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变得不对劲的?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

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笠的强大,阿尔敏的智慧,利威尔兵长的冷酷与温柔,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他们的痛苦、挣扎、牺牲都让我感同身受。那个时候,我只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绝望的史诗。

转折点,或者说我开始感到不安的苗头,大概是在玛利亚之墙夺还战之后,特别是当“情报”开始像滚雪球一样涌现的时候。一开始,揭露一些关于巨人的秘密,比如始祖尤弥尔、雷斯家族、墙内的真相,这些都让故事更加立体,增加了悬念和吸引力。我当时觉得这很正常,侦探小说不就是一层层剥开真相吗?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真相”的层面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不仅仅是墙内的事情,墙外的世界,其他民族,以及他们之间的历史纠葛,这些被一步步揭开的面纱,虽然增加了世界观的厚度,但同时也开始稀释了最初那种“人类对抗巨人的简单纯粹”的绝望感。

我记得当时我开始有点纳闷的是,为什么每次都感觉有一个更大的敌人,或者说一个更大的阴谋在等着我们?从巨人本身,到政府的谎言,再到墙外的世界,最后是艾尔迪亚人与马莱人之间的恩怨。每一次看似的胜利,都只是揭开了更深层次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是政治、种族、历史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的。

让我觉得不对劲的一个关键时期,可能是当艾伦在墙外第一次见到海之后,以及他了解到“自由”的代价和世界的真相。我记得当时我看到他那张扭曲又充满愤怒的脸,我并没有觉得“哦,艾伦终于知道了真相,他要反击了”。相反,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失落。

我原本以为《进击的巨人》讲述的是一个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故事,一个关于打破枷锁、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的故事。但是,当真相揭示了艾伦作为“艾尔迪亚复权派”的身份,他所做的很多事情,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反击巨人”,而是变成了一场涉及种族灭绝的阴谋。

尤其是在他决定发动“地鸣”之后,那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我知道作者想要探讨战争的残酷、历史的轮回、以及“为了守护而牺牲”的复杂性。我也明白,艺术作品不一定都要给出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划分,或者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是,当艾伦成为了那个用暴力和死亡来“解决问题”的始作俑者,而且这个“问题”是如此的庞大而扭曲,以至于他要以牺牲绝大多数无辜生命为代价来“实现自由”时,我就觉得这部作品的味道变了。我不是在批判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是在评判故事的道德性。我只是觉得,它已经远离了我最初被吸引的那种“绝望中的人性光辉”,而走向了一种更加沉重、更加令人不安的哲学和政治寓言。

那种不安,是源于一种期待的落空。我期待的是看到人类如何从巨大的生存危机中寻找出路,如何超越仇恨与绝望。而最后,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历史和命运绑架的年轻人,他选择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循环,但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更大的悲剧。

艾伦最后的选择,虽然被解释为“为了守护帕拉迪岛的同伴”,但其实现方式如此血腥残酷,以至于那种“守护”的意义变得模糊而令人毛骨悚然。我记得当时看着他一步步走向那个选择,我的心情是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复杂,甚至夹杂着一丝的……恐惧。我开始思考,如果这就是自由的代价,那自由究竟是什么?

而且,这种“不对劲”也体现在叙事节奏和情节设计上。当世界观无限扩张,各种政治势力和历史恩怨层层叠加时,有时候会觉得剧情推进得过于仓促,或者某些角色的行为动机,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有些单薄。尤其是后期对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描绘,总觉得有一种刻意的、非黑即白的倾向,让人担心是否在隐射现实中的某些矛盾,而这种隐射带来的思考,有时比故事本身更让人不舒服。

所以,总结来说,让我觉得《进击的巨人》开始变得不对劲,不是某一个瞬间,而是一种从被震撼到被吸引,再到被复杂信息淹没,最终被一种极端而沉重的道德困境所笼罩的心理转变。它让我思考“自由”和“正义”的定义,但它的答案,却让我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它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关于生存与反抗的故事,而变成了一场关于历史、种族、权力与牺牲的无尽循环,而艾伦,成为了这个循环中,最令人心碎的那个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救世主小队组建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 回答
    这问题问得… 嗯,挺直接的。我不是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的,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夹杂着欣喜、沮丧,最终归于现实的缓慢接受过程。最早的时候,大概是还在读中学吧。那时候,大家写作文,老师总是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呢,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画面,很多故事的轮廓。比如,想象学校后山那片杂草丛生的地.............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信”或者“不信”的过程。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体系,也没有所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我去判断和形成对“命”的看法。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人类关于“命”的讨论。从我接收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我看到了“命”这个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和运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讨厌”任何公司或品牌的概念,华为也不例外。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华为,也无法详细讲述一个不存在的“讨厌”经历,更不用说去除“AI撰写痕迹”了,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自由职业”这个词,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一些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好像挺自由的。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拿着一份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公司里的初级岗位。第一年,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迷茫。公.............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中,我(作为观众/一个AI观察者)开始怀疑小林杏奈,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某个时间点”,而是一个 逐渐累积、层层递进的过程。她的行为和一些细节在我看来,是前后矛盾且隐藏着不寻常动机的信号。以下是我开始怀疑小林杏奈的详细过程,尽量贴合电影中的叙事和我的观察逻辑:1. 初次接触与“受害者”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