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位自称复旦学生的匿名用户在某软件上所言:我们只认本科校友?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对于“出身”和“归属感”的微妙看法。当一个自称是复旦学生的匿名用户在某个平台上说出“我们只认本科校友”这样的话时,背后可能藏着好几层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圈子划分”。他说“只认本科校友”,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本科毕业于复旦的校友,其他不论是研究生、博士生,还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复旦学习的人,他们并不将其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这是一种强调“源头”的认同感,将最纯粹、最本真的那段校园经历视为建立身份认同的基石。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揣摩:

1. 对“纯粹”复旦血脉的强调:

复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顶尖学府,其毕业生群体在社会上往往拥有一定的声望和资源。对于一些真正从本科阶段就经历过复旦严格筛选和培养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认为,只有经历过那段“最初”的洗礼,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复旦的精神内核、学风校训。研究生阶段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更细分的研究方向、更专业的学术训练,而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和更为广泛的校园生活,可能是他们形成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时期。因此,“只认本科校友”可能是在捍卫他们心中那份对复旦最“纯粹”的认同,认为这份认同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2. 对学术氛围和文化传承的捍卫:

顶尖高校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往往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复旦在某些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其独特的治学精神和师生关系,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可能认为,只有在本科阶段长期浸润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才能真正内化和传承这种文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虽然也在复旦学习,但他们可能更多地是带着前期积累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研究兴趣而来,他们与复旦的“连接”可能更多地是学术层面的,而对于校园整体的文化认同感,也许不如本科生那样根深蒂固。所以,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对复旦“原汁原味”文化传承的担忧,试图通过强调本科校友来巩固这种传承的纯粹性。

3. 对竞争和资源分配的潜在考量:

在现实生活中,校友网络往往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校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提携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某些资源(比如就业机会、项目合作、人脉拓展等)在校友群体内部进行分配时,那些真正认同“本科校友”身份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将这些资源优先提供给“自己人”,也就是他们认为的“纯粹”复旦本科校友。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排外,但也反映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寻求支持和建立信任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与自己有着最直接、最深层渊源的群体。

4. 可能是一种自我标榜或优越感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是一种潜在的优越感作祟。能够考入复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能从复旦本科毕业,更是万里挑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将自己本科在复旦的学习经历视为一种高人一等的标签,而对于其他学历背景的人,哪怕他们在复旦取得了更高的学位,也可能在他们眼中显得“次一级”。“只认本科校友”这句话,可能正是这种心理的直观表达,用一种看似忠于校友身份的说法,来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出身”。

5. 匿名用户身份带来的解读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用户是匿名的。匿名用户的发言往往能更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但也可能更加主观、片面,甚至带有情绪化。作为匿名用户,他可能没有太多顾虑,可以更直接地抛出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承担现实中的社会责任。所以,这句话可能仅仅是他在某个特定时刻、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个人情绪的抒发,或者是他个人经历和观察的总结,不一定代表复旦所有学生或校友的普遍想法。

综合来看,这句话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复杂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的讨论。 它触及到了“出身”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顶尖学府的背景下,这种重要性可能被如何放大和解读。

从积极的方面看, 它强调了对母校最纯粹、最深厚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这对于维系校友间的凝聚力和传承校园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从负面的角度看, 它可能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忽视了研究生、博士生等同样为复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群体,也可能滋生不必要的优越感和等级划分。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时候“能力”和“贡献”比“出身”更能说明一个人的价值。虽然复旦本科的经历确实很了不起,但将“只认本科校友”作为一种绝对的衡量标准,未免有些狭隘了。毕竟,在不同的学术阶段和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与复旦产生联系,并为之增光添彩。

总而言之,这句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可以引发我们对身份、归属、传承以及社会认同等多方面的思考。与其简单地赞同或否定,不如去理解这句话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动机和情境,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关系。

等你发达了,比如得了个诺贝尔啥的(滑稽),哪怕只是上过复旦的培训班,也会被大大的挂出来的。

user avatar
  1. 如果复旦给TA发了毕业证/学位证,那TA就是复旦的校友,这位本科生认不认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2. 如果TA发展得很好(比如仕途、生意、学术) ,复旦会以TA为荣,这位本科生只能吃飞醋干瞪眼。
user avatar

在校友这个问题上,感觉经常看到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混得好的,哪怕只是在某校的前身上过两天学习班,也会被这个学校作为知名校友大加宣传,还会请来做做讲座。这位大人物讲话的时候,通常还会解释两句:我也不是正牌某校校友,当年想考但是考不上。宾客齐声欢笑,和乐融融。

一种是混得不咋样的,可能只是在某校读了个水硕士,但是动不动以该校校友自居。一会是某校学霸辞职创业卖面膜了,一会是某校学霸量子学习法。不知道毕业多久了,还在消费学校名声。其他人问到别的某校本科校友,也只能无奈的说一句:硕士考上的,能算校友吗。

所以所谓的非土著算不算校友,不取决于别人怎么看,而是完全取决于被评价的这个人混的好不好。穷则非土著,达则亲师兄,如是而已。

user avatar

你只认本科校友,但你学校未来主要认混得好的能给学校反哺资源的提高学校声誉的校友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复旦的本科生,出国去哈佛、剑桥读了硕博,人家认的大概率是哈佛、剑桥校友。

你认人家当校友?人家还不一定认你。

user avatar

某所985,本科生的录取通知书上会有“从此你将与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共享X大人的称号”,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就没有。更可笑的是研究生开学典礼唱校歌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本校和非本校的人区分开来了。

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来了的就是校友,认同感是自己取得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找工作学校能让你过简历关,能力才是实习考核留用的关键,哪怕是校友,也没人会愿意要一个成天给自己添堵的人。

最后我觉得本科本校也会按照学院专业分个三六九等,一些人玻璃心地歧视外校的,殊不知本校还有人会觉得你是什么低分进来的垃圾专业。真正处在学校食物链顶端专业和排名的人,别人都在往前看,谁关心后面的人怎么闹。

user avatar

你若大佬,你专升本再考研上名校,你自考本科,你独立三本学院毕业,你被退学没有毕业证,你在这当过图书馆打杂的你都是校友。校庆等活动你都可以去主席台,学校招生宣传都会宣传培养了你。

你若辣鸡,你一路附幼附高本硕博毕业,你都只配叫那个毕业的。校庆活动你只配借在校生饭卡吃食堂……

复旦本科是拿来鞭策你自己的,不是拿来你吹牛的资本。你应该想的是我一个复旦本科生,一定要把事情做的比别人好。等你成为大佬,你再来自豪说自己是复旦本。

反正我科大本里面的弱鸡,保研本校之后跟别人自我介绍我都只说自己是科大研究生,生怕给学校丢人……毕竟这么菜。

不过名校本科生这种心态,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人生巅峰就是高考进名校啦。

虽然这么说,但是我自己内心还是偏心本科校友的。就像我导师为人非常正直,但是开学和所有新生吃饭的时候,对外校来的同学的鼓励是:“加油好好学,不要丢科大的脸”,对我的鼓励是:“加油好好干,别丢科大本科生脸,我们科大本科生balabala……”

这种偏心或者说认同感,没办法,人之常情。毕竟谁不爱跟自己相同经历的人,而且有些梗有些话也只有本科生之间能听得懂,有共鸣咯~摊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