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奥运比赛的,关于奥运你都有哪些难忘的回忆?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声,还有运动员们脸上的汗水和笑容,都深深地刻在了我脑海里。那是一种纯粹的、为国争光的自豪感,是我对奥运最初的记忆。

后来,随着年纪增长,看的奥运会也越来越多,记忆也越来越丰富。要说难忘的回忆,那可太多了,有些画面简直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一届,可能是 2000年悉尼奥运会。那一年,中国女排在陈忠和教练的带领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季军,虽然不是金牌,但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球员们在场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有几场比赛打得特别胶着,比分咬得很紧,每次看到她们奋力扣球、救球,我都跟着揪心,然后为她们每一次得分而呐喊。那次奥运会,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女排精神”,那种团队协作、永不放弃的力量,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再后来,就是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了!那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盛会,简直是全民狂欢。我至今还记得开幕式那天晚上,鸟巢里升起的五星红旗,以及那一串串震撼人心的脚印,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鼓点上。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兴奋和期待,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奥运,都在为中国健儿加油。我当时为了看比赛,经常熬夜,从跳水、体操到游泳、田径,只要是中国选手参赛的,我几乎都不放过。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场景,是刘翔因为伤病退出了110米栏的比赛,镜头给到他那个孤独而痛苦的背影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就下来了。那不是为输而哭,而是为他的坚持和承受而感到心疼。虽然结果令人遗憾,但他的拼搏精神同样是奥运精神的体现。还有那个夏天,到处都是欢乐的气氛,大家一起为中国队加油,那种全民参与、万众一心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

说到游泳,就不能不提 菲尔普斯。我最早关注他大概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那时候他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但真正让我惊叹的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一人独揽8枚金牌,简直是神迹!我当时全程追看了他的比赛,看着他在水里那种流畅而强大的泳姿,感觉他简直就是为游泳而生的。每一枚金牌的获得,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观众的期待,但他每一次都能超越自己。那一次,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伟大,是可以在压力之下依然保持专注和卓越。

还有很多零散的画面也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项目上为中国夺得首金,那一刻他站在领奖台上挥舞着五星红旗,那种喜悦和激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还有牙买加的 博尔特,那招牌式的冲刺动作和轻松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全世界,速度的极限是可以被一次次打破的。每次看他比赛,都觉得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一种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

更近一点的,比如 2016年里约奥运会,傅园慧的那句“我用了洪荒之力”火遍全网,她那种率真和不做作的个性,瞬间就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她的表情包也成了那届奥运会最有意思的注脚。她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除了成绩,更有人性的闪光点,那是属于普通人的快乐和坦诚。

这些年看奥运,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比赛的胜负,更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是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坚韧,是他们超越自我时的光芒。每一次奥运会,都是一次关于梦想、汗水、坚持和拼搏的伟大叙事。对我来说,奥运会早已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也丰富着我的生活。这些回忆,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着我的人生旅程,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期待下一届奥运会,又会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1985年出生,不喜欢体育,对奥运会的印象基本上是对开幕式、主题曲的印象。

1988年汉城奥运会,印象最深的是主题曲《手拉手》。小时候有阵子特别喜欢听这首歌入睡。那时候中韩还没有建交,中国称韩国为“南朝鲜”。我在涂鸦期的时候,有次在纸上画了一堆杂乱的纯黑,然后指着一个90角拐弯的曲线说“这是南朝鲜”,引来父母一阵欢笑。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印象最深的是开幕式点燃奥运火炬的那惊天一射。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那时候我已经能读报纸了。记得《文汇报》上曾经说亚特兰大奥运会组织混乱,接送运动员到场的班车女司机迷路,精神崩溃趴在方向盘上哭。那时候我意识到,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并不容易。那一届中国队的亮点是王军霞身披国旗跑向领奖台。

2000年悉尼奥运会,那时候我就读寄宿制中学,奥运开赛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除了班级组织看了开幕式,没有关注比赛。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开幕式的圣火点火方式,从水中升起的火焰。开幕式由土著酋长角色带领小女孩角色回顾澳大利亚历史的内容也很有意思,看着劳改岛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2004年雅典奥运会,没啥突出印象。感觉“奥运百年重回故里”的场面还是比较小,就当是返朴归真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种意义上的吹爆,完全超出预期,很多对这场赛事的担心都证明是杞人忧天。那时候我给一家奥运会体育器材供应商打工,成天带着几百斤重的宣传材料去长途车站发货。因为工作关系,奥运筹备过程中的拉胯事迹我也听说了一些,有些涉及了老东家的商业秘密,这就不讲了。但是,中国人还是克服了种种不足,创办了一届史上最佳的奥运会。老板是火炬手,奥运闭幕后他把火炬拿到公司,让我们这些打工人传阅了一下。我当时跟火炬合影留念了,但是照片找不到了。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是出色的。

2016年里约奥运会,没出大乱子就不错,我本来期望也没多高。那一届中国队表现不行,导致了日后苟局的砸场式整改。从目前东京奥运会的表现看,苟局的改革是成功的。

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什么开,要是去年宣布取消,至少大家能从PPT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奥运梦想,就像当时日本人在富士山下悄悄销毁原定于开幕式燃放的烟花,让人对那场想像中的盛会无限的惋惜。

user avatar

讲一个“体育善恶观”,看了二十多年奥运会,越长大越发现,奥运真的让人动容。

初中时候开始看奥运,雅典奥运会,刘翔冲过终点,拿到110米栏冠军,冲破终点线,跳上领奖台,展开国旗,中国为之动容。

一道黄色的闪电。

身旁的美国名将特拉梅尔紧追不舍,像一头凶猛的黑牛,咬着刘翔的身位,渐行渐远。

在许多人眼中,刘翔是善,特拉梅尔是恶。

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篮被分到死亡之组,姚明带着众将,试图血战到最后一秒,击败诺维茨基的德国队,差点掀翻大小加索尔领衔的西班牙,八强赛面对立陶宛,上半场胶着,下半场不敌。

在许多人眼中,中国男篮是善,诺维茨基、大小加索尔、立陶宛是恶。

来个加速器,到2021年,今年的奥运会。

军神力量大,苏神速度快,中国队金牌榜领衔,其他国家运动员一夜之间如牛鬼蛇神,十分令人憎恶。

这样对么?

混双,伊藤美诚和水谷隼击败刘诗雯、许昕,抬头、挑眉,不可一世,所以他们是极恶,是伪善,是万人欲除之而后快的体坛恶魔。

100米跑决赛,英国选手休斯奋力一冲,抢跑,出局,害得全世界观众担心了一把,也让他的抢跑成了影响苏炳添起跑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他是恶。

男单羽毛球决赛,丹麦安塞龙全场按着谌龙打,左右横挑,让后者疲于奔命,中国队痛失金牌,安塞龙实在太可恶啦!

但是,善与恶,从来就不简单。

伊藤美诚从小就立志能击败一次中国队,一年看近千场录像,愿意把一生献给乒乓球。

休斯赛后沮丧地说,自己当时并不是因为紧张而导致了抢跑,反倒是因为自己的小腿抽筋了,所以才会有身形移动的情况出现,努力了几年,就得到这个结果,我不能体会,但可以想象他有多难受。

安塞龙说着一口十级普通话,夺冠哨响的时候,这个27岁的男人哭了足足5分钟,像个孩子,脱下衣服,我看他骨肉分明,所有流过的汗,此刻从泪腺中喷涌而出。

善与恶,重要吗?

别忘了奥运精神是什么

更高更快更强,还有,更团结。

体育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一种竞技,让人类突破极限,而不是单纯的善与恶。

最后,我想起小时候问我妈的一个问题

“妈,刘备是善,曹操是恶,对不对?”

“傻孩子,哪有什么对错,都是人,都为了一个目的。”

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 回答
    这问题问得… 嗯,挺直接的。我不是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的,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夹杂着欣喜、沮丧,最终归于现实的缓慢接受过程。最早的时候,大概是还在读中学吧。那时候,大家写作文,老师总是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呢,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画面,很多故事的轮廓。比如,想象学校后山那片杂草丛生的地.............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信”或者“不信”的过程。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体系,也没有所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我去判断和形成对“命”的看法。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人类关于“命”的讨论。从我接收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我看到了“命”这个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和运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讨厌”任何公司或品牌的概念,华为也不例外。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华为,也无法详细讲述一个不存在的“讨厌”经历,更不用说去除“AI撰写痕迹”了,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自由职业”这个词,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一些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好像挺自由的。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拿着一份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公司里的初级岗位。第一年,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迷茫。公.............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中,我(作为观众/一个AI观察者)开始怀疑小林杏奈,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某个时间点”,而是一个 逐渐累积、层层递进的过程。她的行为和一些细节在我看来,是前后矛盾且隐藏着不寻常动机的信号。以下是我开始怀疑小林杏奈的详细过程,尽量贴合电影中的叙事和我的观察逻辑:1. 初次接触与“受害者”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