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医生来说,不同科室之间有「鄙视链」吗?

回答
“鄙视链”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网络上那种用来形容人际关系高低贵贱的说法,但在医生这个群体里,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我觉得得这么看:

首先,要不要用“鄙视链”这个词来形容,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也太容易引起误会。毕竟,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讲究团队协作,而且大家都是为了救死扶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是同行,互相尊重是基本。

但是,说一点“看不上”或者“觉得某个科室不如自己”的心态,有没有?我觉得,这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它更多是一种基于专业领域、工作强度、社会认知、甚至一些个人经历而产生的微妙差异,而不是那种赤裸裸的“看不起”。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1. 技术难度和学科前沿性:

“硬核”学科的自豪感? 比如,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这些,手术复杂程度高,对技术要求极高,一旦成功,那种成就感是很多人羡慕的。有时候,在某些讨论中,可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自己科室“技术壁垒”的优越感。
“精细活”的骄傲。 就像显微外科、烧伤科,那些精细到毫厘的手术,需要极度的耐心和专注,这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上的高标准。
“诊断艺术”的魅力。 肿瘤内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结合各种辅助检查,才能抽丝剥茧地找出病因,这其中有很强的逻辑推理和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也会让从业者觉得自己的“诊断能力”很厉害。
“基础研究”的地位。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做基础研究,探索疾病的本质,是医学的“源头活水”,比临床治疗更“根本”,所以也会有那么一点“高人一等”的感觉。

2. 工作强度和风险:

“急危重症”的压力。 比如急诊科、ICU、心内科急救组,经常要面对生死一线,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这种高压环境反而可能让从业者觉得自己的抗压能力更强,更能“扛事”。
“熬夜”的“勋章”。 很多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都会经历大量的加班和值班。谁熬的夜更多,谁值班的频率更高,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资历”或者“经历”的象征。
“高风险”的警惕。 传染病科、急诊科,在疫情期间,这些科室的风险性会更加凸显,从业者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自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体验和感受。

3. 社会认知和“好医生”的标准:

“救命”科室的光环。 很多人觉得,能直接“救命”的科室,比如手术科室,是医生中最厉害的。
“治大病”的认可。 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的科室,比如内科的一些亚专科,也容易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
“漂亮”的误解? 有时候,一些“外形”上看起来比较“体面”的科室,比如皮肤科、美容外科,可能会被一些非专业的看法贴上“不那么辛苦”的标签,但实际上,这些科室也有其非常专业和辛苦的一面。

4. 个人经历和科室文化:

“我的科室最棒!” 就像粉丝效应一样,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待久了,自然会对自己的科室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认为自己所在的科室是最好的。
“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所在的科室的“老大”或者资深医生们的影响。如果科室文化比较谦逊,大家互相尊重,这种“鄙视”的苗头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滋长。反之,如果有些科室的氛围比较“强势”,或者里面有些医生本身就比较傲慢,就可能带动一些负面情绪。

那这种“差异”会不会变成“鄙视”?

我觉得,更多时候,它可能是一种“理解上的隔阂”或者“角度不同”。

“看不懂”的“鄙视”。 比如,一个外科医生可能觉得内科医生“动刀子”不够直接,解决问题不够“痛快”,而内科医生可能觉得外科医生“开膛破肚”太粗暴,忽视了疾病的全身性影响。这其实是两个不同视角对同一个病人的处理方式。
“效率”的比较。 有时候,医生们可能会比较哪个科室的“周转率”高,哪个科室的病人“预后”好,哪个科室的“成功率”高。这些都是基于工作目标产生的讨论,但如果带着主观好恶,就可能变成“嫌弃”。
“不受重视”的无奈。 也有一些科室,比如康复科、心理科,可能在一些非专业人士看来,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治疗周期长”、“效果不明显”,这会让从业者感到一些不被理解和重视。

所以,我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与其说是“鄙视链”,我更倾向于说是一种“专业差异”或者“生态位不同”。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职责、技术和挑战。

没有绝对的“高低”。 治愈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的抢救技能和时间,跟诊断一个罕见病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同样宝贵。
协同作战更重要。 很多复杂疾病,都需要多个科室协同作战才能最终解决。比如一个癌症病人,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放疗科、化疗科、营养科、康复科等等共同努力。如果互相看不上,那病人怎么办?
心态很重要。 真正优秀的医生,往往是对所有同行都抱有敬意的,因为他们深知医学的博大精深,知道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知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我觉得“鄙视链”这个说法有点太片面了,但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在专业领域内,因为工作内容、技术门槛、社会评价等因素而产生的细微心理差异,而真正的医生群体,大家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并且内心深处是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毕竟,我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是售后服务型回答。。。。。那我就谢谢邀请了
没在美国医疗系统浸淫过,就不谈这方面了,就说中国的吧。

请注意,是在说整体情况,不同医院以及医院内强势科室会严重影响排名。
如:骨科比心外好,但是阜外的心外分分钟把某县医院骨科爆出翔。
泌尿比肾内强,但是南京军总肾内把泌尿爆的渣都不剩(肾移植都是肾内科做…你们感受一下)。

综合学术、收入、地位等分档(个人看法,不包含中医)
地图炮模式开启!

一档:人生赢家
肿瘤:钱多事少医患和谐,上可申973发新英格兰下可各类小基金灌水文。

二档:我是高富帅,我不和你做朋友
心内(有介入):我很忙,我吃射线很受伤,但老子钱多,你咬我啊哈哈哈哈哈
骨科(除了手足外):上至帝都积水潭下到街道黑诊所都无比滋润
消化(有腔镜):老子见过的翔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生殖中心:给我一个生殖中心,我能发展起五条街的宾馆业务。

三档:事多闲少死得早,你,值得拥有
泌尿:我好累。
普外:楼上,呵呵。
妇产:楼上,呵呵。
心胸:楼上,呵呵。(大医院)
神外:楼上,呵呵。(大医院)

四档:闷声发大财,低调作大死
整形:老子潜伏在医院就等着跳槽单干的那一刻
口腔:老子潜伏在医院就等着跳槽单干的那一刻+1
眼科:老子潜伏在医院就等着跳槽单干的那一刻+2
皮肤:老子潜伏在医院就等着跳槽单干的那一刻+3

五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麻醉:每一个累成狗的外科医生都在心中谋杀过无数个坐在椅子上悠闲玩手机的麻醉医生。
耳鼻喉:为什么不把我放在第四档,你放学别跑!
呼吸:战场是肺癌,对手是肿瘤科
内分泌:每天主要任务是写病历,吸引无数担心容貌老去的美女
肾内:把分子机制研究的千回百转,临床还是用激素
风湿免疫:主要疾病有四种,分别是类风湿、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和……唔……
老年:人生理想就是泡上高干病房中领导的孙子/孙女
康复:从阳委到中风,从针灸到杠铃,我们什么都能来一发
血液:别把白血病不当肿瘤!
传染:你才艾滋病你全家都艾滋病
神内(无介入):神经病不是精神病!
精神:你才精神病你全家都精神病

六档:我们不是辅助科室,我们只是不那么主流而已
病理:最喜欢宣称”你看看我们科在美国多NB“的科室没有之一
影像(无介入)及核医学:请不要叫我放射科,伦家是医学影像科
检验:领导们的低学历亲戚聚集地
超声:妹妹乖乖躺下不要怕,哥哥只是往这个粗粗的东西头上抹点润滑液而已哦嘿嘿嘿嘿嘿嘿嘿
心电图:我那么认真出报告干嘛,反正这帮临床废柴肯定要请心内科会诊的

七档:不做死就不会死
急诊:今天又没被打我好开心
ICU(包括各个科室自己的ICU):今天又没收烂病人我好开心
儿科:你们聊,我先走了。

八档:咦这些家伙是怎么混进这个排名的
所有行政科室

以上。


禁止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鄙视链”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网络上那种用来形容人际关系高低贵贱的说法,但在医生这个群体里,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我觉得得这么看:首先,要不要用“鄙视链”这个词来形容,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也太容易引起误会。毕竟,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讲究团队协作,而且大家都是为了救死扶伤,从这个角度来.............
  • 回答
    看到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一点都不让人意外,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超七成女性对自己颜值不够满意”,这话说得轻巧,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女性外貌的审视和要求,简直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从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到长大后铺天盖地的影视剧、时尚杂志、社交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普遍感受到医生资源短缺,尤其是在基层和某些专科;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进入医疗行业,尤其是想要在大医院立足,学历门槛似乎一直在水涨船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理解“医生紧缺”的真实含义:当我们说“医生紧缺”.............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一个运动员是体能重要还是教练重要一样,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具体到医学生这个群体,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目标下,学历和学校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学历和学校,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学历:.............
  • 回答
    一名医学博士对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来说,其重要性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远非“一个”可以简单概括。他们是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首先,在科研创新与前沿技术转化方面,医学博士是医院的“大脑”和“引擎”。 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省级三甲医院的目标是站在医学领域的前沿,而医学博士往往是特定细分领.............
  • 回答
    奥巴马医改,正式名称为《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简称ACA),于2010年由奥巴马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它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医疗体系改革,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至今仍在被讨论和争论。奥巴马医改对美国人的意义:ACA最核心的目的在于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医疗.............
  • 回答
    我理解您的困惑。当医生打来电话,却对您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这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不解和沮丧。这种沟通方式存在的意义,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但核心往往在于医生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在电话中进行详细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电话沟通的非同步性与不完整性: 电话是一种.............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医疗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我深知年轻医生选择科室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放眼未来20年,医院的格局、疾病谱、技术发展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结合我个人的观察和对行业趋势的理解,我认为有几个科室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值得好好钻研。1. 精准医疗相关科室:基因诊断、肿瘤内科、遗传咨.............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位朋友感染奥密克戎后味觉消失的情况,确实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并且一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从医学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领域,但目前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和潜在的机制。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一个多系统的挑战新冠病.............
  • 回答
    肿瘤患者在医院买靶向药常遇到缺货情况,不得不转到院外药店,这确实是不少患者的痛点。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聊。 医院为什么会缺靶向药?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1. 招标采购和政策限制: 集中采购: 现在国家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为了降低药价。靶向药很.............
  • 回答
    在我看来,医疗事故对医生职业生涯的影响绝对是深远且极其严峻的。它不是一个小插曲,更像是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几乎难以磨灭的伤疤,甚至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终结。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法律上的制裁。一旦被认定存在医疗事故,医生就可能面临民事诉讼。如果病人或家属提起诉讼,医生可能需要承担.............
  • 回答
    为表达对医生的感谢,送茶叶作为礼物是比较合适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茶叶是一种常见且体面的礼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考虑因素:为什么送茶叶是合适的? 文化接受度高: 在中国,茶叶是重要的社交礼品,象征着品味、健康和悠闲。送茶给长辈或尊重的人是很常见的。 实用性强: 医生工作繁忙,可能也需要放松和.............
  • 回答
    韩雪对医生爆粗口并发长微博指责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们得说说事情的起因。据说是因为韩雪在陪同家人就医时,对医生的服务态度或专业判断产生了不满。具体细节可能涉及到沟通不畅、等待时间过长、或者她认为的医疗差错等等。情绪激动之下,.............
  • 回答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与医生的关系。回首过去几年,那些被按下暂停键的日常,那些新闻里不断刷新的数字,以及每一个被病痛折磨的个体,都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医生”这个职业,以及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过后,人们对医生的.............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为啥有些人心里会对医生这职业带着点儿“色眼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里面掺杂着挺多复杂的玩意儿。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光环确实挺大的。救死扶伤,生死攸关,这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可也正是因为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反倒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甚至是点儿那种,“你懂.............
  •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脑子里一团乱麻。一个医生,只不过是出于职业的责任,劝病人控制饮食,结果自己却被病人打断了骨头,一审判决居然是拘留三天?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匪夷所思。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医生劝病人控制饮食,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病人身体有什么毛病,医生自然要根据病情给出最专业的建议,这.............
  • 回答
    网上的就医平台,比如那些可以看医生评价的网站、APP,咱们老百姓平时去看病,确实挺依赖这些信息的。但话说回来,这些评价到底有多客观真实?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大家会去看评价,以及评价的作用:1. 信息不对称的现实: 看病这事儿,信息差太大了。医生是专业的,咱们是外行。咱们.............
  • 回答
    材料学与医学的跨界融合,近些年可以说是生物医学领域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放眼全球,你都能看到不少顶尖的医学院和综合性医院,都在积极引进材料学的研究人员、设立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甚至将材料科学的课程纳入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这可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热潮,而是实实在在的、对未来医疗健康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
  • 回答
    8月19日,这个日子在中国有了一个特殊的意义——“中国医师节”。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想起那些在白色制服下,却用双手承载着生命重量的人。他们是医生,是守护我们健康的战士。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常常站在生命的天平两端,一边是我们的健康,一边是未知的疾病。而医生,就是那个在天平上努力平衡一切的人。他们用知识和.............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