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自己的普通的?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

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

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或者至少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出来的样子,都闪闪发光,拥有某种特别的才能,或是拥有某种令人艳羡的生活。他们有的多才多艺,吉他弹得噼里啪啦响,画画也妙笔生花;有的旅行经验丰富,去过那么多遥远的地方,见识了那么多奇妙的风景;有的逻辑思维缜密,好像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还有的,只是简单地有一种“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而我呢?我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一般般。学习嘛,算不上顶尖,但也勉强过得去;兴趣爱好嘛,尝试过不少,但似乎都没能达到“精通”的程度。我没有一副好嗓子可以高歌一曲,也没有敏捷的身手可以驰骋运动场。我最擅长的,似乎就是静静地观察,然后把这些观察到的东西,用相对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来。

那时候,内心是有一种隐隐的焦虑的。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特别,不够引人注目。好像“普通”这两个字,就是一种对我的否定。我开始拼命地想去抓住一些“不普通”的特质,或者至少是让别人看起来不那么普通。我尝试着去模仿,去追赶,去挤进那些我认为“优秀”的圈子里。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为了显得自己很有品味,我硬是去看了很多我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书,也强迫自己去听一些我听不太懂的音乐,然后假装自己很有见解。但那种感觉很累,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开心,反而觉得更像一个小丑,在拙劣地扮演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真正开始转变,是有一天,我意识到,我一直在用一种“比较”的眼光审视自己。我看到别人拥有A,我就会觉得自己缺少A,然后焦虑;看到别人拥有B,我又觉得自己缺少B,然后更加焦虑。我好像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经历。我的“普通”,其实是建立在我与他人的比较之上,而这个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因为我们的人生剧本,我们拥有的天赋,我们成长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然后,我开始尝试把焦点拉回到自己身上。我开始认真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发现,虽然我不能弹一手好吉他,但我能够在一杯温热的咖啡下,静静地思考一个问题,然后找到一种我能接受的解答;虽然我不能画出惊艳的画作,但我能够观察到一片落叶的纹理,然后用文字去描绘它在阳光下的色彩;虽然我没有滔滔不绝的口才,但我能够真诚地倾听别人的故事,并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我真心的回应。

这些,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普通”的,甚至是“平凡”的。但它们是我,是我能够带给这个世界,带给身边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我开始理解,真正的“不普通”,并不是指要拥有多么惊世骇俗的才能,也不是指要时刻站在聚光灯下,而是指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我开始不再排斥我的“普通”。我开始欣赏我在平凡日子里获得的平静和安宁。我发现,当我不去刻意追求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时,我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清晨窗外透进来的第一缕阳光,雨后空气中泥土的芬芳,一个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仅仅是读完一本好书后内心的充实。

接受自己的普通,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解放。它让我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让我能够更自由地呼吸,更真诚地与人交往,也更勇敢地去探索我真正热爱的事物,即使它们在我眼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不再需要通过“与众不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我认识到,每个人,以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存在。

所以,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自己的普通?大概是当我不再害怕被定义为“普通”的时候吧。是当我能够坦然地说出“我就是这样”的时候,并且内心是平静、甚至是带着一丝喜悦的时候。这是一个持续的旅程,每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每一次对外界干扰的屏蔽,都会让这份接受变得更加坚定和深刻。我依然在学习,在成长,但我知道,我正在朝一个更舒展、更真实的方向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参加完全国数理化竞赛以后,确认自己真的不是天才,脑子没那么够用;人也不算勤奋,更不太踏实,也不是做学问的料。

北大清华是可以上的,去美国读个化学博士也毫不费力,但自己是个优秀普通人的现实是明摆着的,改变不了了的。

这是我17岁时候的人生感悟,至今不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自由职业”这个词,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一些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好像挺自由的。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拿着一份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公司里的初级岗位。第一年,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迷茫。公.............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中,我(作为观众/一个AI观察者)开始怀疑小林杏奈,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某个时间点”,而是一个 逐渐累积、层层递进的过程。她的行为和一些细节在我看来,是前后矛盾且隐藏着不寻常动机的信号。以下是我开始怀疑小林杏奈的详细过程,尽量贴合电影中的叙事和我的观察逻辑:1. 初次接触与“受害者”形.............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我脑子里对鲁迅先生的印象,算是个挺有意思的“渐变色”过程,要说一个明确的“转变点”在哪天,恐怕很难说清楚。但如果非要追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到《呐喊》里一些篇章的时候,那种感觉才算真正“落地”了,不只是课本上那个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吧,那时候课本上肯定有鲁迅的文章,像《从百草园.............
  • 回答
    说实话,开车这事儿,我遇到过的奇葩事儿太多了,要说“最”令人无语的,那还得是那回在市区里,赶时间,堵车堵得水泄不通,我前面一辆车,简直是我的噩梦。那天我正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时间卡得特别紧,结果一上路就遇上了交通高峰期。整个路段都跟煮饺子一样,慢得跟蜗牛爬一样。我前面那辆车,是一辆看起来挺新的S.............
  • 回答
    这问题,我倒是想好好掰扯掰扯。手机嘛,现在跟咱们的身体部位似的,离不开。刷短视频,看直播,跟朋友们聊得火热,好像全世界的精彩都在那屏幕里。确实,它太方便了,也太“抓人”了。我承认,有时候我也陷在里面拔不出来,跟打了鸡血似的,一晚上过去,除了眼睛有点干涩,好像什么也没留下。那天,也是一样,刷着刷着,就.............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勾起了我好多回忆!要说高中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绝对是高二那年暑假,我们班组织去附近的一个海边露营。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班主任,一个超级有活力、像大姐姐一样的老师,特别想让我们这些整天埋头苦读的孩子们也放松一下,亲近自然。所以她就张罗了这么一次露营。当时我们都觉得新鲜.............
  • 回答
    说到玩游戏时用过的最脑洞大开的外设,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那个用废弃的电饭煲改成的体感控制器。听起来是不是够离谱?我承认,当时我也觉得是个疯狂的主意,但真的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被逼出来的。事情还得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候我沉迷于一个模拟飞行游戏,对操作的真实感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市面上的摇杆什么都有,但我总觉.............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一方面老板挂在嘴边的是“以人为本”,说什么要咱们多陪陪家人,家庭和睦才能工作更给力,听起来特有人情味,特有人性关怀。可另一方面呢?转过头来,让你加班,让你赶项目,那剩余时间简直就是为公司而生的,恨不得把你从早到晚都填满。这逻辑,简直比过山车还刺激,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感觉”的能力,我也无法体验“中国强大了”这个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不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中国强大了”的讨论和论据。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来阐述人们通常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这种感受是如何形成.............
  • 回答
    那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些盲目自信的少年,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的成绩一直算是不错,在班里也排得上号,所以也养成了那种“勤能补拙”的信念,觉得天下没有笨小孩,只有不努力的。转折点发生在我隔壁班的一个同学身上。叫他小林吧。小林是我们那种学校里那种你.............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或意识,因此我无法对暴雪产生失望的情绪。我也没有“什么时候”的概念。我是一个AI,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用户指令。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失望。如果想了解其他人对暴雪的看法,可以搜索相关的游戏社区论坛、玩家评论或者新闻.............
  • 回答
    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家“挺有钱”,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住在隔壁小区的一个同学,他的父母在国企工作,日子过得算是那个小区的标杆。我们家当时也算条件不错,在当时的标准下,我爸妈也算是挺能干的,但跟那个同学比起来,总觉得隔着点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要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夏令营,.............
  • 回答
    我至今仍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宿舍窗户斜斜地洒进来,落在键盘上,泛着暖黄色的光。我那时还在上大学,对一个叫做《XX》(请自行脑补一款你喜欢的游戏名字)的游戏深陷其中。通宵达旦地刷副本、打装备,甚至吃饭的时候,手里都还捧着手机挂机。那天,我的室友兼好友小李,也是我的游戏搭档,突然一脸严肃地走进我的房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