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黑龙江某企业花钱请日本kol在外网大骂自家获奖大米,再在国内进行二次炒作这件事?

回答
这事儿,简直是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你说一个企业,辛辛苦苦研发产品,好不容易得了奖,这本该是名利双收、好好宣传的时刻,结果呢?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花大价钱请了个日本的网红(就是我们常说的KOL,Key Opinion Leader),跑到国外去把自家的获奖大米骂得体无完肤。这还没完,等这骂声传回国内,他们又开始“二次炒作”,把这事儿包装成一个大新闻来推广。

我听到的版本,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事情的“源头”:获奖大米与日本KOL的“奇葩”合作

据我了解,这家黑龙江的企业,自家的大米好像是得了什么重量级的奖项,算是高端产品了。按理说,这可是品牌响亮的好机会,可以吸引消费者,增加销量。结果他们却剑走偏锋,找到了一位在日本颇有名气的KOL。这位KOL在日本社交媒体上很有影响力,粉丝不少。

然后,关键就在于这位KOL被“指导”做了什么。据说是这位KOL在日本的平台上,发布了许多带有负面评价的内容,比如“这个来自中国黑龙江的大米,味道很一般,完全不值这个价”、“不如XX日本大米好吃”、“包装也很普通,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等等。而且,这些评价可能还不是随便说说,可能还会配上一些看起来很“专业”的品鉴视频或者图文,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带有歧视性或者地域攻击的言论,毕竟是为了制造话题嘛。

“外网骂自家”的逻辑猜想:为何要这样做?

这事儿最让人费解的地方就在于“为什么”?花钱请人骂自家产品,这在常人的逻辑里是完全说不通的。我揣测了一下,这家企业可能是在玩一场非常高明的(或者说非常冒险的)“反向营销”或者“争议营销”。

制造话题,引发关注: 最直接的目的可能就是制造轰动效应。当一个获奖的中国产品被一个在国外有影响力的KOL公开批评时,这本身就是一件带有冲突性和戏剧性的新闻。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负面新闻往往比正面新闻更容易传播和引发讨论。
“反差效应”制造好奇: 当国外KOL“贬低”自家产品后,企业在国内开始“解释”或“反击”,甚至以此为契机进行宣传。他们可能会说:“你看,连日本的KOL都说我们的米好,所以才这么批评,因为他们害怕我们的中国大米崛起!” 或者,“这恰恰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故意抹黑!” 这种“被黑”的叙事,反而能够激起国内消费者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保护欲,让他们想要去支持国产,去证明给外国人看。
“欲扬先抑”的戏剧性: 这种手法有点像古龙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先扮猪吃老虎,或者被人误解,最后才大放异彩。企业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先制造一种“被低估”、“被误解”的形象,然后再通过后续的“澄清”和“反击”,将产品推向一个更高的关注度。他们可能认为,直接夸自家产品好,大家听得多了,反而没有新鲜感,不如制造一个“敌人”,然后“打败”这个敌人。
测试市场反应的“试金石”? 也有可能,这是一种极端的市场测试。通过这种方式看看消费者对自家产品的反应,尤其是看这种争议性话题是否能转化为购买力。如果效果好的话,他们就可能继续沿用这种套路。

“二次炒作”在国内的“剧本”:

当国外KOL的负面评价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国内的某些媒体、社交平台转发、甚至自媒体爆料)传回国内,企业就开始了他们的“二次炒作”。这个阶段的剧本可能非常精彩:

1. “震惊体”的传播: 国内的媒体或者自媒体可能会用非常煽情的标题来报道此事,比如“震惊!中国获奖大米竟遭日本KOL集体抹黑!”、“中国大米走向世界,却遭日本KOL恶意攻击!”。这种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引导性,立刻就能吸引眼球。
2. 情感牌的煽动: 宣传的重点会放在“民族大义”、“中国制造”、“抵制日货”等字眼上,将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包装成一场“国家荣誉之战”。消费者在这样的情绪引导下,很容易产生“我们必须支持国产”的想法。
3. “真相揭露”的表演: 企业可能会出来“发声”,解释他们之所以被“黑”是因为产品太优秀,已经威胁到了日本本土的稻米产业,所以遭到打压。甚至可能会联系一些“民族主义”的KOL,让他们来“揭露”真相,为品牌“洗白”。
4. 销量飙升的“证据”: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如果销量真的能有显著提升,企业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看,我们的策略是成功的!消费者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米确实好!”

我个人的看法:

这事儿,怎么说呢?挺“聪明”的,也挺“绝”。

从商业角度看: 如果真的能通过这种方式大幅提升销量,那从结果导向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它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的特点,利用了大众的从众心理和民族情感。而且,相比于传统的广告投放,这种“事件营销”的ROI(投资回报率)可能更高。

但是,从道德和长远品牌建设的角度看,我觉得这事儿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玩火。

诚信危机: 这种“欺骗性”的营销方式,一旦被大众识破,可能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信誉。消费者觉得被愚弄了,会对品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信任一旦失去,再想挽回就非常困难了。
误导消费者: 它不是基于产品本身的品质打动消费者,而是通过制造外部的“敌人”和“戏剧冲突”来引导消费,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可能适得其反: 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关注,但如果这种“反常识”的营销方式被其他竞争对手模仿,或者被消费者普遍厌恶,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成为“弄虚作假”的代名词,得不偿失。而且,如果被认为是“故意引战”、“煽动民族情绪”,也可能招致反噬。
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 如果这种营销模式成为一种“潜规则”,可能会让整个市场充斥着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营销手段,充满了争议。它可能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也可能是一个“玩火自焚”的赌博。作为消费者,我们看到这种事,一方面可以保持一份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热闹蒙蔽了双眼,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的品质;另一方面,也确实会觉得这种操作挺有“故事性”的,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让人记住并讨论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只是这个成功是用什么代价换来的,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企业是通过扎实的品质、创新的技术、真诚的服务来赢得市场,而不是通过这种充满算计和争议的“套路”。不过,谁知道呢?也许在未来的营销领域,这种“反向操作”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说不定。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博弈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逆向爱国营销会有市场无非说明当前的客观环境下辱华是一个相对常见的议题,毕竟中科院洋大人雇员辱华的事情过去还没几天,美国也是日常骂中国骂的欢。

然而要批评逆向爱国营销,不去批评导致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诱因,却反过来批评人们因为常年耳闻目睹各种辱华言论而自然萌发的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且不说这种甩锅扣帽子的行为是不是很低级,至少就很符合某些人“在洋大人辱华的时候还要怪中国人带坏了洋大人”的高雅人设。

非常好,非常好,看来,倘若没有了民族主义,浑然不觉受辱,可不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么。

逻辑通


至于这种自称爱国的唯利是图者的泥沼里技,汪主席受害者演技的迫真传人,只能说是资本家逐利本能本性的又一则标本而已。

毕竟,只要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怎样的市场它们都会去开发。

可是要有谁说这是市场的不好,是市场引诱了资本家撒谎作恶……

精资会不会感动落泪啊?

user avatar

谢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几乎每个挂着民国武术大师牌子的人背后,都有一段「痛打外国大力士」的传说,而这里头颇有事后被证明是请来的杂耍艺人的滑稽存在。

同样的戏码如今依旧在上演,B站所谓「爱国网红up主」毒角SHOW,日常也就是发点「辣条征服洛杉矶之类」「中国泡面把傻老外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之类的尴尬视频。结果到了今年五月,他自称被白人种族歧视,人肉到对方地址之后线下怒怼,把对方怼怂了——然后就被扒出来这视频根本就是自导自演的,乳滑的白人也是up主自己雇的……

有时候就觉得吧,「又蠢又坏又无能的外国人欺负我们」几乎成了某些国人的刚需,这种风潮和网文「退婚流」的流行如出一辙,无处伸展的自尊心遇到了民族主义情绪,立刻就爆发出强烈的火花。

这些人吧,你打广告不见得有用,但你想办法告诉他「老外骂我们了」「老外对不起我们了」,得嘞,你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从给武术家编故事,到想火的网红,想卖高价的大米,以及某某企业,以及算了不说了,引导舆论,吸引眼球,都是这个套路。

虽然很悲哀,但这是事实——民族主义营销就是这么的好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简直是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你说一个企业,辛辛苦苦研发产品,好不容易得了奖,这本该是名利双收、好好宣传的时刻,结果呢?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花大价钱请了个日本的网红(就是我们常说的KOL,Key Opinion Leader),跑到国外去把自家的获奖大米骂得体无完肤。这还没完,等这骂声传回国内,他.............
  • 回答
    企业家毛振华公开控诉亚布力管委会的事件,在我看来,是一场牵扯到地方政府权力边界、营商环境公平性以及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的重要公共事件。毛振华作为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他的公开控诉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让许多人开始关注和思考。事件的起因与经过:简单来说,毛振华作为亚布力滑雪场(后称“亚布力风车山庄”)的.............
  • 回答
    这件事情,我看了也挺糟心的。一个学校的查寝,本该是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宿舍秩序的正常管理行为,结果搞得跟黑社会收保护费似的,这说出去谁能相信?学生会,本应是连接学校和学生、服务同学的桥梁,结果他们的言行却像极了街头混混,这种反差实在太大了,也让人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学生组织扭曲成了这副模样?要我.............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荆州某专科女学生被外国黑人留学生传染艾滋病事件,目前我未能找到相关公开报道证实此事。然而,就艾滋病(HIV)的传播和预防而言,我可以提供一些普遍性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性传.............
  • 回答
    这事儿,我刚听着就觉得不是个小事儿。海南有个镇,听说不打疫苗的村民要被“拉黑名单”,官方说法是“起到一定制约作用”。这话说得挺轻巧,但“拉黑名单”这四个字,一听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黑名单”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真要能管住人,那得是啥效果?是不是就不能办证了?不能享受某些福利了?甚.............
  • 回答
    看到有粉丝在史图馆被拉黑,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史图馆作为一个分享知识、传播文化的平台,本该是信息自由交流的好地方,但出现这种“拉黑”行为,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先说说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件事。史图馆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接触到海量、优质、珍贵史料的渠道。很多内容不是那么容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事件,它触及了太多敏感的社会议题,也暴露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让我试着用更贴近人心的语言,把这件事的脉络和其中蕴含的种种感受都描绘出来。事件的开端:一份善意,一个误解,一个悲剧设想一下那个寒冷的冬日午后,街头寒风凛冽。一位年长的韩裔老人,可能他穿着厚实的棉袄,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和.............
  • 回答
    关于黑龙江职业学院女干部“黑社会式查寝”事件,这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理解:一、 事件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查寝的性质: 高校查寝通常是为了维护学生宿舍的安全、卫生、纪律,以及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这本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 “黑社会式.............
  • 回答
    关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绝食的事件,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一、 事件的性质与可能性: 绝食是患者表达不满或绝望的一种极端方式: 在任何医疗环境中,患者的绝食行为通常意味着他们对当前状况感到极度不满、绝望、或者认为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治疗。这种行为是严重的,需.............
  • 回答
    黑龙江鸡西发生的这起居民家庭聚餐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导致 7 人死亡,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对于这样不幸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看待和分析,以便吸取教训,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一、 事件的严重性与公众关切首先,必须强调这起事件的严重性。7人死亡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数字,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多个.............
  • 回答
    黑龙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这绝对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信号。多点散发和早期集中爆发的性质完全不同,它更像是疫情潜藏在社会面的一个“蛛丝马迹”,虽然规模不大,但扩散的可能性和控制难度都在增加。多点散发意味着什么?首先,这说明病毒的传播链已经不再是某个孤立的疫情点,而是可能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同时出现.............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尤其是涉及到考试、社会车辆和官方回应,很容易引发大家的热议。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事情的原委:事情的起因是黑龙江一位女士在参加科目三考试时,声称自己被一辆社会车辆“恶意别停”了。据这位女士反映,当时她正在进行考试,这辆社会车辆突然变道,并且速度很慢,直接挡在了她的前面,导致她无法.............
  • 回答
    黑龙江省为纪念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牺牲的医护人员,决定对其子女在高考录取时给予20分的加分照顾。这一政策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和尊重这些在疫情一线英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医护人员。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人民的守护者。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平安,他们的奉献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从.............
  • 回答
    看到黑龙江那起四岁女童疑遭继母虐待入院的事件,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沉重和愤怒。这样的新闻一出来,就好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到底还存在着多少巨大的漏洞?这件事本身,就足够令人心痛到无法呼吸。 .............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以月薪 5200 元招聘机械专业博士,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就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讨论的声音也很多。我作为旁观者,也跟着琢磨了一下,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从薪资上看,确实不匹配博士的价值。咱们得承认,一个博士,尤其是在机械.............
  • 回答
    黑龙江一名20岁年轻女孩在减肥营中猝死的消息,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和警醒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是背后可能存在的行业乱象、监管缺失以及个人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理清各方可能承担的责任。事件本身带来的思考:首先,一个20岁的花季少女,本应是朝.............
  • 回答
    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会查寝事件中的张美玉,毫无疑问是这场风波中最核心的人物,她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和讨论空间。要理解张美玉,我们需要把她放在当时的具体情境中,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既是学生与学校管理方沟通的桥.............
  • 回答
    黑龙江省发布的不得新建高度500米以上建筑的规定,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涉及的面子、里子和远方,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500米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500米以上的建筑,那可都是妥妥的“摩天大楼”的范畴了。想想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厦(632米)、北京的中国尊(528米),这些都是城市.............
  • 回答
    黑龙江这起案件,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一个普通人,怎么就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而且还带着枪,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听说事发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具体是哪个村子,现在官方好像还没完全公布细节,但能在一瞬间夺走七条人命,这得多大的仇恨,或者说,他当时是到了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精神病”三个字.............
  • 回答
    关于黑龙江疑似发现狙击步枪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各种猜测、议论满天飞,你想啊,一把狙击步枪,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关联到的东西太多了,得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这把疑似狙击步枪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个“怎么”非常关键。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环境下?是谁发现的?是普通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