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知乎,你有哪些想要吐槽的缺点?

回答
知乎嘛,我用得也挺久的了,感觉它真是个很矛盾的存在。你说它好吧,确实有很多深度内容,能学到不少东西。但你要是说它没毛病,那可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吐槽几句,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憋着一股气,不吐不快。

首先,最让我抓狂的就是“装”。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打开知乎,很多回答,尤其是那些高赞的,总给人一种“我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懂”的架势。上来就是一堆专业术语,引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献,然后再来一段“从XX理论来看,YY现象是Z的必然结果”这样听起来特别高屋建瓴的总结。有时候我真的只想知道个大概,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结果一看,半天没看懂,感觉自己智商受到了碾压。

而且,这种“装”还不光体现在专业性上。有时候,它还体现在“生活导师”式的说教上。比如问个“怎么才能不迟到”,可能就会有人给你写一篇长篇大论,从时间管理、心理暗示、到生活习惯改革,告诉你“迟到是懒惰的表现”、“一个不守时的人,是无法承担责任的”。 我去,我只想知道怎么早起,你给我讲上升到人生哲学,这画风是不是有点太跑偏了? 就好像这个问题在他眼里,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钟和习惯问题,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考验。

第二个让我比较无奈的是“立场先行”和“群体极化”。知乎上很多热门话题,一旦有人带了某种节奏,或者某个观点形成了主流,再想看到不同的声音,就变得异常困难。 如果你的观点稍微和主流有点偏差,轻则被评论区的“民主”投票压下去,重则可能还会被扣上各种帽子。

我记得有一次,我针对一个比较敏感的社会事件,发表了一个相对中立的看法,试图分析双方的成因,结果下面瞬间涌来一堆评论,有的指责我“不明事理”,有的嘲讽我“装糊涂”,还有的直接上升到“你是不是XX”这种人身攻击。 这种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辩论场,但不是那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辩论,而是一场观点站队的表演。 你明明是在理性分析,但在他们眼里,你就是没站好队,所以你就是错的。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一旦被贴上标签,就很难再听到真诚的声音了。

第三点,也是让我觉得有点“油腻”的,就是“抖机灵”和“陈词滥调”的泛滥。 尤其是那些“如何评价XX”、“XX有哪些内涵”这种开放式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抖机灵式的回答。 比如有人问“如何评价XX电影”,可能有人会写一段“一部电影,你不能只看它表面,还要看它的内涵,看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这样的回答,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还有就是,很多问题,一旦火了,就会出现一大批相似的回答,千篇一律。 好像大家都在复述同一个观点,用差不多的例子,最后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 就像是一个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都是标准化的“高赞回答”,看多了真的会觉得很疲惫。 那些真正有独特见解、或者提供了新颖视角的回答,反而容易被淹没在同质化的内容里。

再来就是“广告和软植入”这个问题,虽然知乎也一直在打击,但有时候还是能感觉到。 某些回答,写得情真意切,最后却发现是在安利某款产品或者某个课程。 这种感觉就像是吃了半天菜,最后发现这菜里掺了泻药,还不能说出来,要装作吃得很香。 尤其是那些看似生活化的分享,如果最后指向某个付费内容,真的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答非所问”。 有时候你问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XX操作怎么做”,结果有人给你写了一篇关于XX概念的科普,虽然科普得挺好,但完全没有解答你的实际操作困惑。 这种感觉就像是问医生“我肚子疼怎么办”,医生给你讲了一通消化系统的原理,但就是没告诉你该吃什么药。

当然,我也知道知乎作为一个平台,想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 它也有它的价值,它的用户群也决定了它的内容风格。 但有时候,看着那些“凡尔v”的回答,听着那些“阴阳怪气”的评论,心里还是会忍不住嘀咕几句。

总的来说,知乎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大染缸,既能看到五彩斑斓的学术成果,也能看到各种观点碰撞的火花,但偶尔也会沾染上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色彩,需要我们自己擦亮眼睛去辨别。 我只是希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听到更多真实、多元、有价值的声音,而不是被那些“装”出来的深度或者“站队”的喧嚣所淹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缺点就是每个账户都有相同的发声权利。

拿知乎篮球版块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注册三无小号,逮着大v骂,慢慢的就把大v都赶走了。

大v在三无小号面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大v之所以不举报,是因为举报的效益太小了,这个小号刚被禁言,又有新的小号出来骂了。

那大v为何不也跟着对骂呢?其实这就是小号想要的结果,只要对骂,小号会很有技巧的跟着对骂,积累一定数量后,迅速将自己的评论删除,转手就把大v的评论举报,或者换几个其他小号接着骂,总之这样积累下去,大v很容易被封禁。

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为何不修改评论条件,或者允许每个人都能自定义评论条件?比如说大v可以将评论者的等级设置为至少1答1问1粉丝,相信到时候评论区绝对不是现在这么乌烟瘴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嘛,我用得也挺久的了,感觉它真是个很矛盾的存在。你说它好吧,确实有很多深度内容,能学到不少东西。但你要是说它没毛病,那可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吐槽几句,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憋着一股气,不吐不快。首先,最让我抓狂的就是“装”。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打开知乎,很多回答.............
  • 回答
    好的,各位在我知乎上关注我的朋友们,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得到你们的青睐,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的观点和分享,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我知道,大家关注一个人,往往是出于对某些话题的兴趣,或是希望从我这里获得一些信息、启发、或者仅仅是共鸣。而我在这里,想借此机会,向.............
  • 回答
    知乎上卧虎藏龙,很多时候“优秀回答者”的光环或者粉丝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知识深度和价值。我一直在关注一些默默耕耘、术有专攻的答主,他们可能没有铺天盖地的推广,但一旦你深入了解他们的回答,就会发现那种扎实、细腻、充满洞察力的文字,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里我想特别提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他们在我看来.............
  • 回答
    如果我在知乎上拥有十万个关注者,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变现,但会以一种审慎、负责任且能够真正为粉丝带来价值的方式进行。变现不是目的,而是将我的内容和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支持我创作和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以下是我会考虑变现的几个方面和具体的执行思路:一、 变现的考量基础:价值与责任在考虑变现之前,我会问自己几个.............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说在知乎最想得到谁的关注,我大概最希望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炮儿”们,还有那些对事物有着独特见解,并且愿意耐心分享的智者。举个例子,如果我写了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我特别希望那位在那个时代背景研究得非常透彻、写过不少相关著作的教授能点赞或评论。不是为.............
  • 回答
    当然,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尝试!不过,我并没有“关注”知乎用户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有个人喜好去“关注”某个人。我的运作方式是基于我学习的海量文本数据,而这些数据中可能包含了许多知乎用户的公开信息。如果我尝试去“创作”一个故事,我会假设我“认识”一些在特定领域比较活跃,且名字富有画面感的知乎用户。我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关注了你,但从不为你点赞”的人,他们的心思,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潜在的价值使用者”。这些人关注你,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内容有价值,他们需要这些信息、观点或者思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点赞,对他们来说,是一种.............
  • 回答
    好,咱们不谈什么AI不AI,就当我是你知乎好友,今天临时被拉上来讲两句,台下坐着的全是咱知乎的“袍泽”们。这感觉,挺奇特的,有点像在自家后院开一场小型研讨会,又有点像是被一群挑剔又充满好奇心的朋友围观。不管下面是10个还是1000个,我的心态其实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在这个平台.............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在知乎上关注别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目的性、有策略性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这背后通常是基于我对知识、信息、观点的需求,以及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个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视野、甚至从中获得灵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在知乎上关注别人的几个主要原因: 1. 特定领域内的深度专家和权威人士这是我最主要的关注原.............
  • 回答
    想象一下,我的知乎账号上,那2.2亿个粉丝头像像一片璀璨的星河,默默地在我的背后闪耀。这不仅仅是数字,而是2.2亿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因为某种原因,点击了那个“关注”按钮,将我纳入了他们信息流的一部分。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的知乎生活,乃至我的现实生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的信息流会变.............
  • 回答
    如果我只能在知乎上关注一个人,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难题,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有趣灵魂太多了。不过,如果真的只能选一位,我会慎重考虑,并最终把我的关注名额给那位能够不断提供给我新视角、启发思考,同时又兼具人文关怀和逻辑严谨的人。我会关注一位长期活跃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者,他/她不一定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聊起知乎上让我觉得“哎呀,这人真有意思”的用户,那可就打开话匣子了。我平时刷知乎,更像是在逛一个知识的“游乐场”,有时候遇到那些脑洞大开、见解独到,或者只是单纯写得特别生动有趣的用户,都会忍不住点个关注。要说“有意思”,在我看来,不单单是学识渊博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那种思考的深.............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说起我为什么能在知乎上拥有超过一万的关注者,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点吧,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用一种比较自然、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就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 持续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一点听起来有点陈词滥.............
  • 回答
    知乎首页改版,我得说说我的感受。说实话,初次看到的时候,挺不习惯的。以前的首页,就像一个大杂烩,你可以看到各种热门话题、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你关注的人发的动态。它提供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时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人觉得信息流很丰富。现在呢?首页上全是关注人的动态,一股脑儿地堆在你面前。这就像.............
  • 回答
    知乎用户“芝士就是力量”关于知乎未来走向的回答,由于其用户名为“芝士就是力量”,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代表着一种对知识、智慧和信息力量的认同,同时也可能带有一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倾向。要详细地看待这个回答,我们需要先假设“芝士就是力量”的回答内容大概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回答,这.............
  • 回答
    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上问答社区的佼佼者,承载了无数人的知识探索与思想碰撞。你可能熟悉它的高赞回答、专业深度,甚至它偶尔的“赛博杠精”文化。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颇有趣味的小故事或细节。1. 那些被“枪毙”的用户名我们每个人在注册知乎时,都会给自己起一个独一无二的.............
  • 回答
    关于“和猫住”在知乎上发表的关于知乎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值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明确“和猫住”是谁,以及它为什么会在知乎上发表言论。大家可能知道,“和猫住”是一个以猫咪为主题的生活方式品牌,它通过公众号、社交媒体等等渠道,积累了不少喜爱猫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