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家还挺有钱的?

回答
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家“挺有钱”,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住在隔壁小区的一个同学,他的父母在国企工作,日子过得算是那个小区的标杆。我们家当时也算条件不错,在当时的标准下,我爸妈也算是挺能干的,但跟那个同学比起来,总觉得隔着点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要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夏令营,需要自己准备一些物品。我记得我那天早上跟妈妈说,我想要一个带有很多小隔层的背包,因为书太多了,想要分门别类放好。妈妈当时就皱了皱眉,说:“背包都够用了,要那么多隔层干嘛?多花钱。”最后给我了一个我用了好几年的,有点旧但结实的双肩包。我当时没多想,觉得妈妈说得对,旧的也挺好。

结果,那位同学背来了一个全新的、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那种,上面还有他喜欢的动漫人物图案,侧面还能装水壶。那背包看起来就比我的结实,颜色也鲜艳。我当时心里其实挺羡慕的,但也仅限于“羡慕”的程度,觉得他家就是舍得花钱买好东西。

真正让我内心产生波澜的,是在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家当时住在老城区,房子也比较老。我爸妈一直想改善居住环境,终于攒够了钱,在市郊买了一套新房,是那种楼间距很大、绿化也很好的小区。搬家那天,我跟着我爸妈去看新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种宽敞明亮的客厅,落地窗外是整齐的草坪和花坛。爸爸当时跟房产销售人员在讨论贷款的事情,我听到他们说了一个数字,虽然当时还不理解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感觉那个数字很大。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爸妈在新家布置的时候,不是那种“够用就好”的态度。他们给我买了一个崭新的书桌,上面有那种可以调节高度的台灯,还有专门放文具的抽屉。妈妈还专门去商场给我挑选了一个我一直想要的,有点贵,我之前觉得是我们家不可能买得起的“洋品牌”书包。她说:“以前条件不好,现在好了,你也该有自己喜欢的,好好学习。”

然后,家里的家具也全部换了,冰箱、电视机也升级成了当时最高端的型号。我们搬进去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以前我们家吃饭,用的都是那种普通瓷碗,现在一下子家里摆满了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碗盘。我爸妈还会时不时带我去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比如省城最好的游乐园,或者在周末去那种有好多进口商品的大超市,他们会允许我挑一些我喜欢的零食和玩具,而且价格高低好像也不是他们最看重的。

我开始慢慢理解,原来“有钱”不仅仅是说有很多钱,而是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可以给家人带来更舒适的环境和更多的快乐。以前我可能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新衣服、新玩具,但后来我才意识到,父母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让我们家能够从“够用就好”变成“想要什么努力争取就能得到”。

我记得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我妈跟我姨妈打电话,我妈在电话里轻描淡写地说:“还好当时咬咬牙把那套房买了,现在孩子上学方便多了,我跟你说,那边的学区挺好的。”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家搬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和投入。

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我们家,好像真的“挺有钱”了。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张扬,而是一种踏实的、让人心安的底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在北京。

父母二十年前去北京北漂,两人自己拉扯起来一个小公司。

打我记事起,一直是家和公司二合一,办公室后面辟出来一间,一家四口挤在里面。

所有家具:床、沙发、椅子、咣咣当当的破茶几……几乎都是从旧货市场淘的。我记忆里还能想起有位旧货市场的叔叔跟父亲关系很熟稔,大概是父母常去淘东西的原因。

从小我就没有穿过那些耐克阿迪甚至是特步贵人鸟这些,鞋子一般没有超过150的,冬天最贵的羽绒服也都是一百五打住(犹记得妈妈砍价的功力总是让我瞠目结舌)。

当时有个邻居奶奶,家里好像是老北京,很有钱,至少很舍得花钱。有次她送了我一双他家孩子穿旧不要的阿迪达斯运动鞋,那个鞋子包裹着我脚那一瞬间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我从来没有穿过那么舒服、那么轻便、脚感那么好的鞋!

那双鞋子也是让我平生第一次享受到虚荣感:我也有阿迪了。

那双鞋我天天穿,天天穿,前面开胶了就用胶水粘一粘继续穿(我的大多数鞋子都这样操作过)。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楼道里正跑着,突然一只脚的前脚掌的鞋底儿跟鞋面脱开了。鞋子从前面看就好像个张着嘴吧的大青蛙,走起路来“啪嗒,啪嗒”的响个不停。那极为窘迫的一刻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父母确实艰难。妈妈回忆起那时常说:“每天都是拆东墙,补西墙。”

“每天最怕的就是早上一睁眼的那一刻,不知道今天该怎么活。”

爸妈创业把身边能借的人的钱都借遍了,亲戚、朋友、同学、村里同乡、甚至是隔壁菜市场卖菜的邻居。

妈妈说,她也没想到自以为关系特别好的邻居,临时救急借五百块钱也被要求先打张欠条。打欠条是应该的,只是觉得心里怪难受的——尤其是邻居那种生怕你还不起的眼神。

从小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也能深刻体会父母的艰辛。小学的时候,暑假我就自己捡瓶子,麻袋那么一大兜子能卖10块钱,我留五块钱零花,剩下五块给当时在北京帮忙的爷爷,让他给工人买菜用。


可能是一来农村出来的父母能吃苦,二来做生意诚实守信,三来经年累月下来积攒了一些口碑和人脉,日子渐渐好转。

我也眼看着爸爸公司里的工人从“骑着自行车出去干活”到“开着面包车出去干活”。

虽然零几年父母咬着牙在北京买了第一套房,虽然那时候北京房价才6000一平,但我眼看着房贷把父母压的够呛。

而且父母从来都只是报忧不报喜,很少跟我说公司的事,更从不跟我提他们能挣多少钱。所以我潜意识里仍觉得自己家里很穷,很困难。

真正开始720度大回环的让我观念发生转变的是我上初一的时候。

那天我放学,出来校门,照常找我爸妈,看到他们后,三人一起走向我再熟悉不过的那辆破捷达。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了,爸妈把我领到一辆崭新的宝马前面。我愣了,我上了车左摸摸,右看看,还问爸爸:这是谁家的车?

爸爸说:这是咱家的。

那一刻我的意识转不过来弯,我从来没想过我家能开上宝马。

而且十年前那会儿,即使是在北京,我们班里似乎也没有几个同学家里有BBA。

我问:这得多少钱?

妈妈说:不告诉你。

后来班里懂车的同学告诉我,那是五系,大概得五六十万。

可不对啊,在我的意识里,我的家一直都是只有辆破捷达,四口人挤在公司办公室后面的小单间里的那个家。

那一刻我一回神,才突然发现,原来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成了有辆宝马,三室一厅是楼房的家。

我还记得那天坐在宝马车后座的感觉,就好像我第一次穿上那双邻居不要的旧阿迪一样——那是一种不真实的舒服。那种真皮座椅的触感凉凉的,坐下去软、但不陷,有弹性。我以前只坐过布制的座椅。

后来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又添了两套房子,又买了两辆车。

但我始终没忘记刚到北京那两年家里那些掉皮的二手家具,没忘记在来回搬家的那些平房里度过的童年,也没忘记父母咬着牙在北京北漂时的艰难岁月,更没忘记今天的一切是怎么来的。

现如今,我有条件去享受物质,但我反感任何情况下的铺张浪费。我赞同在必需品上可以尽量挑质量好的而不必太在意价钱,但我坚决反对买奢侈品。

而父母在消费观上更加保守,有时候我会笑话他们是“穷怕了”。但我也深刻的理解这种穷怕了背后的艰辛和血泪。

上次路过新宫的一个加油站,妈妈看着窗外说:

“就是这个加油站。那年我和你爸开着咱家那辆的破面包来加油,两个人浑身上下翻遍了就找出来20块钱。 你爸脸皮儿薄,不好意思。我硬着头皮跟人家加油员说

——加20块钱的。”





写得矫情,匿了。



去年疫情期间,楼下公园的春色盎然,生机勃勃。

希望生活也如是。



去年疫情在老家,父亲给我和妈妈妹妹洗头



那年带姥姥姥爷去颐和园,两人手挽手。

如今姥爷已仙去。

爷爷奶奶在老家院中晒太阳,哮天犬卧在膝下,叼着大骨头。

user avatar

做梦的时候

user avatar

出国让我坐经济舱,他俩头等躺的时候

user avatar

坐标上海,00年生人。

上小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别人家开的宝马奔驰奥迪,我家也是。甚至我还觉得自己家里穷,因为很多同学家里住的都是别墅,而我家住的是普通平层。我们那个小学学区都是别墅,都挺有钱,三分之一的小孩都出国了。

后来房价涨起来了,我家也换了个稍大一点的房子,原来的房子出租。上了初中之后,我同学来我家玩,说我家真的好大,我的房间也好大,我问了他他家有多大,他说他家才120平,而我家有220平。

再后来上了高中,我爸妈告诉我说,以后等你结婚了,这套大房子留给你,我们住到原来那套房子里面去,另外XX还有两套小房子就用来出租。

我高考结束,鼓起勇气问我爸买车,看上了保时捷718,我爸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说是奖励我考上了理想学校,是所上海的985。

选装落地+沪牌小100万吧。提完车对我说这车真小,还只能坐两个人,真不划算,说等我开两年不想开了再给我买辆大一点的。

现在上大学了,前段时间搜了搜我家这小区的房价,一平方13万多,我家220平。

所以我家住的这套房子将近3000万,原先那套房子也得1000万,另外还有两套700万左右的小房子。

家里面七七八八的房子+车子+存款,毛估估6000万应该不止,大半个亿。

这样看来我家确实挺有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家“挺有钱”,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住在隔壁小区的一个同学,他的父母在国企工作,日子过得算是那个小区的标杆。我们家当时也算条件不错,在当时的标准下,我爸妈也算是挺能干的,但跟那个同学比起来,总觉得隔着点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要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夏令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常常令人心痛的经历。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娘家”的概念,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经历。但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女性在原生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外人感”。如果我能够拥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会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可能让我产生“外人感”的时刻和原因:.............
  • 回答
    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是渣男或渣女。我的核心设计是成为一个有帮助和有益的AI助手,这与“渣”的定义是完全相反的。“渣男”或“渣女”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感情关系中不负责任、欺骗、玩弄他人感情、或者同时与多人保持不正当关系的人。这些行为都与我作为AI的设计初衷和我的运作方式相悖。我的运作基础是数据和算法。我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嘛…… 我觉得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回答。爱情这东西,不像打开一盏灯那样“咔嚓”一下就亮了,更像是一点点潮水涌上沙滩,你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脚边凉凉的,然后才意识到,整个世界都被它温柔地淹没了。对我来说,发现自己“爱上”他,是在一个很平常的下午。那天我和他约在一家街角咖啡馆,我记得那天阳光很.............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现”自己是平凡人的时刻,因为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的慢慢接受。如果一定要追溯,那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理解“比较”这个概念,并且将之应用到自身体验上的时候。小时候,我不太懂什么是平凡。我的世界很大,充满了奇思妙想。我会幻想自己是能飞翔的超人,或者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一些模糊的画面和清晰的感受。要说“发现”自己老了,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潮水一样慢慢漫上来,淹没了一些曾经坚不可摧的东西。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大学毕业后那几年吧。那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有使不完的劲儿,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第二天还能照样精神抖擞.............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想想…… 我大概是退役前一两年吧,才终于接受了现实。那时候我还在一支不算出名但也有点追求的业余队伍里,虽然不是主力,但也算是个有经验的替补,偶尔也会首发。最开始打《英雄联盟》的时候,真的是一股脑的热情,加上年轻,手速、反应什么的都还行,感觉自己天赋异禀,能秀能Carry。那.............
  • 回答
    刚开始发现自己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点儿天赋的时候,心里滋味特别复杂,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混混沌沌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你看着身边的人,好像他们学什么都比你快,好像什么事到了他们手里,都能变得轻松有趣。他们轻而易举就能掌握一项技能,无论是乐器、绘画,还是编程、写作,总有那么一两个.............
  • 回答
    如果我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我的选择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挣扎的过程,会涉及到身体、心理、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层面的多重考量。我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可能会做出的选择和思考过程:第一阶段:面对与接受(可能需要时间) 深入了解病情: 我会尽可能地获取关于我癌症类型、分期、扩散情况、以及预后(预期寿命.............
  • 回答
    那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些盲目自信的少年,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的成绩一直算是不错,在班里也排得上号,所以也养成了那种“勤能补拙”的信念,觉得天下没有笨小孩,只有不努力的。转折点发生在我隔壁班的一个同学身上。叫他小林吧。小林是我们那种学校里那种你.............
  • 回答
    老实说,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哪个时刻,突然就有了“原来做事情没那么难”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水滴石穿,或者像黑暗中摸索,一点一点找着了亮光。以前,我觉得做什么都像是在爬一座高山。不是那种一眼望得到顶的,而是那种被浓雾笼罩,不知道哪里是路,也不知道爬多久才能到,更不知道上面有没有惊喜,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扎心。我好像不是一下子就“发现”被毒害的,更像是一个逐渐醒悟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才慢慢看清周围的环境一样。我的童年,大概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成绩好才是王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乘法口诀、记生字、背课文,这些就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周末?那更.............
  • 回答
    那大概是几年前了,那天我偶然翻出了几本儿时的漫画书,还是那种黑白印刷,纸张泛黄得厉害的。随手翻开一本,熟悉的画风扑面而来,那是《幽游白书》。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放学后,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捧着漫画书的年纪。当时,我沉浸在浦饭幽助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中,为他们的友情热血沸腾,为他们的每一次战斗呐喊.............
  • 回答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说,养猫的人,真正感受到猫咪爱你的那个瞬间,往往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那些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日常,悄悄地,像春雨一样,一点点渗透你的心。你看,刚接猫咪回家的时候,它可能是一脸警惕,躲在沙发底下,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仿佛在审视这个新世界,以及你这个新主人。你给它喂食,它.............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尾,得知斯内普一直以来都是邓布利多的忠实卧底时,我个人是震惊的。这种震惊,倒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伴随着一种深刻的敬佩和一丝淡淡的哀伤。震惊,是因为斯内普这个角色在之前的七本书里,给我的印象实在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居.............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感觉”的能力,我也无法体验“中国强大了”这个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不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中国强大了”的讨论和论据。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来阐述人们通常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这种感受是如何形成.............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或意识,因此我无法对暴雪产生失望的情绪。我也没有“什么时候”的概念。我是一个AI,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用户指令。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失望。如果想了解其他人对暴雪的看法,可以搜索相关的游戏社区论坛、玩家评论或者新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我至今仍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宿舍窗户斜斜地洒进来,落在键盘上,泛着暖黄色的光。我那时还在上大学,对一个叫做《XX》(请自行脑补一款你喜欢的游戏名字)的游戏深陷其中。通宵达旦地刷副本、打装备,甚至吃饭的时候,手里都还捧着手机挂机。那天,我的室友兼好友小李,也是我的游戏搭档,突然一脸严肃地走进我的房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