服。战争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不仅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日本在国际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孤立。中国战场成为了日本的“出血点”。
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维惯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直奉行对外扩张的国策,认为这是国家强大和获取资源生存的唯一途径。军部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难以刹车。扩张的野心和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日本的决策层难以接受停止扩张、撤兵的要求。
亚洲“新秩序”的构想: 日本希望建立一个以自身为中心,排除西方殖民主义影响的“大东亚共荣圈”。这是一种带有极端民族主义和优越感色彩的亚洲新秩序设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认为必须与西方列强,特别是当时在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和英国进行对抗。
对德国的盟约(轴心国): 1940年签署的《三国同盟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日本信心,认为可以通过与德国、意大利结盟来抗衡英美。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盟约的作用有限,但它在心理上可能鼓励了日本采取更激进的对外政策。
政治内部的派系斗争: 日本的政治体制也存在问题。军部和主张和平解决问题的文官派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在许多关键时刻,军部的强硬派占据了主导地位,迫使政府做出开战的决定。例如,在与美国进行外交谈判的同时,军部就在积极准备战争。

4. 日本的军事行动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外交出路?

理论上,外交出路总是存在的,但对当时的日本而言,能够真正解决其核心矛盾(资源匮乏和在华战争泥潭)的外交路径,其可能性极低,并且不被当时的日本主流决策者所接受。

屈服于美国的要求: 最“可行”的外交出路是无条件撤出中国,并接受美国的制裁和影响。但这与日本的国策、军部的野心以及民族主义的情绪是完全背离的。日本统治者认为这样做是“国辱”,是彻底的失败,会将日本推向深渊。
寻找替代资源来源: 日本尝试通过外交途径与荷属东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谈判,以获取石油等资源。但这些谈判最终因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存在和步步紧逼而破裂。美国和英国也支持这些国家抵制日本。
缓兵之计与偷袭: 有人会问,日本是否可以通过拖延时间,或者利用外交谈判的间隙,悄悄增强国力,再寻找机会?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石油禁运已经让日本的时间所剩无几。拖延只会让情况更糟,因为美国也在不断加强其在太平洋的力量部署。日本领导人认为,如果美国先发制人,他们将更加被动。因此,他们选择了先发制人,以期在自己还有一定实力时,打乱对方的部署。

总结来说,日本率先向美军开战,不是一个“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当时日本在内外重压之下,由军国主义主导的统治集团,基于对国际局势、自身实力和对手意志的严重误判,做出的一个“代价高昂”的选择。

他们并非没有考虑过后果,但他们寄希望于通过一场精准的打击,打破战略僵局,为自己赢得时间和空间,最终在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情况下实现战略目标。然而,历史的进程证明了他们的设想是多么的幼稚和悲惨。美国对日本的反应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最终将日本推向了全面战争和最终的毁灭。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封锁是直接导火索,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对外政策的僵化以及对国际局势的误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日本确实不想与美国开战,但实际情况是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利益是冲突的。美国是个海权国家绝对不想看到太平洋再出了海权国家,而且日本当时想侵占东南亚,因为东南亚有橡胶和矿产,另外至关重要的是那是日本石油进口的咽喉,菲律宾恰恰正好是美国的殖民地。双方其实早就知道必有一战,躲不过去。

在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就已经断了和日本的经贸往来,并且还在自己控制的海域查抄与日本相关的货船。要知道打仗离不开石油,而日本国内还有中国当时是没有石油的,美国这一封锁相当于彻底掐死了日本的石油来源。如果日本不解决美国的舰队,不出几个月就会全面崩盘。

表面上看是日本先动手,实际上日本也是迫于无奈不得不动手。

2.我们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当时将领们的决策是对是错,战争永远都充满策略和巧合,没有哪个指挥官能全面掌握战场的消息,那种算无遗策的将军只存在于影视作品里。

南云当时取消第三波次攻击主要是觉得就算组织第三波次攻击也很难扩大战果,南云的偷袭看似非常成功但主要战果都是第一次偷袭时取得的,第二次空袭面对有所准备的美军南云损失了四十多架飞机并且取得的效果也比第一次小的多,这时候再进行第三波次的袭击而且目标还是重兵把守的弹药库储油罐和船坞,真的就能那么顺利吗?南云手里总共只有150多架鱼雷机和轰炸机,现在只剩下一百多架能用于第三次空袭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核心三艘航母全部不在港内,偷袭珍珠港这三艘航母是最主要的目标,现在这三艘航母去向不明怎么能叫南云安心舔地?

舰队其他船只都在港里好好的呆着,偏偏三艘主力航母去向不明,这种情况本身就十分反常,因为航母需要维护和补给,出海需要别的船只保护,按理说起码也得有一艘在港内补给的,就算三艘航母都有事出海也会安排相应舰船进行保护,当时美日关系很紧张作为冲突第一线的太平洋舰队格外受重视,一般不会把航母抽调到别的地方。南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强行组织第三波攻击就显得有点过于冒险了。

如果美军的三艘航母在珍珠港附近游弋(这种不带护航舰队又不在港的情况极有可能就是在港口附近游弋,事实上企业号也就在离珍珠港不到200海里的洋面上),那极有可能尾随日本的攻击编队发现联合舰队,进而在联合舰队最脆弱的时候(组织攻击波次或者攻击编队返航时)展开反击,这正是南云最害怕的。就算南云把珍珠港洗成白地也不过是摧毁美国的一个舰队,短则一两年长则两三年美国人就能恢复。他现在已经打掉了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航母也不可能单独在大洋上活动,一年半载内太平洋舰队已经不构成威胁了。而南云一旦玩脱了被美国航母偷袭或者缠住等着他的就是来自美国本土无边无际的轰炸机群,联合舰队一旦没了日本就会被切断原油供应瞬间崩盘。南云输不起,日本也输不起,见好就收也可以理解。

3.杜立特作战主要是为了提振士气,当时美国在珍珠港是被偷袭的,这让美国民众极度不爽,所以当然就想找回场子,还有啥能比轰炸东京更打脸的吗?而且这次作战成功了能极大的提高士气,失败了也不过损失十来架飞机和机组成员,有这种骚操作的机会肯定是要抓紧。

user avatar

日本决策层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与美国的全面战争不可能取胜. 这一点非常明确, 无论是天皇还是五相都没有疑问. 既然都知道这点, 为什么还要开战, 这就涉及到日美谈判了, 注意, 这段时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是美国那边研究太平洋战争的专业人员一直感叹"其实日美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以及日本方面一直象傻子一样喃喃自语的"安息吧, 错误不会重演"的根源.

日美谈判的起始源自自己热心国际和平事业的亲日派美国人, 这几位瞎搀和的过程中分别隐瞒了日美两国政府的真实要价, 导致日美都以为对方可以接受自己的要价而同意进行谈判. 但在正式接触后, 发现情况不是热心人士所说的那么理想, 不过谈判没有中止, 而是继续下去.

这里不得不提, 日本军部不受政府的控制确实造成了事实外交, 导致美国对日本的谈判意愿产生了怀疑, 但另一方面, 美国国务卿赫尔对日本的傲慢态度也使日本在谈判过程中屡次误解美国的态度. 在最关键的1941年10月, 日本方面已经考虑到了美国不可能接受其要价, 因此预备了几乎是立即从东南亚撤军的乙案,东条甚至亲自向天皇保证, 一旦美国同意乙案, 他将亲自动手确保陆军履行撤军条件. 但陆相希望美国能够澄清所谓"日军必须立即从中国领土撤军"的要求中是否包括满洲国地区:

电报被立即送进皇宫,那里正在召开联络会议。电报送到时,刚好会议休会,大家在进午餐。东条朗读了电报内容。一片死寂。不知谁说了一声:“这是一份最后通牒!”。连对成功怀有一线希望的东乡也没料到结果会这样。由于被绝望“压倒”,东乡结结巴巴地说了些什么,但谁也没有听懂。他被赫尔的照会“梗住了喉咙。”他看见几位陆军的人在一边很开心,“好象在说‘不是早跟你说过了吗?’”。此时,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对嵨田海相说来,这个答复真是个“晴天霹雳”。赫尔的答复是“断然的、不容更改的”,连日本已作了重大让步这个事实都没有承认。    在那位寻求和平的人士贺屋看来,所提出的要求同样是荒谬绝伦的。赫尔明知这些要求日本是非拒绝不可的。唾手可得的妥协他不要,反而要无休止地进行讨论。这是拖延时间的口实。美国已经下定决心开战了——向日本进攻!日本已主动提出立即从印度支那撤军。这看来还不够,赫尔所要的是立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军。这,怎么可能呢! 最使会议室内所有人恼火的是,赫尔竟然断然地要求从中国全境撤兵。满洲是用巨大的血汗代价得来的,失掉满洲就意味着经济上大难临头。你美国人那么富有,还有什么权利提出这种要求?有哪一个有尊严的国家会屈服呢? 赫尔的建议是急躁和愤怒的产物,但悲剧是,使日本人大发雷霆的那一段文字却被误解了。赫尔心目中的“中国”并不包括满洲,他也没有要日本人从该地撒出的打算。早在四月,他就曾对野村说过,在基本的协议还未取得之前,没有必要去讨论承认满洲国的问题,所以他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在日本人看来,赫尔的照会怎么说就得怎么去理解。毕竟,自从“谅解书草案”提出以来,在许多问题上,美国人的立场都变得强硬了。

在这点上,要是美国的答复是清楚的,至少,日本的反应也就远远不至于如此激烈。虽然把满洲排除在外也不会使日本人原封不动地接受赫尔的建议,但总可以使东乡有可能说服军方人士,应该继续谈判。它本来很有可能迫使他们延长十一月三十日这个限期的 [ 作者注:会议所有参加者,从东条到东乡都队为,赫尔所提的“中国”包括满洲在内。一九六七年,我询问了许多东条的旧日同事,如果赫尔澄清了这点,情况将会怎样?佐藤贤了是首次知道这点。他懊悔地用手拍了下额头说:“那时我们要是知道这点就好了!”他非常激动地说:“如果你们早说承认满洲国,我们会接受那个建仪的!”铃木、贺屋兴宜和星野则不想走得那么远。贺屋兴宜此时已是一位政界的主要人物,他说:如果那个照会不包括满洲国,发动战争与否的问题就会重新得到详细的讨论。对手是否要从华北立即撤军的问题,虽有共产党的威胁,“也可能会在联络会议上热烈进行讨论。”铃木说,最少能阻止珍珠港事件。“政府可能改组。”]

在这里, 我不想为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理由做辩解, 我只是说, 日本确实曾经做出过不开战的准备的, 但赫尔的傲慢导致日本最终决定开战. 我提这一点不是因为我喜欢日本, 而是因为很快中国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 中美外交部门需要避免这种低级的沟通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有必要”率先向美军开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美日关系演变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与其说是有“必要”,不如说这是当时日本统治者在极度压力和一系列战略判断下做出的选择,尽管事后看来,这个选择无疑是灾难性.............
  • 回答
    二战时期,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军中都存在女性身影,但要说“军官”,情况就比较复杂,需要详细区分。关于国军中的女性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女性的参与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其中也确实出现了担任军官职务的女性。 早期参与与卫生医疗系统: 国民革命军早期,女性参与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后勤支援和医疗救护.............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在白刃战时退子弹的做法,确实存在,但背后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武士道精神”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军事策略、心理战、以及当时的装备和训练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日军在白刃战时都会退子弹。 这种做法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但它确实是一种被记录.............
  • 回答
    二战日本拼刺刀的凶猛程度,在当时的战场上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要评价“厉不厉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武士道精神的烙印:勇猛与视死如归日本士兵在二战中的拼刺刀技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忠诚、荣耀、勇气以及在战斗中毫不畏惧死亡。对于许多日本士.............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舰损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很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首先,要理解损管(Damage Control)的重要性。在海战中,战舰可能遭受炮弹、鱼雷、炸弹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都会造成船体损伤、火灾、进水、人员伤亡等情况。损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中对邻国的伤害是否感到羞愧,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其邻国,长期关注的焦点。简而言之,日本国内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是多元的,但笼统地说“不感到羞愧”可能过于简单化,而“普遍感到羞愧”也同样不准确。 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日本政府的官方立场与表态:.............
  • 回答
    当狂热与生存交织:二战时期德日民众对法西斯政权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洗脑提起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们很容易将德日两国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狂热支持归结为“洗脑”。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历史的肌理,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所谓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真心认同、迫于现实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略目标并非单一且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日本帝国扩张的根本驱动力:资源、安全与国家叙事首先,必须认识到,日本在20世纪初就萌生了“大.............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士兵外貌的描述,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夸大的说法。真实的日本士兵,就像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样,他们的外貌是多种多样的,受到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猥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评价和负面色彩。在战争时期,士兵们经历着极度的艰辛、恐惧和饥饿,这些因素都会在人的.............
  • 回答
    大战略:日本从二战开始,在重大历史关头,怎么都缺乏真正的大战略了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日本近代史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为何日本在二战中以及之前的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显得缺乏“真正的大战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定义“大战略”首先,我.............
  • 回答
    要论证二战前(19331939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国在工业产能、工业潜力及战争潜力上是否真正超越过盟军阵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模式化、AI痕迹过重的表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盟军阵营”在战前这个时间段的构成。虽然“盟军”这个概念在二战爆发后才真正明确起来,但在193.............
  • 回答
    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关键时间点来理解其走向衰败直至最终投降的历程。关键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虽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三年多,但中途岛海战普遍被认为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命运转折点,也是其战略上开始走向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战前背景: 日本在偷袭珍珠.............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确实在中途岛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但“为何选择在中途岛发动战役”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日本海军为何选择在中途岛海战中试图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是一个关于日本整体战略意图和具体战术部署的复杂问题,并非单纯一个“选择发动战役”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日本士兵的伙食,确实是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他们的食物来源和种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战况、补给线、地理位置以及士兵的军衔。首先要明确的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伙食标准是不同的,而且即使在陆军内部,前线作战部队和后方驻守部队的待遇也可能存在差异.............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