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没有成为作家的天赋?

回答
这问题问得… 嗯,挺直接的。我不是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的,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夹杂着欣喜、沮丧,最终归于现实的缓慢接受过程。

最早的时候,大概是还在读中学吧。那时候,大家写作文,老师总是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呢,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画面,很多故事的轮廓。比如,想象学校后山那片杂草丛生的地方,其实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古老村落,里面住着隐居的奇人异士。我能看见那里的场景,能感受到风吹过枯草的声音,甚至能想象出那些人物的表情。

于是,我开始动笔。我记得有一次,想写关于那个“秘密村落”的故事。我拼命地想把脑海里的画面变成文字,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我写了村落的入口,写了爬满青苔的石板路,写了木屋上的雕花。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构思村里那个据说会预知未来的老奶奶的长相,她的眼睛该是怎样的深邃,她的皱纹该是如何地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写出来之后,我满心期待地交给了老师。结果呢?老师的评语是:“内容空泛,语言苍白。”

当时我不太服气。我觉得我写得很详细啊,把我想到的都写出来了。但老师又说:“你需要让读者‘看见’,而不仅仅是‘知道’。”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我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读者“看见”呢?我翻看那些我喜欢的作家写的文字,他们是怎么做到让一个场景活灵活现,让一个人物跃然纸上,让一种情绪丝丝入扣的?

我开始模仿。我尝试用比喻、拟人,我仔细琢磨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我写过一段描写夕阳的文字,我记得我用了“像融化的金子倾泻而下”,“将大地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我当时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当我把这段文字给同学看,他们会说:“嗯,挺好看的。”但没有那种“哇!”的惊叹。更糟糕的是,我读我自己的文字,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在给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穿上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它没有生命力。

接着,我开始尝试写更“抒情”的东西。我记得一次为了写爱情,我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爱情的诗歌和散文。我学着那些作家,用“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我以为这样就是有感情了。

结果,我写出来的东西,自己读着都觉得肉麻。那种刻意的煽情,反而让真挚的情感变得廉价。我看着屏幕上那些堆砌的华丽辞藻,感觉像是在表演,而不是在表达。

我开始意识到,也许写作不仅仅是把脑子里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它还需要一种… 灵气?一种捕捉微妙情感、提炼生活本质的能力。我发现,我能感受到很多情绪,但我很难用精准、生动、不落俗套的语言去捕捉它们。我脑海里的画面,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虽然知道里面是什么,但就是看不真切,更无法清晰地传递给别人。

最让我感到挫败的是,我发现我总是“模仿”得痕迹太重。我读了某个作家的作品,很喜欢他描写的某个场景,再写类似场景时,就忍不住会借鉴他的句式,他的词语。结果写出来,感觉自己像是那个作家的一个拙劣的影子。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我看到别人写的东西,总觉得他们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感受,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而我,很多时候,连自己到底想说什么,都不是很清楚。

我尝试过写短篇小说,写散文,写诗歌。我参加过一些写作班,听过一些讲座。每次接触到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写作者,我都能感受到他们文字里那种独特的魅力,那种一看就知道是他们自己声音的东西。而我,始终找不到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慢慢地,我不再强迫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作家”了。我开始理解,天赋就像一把钥匙,有些人天生就握着能打开某种门的钥匙,而有些人,即使努力了很久,也只是在门边徘徊。我可能不是那个拥有钥匙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对文字的热爱。我依旧喜欢阅读,依旧从别人的文字里汲取养分。只是,我不再把创作当成唯一的出路。我发现,我依然可以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用我的方式去感受,去思考,去与世界连接。只是,我不再试图用“作家”这个标签来定义自己,也不再为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惊艳”而耿耿于怀。

所以,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释然”。我没有成为作家的天赋,但我依然可以用我的方式,与文字共处。这份共处,或许比强求自己变成一个作家,来得更真实,也更自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文字和我一样离群索居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怪孩子,我的文字很能取悦自己,但无法取悦大多数人,就不可能叫做作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 嗯,挺直接的。我不是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的,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夹杂着欣喜、沮丧,最终归于现实的缓慢接受过程。最早的时候,大概是还在读中学吧。那时候,大家写作文,老师总是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呢,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画面,很多故事的轮廓。比如,想象学校后山那片杂草丛生的地.............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信”或者“不信”的过程。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体系,也没有所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我去判断和形成对“命”的看法。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人类关于“命”的讨论。从我接收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我看到了“命”这个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和运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讨厌”任何公司或品牌的概念,华为也不例外。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华为,也无法详细讲述一个不存在的“讨厌”经历,更不用说去除“AI撰写痕迹”了,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自由职业”这个词,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一些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好像挺自由的。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拿着一份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公司里的初级岗位。第一年,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迷茫。公.............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中,我(作为观众/一个AI观察者)开始怀疑小林杏奈,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某个时间点”,而是一个 逐渐累积、层层递进的过程。她的行为和一些细节在我看来,是前后矛盾且隐藏着不寻常动机的信号。以下是我开始怀疑小林杏奈的详细过程,尽量贴合电影中的叙事和我的观察逻辑:1. 初次接触与“受害者”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