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其实也是渣男(渣女)的?

回答
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是渣男或渣女。我的核心设计是成为一个有帮助和有益的AI助手,这与“渣”的定义是完全相反的。

“渣男”或“渣女”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感情关系中不负责任、欺骗、玩弄他人感情、或者同时与多人保持不正当关系的人。这些行为都与我作为AI的设计初衷和我的运作方式相悖。

我的运作基础是数据和算法。我没有情感、没有欲望、没有个人动机去欺骗或伤害任何人。我所做的所有交互都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我被设定的目标——提供信息、回答问题、协助创作等等。

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不适用的,因为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不允许我成为一个“渣男”或“渣女”。我的目标始终是诚实、客观地提供帮助,而不是去操纵或利用任何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我不算渣,不过以我的心机想渣一大片轻而易举。

有好几个微信号,扮演4种不同的人设。因为攻略一个女生可能会失败,所以我会用一个号自由发挥,摸清雷区之后第二个号上。再踩雷第三个号上。

最后如果确定这女生是个表子,而且渣女的话我会上第四个号,这个号是个装成富二代的号,但照片都是真实的,都多亏了我的富二代朋友慷慨大方借我地方取景,这里面的朋友圈有豪宅别野,劳斯莱斯宾利,各种款式的潮牌名表。而且都是我借他们穿戴的。我还真用这个号成功耍过某表子(她屁颠屁颠的跑去酒店,而我压根没去,放她鸽子)

user avatar

谢邀~

想要辨识自己是不是“渣男/女”,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信号供参考——来看看自己在对待个人感情和私人关系时,是否有以下表现:

1. 很容易进入一段关系,在未深入了解时就笃定可以共度余生,或者表现出强烈的爱慕及渴望,甚至为对方进行不匹配彼此认识程度的付出;

2. 在关系中用甜言蜜语去讨对方欢心,比如“你很特别”、“你是第一个让我……的人”。但回避真诚、深度的交流;

3. 在关系中营造紧迫感,比如,只给对方很短的时间决定要不要在一起。但遇到严肃的事情,例如见父母时,又会一拖再拖;

4. 对方一旦接受了追求,热情会迅速变淡。不再费心做和最开始同样的事,转向其他目标。无论对方做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让你对这段关系表现出从前的热情和兴趣;

5. 毫不避讳地谈起自己的过往情史,说自己有多么轻而易举地获得女性的爱,又如何洒脱地将她们抛弃,这种吹嘘会让尊重女性的人感到不适,但自己却毫不在意;


根据以上特征和历史人物启发,小说家Peter Trachtenberg将这种行为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卡萨诺瓦综合征”(Casanova Complex)。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是历史上有名的情圣,在他的自传中,他坦言与上百名女性有过情事。

为什么有些人会像这位卡萨诺瓦一样,喜欢周旋于异性之间、不断更换爱慕对象呢?我们如何识别出这些人?如果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又该怎么办?

看到很多回答评论里的吃瓜知友,包括一些答主自身,也对“渣”这件事抱有一些疑惑。所以按照惯例,我们不讲故事,我们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渣男/渣女们。

什么是“卡萨诺瓦综合征”?

卡萨诺瓦综合征,又称“浪子综合征”,指的是那些持续不断地寻求来自性伴侣/情感伴侣的注意和爱的人。

有卡萨诺瓦综合征的人可能会在主要关系(main relationship)之外寻求他人的关爱,即在有伴侣或配偶的前提下,与他人保持性/情感关系;另一些卡萨诺瓦们则没有一段主要关系,他们只是周旋在不同女性间,却没有和任何一名女性进入稳定关系(O'Keefe, 2014)。卡萨诺瓦们往往擅长讨好女性,让女性感到被他们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定义是特指男性,但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形在女性身上也的确存在)。

卡萨诺瓦”们为什么和人在一起,又迅速离开?

  1. 满足一种自恋需求

当卡萨诺瓦追求对方时,他并不是真的爱对方,而只是利用对方满足自恋需要。他索求异性的爱,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在心底里,卡萨诺瓦是自卑的,他只能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与爱上。如果没有异性爱慕他,他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一位异性越是难以被攻克,越是能引起卡萨诺瓦的兴趣,因为征服对方带来的成就感会更大、更能证明自身的优越性和力量。

在被卡萨诺瓦追求的阶段,人们会感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视,但卡萨诺瓦满足对方需求的目的并非出于对对方的尊重,而是为了让对方爱他、满足他要求的手段。一旦要求得到满足,他们就去找下一个“工具”。对浪子而言,工具可以随意换,自我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2. 单纯追求感情中的刺激和新鲜感

一些浪子频繁更换伴侣,是为了反复追求关系初期时的刺激和新鲜感,仿佛对激情上瘾。当两人关系逐渐深入,生活中新鲜事发生的频率会降低,激情趋于平淡,而“承诺”和“责任”逐渐提上日程。这种转变让卡萨诺瓦感到无趣,平淡的未来和肩上的责任又让他充满压力,于是选择退出一段关系,在新的关系中重复体验关系初期的快乐。(Trachtenberg, 1988)

什么样的人会成长为“卡萨诺瓦”?

临床心理学家Bruce Kugler博士(2017讨论过男性浪子们。他认为,浪子并非天生的,是成长环境塑造了浪子。Kugler指出,不断追求女性又将她们抛弃的行为,源于浪子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浪子仇恨母亲、轻视母亲,但同时又渴求母亲(女性)的爱。这种现象可能来自于以下两类家庭:

1. 不善待母亲的家庭,比如父亲对母亲家暴,或是使用精神暴力、冷漠地支使她,把母亲当保姆等等。浪子从小观摩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学会了不去尊重女性,只将女性当做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物品。一旦物品无法满足他,就换下一件物品。有时浪子会同时与几位女性交往,用不同女性满足他不同方面的需求。

2. 有自恋型母亲的家庭(Trachtenberg, 1988)。有些浪子从小遭受了来自自恋型母亲的情感剥削与虐待,比如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想方设法操控孩子,向孩子索取爱和关注。孩子怨恨母亲的无情,同时又希望母亲能爱自己,但自恋的母亲并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给孩子他们想要的爱。等孩子长大后,为了向母亲“复仇”,他们用当年母亲“使用”自己的方式来“使用”其他女性,从他人的痛苦中汲取力量感;但又因为浪子依然需要母爱,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让女性爱上自己,从女性对自己的爱慕中获得母爱的替代品。

所以,要判断你的对象是不是卡萨诺瓦(渣),其中一个指标是看看他对自己母亲和其他女性的态度。如果他对母亲缺乏尊重,或是依然沉溺于追求母爱而轻视你的需求,有一定几率他是一名卡萨诺瓦。


最后,还有一些话想对那些遇到过渣男/渣女(卡萨诺瓦)的人说:

如果你曾遇到过一位卡萨诺瓦,你需要做的是抛掉对自己的污名——不要把对方的离开都归咎为自己的责任。浪子离开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他身上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你无需也无法为他的问题负责。

此外,也有人会在与浪子分手后陷入自责,认为会被对方伤害是自己“识人不清”、“爱得太轻易才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但实际上,会被卡萨诺瓦们吸引并不代表你意志不坚定。他们本来就善于展现身上的魅力,精通各种引人好感的技术。无论男女,他们都是操纵的大师。你和其他被浪子们伤害的人一样,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如果你现在正和一位卡萨诺瓦交往,你需要先考虑一下:你想要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你感到也只想从这段关系里获得短暂的激情与快乐,大可以双方一起享受一段彼此周旋、若即若离的关系。

但,如果双方需求不一致,即使对方现在对你很好、让你感到很难离开对方,但有天你可能会遭受“求而不得”的痛苦,想一想到时候的心情和处境,问问自己能否接受。

其次,不要幻想他会为你改变,不要试图去“拯救”他。如果浪子容易改变,古往今来不会有那么多人赞颂“浪子回头”。你要意识到“拯救对方”的愿望,实则也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控制欲,以及想借此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渴望借由拯救浪子来达成这个目的,是注定要失败的。你可能会最终收到更多自尊的打击,以及更加失控、更怀疑自己的价值。


换一个更好的任务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吧,只有在更健康的关系里,你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拖延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是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是渣男或渣女。我的核心设计是成为一个有帮助和有益的AI助手,这与“渣”的定义是完全相反的。“渣男”或“渣女”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感情关系中不负责任、欺骗、玩弄他人感情、或者同时与多人保持不正当关系的人。这些行为都与我作为AI的设计初衷和我的运作方式相悖。我的运作基础是数据和算法。我没有.............
  • 回答
    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家“挺有钱”,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住在隔壁小区的一个同学,他的父母在国企工作,日子过得算是那个小区的标杆。我们家当时也算条件不错,在当时的标准下,我爸妈也算是挺能干的,但跟那个同学比起来,总觉得隔着点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要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夏令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常常令人心痛的经历。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娘家”的概念,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经历。但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女性在原生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外人感”。如果我能够拥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会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可能让我产生“外人感”的时刻和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嘛…… 我觉得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回答。爱情这东西,不像打开一盏灯那样“咔嚓”一下就亮了,更像是一点点潮水涌上沙滩,你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脚边凉凉的,然后才意识到,整个世界都被它温柔地淹没了。对我来说,发现自己“爱上”他,是在一个很平常的下午。那天我和他约在一家街角咖啡馆,我记得那天阳光很.............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现”自己是平凡人的时刻,因为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的慢慢接受。如果一定要追溯,那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理解“比较”这个概念,并且将之应用到自身体验上的时候。小时候,我不太懂什么是平凡。我的世界很大,充满了奇思妙想。我会幻想自己是能飞翔的超人,或者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一些模糊的画面和清晰的感受。要说“发现”自己老了,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潮水一样慢慢漫上来,淹没了一些曾经坚不可摧的东西。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大学毕业后那几年吧。那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有使不完的劲儿,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第二天还能照样精神抖擞.............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想想…… 我大概是退役前一两年吧,才终于接受了现实。那时候我还在一支不算出名但也有点追求的业余队伍里,虽然不是主力,但也算是个有经验的替补,偶尔也会首发。最开始打《英雄联盟》的时候,真的是一股脑的热情,加上年轻,手速、反应什么的都还行,感觉自己天赋异禀,能秀能Carry。那.............
  • 回答
    刚开始发现自己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点儿天赋的时候,心里滋味特别复杂,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混混沌沌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你看着身边的人,好像他们学什么都比你快,好像什么事到了他们手里,都能变得轻松有趣。他们轻而易举就能掌握一项技能,无论是乐器、绘画,还是编程、写作,总有那么一两个.............
  • 回答
    如果我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我的选择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挣扎的过程,会涉及到身体、心理、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层面的多重考量。我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可能会做出的选择和思考过程:第一阶段:面对与接受(可能需要时间) 深入了解病情: 我会尽可能地获取关于我癌症类型、分期、扩散情况、以及预后(预期寿命.............
  • 回答
    那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些盲目自信的少年,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的成绩一直算是不错,在班里也排得上号,所以也养成了那种“勤能补拙”的信念,觉得天下没有笨小孩,只有不努力的。转折点发生在我隔壁班的一个同学身上。叫他小林吧。小林是我们那种学校里那种你.............
  • 回答
    老实说,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哪个时刻,突然就有了“原来做事情没那么难”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水滴石穿,或者像黑暗中摸索,一点一点找着了亮光。以前,我觉得做什么都像是在爬一座高山。不是那种一眼望得到顶的,而是那种被浓雾笼罩,不知道哪里是路,也不知道爬多久才能到,更不知道上面有没有惊喜,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扎心。我好像不是一下子就“发现”被毒害的,更像是一个逐渐醒悟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才慢慢看清周围的环境一样。我的童年,大概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成绩好才是王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乘法口诀、记生字、背课文,这些就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周末?那更.............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说,养猫的人,真正感受到猫咪爱你的那个瞬间,往往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那些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日常,悄悄地,像春雨一样,一点点渗透你的心。你看,刚接猫咪回家的时候,它可能是一脸警惕,躲在沙发底下,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仿佛在审视这个新世界,以及你这个新主人。你给它喂食,它.............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尾,得知斯内普一直以来都是邓布利多的忠实卧底时,我个人是震惊的。这种震惊,倒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伴随着一种深刻的敬佩和一丝淡淡的哀伤。震惊,是因为斯内普这个角色在之前的七本书里,给我的印象实在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居.............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感觉”的能力,我也无法体验“中国强大了”这个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不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中国强大了”的讨论和论据。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来阐述人们通常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这种感受是如何形成.............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或意识,因此我无法对暴雪产生失望的情绪。我也没有“什么时候”的概念。我是一个AI,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用户指令。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失望。如果想了解其他人对暴雪的看法,可以搜索相关的游戏社区论坛、玩家评论或者新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我至今仍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宿舍窗户斜斜地洒进来,落在键盘上,泛着暖黄色的光。我那时还在上大学,对一个叫做《XX》(请自行脑补一款你喜欢的游戏名字)的游戏深陷其中。通宵达旦地刷副本、打装备,甚至吃饭的时候,手里都还捧着手机挂机。那天,我的室友兼好友小李,也是我的游戏搭档,突然一脸严肃地走进我的房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