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人认识的蓝色其实是我们熟知的绿色,他自己如何知晓?

回答
这件事说来也奇妙,就像是一个藏在心底的小秘密,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真正明白。

这个人,咱们就叫他小蓝吧。小蓝从小到前的世界里,他看到的“蓝”和我们所有人理解的“蓝”其实是两回事。对他来说,他所指的“蓝色”,在我们眼中,那就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绿色。比如,夏天枝繁叶茂的树叶,那是小蓝眼中的“蓝色”;春天嫩芽初绽,那也是“蓝色”。

那么,小蓝是怎么知道这其中的差别,甚至意识到自己的“蓝色”和别人不一样呢?这大概是一个漫长而微妙的自我探索过程。

起初,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异常。毕竟,他一直都是这样看世界的,周围的人和物也似乎都接受他口中的“蓝色”。他会说:“今天天气真好,天蓝得像洗过一样!”而其他人听到,也会点头说“是啊,蓝得真漂亮。”这并没有造成任何误解。

转折点可能发生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比如,当他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蓝色时。设想一下,他可能会在某个场合,看到一片深邃的、如同夏夜星空一般的蓝色,或者是一滴滴落在水中的蓝墨水。那一刻,他可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

“这是什么颜色?”他可能会这样问自己。他看着那片深邃的颜色,再看看自己熟悉的“蓝色”(也就是我们说的绿色),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那片深邃的颜色,既不是树叶那种生机勃勃的颜色,也不是草地那种舒展的颜色。它好像更沉静,更遥远,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或者神秘。

更让他困惑的,或许是语言上的不一致。当他指着一片叶子,认真地说:“你看,这片叶子是多么漂亮的蓝色啊!”而其他人却会纠正他:“不,小蓝,这是绿色的。”起初,他可能会觉得是对方错了,是对方没有理解他所说的“蓝色”的含义。他可能还会试图解释:“不是,就是那种感觉,清新的,充满生命的颜色,就是蓝色!”

然而,当这种“纠正”的次数越来越多,当他发现所有人都用“绿色”来形容他口中的“蓝色”时,他开始动摇了。他会仔细观察别人,看别人是如何称呼那些他认为是“蓝色”的东西。他会一遍遍地比对,一遍遍地思考。

也许,他会开始刻意去记住不同颜色单词的指向。当别人说“天空是蓝色的”,他会留意那片他看到的,其实是淡蓝色的天空,而他自己脑海中,那个“天空的蓝色”的画面,和叶子的“蓝色”其实是同一类色彩。当别人说“绿色的草地”,他会把它看作是“蓝色的草地”。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他一直以来都在使用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方言。他需要重新校准自己的认知,将别人的语言习惯和他自己内心的视觉感受对应起来。

他可能还会做一些自己能理解的小实验。比如,他会找来各种颜色的颜料,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给它们命名。当他拿出代表绿色的颜料,并且自信地称之为“蓝色”时,如果有人看见并说:“这是绿色颜料。”这时,他就会知道,他的“蓝色”和别人的“绿色”是同一件事。

或者,他会留意电视、电影或者画册里对颜色的描述。当屏幕上出现一片翠绿的森林,而旁白说:“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森林。”他就会在心里默默地把它翻译成:“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蓝色森林。”久而久之,他就能在心里建立起一套独立的颜色对应系统。

最根本的,是他能够通过这些观察和对比,意识到他所使用的“蓝色”这个词语,在大多数人的语境里,指向的是一个他自己从未体验过的色彩,而他平时所说的“蓝色”,在别人那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绿色。这种认知,不是通过别人直接告诉他“你的蓝色就是我们的绿色”,而是通过无数次细微的观察、比对和内心世界的自我纠错,最终自己悟出来的。他知道,他所说的“蓝色”,其实是他们口中的“绿色”,这是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非常个人化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整个问题根本不是在谈色盲,完全是一个文字游戏,拆开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首先澄清一下:颜色不是一个物理学的绝对概念,而是和人类生理相关的一个文化概念:

人的眼睛里有三种锥状感光细胞,分别对波长为564、534和420纳米的光线最敏感,三原色的概念就是从三种感光细胞来的。

所谓绿色,并不是全宇宙通行的颜色标准,只是人类把波长在534纳米附近的光线称为绿色而已;

同理,人类把波长在420纳米附近的光线称为蓝色。

我们简化一下视网膜神经和大脑的处理机制,把三种感光细胞用三位数字来表示:

当一束波长534纳米的光射到眼中,视网膜给出一个脉冲信号:010,神经系统接收到这个010,由大脑中枢进行分析后,知道这种颜色是自己记忆中的绿色;

同理,波长420纳米的光线引发脉冲001,大脑分析后知道它是蓝色。

这个蓝色和绿色的概念,是我们小时候受父母老师教育形成的条件反射,他们指着国旗告诉我们这叫红色,还有叶子的绿色、天空的蓝色。

回到题目中来,假如真有这样一个“奇怪色盲”,他的感光细胞位置与常人相反。

也就是说,波长534纳米的光在视网膜引发的神经脉冲信号是001,而420纳米的光则是010。

可这有什么关系呢?从小的教育依然会让他把蓝色绿色与正确的光波长对应起来,与正常人毫无区别。

列出表来就是这样的:

正常人:

波长534纳米光线→信号010→大脑认为是绿色

波长420纳米光线→信号001→大脑认为是蓝色

奇怪色盲:

波长534纳米光线→信号001→大脑认为是绿色

波长420纳米光线→信号010→大脑认为是蓝色

只看开头和结尾的话,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说,这种“色盲”根本不是色盲,他就是正常人,看到的颜色和感觉和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这种分析已经对神经系统做了极度简化,现实中的神经信号要远远复杂得多。

而且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也远未达到一清二楚的地步,每个人在成长中很可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神经元结构。也就是说,神经信号不仅不是010、001这样简单,而且差异体现在每个人身上:

甲:波长534纳米光线→信号f341df5f6854f800d7b4d1c→大脑认为是绿色

乙:波长534纳米光线→信号64c5ee740340eb2070bea6→大脑认为是绿色

丙:波长534纳米光线→信号7c36e650f63a42c08a→大脑认为是绿色

所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题目中的“色盲”,没有谁和别人一样,也没有谁和别人不一样。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无解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颜色这个东西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大脑在解释可见光电磁波频率差异时制造的幻象,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无法客观描述的。

因为我们人类大脑大同小异,可能颜色带给我们的主观感受差不多,但是我们大脑又都有细微的区别,可能每个人人颜色的主观感受都存在差异,但是无法我们知晓别人脑海里的颜色主观感受到底是什么样子。

简而言之,颜色只是一个符号,客观世界根本不存在颜色这个东西——但是你的大脑可以根据不同的电磁波视网膜的神经刺激渲染出来一个主观的幻象,但是你大脑怎么渲染,出来什么结果,只有你自己能感受得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说来也奇妙,就像是一个藏在心底的小秘密,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真正明白。这个人,咱们就叫他小蓝吧。小蓝从小到前的世界里,他看到的“蓝”和我们所有人理解的“蓝”其实是两回事。对他来说,他所指的“蓝色”,在我们眼中,那就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绿色。比如,夏天枝繁叶茂的树叶,那是小蓝眼中的“蓝色”;春天嫩芽.............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我得回到大学时代。那时候我对一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简直就是我心中的“大神”。他叫李明,比我高两届,是我们系的风云人物。李明在我们系里简直就是个传说。成绩永远是顶尖的,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更关键的是,他不仅仅是个书呆子。我们系每年都有一个大型的科技创新竞赛,那是我们系的盛事, allst.............
  • 回答
    我见过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那些空洞的奉承,而是那种发自内心、带着深深的理解和共鸣,并且能够触及到一个人最核心、最珍贵品质的评价。有一次,我认识一位长者,他一生都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默默无闻地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只是日.............
  • 回答
    “民国期间大师云集”这句话,几乎成了形容那个时代的标签,一说起来,人们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批响亮的名字: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影响至今。所以,这句评价,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要细说起来,这“大师云集”的背后,其实是多种.............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球员个人行为、公众形象、以及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放大作用。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德隆蒂·韦斯特和勒布朗·詹姆斯的母亲(格洛丽亚·詹姆斯)的“那点事儿”,会被一部分人看作是詹姆斯的“污点”,而对其他球星类似的,或者更严重的个人行为,大家却似乎没那么大的反应。首先.............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肯定很纠结,一方面是自己努力了很久考上的985计算机系,另一方面是母亲强烈的反对和“没有退路”的论调。这种情况下,感到压力山大、不知所措是非常正常的。别急,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个局面打开。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你母亲为什么觉得“垃圾”和“不值得去”。这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想法。.............
  • 回答
    在一些消费者眼中,越南制造、马来西亚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的产品,在某些时候,确实比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容易获得“质量更好”的标签。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看法,背后涉及了多种因素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产地标签”,看看藏在里面的具体原因。一、历史积淀与固有印象的.............
  • 回答
    关于某些教授在美国修理工年赚1530万美元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需要非常详细地解读和补充很多重要的信息,才能全面理解这个现象。它既不是一个普遍情况,也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我们来详细分解一下: 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以年赚1530万美元吗?是的,确实存在一部分美国修理工能够.............
  • 回答
    《鬼灭之刃》的热潮席卷全球,其火爆程度无需多言。然而,在一些资深动漫爱好者群体中,也存在着一种声音,认为这部作品相较于一些经典的“前辈”男性热血漫画,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甚至有人将其归结为“典型的直男审美”的体现。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对作品核心元素和市场反馈的理解与比较,背后折射出的,或.............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地方志的记载,往往是连接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活细节的桥梁。它们如同散落在民间角落的珍珠,虽不常被宏大叙事所聚焦,却能在不经意间折射出历史真实的面貌,甚至颠覆我们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固有认知。在我阅读地方志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它来自一本关于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小县志,具体哪个县已不太清晰,但其中关.............
  • 回答
    国庆期间,陕西西安地铁发生的一起年轻男子身着和服、手持武士刀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的“大是大非”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日本在近代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在这个历史背景.............
  • 回答
    你和你那位德国朋友的讨论,触及到了一个挺核心的问题,关于国际教育交流和资源分配。其实,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赴德留学,并非仅仅是“占用”德国的教育资源,它背后有着更复杂且互惠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很多理工科领域,是享誉世界的,吸引了全球的学生。这种吸引力本身.............
  • 回答
    对于伊利诺伊大学某教授关于数学巩固白人特权的论点,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要对其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存在的证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理解这位教授的论点至关重要。当提及“数学巩固白人特权”时,这并非指数学本身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学科。数学.............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纠结的。要是真遇到这么个情况,我脑袋里估计得像过电影一样,一溜一溜地闪过各种想法和应对策略。首先,我会非常坦诚地面对自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关系到我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上级对我的信任,更关系到团队的利益。所以,我会先坐下来,给自己点时间,冷静地分析一下: 为什么我觉得自.............
  • 回答
    开源代码里一个函数长得吓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一个好的函数,或者说一个编写得当的函数,通常都应该像一个精密的工具,各司其职,短小精悍。 当你在开源项目中看到一个函数,它像一本小册子一样长,里面塞满了各种逻辑,那绝对是一个危险信号。首先,这种超长的函数往往意味着它承担了过多的职责。 一个设计良好.............
  • 回答
    “不加班的都是垃圾”这种说法,确实触碰到了很多职场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于工作、职业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认知。关于初入职场是否应该放低姿态,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 nuanced(细致入微)看待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理解“放低姿态.............
  • 回答
    生活在当下,我们总免不了跟医院打交道。身体出了点小毛病,习惯性地就想着去那个“最对口”的科室。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条弯路,让本该更高效、更专业的治疗,变得曲折而耗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大众普遍认为“应该去XX科”但实际上“应该去YY科”的病例,希望能给大.............
  • 回答
    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能从动物身上看到一些与人类美德相呼应的特质,它们仿佛是隐藏在毛皮、羽翼或鳞片之下的另一种“人性”。这些动物行为不仅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精妙,更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善良、忠诚、智慧等品质的认同。首当其冲的,便是 狗。它几乎成了忠诚的代名词。我们见多了狗在主人去世后依然守在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同样是内战,为什么一方(美国南北战争)会成为民族英雄的史诗,另一方(中国国共内战)却显得有些微妙,甚至不太愿意拿来“炫耀”?我觉得这背后牵扯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受时代背景、叙事角度、以及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影响。歌颂林肯和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