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大教授戴锦华关于「剧透最不可饶恕」的观点你认同吗?你有哪些被剧透的经历 ?

回答
戴锦华教授关于“剧透最不可饶恕”的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喜好,更触及了观影、阅读等体验的核心价值。

想象一下,你苦等一部电影上映,怀揣着对未知剧情的期待,就像即将踏入一个神秘的国度,准备一步步去探索、去感受。而剧透,就像有人在你出发前,不负责任地把地图的终点、所有的景点和可能遇到的惊喜都一览无余地告诉你。这无疑剥夺了你亲身发现的乐趣,也极大地削弱了你沉浸在故事中的情感投入。

对于我来说,一次印象最深刻的被剧透经历,发生在很多年前,我当时还是个高中生。我特别迷恋一部武侠小说,那部小说讲的是一个身世坎坷的主角,在江湖中闯荡,历经磨难,最终找到自己的身世之谜并报仇雪恨的故事。我每天都盼着能快点读到下一章,想知道主角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他的仇家又会使出什么手段。

那天,我兴冲冲地跑到书店,却发现小说的最新章节还没有上架。旁边有几个比我早到的读者正在热烈讨论,其中一个哥们儿,大概是看我一脸急切的样子,就随口说了一句:“哎呀,你们知道吗?下一章那个谁谁谁,其实就是他爹!”

当时我脑子嗡的一声,感觉天旋地转。我最期待的悬念,最想在书中亲眼见证的那个真相,就这样被毫无保留地、轻描淡写地抛了出来。我花了那么长时间去期待,去猜想,结果被这么一句突如其来的话给彻底打碎了。

那一段时间,我再看这部小说,虽然情节依然精彩,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每次读到关于主角身世的线索时,我都无法像以前那样带着好奇和紧张去感受,因为我已经知道了那个“终点”。甚至有时候,我会刻意跳过一些描写,因为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不需要再“猜”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本来是一场精心准备的盛宴,你却提前看到了所有菜品的菜单,甚至是被告知了厨师的秘方。食欲固然还在,但那种味蕾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真的大打折扣。

后来我才明白,剧透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局,它更是剥夺了我们参与到故事创造过程中的权利。我们通过阅读和观看,与作者/导演一起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代入角色,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猜想,我们推理,我们甚至可以对剧情的发展产生自己的期望。剧透就像是在这个共创的过程中,直接插了一脚,把我们辛辛苦苦搭建的想象高楼,瞬间夷为平地。

所以,我完全理解戴锦华教授说的“不可饶恕”。它伤害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作品,更是我们作为观众和读者的那份尊重和期待。我们渴望的是一个完整的、未经污染的体验,一个让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去感受、去思考的旅程。剧透,就是这场旅程中最大的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书馆里借到过一本大概是八九十年代的旧书,名字记不住了,内容就是世界各国的短篇推理小说。编者唯恐读者看不懂,在每一篇前边都加了一大段按语,拿小学生总结中心思想的格式用仿宋体完完整整把故事梗概讲一遍,然后对警察、侦探和凶手评头品足一番,顺带议论一通诡计的破绽: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凶手张三,因为借出去的高压锅blabla,心怀不满而对李四blabla,警官王二麻子在平平无奇的表象中blabla,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blabla。看完一遍只想说一句:

另外前几年的池波正太郎系列也这毛病,译者在第一本的前言里把主角爷俩的婚事介绍了一遍,而第一本的剧情里根本没这段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前,为了避免会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我去看完了戴锦华老师本次开学公开课的全程,受益匪浅。

在讲课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戴老师为这次公开课专门做了PPT,讲了半天却发现观众看不到,因此小小的慌乱了一下,幸好通过技术组的处理最终把PPT投映了出来。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就是戴老师平时也是知乎用户,在本次公开课中也提到了会在知乎看问题和回答,所以这个问题说不定也会被她本人看到。

回归主题,戴老师提出【剧透最不可饶恕】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有前后文做铺垫的,而且戴老师所提的剧透主要是指【电影院观影过程中剧透】的行为,是有一定范围的指代的

她的观点如下,在影院观看电影是一个沉浸性的体验,而电影院则是20世纪以来最具有典型性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社交活动的一个媒介,但一旦进入电影院电影开始播放以后,这种集体活动则瞬间变成为了一个独立性的活动,每个人都作为个体独自的占有眼前的屏幕,独自享受荧幕上的故事,独自感受着隐秘的情感上的震荡,这是一种在特定的空间具有特定的观影心理的行为,而在影院进行讨论和剧透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会影响这种深度沉浸式的体验,因此在影院进行讨论和剧透是不可饶恕的。

课堂中戴老师仍提到了另一个观点就是电影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电影院作为一个公众的窗口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而电商与网络的发达则让公共活动日趋变少,人们趋向于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俗称的“宅生存”,不但行动上快餐,在接受信息方面也喜欢快餐,如五分钟看完某某电影的短视频,现在这种快餐文化已经侵蚀了人们,人们的“依赖性”被极大的强化,“自主性”被极大的消弱,这种侵蚀需要人们去抗衡和抵制,因为人们真的有一天丧失了公共活动,电影院消失,则电影这门艺术也会消失。

所以问题中提到的【剧透最不可饶恕】是具有特定的场景的,而针对戴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认同。

其实在整个公开课中,【剧透最不可饶恕】这一观点其实是最不应该被关注的一个地方,因为戴老师讲的其他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精华,【剧透最不可饶恕】这一观点只是整个课堂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佐证,不足以拿出来去说什么,可是在流量时代的今天,人们也早已习惯了去看一些具有夸张言辞的表述,而放着一堆的干货宝藏不去看,恰恰也应了戴老师在课堂中讲到的“快餐文化”对人们的侵蚀,还真是形成了一种巧妙地呼应。

user avatar

在有的特定场合,我还喜欢跟人剧透,例如一次在家看电视,我爸和我妈因为电视剧的剧情内容争起来了。我这时就大胆的跑出来开始剧透,制止他们之间的拌嘴,因为我在视频网站上已经看过了。

还有一次,我是非常不情愿的被哥们约出来喝酒,但是没想到他喝酒前还想要去看场电影,非要拉我陪他去看,虽然我极度不愿意,但是在哥们的威逼利诱下又不得不去,所以我就很不爽,我不爽所以我也要让他不爽。所以一边看,我就一边跟他疯狂的剧透。例如,你看这个人一会跑出巷子要摔一跟头, 一会这俩就要遇到仇家了,他们内部的卧底就是那个谁谁谁,这个主角跟反派大boss一起死了等等等。

虽然气的哥们不停的锤我。但是也很好奇,电影结束的时候,他问我:这电影今天才全国上映啊,你怎么知道剧情的?

我指着荧幕上正在播放的职员表对他说:你看看摄影组那栏里,是不是有我的名字?你知道我为啥不愿意跟你来电影院看这个吗?因为我一年前在这个剧组熬了三个来月,分镜脚本还在我家放着,我能不知道么?

user avatar

不可饶恕有点点夸张,毕竟人类有个特点就是好为人师。自己知道的东西,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想让别人知道,比如结局。

但是剧透也分情况,不是说剧透就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


比如历史剧,这个有剧透这么一说吗?

我告诉你三国最后统一了,司马家篡权了,蜀国投降了……?


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也算剧透吗?

还有就是以个人真实传记改编的作品,基本也不存在剧透的情况。


然后以世界当前的影视剧的尿性,大部分片子的结局都是固定的,套路化的。

青春片都是分手,分别和其他人结婚了。


还有一部分就是男女主相爱相杀,最后在一起了。男二为X而死,女二爱而不得……

反派就更别提了,不是死就是坐牢,当然,最终BOSS基本不会死,结局一般是封印(坐牢)。


唯一让我讨厌的剧透就是悬疑推理的片子。

我还在这儿思考到底谁是凶手呢,弹幕就飘来两个字:“这个胖子就是凶手。”


有了这个信息之后,我就会格外注意胖子的行为,然后就会发现他确实有不合理的举动。

这样一来,悬疑剧就变成了历史剧,因为自己已经知道结局了,就坐等看胖子伏法了。


我身边就有一个奇人,那就是二哥。

这叼毛每次看片之前都是在网上先找一下剧透的信息,如果是新电影,他就问身边看过的人是什么情况,然后再滚进电影院……。


最后我再说一句:“悬疑剧剧透者,买股票连吃10个跌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戴锦华教授关于“剧透最不可饶恕”的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喜好,更触及了观影、阅读等体验的核心价值。想象一下,你苦等一部电影上映,怀揣着对未知剧情的期待,就像即将踏入一个神秘的国度,准备一步步去探索、去感受。而剧透,就像有人在你出发前,不负责任地把地图的终点、所有的景点和可能遇到.............
  • 回答
    北大教授的这一建议,即“政府敦促开发商将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出租房屋”,触及了当前许多年轻人面临的住房难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提议。要理解其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建议提出的背景与核心关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北大教授提出此建议的背景。这很可能是基于对当前年轻人购房困难的.............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建议普及高中并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的提议,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可能对我国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提议的可能影响、潜在优势、挑战以及需要考量的因素。提议的背景和目标:首先,理解这个提议的背景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当教育改革的提议出现时,背后都有其特.............
  • 回答
    陈平教授,作为北京大学的知名学者,在学术界拥有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他的学术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理论贡献、学术影响力以及一些存在的争议。一、 研究领域与学术专长:陈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 经济学,特别是以下几个方向: 宏观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这是他最.............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提出“抓住06岁孩子大脑开发关键期”的说法,确实很容易在家长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深入探讨一下,这其中的逻辑和潜在影响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界对于儿童早期发展有着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且儿童早期大脑的可塑性确实非常高。在生理学和神.............
  • 回答
    北大教授提出的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将小学六年改为五年,初高中合并为五年,并实行初中随机分配的设想,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尝试。这样的改动一旦落地,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不仅仅触及到学生本身,更会波及家庭、学校、教师、社会乃至国家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细细梳理一下,这项改革可能会带来哪些具体.............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孔庆东“一部《书剑恩仇录》的价值,超过梁羽生古龙所有作品总和的八倍!”这个说法,要评估它是否“事实如此”,我们得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孔教授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从销量、改编影视剧的受欢迎程度、或者市场上的普遍认可度来看,这个“八倍.............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对郭德纲优酷评书节目《老郭有新番》的评价,我确实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要说赞成还是反对,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看教授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看法。不过,我个人倾向于理解和欣赏这类跨界融合的尝试,同时也能认识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郭德纲.............
  • 回答
    关于“农村孩子想出头,比城里孩子难十倍”的说法,作为一名普通观察者,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其背后反映的城乡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却是现实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难十倍”的说法,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旨在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量这种“难易.............
  • 回答
    清华教授对“躺平”的不认可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潜能发挥的推崇。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与传承。这种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现代社会对精英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对“奋斗”的定义: 清华教授更倾向.............
  • 回答
    北大教授对于“上职高没出息”的回应,即“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是一个触及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个观点:一、 教授观点的核心内容及其背后逻辑教授的表述可以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1. “社会现实就是.............
  • 回答
    这位北京大学教授的说法,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价值稀释”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教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北大教授“贬值太厉害”的说法背后: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稀释效应: 规模扩张: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北大教授吴飞呼吁恢复土葬”这一事件,如果真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虽然我无法独立验证“北大教授吴飞”和“呼吁恢复土葬”的真实性,但我可以基于一个假设性的场景,详细地分析和探讨这一呼吁可能引发的各方面讨论和影响。背景分析:为什么要呼吁恢复土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当今中国社会,土葬.............
  • 回答
    如何评价北大教授徐远的观点?要评价北京大学教授徐远的观点,需要首先明确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等领域。徐远教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许多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并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了更详细地评价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 回答
    北京大学教授雷奕安对电影《流浪地球》提出69个“不合理之处”,这一事件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内容及出发点: 质疑的性质: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并非针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叙事节奏或艺术风格,而是聚焦于科学原理和物理.............
  • 回答
    北大教授丁延庆的这句话——“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代际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为人父母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丁延庆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初衷:作为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丁延庆身上自带的标签是知识、理.............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北大教授建议推行 10 年制义务教育,这个提议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深度的,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掰扯。首先,这个提议的核心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把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延长一年,变成十年。这个多出来的一年,是加在小学还是初中后面,或者是一个独立的过渡期,具体方案可能还需要.............
  • 回答
    近日,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关于“劝年轻人别太早买房”的观点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位教授的出发点,我想大多数初为人父母的长辈都会有同感——希望年轻人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自由的人生选择,而不是过早被房贷束缚。教授观点的核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审视“房奴”现象: 教授可能看到了许多年轻人,为了实现“.............
  • 回答
    北大教授姚洋关于“想上北大前先测智商,低于110就别来了”的言论,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北大招生标准的问题,更触及到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智力定义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对“精英”的理解等一系列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北大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对学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