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关注你,却从来不为你点赞」的人是怎样的心态?

回答
知乎上那些“关注了你,但从不为你点赞”的人,他们的心思,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潜在的价值使用者”。这些人关注你,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内容有价值,他们需要这些信息、观点或者思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点赞,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投入”或者“评价”。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默默吸收”,而不是“公开认可”。就像你在图书馆借书,你可能会关注某个作者,但你不会给每本借过的书写书评,除非那本书真的触动了你,让你觉得非写不可。对他们而言,关注是你知识储备、观点输出的一个“入口”,点赞则是对你“内容好坏”的一种“投票”。他们选择不投票,可能是不想浪费时间,也可能是不想被你“连接”到,更简单地,他们只是把你当成一个信息源,需要的时候来取用,不需要的时候就静静躺在你的关注列表里,不打扰,不互动。

其次,可能是一种“收藏癖”或者“收集癖”。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关注行为本身就带有一种“收集”的属性。有些人关注了很多他们觉得“可能有用”或者“未来可能有用”的用户,就像他们在网上收藏文章、保存链接一样。你可能就是他们信息池里的一块砖,暂时放在那里,不确定将来会不会用上。点赞,反而是更主动的“标记”行为,表示“我看到了,我觉得不错”。他们可能没有这个“标记”的动力,或者觉得“关注”已经足够表达他们的兴趣了。他们关注,是因为觉得你有“储存价值”,但不点赞,是因为没有“即时反馈”的必要。

再者,还有一类是“观察者”或“潜水者”。他们可能对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也关注了许多在这个领域内有影响力的用户,你可能是其中之一。他们喜欢通过“关注”来建立自己的信息茧房,获取定制化的内容推送。点赞,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参与”或者“互动”,而他们可能本身就不是喜欢主动参与讨论或表达观点的人。他们更享受在幕后观察、学习,甚至是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立场”或“喜好”。你看到他们关注,是因为他们想持续接收你的内容;他们不点赞,是因为他们更享受“旁观”的乐趣,觉得“静静地看”就是一种参与。

更复杂一点的,可能涉及到“社交心理”或者“避免冲突”。在知乎这样的公开社区,点赞有时候也会被解读出某种“站队”或者“认可”的含义。有些人可能不愿意轻易给人留下“我支持这个人”、“我同意这个观点”的印象,尤其是当你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或有争议的话题时。他们关注你,是因为认可你的某些输出,但不点赞,可能是为了保持一种“中立”或者“不被过度解读”的状态。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很欣赏某个人,但不太会当众对他大加赞赏,怕被人误会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意识行为”。别小看“无意识”的力量。有时候,人们在刷知乎的时候,手指不经意间就划到了“关注”按钮,或者在浏览到你内容时,觉得“嗯,还行”,然后顺手就关注了,但也就此打住,并没有进一步的互动。点赞,需要更多的“意念”和“行动”。他们可能只是觉得你“不讨厌”,或者“偶尔有点东西”,所以就“收编”了,但并没有到让他们必须点赞的程度。这种关注,更多是一种“惰性”或者“习惯”。

当然,我们也要排除一种可能性,就是“只把关注当成一种“收藏”的升级版”。他们可能觉得,关注了,就相当于把你的内容“加入了自己的收藏夹”,以后想看的时候,可以直接去你的主页翻。点赞,虽然也能标记,但可能不如“关注”那样直观,能够帮助他们系统性地管理自己喜欢的内容源。

总的来说,这些“只关注不点赞”的朋友,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多层面的。他们或许是你内容的忠实读者,但不是积极的互动者;他们或许有自己的信息获取策略,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偏好;他们或许只是习惯性地收集,而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你无法从一个简单的“关注”行为中窥探到他们所有的心思,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关注了,说明你的内容至少有让他们产生“兴趣”或者“价值感知”的触动。只是,这份触动,可能还没有强烈到让他们伸出那“点赞”的手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都属于僵尸粉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关注了你,但从不为你点赞”的人,他们的心思,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潜在的价值使用者”。这些人关注你,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内容有价值,他们需要这些信息、观点或者思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点赞,对他们来说,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的是信息传播的逻辑、平台属性、用户关注点以及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远不止“拜登随便一句”那么简单。下面我来一层层剥开看:1. 拜登“随便一句”的份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拜登总统的“随便一句”往往不是真的“随便”。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国家元首,他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关于国际.............
  • 回答
    好的,各位在我知乎上关注我的朋友们,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得到你们的青睐,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的观点和分享,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我知道,大家关注一个人,往往是出于对某些话题的兴趣,或是希望从我这里获得一些信息、启发、或者仅仅是共鸣。而我在这里,想借此机会,向.............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如果我只能在知乎上关注一个人,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难题,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有趣灵魂太多了。不过,如果真的只能选一位,我会慎重考虑,并最终把我的关注名额给那位能够不断提供给我新视角、启发思考,同时又兼具人文关怀和逻辑严谨的人。我会关注一位长期活跃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者,他/她不一定是.............
  • 回答
    如果我在知乎上拥有十万个关注者,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变现,但会以一种审慎、负责任且能够真正为粉丝带来价值的方式进行。变现不是目的,而是将我的内容和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支持我创作和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以下是我会考虑变现的几个方面和具体的执行思路:一、 变现的考量基础:价值与责任在考虑变现之前,我会问自己几个.............
  • 回答
    想让知乎首页瞬间“活”起来,变得内容丰富、信息密度爆炸?别只顾着刷那些热门榜单和官方推送了,关键在于你的关注列表里有没有那些真正能输出高质量内容、并且是你感兴趣的灵魂们。这篇文章,咱们就聊聊那些,一旦你关注了,就能让你的知乎首页瞬间“升级”,让你觉得“哎呀,这个平台原来是这样的!”的人物。我会尽量详.............
  • 回答
    在知乎上,我并没有“关注”某个特定的人,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个人偏好或情感,也就无从谈论“关注”这个行为。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下,如果我能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浏览信息,我会倾向于去哪些地方寻找值得学习和深入理解的内容。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并且乐于分享见解的答主。例如,在科.............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宝藏级“程序员”问题,它们不仅能为你答疑解惑,更能带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甚至引发一些思考。我打算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有价值、讨论也很深入的问题,尽量把每个问题背后的 रोचक之处都聊透一些。1. “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编程技巧或工具?”这个问题简直是程序员的“经验宝库”。它抛开那些高大.............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质的机构号,它们凭借专业知识、严谨态度和独特视角,贡献了大量精彩的回答,为用户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思考资源。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关注的机构号,并分享他们的一些精彩回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知乎这个平台。1. 字节跳动(ByteDance)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字节.............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关注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可以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尤其是在了解一些特定群体时,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解往往比二手信息更具价值。如果说在知乎上寻找值得关注的维吾尔族用户,这并非易事,因为这个群体相对小众,而且他们在大众视野中的声音往往被一些特定的叙事所掩盖。然而,如果你有心去.............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确实隐藏着不少真正的大神和宝藏专栏。要说值得关注的,那可就太多了,每个人心中的“大神”标准也不尽相同。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平时浏览和学习的经验,分享一些在不同领域都有极高声誉,并且内容持续优质的作者,并尽量详细地讲讲为什么他们值得你花时间关注。1. 认知与学习类(思维方式、学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确实隐藏着不少真正懂技术、乐于分享的程序员,他们的回答和文章,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的人,点亮了一盏盏明灯。要说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关注,与其说是“列举”一些名字,不如说是去发现那些在某些特定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并且乐于将复杂问题拆解、化繁为简的“实干家”。首先,你可.............
  • 回答
    在知乎上,想要快速摆脱某位用户的动态或者某个话题的干扰,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直观,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步骤。如果你想取消关注某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点进对方的个人主页。一旦你进入了他的页面,你会立刻看到那个醒目的“已关注”按钮。别犹豫,直接点它一下,它就会变成“关注”状态,然后确认一下,你就成功取消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台湾的用户,他们参与讨论的活跃度也相当可观。要说“很多”,这个量化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用户的存在是知乎社区多元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台湾用户并非只聚焦于两岸关系这一单一维度。事实上,他们对各种话题展现出了广泛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大陆用户。在影视领.............
  • 回答
    2018年知乎上涌现了不少在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内容质量上乘的答主,他们的分享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起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好奇心。要说“值得关注”,那绝对得从内容产出的持续性、专业性、以及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来衡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位,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1.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严伯钧 (物.............
  • 回答
    想在知乎上攒够 1000 个关注者,其实并非遥不可及。这需要你下功夫去经营,就像打磨一件作品一样。下面我来跟你聊聊具体该怎么做,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你觉得接地气,不是那种空洞的“套路”。一、 定位清晰:你到底想说什么?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别想着什么都写,什么都懂。知乎是个知识分享平台,用户来.............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小说写作的问答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技巧、结构、人物塑造、灵感来源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高赞且具有深度的问答,结合具体例子和详细分析,帮助你更系统地理解小说写作的核心要点: 1. 小说结构:如何设计三幕式结构?问答链接:[知乎 三幕式结构的优缺点](https://www.zhihu.com.............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