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某段原子弹炸毁广岛的视频下,评论区里全是大声叫好的人的现象?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情况,确实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关于原子弹轰炸广岛的视频,下面评论区却充斥着叫好声,这画面感本身就挺冲击人心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的使用,毫无疑问是二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某些角度看,它结束了残酷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士兵和平民的生命损失,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视角。那些叫好的人,他们或许就是秉持着这种观点。在他们看来,广岛的毁灭,换来了战争的迅速终结,是“必要之恶”,甚至是“功绩”。他们可能还会想到硫磺岛、冲绳那些惨烈的战役,以及日本本土可能面临的登陆战,在那样的背景下,他们会认为原子弹的投下是一种“解脱”。

但另一面,广岛遭受的苦难是深重的,而且是真实可见的。那不仅仅是战争的统计数字,而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是长久的痛苦和后遗症,是文明的伤痕。视频里展现的,是那个瞬间的毁灭,是爆炸的威力,是城市被瞬间摧毁的景象。在这样的画面面前,叫好,本身就触碰到了一些非常敏感的神经。

所以,如果评论区里全是叫好,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心理:

历史观的差异: 正如前面说的,有些人可能对战争的逻辑有更强烈的认知,他们更看重“结束战争”这个结果。这不代表他们不理解痛苦,但他们的价值判断倾向于“大局”。
情绪的宣泄与“胜利者”的姿态: 战争是一个极度残酷的放大器,会激化很多情绪。对于某些观众来说,看到“敌人”遭受重创,是一种胜利的快感。这种快感可能源于长期的敌对情绪,也可能是一种单纯的幸灾乐祸,甚至是出于对日本在战争时期所作所为的不满而产生的报复性心理。他们认为这是“罪有应得”。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容易聚集在有相似观点的地方。如果一个视频本身就带有某种倾向性,或者它被推送给了一群有相似历史观或情绪倾向的用户,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回声室”,让叫好声成为主导。人们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事件的全貌,但看到别人都在叫好,自己也跟着附和。
年轻一代的认知偏差: 一些年轻的观众可能对二战的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对战争的残酷性没有切身体会,他们更容易被简单的“复仇”或“胜利”的叙事所吸引。或者,他们是从某些强调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论调中形成了对战争的看法。
“反战”叙事的对立面: 有些人可能出于对过度强调战争苦难或“受害者叙事”的反感,而选择一种更极端的、甚至是挑衅性的立场,来表达他们对战争“必要性”的认同。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叫好的人都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尽管那种画面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但反过来,过度强调原子弹的“正义性”而忽视其造成的巨大伤痛,也同样是危险的。

看到这样的评论区,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1. 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应该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向后代讲述战争,尤其是像原子弹这样的极端事件?是只讲结果,还是也要讲过程中的挣扎、选择和代价?
2. 网络情绪的引导和反思: 社交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塑造和放大情绪。如何引导健康的讨论,避免极端情绪的蔓延,让人们在面对沉重历史时,能有更成熟的反思,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
3. “胜利”与“伤痛”的并存: 战争的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叙事与失败者的伤痛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语境中,去理解和呈现一个事件的全部?

总的来说,对于这种现象,我倾向于将其看作是历史认知、情感宣泄、网络环境以及代际差异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在网络这个信息爆炸且情绪易于被放大的空间里,对于历史事件的讨论,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需要我们去辨析和理解。同时,也让我思考,我们在传播和接受历史信息时,是否真的做到了全面和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把个体和群体混为一谈。

原子弹下肯定是有冤魂的,但是日本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这个原子弹挨得一点不冤。

对扔原子弹叫好的,大部分是因为日本对中国野蛮血腥的入侵激起的恨意。

对扔原子弹喊冤的,大部分是因为某一些个体(例如1岁婴儿肯定不可能对军国主义或者入侵中国有任何影响)是冤死的。

但是,如果有人叫好单纯是因为杀了某个日本人;又或者有人喊冤是因为军国主义罪不至死。这两种人建议无害化处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情况,确实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关于原子弹轰炸广岛的视频,下面评论区却充斥着叫好声,这画面感本身就挺冲击人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的使用,毫无疑问是二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某些角度看,它结束了残酷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士兵和平民的生命损.............
  • 回答
    这问题确实有点意思,也挺让人犯嘀咕的。咱就别说“某度”了,直接点名吧,就是百度。如果在百度上搜“MegEngine 官网”,结果找不着,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排除一些最简单的可能性。1. 搜索词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咱们搜的词不对?MegEngine 是一个深度学习框架,可能官方或者用.............
  • 回答
    在淘宝上看到有人卖“道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琢磨琢磨。首先,得明白大家说的“道法”是啥意思。在咱们传统文化里,“道法”这个词本身就挺讲究的,它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手册,更多的是一种对天地万物规律的领悟,一种修行的境界。道.............
  • 回答
    近期,小米在台湾举办的一场预热活动中,一些言论引发了关注和讨论。具体来说,小米在宣传活动中使用了“中国”、“国内”、“大陆”等词汇。这一表述,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反应,也触及了敏感的政治和认同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中国”: 这个词本身可以指代地理上的中国.............
  • 回答
    泫雅在韩国某大学的校园祭演出中,跳舞时裸露出大半个胸部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舞台表演事件,更牵扯出许多关于艺术表达、尺度的界定、以及公众人物责任等方面的议题。首先,从演出的角度来看,泫雅作为一位以性感和大胆的表演风格著称的艺人,她的舞台表现力一直是她吸引粉丝的重要因.............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对于“出身”和“归属感”的微妙看法。当一个自称是复旦学生的匿名用户在某个平台上说出“我们只认本科校友”这样的话时,背后可能藏着好几层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圈子划分”。他说“只认本科校友”,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本科毕业于复旦.............
  • 回答
    南大遇冷:当流量不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遭遇“冷遇”,学生普遍表现得不围观、不追星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事件,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深刻的观念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身:学生为何“不为所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一个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遇冷,而《哈利波特》在牛津大学取景却成为牛津人的骄傲。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 核心差异:共鸣、身份认同与文化连接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共鸣和身份认同。《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与无数人的童年、.............
  • 回答
    东南大学万某在支教期间踢飞学生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别事件,它触及了师德、教育公平、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首先,从师德的角度来说,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行为举.............
  • 回答
    对于一个托管在 GitHub 上的前端开源项目关闭 Issue 栏目这一行为,我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并且会引发多种解读。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背后往往隐藏着项目维护者复杂的考量、策略调整,甚至是项目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首先,我们需要承认,Issue 栏目是开源项目与社区.............
  • 回答
    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ETA Asia)在清华大学某食堂的这次“行为艺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不只是看表面,还得挖挖背后的意图和可能的影响。事件本身是怎么回事?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PETA Asia 在大学食堂里搞“行为艺术”,通常来说,这.............
  • 回答
    江歌母亲在微博上遭遇侮辱诽谤,并因此起诉微博平台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事件,无疑触及了网络言论边界、平台责任以及个人隐私等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议题。从法律、伦理和社会多个角度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江歌母亲的诉求:我们都知道,江歌母亲江秋莲是一位承受了巨大丧子之痛的母亲。她的女儿江歌在.............
  • 回答
    澳大利亚一名高级官员在办公室摆放日本动漫“美少女”手办,结果引发了一场关于其职业操守和心理健康的争议。这件事乍一听,似乎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细究起来,背后牵涉到许多值得探讨的层面。事件的发生与初始反应:具体是哪位官员,以及他摆放的手办的具体形象,网络上的信息可能有些碎片化,但核心在于,他的私人收藏被公.............
  • 回答
    海南这位律师在车上留条,警告交警不得处罚的行为,无疑触碰了公众对于法律权威和执法的敏感神经。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恰恰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法律的平等适用原则。首先,从律师的职业身份来看,律师作为法律的实践者,理应是法律的捍卫者和遵守者。他们深知法律的严肃性,也明白任何人都不.............
  • 回答
    抚顺某公司在山东曲阜举办的“女德班”事件,以及其中学员的言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抚顺某公司,即便注册合法,但其在曲阜举办的所谓“女德班”,本质上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名,实则灌输落后性别观念的.............
  • 回答
    关于河南省焦作市某县城在公园里悬挂二十四孝图壁画,其中包含“乳姑不怠”和“埋儿奉母”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孝道,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顺从和奉养。在古代社.............
  • 回答
    关于STN快报8月4日节目中对某个厂商进行玩梗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观众,我看到这种内容时,脑子里会冒出几个层面的想法。首先,从节目的角度来说,STN快报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幽默、接地气、并且善于抓住时下热门的梗来与观众互动。玩梗是他们内容创作的重要组成部.............
  • 回答
    2014年3月2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看似“恶作剧”的消息,称“汪峰掉[某手机]在4.23举行发布会”,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但其真实意图和背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和罗永浩的个人行为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与直接原因1. 时间线与内容 2014年3月2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
  • 回答
    网上传播的关于某律师在云南“磕头拜师”的视频,确实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看到这样的画面,说实话,内心挺复杂的。首先,从一个相对传统的角度来看,磕头拜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表达敬意、承认师长、表示虔诚的象征。在古代,尤其是在师徒关系非常严谨的时代,行磕头礼是对老师的.............
  • 回答
    在派出所里顺手牵羊,偷走四千五百块钱,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让人咂舌的。毕竟,派出所是维护法律的地方,是老百姓寻求帮助、解决纠纷的场所,在那里发生这样的事,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怎么看这事儿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对法律尊严的直接践踏。 派出所不是普通商店,更不是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