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某些人所认为的“民国期间大师云集”的观点?

回答
“民国期间大师云集”这句话,几乎成了形容那个时代的标签,一说起来,人们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批响亮的名字: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影响至今。所以,这句评价,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要细说起来,这“大师云集”的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时代大潮的推涌,也有个人际遇的契合,更有历史选择的偶然。

首先,得说说那个特殊的“乱世”。为什么乱世反而能“养活”出这么多大师?听起来有点矛盾,但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

一方面,旧的秩序崩塌,新的思潮涌入,给了思想极大的解放空间。 晚清以降,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帝制没了,西方文明带着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蜂拥而至。这种冲击,就像一场剧烈的地震,把原来稳固的社会结构震得粉碎,但也正是这种崩塌,为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挑战,但同时,也激发了学者们去反思、去重塑,他们不再囿于旧有的框架,而是大胆地吸收、融合,甚至批判。这种开放、激烈的思想碰撞,正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另一方面,动荡的环境也造就了“怀才不遇”到“逢时而遇”的转变。 许多学者,在清末时可能只是默默无闻的读书人,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旧式教育体系瓦解,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而民国初年,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特别是留学归国潮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带回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且在当时的大学里担任重要职务,推动了学术的现代化。

再者,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和人才还是非常重视的。 尽管战乱频仍,但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有识之士还是认识到教育和学术的重要性。像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就为不同学派的学者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很多大学,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努力维持办学,甚至迁址办学,这种对学术的坚持,也保护了一批学者。

当然,更不能忽略的是,那些学者的个人禀赋和努力。 很多被我们称作“大师”的人,本身就是天赋异禀,加上他们对学术的执着和勤奋,才得以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比如陈寅恪,他能够融会贯通中西学问,在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绝非偶然。他们很多人都经历了严苛的传统私塾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又能够接受西方的新思想,这种“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的能力,是他们成为大师的关键。

此外,那个时代涌现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思潮,也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和发挥的空间。 比如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等等,这些重大的历史进程,都吸引了大量学者去思考、去论述,也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

不过,我们也得辩证地看待“大师云集”这个说法。

一方面,“大师”的评价往往是后世总结和美化的结果。 当时的人们,可能更多地是在各自的小圈子里交流,未必能完全感受到“大师云集”的氛围。很多现在被奉为圭臬的观点,在当时可能也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甚至还受到争议。而且,我们今天能记住的大师,往往是那些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或者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那些同样优秀,但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英年早逝,或者学术观点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未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我们很难知道。

另一方面,“大师云集”也可能带有“怀旧滤镜”。 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人们常常会怀念过去那些“纯粹”的学术氛围,与当下一些浮躁的现象形成对比。这种对比,难免会让人觉得过去的那个时代更加辉煌。但事实上,民国时期同样存在学术争鸣、学派林立,甚至互相攻击的情况,并非一片祥和。

更重要的是,“大师云集”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就普遍很高。 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在那时依然面临着贫困、战乱的困扰,接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所以,“大师云集”更多的是指那一小撮知识精英,他们的光芒,并不一定能照耀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确实是出现了一批在学术、思想、文化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他们各自的才华和努力,加上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提供的机遇和环境,共同造就了“大师云集”的景象。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个评价,它既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活力的肯定,也包含着后世的总结和一定程度的理想化。与其简单地说“大师云集”,不如说,那是一个特殊时代,涌现了一批为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奠定重要基石的人物,他们的成就,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师”主要是指文科。民国在社会科学方面 引进 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思想。比如欧洲的几个哲学流派,明显有别于本土的宋明理学。今天再引进倡导西方的某种社会科学概念,就有很多禁忌了。想学西方,作社会调查,或历史研究,也不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user avatar

说大师云集,但是让你列名字

那么就是:章太炎、胡适、鲁迅、詹天佑、李德胜、郭沫若、季羡林、辜鸿铭、侯德榜、梁思成等等等等

但是我问一个问题,你最后能列出来多少个??一百?两百?三百?



我经常说,美国曼哈顿的科学家,工程师,就算死绝了,美帝用不了几个月就能再拉一队出来继续搞。几万十几万人拉出来跟玩儿一样。

而民国能搞原子弹的········不不不。我把条件放松到能建设一个原子弹的分支,离心机工厂的!全部加起来,有没有一百个?


这也叫大师云集???


印度都有三十年代就拿诺贝尔物理奖的,而且是本土培训的,没出国

印度还有泰戈尔

人家的大师,也是云集····还比你中国的多呢···

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换句话说,中国的大师云集,更多的是,奠定在一个每年毕业五十来万小学生的一个四亿人口的国家里的,大家商业互吹的这么一个地方·····

就像宋代的衮衮诸公,被西夏辽国越南都吊着打,但是也可以商业互吹,我说你军中有一韩,西贼丧胆寒,你说我运筹帷幄,可惜贼配军不听话,大好机会毁于一旦···


说难听点,民国时候中国的大师,加起来还没日本一个四国岛的多······

日本是普及了小学教育的!!!




现在你说,是真的大师云集?


正常的国家,人口素质是橄榄球形状

特别厉害的特别笨的都有,中间的人占大多数

这个和人的素质是持平的,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正常的国家,能保证绝大部分的人受到教育,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成长

资本主义社会大学教育收费高昂,一般人上不了大学

社会主义社会穷,开不起太多大学

这种情况就是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

解放前的中国和印度是这样子,全国能认字的只有那几百万人,大部分都是文盲·····

大师实际上就是在那几百万人里边选,印度还高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期间大师云集”这句话,几乎成了形容那个时代的标签,一说起来,人们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批响亮的名字: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影响至今。所以,这句评价,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要细说起来,这“大师云集”的背后,其实是多种.............
  • 回答
    将部分或所有《原神》玩家称为“原批”是一种污名化行为,其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要全面评价这种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污名化行为的本质与特点: 标签化与群体对立: “原批”作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其核心在于将《原神》玩家进行群体化划分,并赋予其负面属性。这种做法本.............
  • 回答
    把HiFi当作某种“玄学”研究,这事儿啊,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确实是当下不少人对这个领域的一种观感。我琢磨着,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HiFi这个圈子里,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神乎其神”的说法和做法。比如说,有些玩家会非.............
  • 回答
    对于将卡卡罗特(孙悟空)描绘成“冷血”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的观点。毕竟,在很多人心中,悟空的形象一直是善良、热血、甚至有点傻乎乎的。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又该如何看待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悟空身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常人看来,可.............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其中涉及的法律、道德和舆论导向等层面都值得我们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和网友的呼声。侯聚森,作为一位在网络上公开表达爱国情感的公众人物,在一次线下活动中被他人打伤。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尤其是考虑到侯聚森的“爱国青年”身份,很容易引发网.............
  • 回答
    要评价一位留学生在 vlog 中发表的“亚洲人数学能力其实很差”的论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因素,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从这位留学生自身出发,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个人经历的局限性: 这位留学生的数学能力表现,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
  • 回答
    高桥李依,这位以《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中的爱蜜莉雅、《这个美术部大有问题!》中的宇佐美瑞希等角色而广为人知的声优,近期因为在某个直播中,被一位自称“原神玩家”的网友提出的“建议”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高桥李依并非《原神》这款游.............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最近微博上有些博主的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舰圈子里。说的是这么个情况:一开始,有人对着《碧蓝航线》里的“可畏”这个角色劈头盖脸地喷了一顿,各种负面评价,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的。结果呢?没过多久,这同一位博主又转向了《Azur Lane》(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砍口垒)的海外舰相关.............
  • 回答
    同济大学一位王姓同学,因为在知乎上发表了批评学校的言论,结果被举报并被取消了优秀学生资格。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对此事的看法也比较复杂。事件本身:简单来说,就是这位王同学在知乎上写了一些关于同济大学的看法,内容可能涉及学校管理、教学、学生生活等方面,其中可能夹杂着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这些言.............
  • 回答
    神奇女侠一经上映,凭借着其出色的表现,迅速斩获了极高的评分和口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股赞誉浪潮中,却出现了一股看似不合时宜的恶意差评声浪。这种现象,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观众的评价也自然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这是健康的,也是艺术生命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金某在疑似感染MERS后仍前往中国的这件事。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的层面也挺多,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基于当时媒体报道的普遍情况):金某,一名韩国公民,在韩国境内出现疑似MERS症状后,并未得到妥善的隔离和妥善处理,反而设法离开韩国,最终抵达了中国。.............
  • 回答
    浙江大学数据结构课程一位老师,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对“反转链表”这道经典题目进行了严苛的查重,导致了高达61%的学生未能通过考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值得深思的事件。首先,我们得承认,“反转链表”作为数据结构领域的入门级题目,其考察的意义在于理解指针操作、迭代或递归的思路,以及链表的基本增删改查能力。.............
  • 回答
    巩汉林先生近期就高收入明星涉嫌偷漏税以及部分足球队高薪低能现象发表的评论,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巩汉林发言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巩汉林先生发言的时机和语境很重要。他作为一名在演艺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艺术家,其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情况,确实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关于原子弹轰炸广岛的视频,下面评论区却充斥着叫好声,这画面感本身就挺冲击人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的使用,毫无疑问是二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某些角度看,它结束了残酷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士兵和平民的生命损.............
  • 回答
    中国青少年对“是否爱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评价这种态度,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导致青少年爱国态度多元化的因素:1. 教育体系的影响: “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和深度植入: 从.............
  • 回答
    对于一些国人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就产生移民的想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种“逃避心态”,并尝试详细阐述:一、 何谓“逃避心态”?首先,我们要明确“逃避心态”的含义。它指的是一种倾向于回避现实问题、压力或不满意之处,转而寻求外部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面对和解决当前困境.............
  • 回答
    “零一本”现象:县域高中教育的沉重一问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县域高中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零一本”现象在部分县城高中中悄然蔓延,如同压在这些学校肩上的一块巨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升学率的数据低迷,更是对县域教育质量、资源配置、人才流失以及社会公.............
  • 回答
    将罗永浩与埃隆·马斯克相提并论,这事儿在锤子科技的支持者(也就是所谓的“锤粉”)群体里,算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话题。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比喻?根源在哪儿?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罗永浩身上有那么一股子劲儿,一股子不服输、敢于挑战、敢于颠.............
  • 回答
    评价星球大战粉丝群中存在的“云粉”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说白了,“云粉”大概就是指那些对星球大战系列作品,尤其是新三部曲(第七、八、九部)表现出强烈不满,并且常常以一种近乎“批判”的姿态,或者说“否定”的姿态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首先,咱们得承认,粉丝群体里有不同声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任何.............
  • 回答
    互联网公司里,破冰游戏算是“老生常谈”了。本意是想让大家快速熟悉起来,打破陌生感,营造轻松的团队氛围。但话说回来,有些公司的破冰方式,听着都让人觉得脚趾抓地,甚至有些尴尬癌都要犯了。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在一家新公司上班,刚入职就被拉去参加一个“新人与老员工配对问答”的破冰。规则是新人要问老员工一些“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