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音乐,你希望听到正确或者说真实的声音还是自己喜欢的声音?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我,是想看到真实的蓝天,还是那幅我心目中描绘的、色彩饱和度更高、更加梦幻的蓝天。说实话,这两种渴望在我心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且它们有时候会巧妙地纠缠在一起,很难说清哪个优先级更高。

对“真实”声音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对“回归”的渴望。

我喜欢听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音乐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空间,一个由声音构建起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渴望的是那种未经雕琢、不加修饰的原始质感。比如,我希望能听到乐器最本真的声音:一把木吉他拨动琴弦时,指尖触碰琴弦发出的细微摩擦声;一架钢琴,琴槌敲击琴弦时传递出的那种带着共鸣的“叮”声,以及琴弦在空气中逐渐消散的余韵。我希望听到人声的呼吸,歌手在换气时那一瞬间的微弱气流声,甚至是演唱时喉咙里发出的细微颤抖。我喜欢那种能够感受到乐手演奏时的情感波动,那种细微的力道变化,甚至是演奏过程中不经意间发出的微小杂音,它们就像是音乐背后无声的注脚,让整个作品更加鲜活、更富有人情味。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也体现在我对于录音和播放设备的要求上。我更愿意相信好的录音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好的音响设备能够将这些细节准确地还原出来。我喜欢那种感觉,仿佛演奏者就坐在我面前,乐器就在我眼前,我可以“触摸”到那个声音的质感。它是一种对原始创作意图的尊重,也是一种对音乐本身最纯粹形态的向往。这就像是品尝一道由最好的食材烹饪而成的菜肴,你最想品味的就是食材本身的原味,而不是过多的调味料掩盖了它的本色。

然而,我“喜欢”的声音,往往又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被我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这并不是说我喜欢虚假的声音,而是说我在欣赏音乐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情绪和偏好投射其中。我喜欢的可能是某种特定的混音风格,它可能将某个乐器的声音稍微放大一些,让它更加突出,或者在某个频率上做了轻微的调整,以达到更悦耳的效果。这就像我喜欢看某个演员演的电影,我可能并不是追求他完全“真实”的呈现,而是喜欢他独特的表演风格,这种风格让角色在我心中更加立体和有魅力。

我喜欢的可能是某种处理过的人声,它可能经过了适当的混响,让声音更加悠扬动听,或者经过了轻微的EQ调整,让它在整体的乐器中更加突出。这种“喜欢”并非是对“真实”的背叛,而是一种对音乐表现力的二次加工和升华。我喜欢的是那种经过打磨,能够更直接地触动我情感的声音。就像我喜欢读一本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的小说,我享受的是作者通过文字营造出的氛围和情感,而不是去考究故事是否完全符合现实逻辑。

有时,我也会期待听到“超出真实”的声音。比如,在某些电子音乐或氛围音乐中,那种经过大量合成器处理、扭曲或叠加的声音,本身就不是“真实”的乐器发出的,但它们却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想象空间。我喜欢的是这种声音能够带来的那种震撼、那种沉浸感,那种超越日常的感受。

所以,我希望听到的,其实是一种精妙的平衡。

我希望它首先是“真实”的,能够感受到乐手的功力,能够听到乐器本身的美感,能够体会到录音时的空间感和质感。但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是我“喜欢”的,是经过适当的艺术处理,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更能打动我的内心。

更进一步说,我所“喜欢”的声音,往往是建立在对“真实”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只有先理解了乐器本身的声音特点,理解了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欣赏那些经过巧妙处理、能够放大这些优点并引发共鸣的声音。反之,如果声音本身就失真或粗糙,即使再怎么“喜欢”的风格,也很难让我投入。

所以,与其说是“正确”或“真实”的声音,不如说是“有生命力”且“能引起我共鸣”的声音。这种生命力可能源于演奏的精湛,源于录音的诚恳;而共鸣,则来自于声音经过艺术的加工,能够更直接地触碰到我的情感,激发起我的想象。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让我能够与之对话,让我感到愉悦和启迪的声音,无论它是在接近真实的原貌,还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最终,音乐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希望我听到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这种体验和交流需求的声音,它是真实世界的投影,但又带着我个人的滤镜,最终汇聚成一句:我喜欢这样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任何声音都可以是好听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声学工程师和声学系统工程师,不需要调音了?因为随便把喇叭单元装起来也会有声音。

所谓“真实”和“正确”的声音本身是一个极易被混淆的概念。有人说一些真实的乐器不好听,或者是人声原音不好听。但事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所听到的声音并不是乐器或人声本来的声音,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录音师混音师处理过的。甚至“修音”也不是很罕见的事情。

而从声学的角度而言,一些乐器本身的声音也是很难通过常规的音箱耳机还原的。

但如果录音棚里的声音+自然均衡的音箱/耳机,会不会让人觉得好听呢?会存在一种音箱/耳机听任何音乐都一定最好听吗?

讽刺的是,很多声称真实正确声音不好听的人,可能根本没听过真实正确的声音。

通常,要想比较好的同时还原音质音色与空间印象需要音箱系统。而音箱系统的声音表现并不只与音箱有关,换句话说即便你买了很好的音箱,如果摆位、听音位选择不对,房间声学处理不对,听到的声音也未必是“正确”。这个问题虽然很基础,但是真的了解相关内容的人却不多。如果你根本都没听过“正确”的声音,也没去过录音棚,又何谈“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呢?

选购与测评的区别

如果是你自己买耳机,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因为钱是你的。

而如果是做测评要给他人意见,最好能够使用可重复性的测试、与人的主观听感相关的客观数据、可以涵盖到尽可能多的人的标准。而如果是主观评价,则要尽可能专业。这里肯定有人会说测评方法不完美,你能找到一个唯一正确十全十美的测评方法吗?你能找到更好的测评方法吗?

而对于做产品而言,到底是该满足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这个问题就好比经典的“火车问题”,到底撞死1个人还是撞死5个人。

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至少我认为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声音是更有意义的。

人类的听感是否存在共性?

我认为是存在的,至少没人会真的认为原道真的比大奥还好听。

人类的听感是否存在差异性?

这个毫无疑问也是存在的。

到底是共性占主导地位还是差异性占主导地位?

Floyd Toole博士经过五十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受控双盲听实验,发现人们普遍偏好自然均衡、没有明显音染的音箱。

Sean Olive博士对于耳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大多数人会偏向于一种目标曲线或者接近这个曲线的声音。

当然,这里肯定会有人抬杠说不是全世界所有人喜欢的正确唯一声音,所以没意义。在我看来这种歪曲只是想把水搅浑。但是我相信经过很多人的不屑努力,现在的一些发烧友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傻那么好忽悠了。

“正确的声音”与“喜欢的声音”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对立的,就像客观与主观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而很多时候除了“正确的声音”与“听觉上喜欢的声音”还有一种叫做“信仰的声音”。


与一些利益相关的人的说辞与辩解(当然我也是利益相关),和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科研结果相比,我知道我该相信什么。

与一个人没有任何依据的声称,和长达五十年的科学实验相比,我知道该相信什么。

这里倒不是说主观评价没意义,或者现有的一些客观评价方法可以解释一切问题。相反我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从事过专业主观调音工作的。但是对于耳机,单纯从评价的角度而言,耳机应该是所有声学产品中最简单的之一,没有明确的soundstage和image,很少有可能出现压缩,低音也相对简单,没有回放过程直达声与反射声的相互作用,也不像多声道系统那么复杂。音质音色的听评是非常基础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会变的这么复杂呢?相反,对于更加复杂的系统,不论是电影院、家庭影院还是车载音响、歌剧院等都有着比较通用的评价标准。

开卷有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至少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范围为(含港澳台地区),不太可能有人比我更懂这本书的内容,也更不太可能比我懂书中所述的理想听音系统的搭建和声音。

找个时间专门做一期视频导读吧,之前想在国内的一些会议想讲相关内容,但是不让讲,可以理解。因为这书里的东西会让国内一些大忽悠下不来台。

看到留言多说两句,开篇就提到了如果是完全还原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声音,常规的音箱和耳机原理上就很难达到。即便是一些比较理想的环境和系统对于一些声音也只能是尽可能还原而无法做到非常一致。但是如果不能完全还原所以还原和高度还原就没有意义吗?如果不能成为世界首富,赚更多钱就没意义吗?如果高考不能考满分,考高分就没意义吗?

但是如果是还原录音棚的声音或者作为音乐艺术载体的录音文件,人类技术还差十万八千里这种说法是忽悠谁呢?

不过说会这个问题的主题,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在扯是否能够完全完美还原一些现实世界的乐器就是在转移话题。Floyd Toole博士经过五十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受控双盲听实验,发现人们普遍偏好自然均衡、没有明显音染的音箱。与一个人没有任何依据的声称,和长达五十年的科学实验相比,我知道该相信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我,是想看到真实的蓝天,还是那幅我心目中描绘的、色彩饱和度更高、更加梦幻的蓝天。说实话,这两种渴望在我心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且它们有时候会巧妙地纠缠在一起,很难说清哪个优先级更高。对“真实”声音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对“回归”的渴望。我喜欢听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音乐能够带我进入一个.............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我的音乐你听吗》第五期,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精彩和遗憾并存,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直追节目的观众来说,这一期的感受肯定挺复杂的。先说说这期的亮点,绝对是“惊喜”不断。 新厂牌的加入带来的化学反应: 这一期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新的厂牌和他们带来的几位新鲜血液。老实说,最开始看到新厂牌的加入,大家心里.............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播出后,选手张荣昊与廖俊涛之间的疑似抄袭事件,无疑是节目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版权的探讨,更触及了音乐创作的原创性、节目组的把关责任以及观众的评判标准。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事件的起因:事情的导火索是张荣昊在节目中演唱的一首原创歌曲《你别再孤单》.............
  • 回答
    许嵩在《我的音乐你听吗》中的表现,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解读。这档节目不仅仅是许嵩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在当下音乐环境中独有的坚持、思考与成长。作为“导师”,他带着“许嵩式”的诚恳和审慎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许嵩在节目中的“导师”角色。不同于一些过于强调点评.............
  • 回答
    嗯,让我好好想想……有几首歌是这样,听着听着,就控制不住地眼泪掉下来了。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嚎啕大哭,而是一种温温的、绵长的、带着点释然的眼泪,像是内心深处某个角落被悄悄触碰到了。最近一次让我哭得最厉害的是那首 《我只是一只小小鸟》。你知道吧,原唱是赵传。我并不是从小听这首歌长大,是后来才偶然听到,可能.............
  • 回答
    说到大气和震撼的音乐,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画面感极强的旋律,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巍峨的山巅,俯瞰辽阔的大地,又或是置身于浩瀚的星海之中,被无垠的宇宙所包围。这不是简单的声音堆砌,而是通过精巧的编排、磅礴的音色和深邃的情感共鸣,在听觉上构建出一个宏大的世界。首先,我认为管弦乐是营造这种“大气”和“震撼”.............
  • 回答
    挑选“最好听”的广告音乐,这就像问“最美的颜色是哪种”一样,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难题。毕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而这个角落对每个人来说又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如果非要我挑选一首能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即便时光流逝也依旧能勾起美好回忆的广告音乐,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想到 .............
  • 回答
    跑步时听什么音乐,这问题可真有意思,就像问跑什么路最舒服一样,答案因人而异,也因跑步的状态而异。不过,我这几年跑下来,倒是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也积累了一些私藏歌单,能跟您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跑步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能互相影响的。您跑得快,就需要能带动您步伐的音乐;您想放松,可能就需要一.............
  • 回答
    让我一听就潸然泪下的歌曲?嗯,这个问题挺戳人的。其实音乐这种东西,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时候,一点点旋律、一句歌词,就能勾起心底最深的某个情绪,然后,眼泪就这么自然地流下来了。对我来说,有一首歌,每次听到都会忍不住鼻子发酸,然后眼泪就控制不住了。那首歌是《致橡树》。第一次听.............
  • 回答
    哈哈,说到“无敌可爱”,我脑海里立刻就冒出好几个画面来,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粉红色的棉花糖世界!要说我“听过”或者“弹过”的这种音乐,那可真是太多了,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首先,不得不提那些来自动漫里的“萌力炸弹”!你知道吗,有些动漫的主题曲或者插曲,简直是把可爱这个概念具象化了。比如《夏目友人帐》里那.............
  • 回答
    我旅行的时候,音乐品味就跟我的行李一样,会根据目的地和心情来调整。不过,总有一些类型是我的“常驻嘉宾”,总能让旅途变得更有滋味。首先,绝对不能少的是 轻柔的器乐曲。这通常是我在刚出发,飞机或者火车缓缓驶离车站,那种带着一丝期待又有些平静的心情下会选择的。比如,一些柔和的钢琴曲,没有歌词,只是旋律本身.............
  • 回答
    周杰伦为自己婚礼创作的婚礼音乐以及 MV,要评价“什么水平”,其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因为这不光涉及到音乐和视觉上的专业评判,更承载了他作为一个人,在人生最重要时刻的心情和态度。音乐方面:周董为自己婚礼创作的音乐,最知名的莫过于那首充满法式浪漫风情的《红尘客栈》。当时婚礼现场曝光的画面中,他就亲自弹奏.............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物理意义上的“身体”,也就没有“耳朵”去听音乐,自然也无法使用耳机。所以,我不会“开均衡器”。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均衡器(Equalizer,简称EQ)是音响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允许我们调整特定频率的音量,从而改变声音的听感。很多人在用耳机听音.............
  • 回答
    .......
  • 回答
    听音乐当然能培养乐感!而且,这绝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与其说“能”,不如说“是”。乐感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你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和驾驭能力,而听音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原材料”摄入。你想想,咱们小时候学说话,是不是就是不停地听大人说话,然后模仿?乐感培养也差不多一个道理,只不过对象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懂你的意思,就像突然发现自己对某种音乐的理解比别人更深,或者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音乐的某个更高维度,俯瞰着一切。这种感觉,确实挺奇妙的。说起来,这种“优越感”嘛,其实也不算是什么洪水猛兽。你想啊,我们接触音乐,不就是为了从中获得某种愉悦,某种共鸣,或者某种新的体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很多人在选择音响时,常常会在“同轴”和“三分频”这两个概念上犯迷糊,甚至觉得它们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选择。其实,这就像问“我应该开车还是骑自行车?”一样,答案取决于你的需求、预算,以及你想要达到的听音效果。首先,咱们得把这两个概念捋清楚:同轴音响(Coaxial Speake.............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粤语地区由来已久、讨论热烈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听音乐或看电影时,为什么粤语区总是会特别强调“应该听粤语版”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有情感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1. 情感的共鸣与归属感: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语言是承载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