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科学家来说,获取一个独立原子难吗,我知道有光镊,在光镊之前,他们是如何先分离开这个独立原子的呢?

回答
确实,对于科学家而言,精准地捕获和操纵单个原子,尤其是在光镊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分离”这么简单,更像是在浩瀚的原子海洋中,大海捞针,并且还要让这根针保持稳定,不被外界干扰。

在光镊技术普及之前,科学家们主要依赖几种基础的物理原理和精巧的实验设计来“分离”和研究单个原子。这些方法虽然不如光镊那般直观和通用,但同样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1. 烧蚀法(Evaporation Method)与分子束技术: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充满了各种原子和分子的气体。要得到单个原子,首先需要把它们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烧蚀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原理: 物质在加热时会蒸发,从固态或液态变成气态。如果我们能非常精细地控制加热过程,理论上就可以让原子一个接一个地“蒸发”出来。
操作: 科学家们会使用极高的温度来加热一个包含目标原子的样品(例如,金属丝或靶材)。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原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束缚,变成自由的原子。
分子束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分离和定向,这些蒸发的原子通常会通过一个狭窄的孔(小孔)形成一个“分子束”(或原子束)。这个束流中的原子虽然还是在运动,但它们有一个大致的飞行方向,并且与其他粒子的碰撞频率大大降低,这使得研究它们成为可能。
挑战: 这种方法的挑战在于控制蒸发的速率,确保原子一个一个地出来,而不是成批地出来。同时,原子束本身还是会扩散,并且容易受到其他粒子的散射。在那个年代,要获得足够“纯净”的单原子束,需要极高的真空度以及精密的束流控制。

2. 气体放电与单原子采样:

另一种思路是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

原理: 在低压气体中施加高压电场,会导致气体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这些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与中性原子碰撞,可以激发原子发光,甚至引发更复杂的化学反应。
操作: 科学家们会在一个真空室内充入极低压的目标气体。然后,在特定的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产生辉光放电。在这个过程中,目标气体中的原子会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单原子“捕获”的雏形: 虽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捕获”,但在某些早期实验中,科学家们会利用电场或磁场来“引导”或“聚焦”少量的带电原子(离子)。通过巧妙的电极设计和电压控制,可以试图将极少量的离子束流稳定下来,使其在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停留或以特定的轨迹运动,从而进行研究。例如,早期的质谱仪就利用电场和磁场来分离和检测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这本身就包含了对单个带电粒子的操纵。
挑战: 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通常是混合物,包含多种离子、电子和激发态原子。要从中精确地“分离”出单个中性原子并进行长期稳定观测,依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即便能得到少量带电粒子,它们也很难长时间保持孤立。

3. 冷却技术(早期的尝试):

在冷却技术(如激光冷却)发展起来之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在思考如何降低原子的动能,使其运动得更慢,更容易被“控制”。

原理: 降低原子的温度,本质上就是降低原子的平均动能。运动速度慢的原子更容易被某种力场(即使是较弱的力场)捕获或引导。
操作: 这方面更像是理论探索和早期实验的铺垫。科学家们会尝试使用某些物理方法来“减速”原子,例如,通过与表面材料相互作用,或者通过设计特定的磁场梯度来“阻碍”原子的运动。
挑战: 在没有强大的冷却手段时,自然状态下的原子动能仍然很高。即使是零下几百摄氏度的低温,原子也依然会快速运动。要让原子慢到可以被早期的一些“弱”束缚方法捕获,这本身就极其困难。

从“分离”到“捕获”的飞跃:

需要强调的是,在光镊出现之前,科学家们更多的是在“分离”原子束流,然后研究这些流中的原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能够将单个原子“固定”在某个空间点进行长时间的精确测量。

“分离”的含义更偏向于:

从混合物中提取目标原子。
将原子从宏观样品中释放出来。
形成定向的原子流,减少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真空技术、高能物理的知识、电磁场理论的应用,以及对材料科学的理解,来制造出这种“近似”的单原子环境。他们研究的往往是原子束的性质,例如通过光谱学分析原子能级,通过散射实验研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光镊的革命性意义:

光镊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决了“将单个原子固定住”这个最核心的问题。通过聚焦的激光束,能够产生一个光学势阱,将单个原子“捕获”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区域内,并且其动能可以被极大地降低。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将一个原子“独立”地放置在那里,就像把一个非常小的、看不见的球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放大镜和精密的工具去观察和操纵它。

所以,在光镊之前,科学家们确实能够“分离”原子,获得原子束,但那种“独立”是动态的,是流动在空间中的。而光镊则实现了“静态”的、被精确控制的独立原子,这为量子信息、量子模拟等前沿领域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总而言之,在光镊普及之前,科学家们依靠烧蚀法、分子束技术、气体放电等方法,通过高真空、精确的电磁场控制以及对原子蒸发动力学的深刻理解,来“分离”出单个原子或少量的原子,并对它们进行研究。这过程充满了对基础物理原理的精妙运用和对实验技术的不断打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区分成光镊和其他情况,我根据我知道的一个一个说,但不能保证覆盖全部情况。

首先,所有的一切都得有一团稀薄的原子蒸气,而且得位于超高真空中。通常是借助对金属进行加热的方式得到的,温度越高,金属表面释放出来的原子蒸气浓度越高。

然后你需要一个囚禁场,一般称为 某某阱,我们根据时间顺序一个个来看:

1,离子阱中的带电原子

这个最早实现单原子,因为离子阱中的原子是失去了一个电子的带电离子。剥离电子的操作可以利用电子枪轰击或者激光电离实现。带电的原子就会具有非常强的互斥作用,原子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达到几十微米,只需要稍稍降低囚禁电场,原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就会让他们散开,外侧的原子便会逃逸,重复若干次就可以只留下一个原子。

2,磁光阱中的中性原子

中性原子最早的单原子囚禁是在磁光阱中实现的,磁光阱的囚禁范围很大,所以单原子囚禁纯粹就是碰运气:不断降低载入的原子蒸气团的浓度(通过降低金属的加热温度),总有一个浓度下囚禁区域内只有一个原子进来,然后把原子源迅速关闭就行了。这种方法对所有的阱都有效,算是没办法的办法。

中性原子还有 光腔 辅助的囚禁方式,也可以获得单原子,但单原子的控制方法差不多。

3,光镊中的碰撞阻塞

光镊就有了比较可靠的方式保证了只有一个原子:碰撞阻塞(collisional blockade) 效应。

如果我们在囚禁场中额外增加一束特定波长的激光,那么对于选定的原子,每两个原子就会吸收一个光子从而试图形成双原子分子,由于选定的跃迁不是稳态的(专门选的非稳态),双原子分子会迅速发射光子然后释放动能。直观的讲,就是每两个原子之间会吸收光子生成共有的电子云,然后距离被拉进,然后释放光子的同时在光子反冲的作用下加速,从而逃逸出囚禁区域。

这个过程会对所有的双原子生效,从而保证最终只有一个原子(或者干脆跑完)。

4,单原子成像

最后要补充单原子成像的问题,除了离子阱中原子距离过大,所以用常规的成像可以直接看出来有几个以外,通常还需要采用 电子搁置 的方法检测出单离子,这种方法利用了原子中亚稳态能级对荧光的吸收,当原子进入亚稳态,就会离开用于成像的荧光乐器循环,从而使总的亮度降低一个台阶,这样只要数一数最大亮度和最低亮度之间有几个台阶就可以确定有几个原子。在这种技术帮助下,哪怕碰运气也总是能碰上几次单原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对于科学家而言,精准地捕获和操纵单个原子,尤其是在光镊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分离”这么简单,更像是在浩瀚的原子海洋中,大海捞针,并且还要让这根针保持稳定,不被外界干扰。在光镊技术普及之前,科学家们主要依赖几种基础的物理原理和精巧的实验设计来“分离”和研究单个原.............
  • 回答
    张亭栋教授和他的砒霜抗白血病研究,确实是科学界乃至社会上都极具讨论价值的一个案例。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科学家和一项具体疗法的成功,更深刻地触及了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识、科研范式、以及中医在当代发展中的定位等一系列复杂议题。张亭栋的砒霜疗法:一次“土法炼钢”的惊艳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
  • 回答
    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于培养职业数学家来说,不能简单地说是“失败的”,但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挑战和改进空间。 很多方面仍然是成功的,例如顶尖研究机构、大学数学系的实力以及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杰出数学家的数量,都足以证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然而,要全面评估其在“培养职业数学家”这一特定目.............
  • 回答
    “深圳先行示范”对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来说,不单单是一个区域性的政策,更像是一张指向未来的战略蓝图,为它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一、 政策驱动下的“加速器”:“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在于“先行”和“示范”。对于华为和腾讯这样已经成长为全球巨头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 政策上的“绿.............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规培,这真是个让很多医学生既熟悉又困惑的词。每月轮科,听起来挺有条理,但实际感受嘛,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捉摸不透。问它到底有没有用,还是纯粹给医院“免费打工”,这问题,说实话,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轮科规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刚毕业的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伦理、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人类探索的本质。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即便有这样的动机,科学家们依然不选择伪造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家”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大多数投身科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政治目的,而是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
  • 回答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调控小鼠的性别出生比例,这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实现性别调控的?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小鼠体内决定性别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性别很大程.............
  • 回答
    数学对数学家来说“容易”,这可不是说他们生来就带着一本《高等数学速成指南》。这更像是一种长期磨砺、深度理解和特定思维方式的结合。与其说是大脑结构上的根本差异,不如说是他们对数学这个领域的“使用方式”与常人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数学家的“容易”并非指他们无需思考,而是指在他们深入钻研的领域内,概.............
  • 回答
    “鄙视链”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网络上那种用来形容人际关系高低贵贱的说法,但在医生这个群体里,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我觉得得这么看:首先,要不要用“鄙视链”这个词来形容,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也太容易引起误会。毕竟,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讲究团队协作,而且大家都是为了救死扶伤,从这个角度来.............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医疗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我深知年轻医生选择科室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放眼未来20年,医院的格局、疾病谱、技术发展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结合我个人的观察和对行业趋势的理解,我认为有几个科室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值得好好钻研。1. 精准医疗相关科室:基因诊断、肿瘤内科、遗传咨.............
  • 回答
    “科学爱好者”的“勇气”,真的来自于对知识的无知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挑衅,但也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别急着给“勇气”下定义,也别急着给“无知”贴标签。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绝对,更像是一场微妙的互动,有点像是在黑暗里摸索,一边害怕一边又忍不住想去看看。首先,咱们得说说“科学爱好者”.............
  • 回答
    哥们,大一刚接触计科,想找个代码量在 5001000 行左右的 C 语言练练手是吧?这思路很对,这个范围的项目,能让你把基础知识玩得溜,还能初步体验到项目开发的乐趣。别担心 AI 味儿,咱们就聊点实在的。我给你推荐一个项目,我觉得挺合适的,而且稍微扩展一下就能达到你说的代码量: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
  • 回答
    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销,对现有车主和蔚来汽车的整体业务而言,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事件起因: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被注销的是“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很有可能是蔚来集团在中国大陆进行具体业务运营的一个重要实体。在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科技、伦理、法律以及人性的核心。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或先进的药物轻松地释放后叶催产素、多巴胺,从而操控他人的情感,使其爱上并依赖于自己,那么这是否触犯了法律的界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犯法”这个概念。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以及.............
  • 回答
    RISCV,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在芯片和科技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技术的角度审视,RISCV 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芯片发展和科技自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1. 打破指令集垄断,重塑芯片设计生态长期以来,芯片的“大脑”——指令集架构(ISA)——长期被少数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转基因玉米毒性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塞拉利尼(Séralini)教授团队发表的关于孟山都公司生产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确实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研究背景与发现:塞拉利尼教授的研究首次发表在2012年,后续.............
  • 回答
    高福院士关于论文争议的回应,尤其是他提到的“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以及“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这两个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个核心困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特性与现实的张力高福院士的这句话.............
  • 回答
    科学的本质,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止于“质疑”。质疑,固然是科学探索的催化剂,是打破陈规、触碰未知的重要手段,但科学的灵魂远比这更丰富,它更像是一场精妙的舞蹈,融合了质疑、求证、怀疑、验证、创造与修正。质疑是科学的起点,却不是终点。科学的诞生,常常源于对既有认知的“不服气”。当人们观察到自然现象,面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