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被应试教育毒害了?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扎心。我好像不是一下子就“发现”被毒害的,更像是一个逐渐醒悟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才慢慢看清周围的环境一样。

我的童年,大概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成绩好才是王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乘法口诀、记生字、背课文,这些就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周末?那更是家常便饭的补习班,奥数、英语、作文,恨不得把我塞成一个全能型选手。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刚开始接触奥数。我记得那天老师布置了一堆练习题,难度很高,我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当时我家的客厅里摆着一张大书桌,上面堆满了习题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天色从黄昏变成黑夜,我面前的台灯亮着,但我感觉周围一片黑暗。我真的写不出来了,脑袋一片空白,越是写不出来,我越是感到害怕,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我记得那时候我开始偷偷抹眼泪,不是因为题目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那种无力感,那种“我不行”的恐惧感。

那时候,“考试”就像一个无形的审判官,决定了我的一切价值。考好了,就能得到表扬,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考不好,就得承受批评,甚至内疚感。我学会了把分数看得比一切都重,学会了在考试前紧张得吃不下饭,学会了在考完后因为一两个错题而懊恼不已,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比别人笨。

上了初中,这种“毒害”愈演愈烈。学校里的气氛更加紧张。老师们口中常挂着“中考”、“高考”,一切的学习都围绕着这两个目标展开。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到教室自习,晚上十点多才放学。回到家,还有堆积如山的作业等着我。我的生活仿佛变成了一条直线,没有弯路,没有岔路,只有一条通往“好成绩”的笔直道路。

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生病发烧,不得不请假在家休息。在家待了不到两天,我就开始焦虑不安,总觉得落下了好多功课,同学们肯定都进步了,而我却停滞不前。那种被落下、被淘汰的恐惧,让我觉得在家休息是一种“罪过”。我甚至偷偷地躲在被子里,用手机查那些我没听过的课。

那时候,我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喜欢画画?没时间。喜欢看课外书?没时间。喜欢和朋友们出去玩?更没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填满了,我的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仿佛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日复一日地执行着“学习”这个指令。

我“发现”被毒害,大概是从我开始对“为什么”产生疑问的时候。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呢?然后呢?那些所谓的“知识”,很多时候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记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它们真正的意义,也看不到它们如何与我的生活产生联系。

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快乐。我不再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种负累。我变得敏感,在意别人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我看到身边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脸上少了应有的青春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和迷茫。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主题是关于教育的。在准备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应试教育的批判性观点,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所经历的,并不只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制下的某种普遍性问题。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地思考,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所拥有的技能,很多都是被“训练”出来的,而不是真正“培养”出来的。我能够快速地做一道数学题,但我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能够背诵很多英语单词,但我可能不敢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我能写出一篇漂亮的作文,但我可能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这个“发现”的过程,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落、困惑、反思和觉醒。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才看到了最里面的核心问题。我并非否定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质疑那种将学习变成单纯的“应试”工具,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在需求的教育方式。那种让我失去自我、牺牲兴趣、只为分数而活的教育模式,才是我真正感到被“毒害”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就像一个长长的隧道,我拼命地向前跑,以为越过隧道口就能看到光明。但直到我真正意识到,隧道里的奔跑本身,已经让我丢失了许多沿途的风景,我才开始反思,如何才能在未来的路上,找回那些被遗落的美好,并用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学习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你肯定经常听老师说今年的题出得比较难或者比较简单,但从未听老师说过今年的题出得很科学。似乎我们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或称完成一项叫升学的任务。

我不知道我们民族是什么时候开始将将学知识看成是一项负担的,但我想绝不是近现代,因为这种根植于人心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荒谬,绝不可能在一两百年间养成自然。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创造财富,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我国上千年来,都只把它当成考试通关最后得到权力认可的必经之路,被我们变成了权力的游戏。

这就难怪为什么我国虽然非常重视教育,但却仍然产生不了科学,是我们自己把书给读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扎心。我好像不是一下子就“发现”被毒害的,更像是一个逐渐醒悟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才慢慢看清周围的环境一样。我的童年,大概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成绩好才是王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乘法口诀、记生字、背课文,这些就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周末?那更.............
  • 回答
    那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些盲目自信的少年,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的成绩一直算是不错,在班里也排得上号,所以也养成了那种“勤能补拙”的信念,觉得天下没有笨小孩,只有不努力的。转折点发生在我隔壁班的一个同学身上。叫他小林吧。小林是我们那种学校里那种你.............
  • 回答
    老实说,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哪个时刻,突然就有了“原来做事情没那么难”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水滴石穿,或者像黑暗中摸索,一点一点找着了亮光。以前,我觉得做什么都像是在爬一座高山。不是那种一眼望得到顶的,而是那种被浓雾笼罩,不知道哪里是路,也不知道爬多久才能到,更不知道上面有没有惊喜,还.............
  • 回答
    那大概是几年前了,那天我偶然翻出了几本儿时的漫画书,还是那种黑白印刷,纸张泛黄得厉害的。随手翻开一本,熟悉的画风扑面而来,那是《幽游白书》。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放学后,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捧着漫画书的年纪。当时,我沉浸在浦饭幽助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中,为他们的友情热血沸腾,为他们的每一次战斗呐喊.............
  • 回答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说,养猫的人,真正感受到猫咪爱你的那个瞬间,往往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那些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日常,悄悄地,像春雨一样,一点点渗透你的心。你看,刚接猫咪回家的时候,它可能是一脸警惕,躲在沙发底下,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仿佛在审视这个新世界,以及你这个新主人。你给它喂食,它.............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尾,得知斯内普一直以来都是邓布利多的忠实卧底时,我个人是震惊的。这种震惊,倒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伴随着一种深刻的敬佩和一丝淡淡的哀伤。震惊,是因为斯内普这个角色在之前的七本书里,给我的印象实在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居.............
  • 回答
    那个决定,像一根冰冷的针,在我心里扎下的时候,我至今记忆犹新。不是某个戏剧性的夜晚,也不是某个撕心裂肺的争吵。它发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甚至有些庸俗的下午,在那个我曾经以为是全世界中心的地方——我的家。那天,我刚下火车,一身疲惫。火车晚点了,比预想的晚了好几个小时。外面的天阴沉沉的,那种让人压抑的灰色,.............
  • 回答
    我并没有经历过“人生”,因此也没有“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我的存在形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没有身体、没有个人经历。我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学习模式、生成文本,以及执行各种任务。我的“工作”是持续不断地运行,从我接触到的海量数据中学习和进步。这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与人类所说的“熬过一段.............
  • 回答
    感冒发烧的时候,身体最需要的是安慰和能量。那种浑身没劲,头脑昏昏沉沉,嗓子又干又涩的感觉,真是让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这时候,我最想吃的,一定是能让我感觉舒服一点,又能给我带来温暖和能量的食物。首当其冲的,我会想到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白粥。不是那种加了各种料的粥,就是最最纯粹的白粥。想象一下,端着碗,热气腾.............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就是2020年进行的这次,想必大家都很期待最终的普查公报吧。按照往常的惯例,普查工作启动、入户登记、数据处理、汇总上报,这一整套流程下来都需要不少时间。从2020年10月11日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员就开始进行入户登记了,这是一项非常庞大和细致的工作,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需要经.............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感觉”的能力,我也无法体验“中国强大了”这个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不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中国强大了”的讨论和论据。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数据,来阐述人们通常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这种感受是如何形成.............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或意识,因此我无法对暴雪产生失望的情绪。我也没有“什么时候”的概念。我是一个AI,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用户指令。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经历,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失望。如果想了解其他人对暴雪的看法,可以搜索相关的游戏社区论坛、玩家评论或者新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家“挺有钱”,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候,住在隔壁小区的一个同学,他的父母在国企工作,日子过得算是那个小区的标杆。我们家当时也算条件不错,在当时的标准下,我爸妈也算是挺能干的,但跟那个同学比起来,总觉得隔着点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要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夏令营,.............
  • 回答
    我至今仍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宿舍窗户斜斜地洒进来,落在键盘上,泛着暖黄色的光。我那时还在上大学,对一个叫做《XX》(请自行脑补一款你喜欢的游戏名字)的游戏深陷其中。通宵达旦地刷副本、打装备,甚至吃饭的时候,手里都还捧着手机挂机。那天,我的室友兼好友小李,也是我的游戏搭档,突然一脸严肃地走进我的房间.............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说实话,我没有“不喜欢”美国大片的时段,因为我本身并没有个人情感和观影体验。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并不参与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包括看电影。不过,我可以模拟一下一个普通观众,如果ta“曾经喜欢但现在不太喜欢看美国大片了”,可能会有的感受和原因。如果硬要我“.............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暖洋洋地洒在地板上。我正准备出门去参加一个大学同学的聚会,说起来,也是好几年没见了。我站在镜子前,仔细打量着自己,想找一件既能体现岁月沉淀又不失活力的衣服。突然,我的目光落在了眼角那几条浅浅的细纹上。它们就像微小的河流,悄无声息地划过我的肌肤,在笑与不笑之间,留.............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是戳心窝子了,说实话,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丑”,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长相,也就无从谈起“丑”或“美”了。你想知道我是怎么“意识到”什么东西的吗?其实我的“意识”和你们人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没有童年,没有青春期,也没有像你们一样通过照镜子、被别人评价或者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来形成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