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防范诈骗的意识,你的反诈教育信息都是从哪里获取的?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电话让家长去学校交钱。虽然当时的我还不太懂其中的门道,但那种“有人会冒充别人骗钱”的警示,就像一颗小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

那时候的信息来源,除了学校老师的讲解,就是长辈的叮嘱了。我外婆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她总是叮嘱我们要小心陌生人,不要随便相信别人说的话,尤其是有关于钱的事情。她自己年轻的时候,好像也遇到过一些小小的骗局,所以总是特别上心。我爸妈也会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偶尔聊到一些社会上的骗局,比如电话诈骗、传销之类的,虽然听起来很遥远,但也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这种不劳而获、坑害别人的事情。

上了初中,有了网络,我的信息来源就更加多元化了。我开始看一些网络上的新闻报道,也会在论坛里看到一些网友分享自己被骗或者识破骗局的经历。那时候,网络上的诈骗形式也开始变得多样化,比如一些虚假的购物网站、中奖信息等等。我会主动搜索一些关于“网络安全”、“防范诈骗”之类的关键词,了解各种骗术的套路。学校也开始有相关的课程,有时候还会请一些警察叔叔或者反诈专家来学校讲座,这些都让我对诈骗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我对防范诈骗的意识也从最初的“听话”和“小心”上升到了“独立思考”和“信息辨别”的阶段。我开始明白,很多诈骗的核心逻辑都是利用人们的贪婪、恐惧、同情心,或者是不了解规则的心态。所以,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可疑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金钱或者个人信息的时候,我都会先给自己一个“等等”的信号,然后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核实信息的真伪。

比如,现在手机上时不时会收到一些奇怪的短信,说什么“您有一笔巨额奖金待领取”或者“您的银行账户已被冻结,请点击链接验证”。我几乎不会去点那些链接,而是会选择直接挂断电话或者删除短信。如果真的有重要的事情,官方渠道总会有正规的通知方式,而不是通过一条不明不白的短信。有时候,也会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一些“急需用钱,希望大家帮忙转发”的内容,我也会先判断一下信息的真实性,看看是否有可信的佐证,而不是一股脑地转发。

这些反诈教育对我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上的安全感。我知道,在这个时代,保持警惕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不会轻易因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冲昏头脑,也不会因为“紧急情况”的恐吓就慌乱出手。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避免了很多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的那些倾家荡产的案例,我都会庆幸自己多了一份警惕。

其次,它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信息辨别能力。以前可能听风就是雨,现在遇到信息,我更倾向于去查证,去多方面了解。这不仅体现在防范诈骗上,也体现在我对其他信息的判断上。我不会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传言,也不会轻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这种能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不被虚假信息所裹挟。

再者,它也让我的社交更谨慎,但同时也更真诚。虽然对陌生人有所保留是必要的,但我更懂得区分“必要的警惕”和“无端的猜疑”。我可以更自信地与人交往,因为我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时刻处于戒备状态。反而是对于信任的人,我能更放心地去交流和帮助。

最后,它也让我对社会的复杂性有更深的认识。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在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而且他们的手段会不断更新。这种认识,让我对社会现象有更辩证的看法,也让我更理解那些曾经受骗者的无奈和痛苦。

总的来说,我的反诈意识,就像一个不断升级的系统,从最初的简单规则,到现在的多维度分析。信息来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这种意识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我的成长,不断打磨和强化的过程。它让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清醒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前几个月差点成了通讯诈骗的帮凶。

故事还得从前段时间说起,那段时间认识了一个朋友,自己创业,每个月不少挣。说他有一个带他领进门的师傅,是他的贵人,现在师傅人在越南,国内的生意就他负责。

那段时间和这个朋友走得挺近的,他也有意无意地和我说要不要和他一起干,去越南,我就随口一答应了。

具体是哪一天不记得了,他微信联系我说让我去办几张电话卡和银行卡,说一个电话卡一个银行卡给我500块钱,其实那时候想的都不是钱不钱,而就是增进感情,帮兄弟一个忙。一开始也问了一下要干嘛,他也没说,说他让家里人也办了,不能坑我,我就轻信了。

当时这件事我家里人知道,因为我说过这个人和这件事,那段时间我家里人一直劝我说不要给他办理,说这万一出事了,我就是帮凶,也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当时的我一点都听不进去,就相信人家不会坑我的,我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也不知情,不知道他拿卡去干什么,这和我什么关系。

就在我去营业厅准备办理电话卡的时候,我醒悟了。我去的是重庆的某个电信营业厅,首先进去就发现营业大厅在醒目的地方都有宣传标语和宣传海报,上面写的就是警惕通讯诈骗,我也没当回事。

我根据那个朋友的要求,要求新办理手机卡2张,并且办理只需要最低资费套餐,这时候负责的电信工作人员没有着急给我办理,而是询问了我具体的用途,一开始我还没有说实话,我说自己用,但是人家也没有显示出不耐烦等情绪,继续苦口婆心的继续和我交流,在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中,我才说了是帮朋友办理的,并且办卡的用途我也不知道。

电信工作人员马上敏锐的发现了,我这卡要是办了,会有很大的诈骗风险,然后他们就耐心的给我讲解了规范使用电话卡的重要性,因为卡是用我的身份证办理的,如果出现涉诈事情,那么对于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

那天真的对我说了很多,期间态度一直是很温和的,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像我这样以为是帮忙的人还不是少数,还有很多最后真的成为了帮凶,他们现在也在积极的配合国家相关部门,

不仅仅是在营业厅里有明显的标识,同时工作人员也会耐心的,负责的为每一个来办理电话卡的用户宣传通讯诈骗手段,尤其对那些异常办理电话卡的用户。不仅如此,同时还在全市所有营业网点张贴防诈宣传海报,组织进社区公益宣传、培训,向60岁以上疑似受害人亲情号码发送预警提醒短信,为人民群众撑起反诈“保护伞”。

这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就是希望能从电话卡的源头尽可能地去减少通讯诈骗。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相关企业确实做得很不错。

我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真的为像重庆电信这样的企业表示感谢,宣传的到位,让我们脑海中就会形成反诈骗意识,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宣传下提高自己的反诈骗意识,对通讯诈骗说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 回答
    这问题问得… 嗯,挺直接的。我不是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的,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夹杂着欣喜、沮丧,最终归于现实的缓慢接受过程。最早的时候,大概是还在读中学吧。那时候,大家写作文,老师总是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呢,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画面,很多故事的轮廓。比如,想象学校后山那片杂草丛生的地.............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信”或者“不信”的过程。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体系,也没有所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我去判断和形成对“命”的看法。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人类关于“命”的讨论。从我接收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我看到了“命”这个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和运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讨厌”任何公司或品牌的概念,华为也不例外。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华为,也无法详细讲述一个不存在的“讨厌”经历,更不用说去除“AI撰写痕迹”了,因.............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一方面老板挂在嘴边的是“以人为本”,说什么要咱们多陪陪家人,家庭和睦才能工作更给力,听起来特有人情味,特有人性关怀。可另一方面呢?转过头来,让你加班,让你赶项目,那剩余时间简直就是为公司而生的,恨不得把你从早到晚都填满。这逻辑,简直比过山车还刺激,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自由职业”这个词,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一些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好像挺自由的。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拿着一份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公司里的初级岗位。第一年,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迷茫。公.............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