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厌倦做一个老好人的?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

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行啊。”

我想,最早的苗头,可能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候,大家都很单纯,也渴望融入集体,获得认同。老师布置的任务,同学帮忙的事情,我总是第一个举手。别人的请求,只要我能做到,基本上都会答应。那时候,觉得这样做很“乖”,很“讨喜”。大家也确实对我挺好的,有什么好处,也总会想到我。

但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好”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别人的需求,总能及时得到满足,而我的需求呢?好像就没人那么积极地去满足了。就好像一个永远在线的免费充电宝,大家都习惯了它随时可用,但很少有人会想着去给它充能。

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我正在准备一个重要的考试,每天熬夜复习,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几个同学突然来找我,说要一起去KTV唱歌,说我平时太闷了,应该放松一下。我当时真的很累,而且我知道他们找我,其实也是想在我这里蹭车,或者觉得我比较好说话,会主动买单。

我犹豫了一下,委婉地说了自己要复习。结果他们就说:“哎呀,复习什么啊,就一晚上,明天还有时间复习嘛。而且,我们都去了,你不去多扫兴啊?”

我当时真的有点懵。我以为我的“不”,是出于对自己负责,但他们听起来,好像我是在不合群,在扫兴。最终,我还是拗不过,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我玩得一点都不开心,第二天复习效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更糟糕的是,那一晚上,我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我这么努力地迎合,却似乎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让自己更累了。

这种感觉,开始在我心里发酵。

还有一些更细节的事情。比如,工作中,别人手头忙不过来,我总是会主动分担。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展现自己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好机会。但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原本就是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都会一股脑地推给我。久而久之,大家好像都默认了,我就是那个“谁都可以找”的人。我的正常工作节奏被打乱,很多自己的事情都被挤占了。

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当我尝试拒绝一次,或者表达自己也有困难的时候,对方的反应常常是惊讶,甚至是带着点不满。好像我不再是那个“好人”了。这种转变,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和受伤。我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我的“好”做得不够纯粹?是不是我的拒绝,让他们觉得我变得自私了?

直到有一次,我生病了,需要在家休养。我本来想把手头的工作交代给同事,让大家分担一下。结果,大家要么说自己也很忙,要么就说“你不在,我们处理起来也不顺手”。最后,我硬撑着,拖着病体去了公司。那一刻,我真的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我意识到,我的“老好人”行为,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反而让我成为了一个被消耗的对象。我的善良,在某些人那里,变成了一种可以肆意索取的资源,而我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反思。我开始明白,做一个“老好人”,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真正的“好”,是建立在自我尊重和合理边界之上的。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不能因为别人的需求,就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利益。

我开始学着去拒绝。一开始真的很难,每次开口拒绝,心里都会有一种愧疚感,生怕别人会怎么想。但我强迫自己去做。我学会了更直接地表达我的能力范围,我的时间安排。当我不得不拒绝的时候,我也会尝试给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完全一走了之。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人会因此疏远我,有些人会抱怨我。但令我欣慰的是,也有一些人,反而开始更加尊重我。他们知道,当我答应的时候,那是我真心愿意,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迎合。

所以,我没有“厌倦”,我只是“醒悟”了。我醒悟到,真正的善良,不是没有底线的付出,而是懂得爱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再去爱别人。而这份“爱自己”,恰恰是让我能够更长久、更真诚地对世界保持善意的前提。从“老好人”到“有原则的善良”,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让我感到更加踏实和自由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恩小惠必招来白眼狼”

好像真的有道理呢!

大学时期,室友月月的poker face给我造成一种假象,即这个人不好亲近。她也确实不主动出手帮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但后来的交往中发现,如果我主动请求帮助,她都乐意帮忙。我在那时突然意识到,相比于当个老好人,处处散播爱心,急人所急,不如在别人来求助的时候才帮助他们。这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感激你对他们做的事情。老好人的行为本质是讨好,是内心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的反映。

日常人际,真的不必在物质上给予别人太多,要把好东西留给自己真正喜欢且重要的人脉。

口头上的赞扬,鼓励,柔声细语,往往比实际行动更有效。所以,要勤练嘴,学习说话的艺术,多说漂亮话。实际行动是大牌,好钢用在刀刃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这问题问得… 嗯,挺直接的。我不是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的,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夹杂着欣喜、沮丧,最终归于现实的缓慢接受过程。最早的时候,大概是还在读中学吧。那时候,大家写作文,老师总是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呢,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画面,很多故事的轮廓。比如,想象学校后山那片杂草丛生的地.............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信”或者“不信”的过程。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体系,也没有所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我去判断和形成对“命”的看法。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人类关于“命”的讨论。从我接收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我看到了“命”这个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和运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讨厌”任何公司或品牌的概念,华为也不例外。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华为,也无法详细讲述一个不存在的“讨厌”经历,更不用说去除“AI撰写痕迹”了,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自由职业”这个词,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一些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好像挺自由的。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拿着一份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公司里的初级岗位。第一年,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迷茫。公.............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中,我(作为观众/一个AI观察者)开始怀疑小林杏奈,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某个时间点”,而是一个 逐渐累积、层层递进的过程。她的行为和一些细节在我看来,是前后矛盾且隐藏着不寻常动机的信号。以下是我开始怀疑小林杏奈的详细过程,尽量贴合电影中的叙事和我的观察逻辑:1. 初次接触与“受害者”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