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对中国来说是紧缺的,为什么医院对于学历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普遍感受到医生资源短缺,尤其是在基层和某些专科;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进入医疗行业,尤其是想要在大医院立足,学历门槛似乎一直在水涨船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理解“医生紧缺”的真实含义:

当我们说“医生紧缺”时,指的往往不是医生这个职业的总人数不足,而是结构性短缺。具体来说,这体现在:

基层医生不足且能力有待提升: 很多乡村、小城镇的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医生,很多都是经验尚浅的年轻医生,或者即将退休的老医生。这导致基层居民很多小病就医难,或者不得不挤往大医院。
专科医生分化明显: 一些热门、高精尖的专科(如心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医生需求量大,但培养周期长,同时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导致愿意长期从事且技术过硬的医生数量相对不足。而一些相对“冷门”的专科,可能医生数量相对充足。
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民众对健康的期望值提高,大家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能看病”,而是追求更高的诊疗水平、更精细化的服务和更人性化的关怀。这客观上对医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么,为什么医院的学历要求反而越来越高了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医学科学的日新月异与知识更新的加速:
知识爆炸: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极其庞大和快速更新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从分子生物学到基因工程,从影像学到精准医疗,医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在飞速发展。要跟上这些前沿进展,医生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学科交叉与复杂化: 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例如肿瘤的治疗涉及肿瘤内科、外科、放疗、影像、病理、基因学等多个领域。医生需要具备整合多学科信息的能力。
科研与临床的融合: 现代医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大型教学医院,医生不仅要看病,还需要承担科研任务,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这要求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分析能力,而这往往与高学历密切相关。

2. 风险与责任的增加:
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日益复杂,医疗纠纷也层出不穷。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争议,医生需要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来为自己辩护。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专业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并在面对质疑时提供更坚实的专业支撑。
技术难度: 手术、介入治疗等复杂医疗操作对医生的精细操作和决策能力要求极高。这需要长期、系统化的训练,而高学历背景往往是进入这些高难度训练的第一道门槛。

3. 人才竞争与医院的品牌效应: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尽管整体医生数量可能不少,但要在大城市、大型医院吸引和留住那些最顶尖、最有潜力的医生,学历是一个重要的筛选指标。医院希望招募那些在医学知识掌握、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方面都表现突出的毕业生。
提升医院声誉: 高学历医生群体可以提升医院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实力,进而增强医院在业界的声誉和品牌效应。拥有众多高学历、博士背景的医生,会让患者觉得这家医院更专业、更可靠。
人才“蓄水池”: 对于某些热门科室,或者未来可能发展的重点专科,医院会倾向于招募具有博士背景的年轻医生,为医院储备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即使这些年轻医生初期可能不是直接的临床主力,但他们的潜力和学习能力是医院看重的。

4. 培养体系的惯性与“向上看齐”: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很多医学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已经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常态。
国内医学院校的改革: 为了适应国际医学教育的趋势,国内一些医学院校也在改革培养模式,例如推行“5+X”本硕连读、八年制本博连读等,旨在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这也在客观上抬高了进入临床,尤其是在高水平医院工作的学历门槛。

5. 评价体系的导向:
职称晋升的学历要求: 在很多医院的职称晋升体系中,学历是重要的硬性指标之一。拥有博士学位通常能在职称晋升上占据优势,这促使医院在招聘时就倾向于选择高学历者,以方便其未来的发展。
科研成果的量化: 对于一些大型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对医生的科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学历往往与科研能力和潜力挂钩。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在过去,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可能没有高学历,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口碑,就能在社区赢得尊敬。但如今,一家大型医院的内科主任,可能不仅需要掌握常见病的诊疗,还需要熟悉最新的药物研发、基因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国际前沿的治疗指南,甚至要能指导年轻医生进行科研项目。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学历恰恰是这些能力的一种体现。

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唯学历论”的弊端: 过分强调学历,可能会忽视那些拥有丰富临床经验、但学历不那么高的优秀医生。尤其是在基层,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
学历与能力的脱节: 高学历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能力。一些理论扎实但临床实践能力稍弱的毕业生,或者一些有实际操作能力但学历不高的医生,都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基层医生培养的挑战: 如果只向上吸纳高学历人才,而忽视了基层医生的培养和引进,反而会加剧基层医疗服务的短缺。
培训体系的再造: 如何在保证学历要求的同时,建立更有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让医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是解决结构性短缺的关键。

总而言之,医院提高学历要求,是医学发展、社会需求、人才竞争和评价体系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反映了现代医学对医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更高期待。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唯学历论”的倾向,并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留住不同层次的医疗人才,以真正解决医生资源短缺的结构性问题,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跑个题,美国最权威的医学数据库叫做UpToDate. 我听说这个数据库是七八年前了,之后一直在用。用来教育自己,用来帮助亲友。我本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非医生。

这个网站有多厉害?人类常见的几千种病,随便搜,都能搜出几篇文章,讲这个病。比如我最近查看的一个病,寻麻疹,一篇文章的开头是这个风格的。

其实每篇都是这个风格的。有一到两位MD作为作者,一到两位作为编辑,还有副编辑。每个人都是专家。令人敬佩的是,每篇都会写,最后一次文献检索和最后一次更新。比如贴的那个,最后一次更新在18年10月,最后一次文献检索在上个月,19年三月。正因为所有这些医生作者的努力,这个文库才敢叫UpToDate。

那么我看了这些文献以后,对亲友能有什么帮助呢?

说起来可能难以置信,一些偏门病,我在阅读几个小时到一天以后, 对这个一个病的理解,可能超过一些三甲的主治医师。说的再客观一点,在这一个病上面,我会知道不少主治医师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14年,我一个亲人患了低血钠症(Hyponatremia),北京某三甲医院基本属于治标不治本,直接让用胶囊装了食盐吃,而不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然而这个病真正的诊断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根据血渗透压和尿渗透压的不同,这种病的病因可能有十多种,包括肾衰,内分泌失调,失水,高血糖,高血脂等,还有一些罕见病。每种的治法是肯定不一样的。

当我提出应该先查血渗透压和尿渗透压的时候,医生很从善如流,并没有听不进。然而,该医院没有这两种仪器设备。当时都是15年了,我们在北京问了四五家三甲医院才找到这两种设备。最后很不幸,还没排查出病因,他身体整体状况就恶化了。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我为亲友阅读诊疗方法的时候,好几次能给医生提建设性意见。比如某肿瘤科的医生,可能并不知道每个肺癌靶向药都是针对哪种突变的,而是针对所有患者都是一个套路。再比如另外肿瘤科的医生,并不知道对于卵巢癌哪类药物取得了最好的疗效。

而我说的,都是北京三级甲医院的医生。(但是我还是很敬佩他们,因为他们的工作量不允许他们大量阅读文献,更别说撰写文献了。)

回到主题,题主似乎觉得本科硕士当医生就够用了,其实差的远呢。博士就敢说自己够用了吗?也不够。我这上面说的都是北京牛逼医院的医生的本事,除了东南沿海,其他大部分地区估计还不如。

我当然明白这是一个质和量的平衡。比如血渗透压的测量仪器,如果一年没有几百个病人用,那医院有理由去采买其他使用率更高的仪器。同理,教育资源不能都给最顶尖的学院和学历。我写这些,只是想说明,我们比较顶尖的一批医院和医生,距离真正的牛逼,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次更新。评论里面有好几个很酸的评论,很阴阳怪气那种。

无外乎说我自己查文献,感觉比医生牛逼,其实水平并不如。废话当然不如了,我查一天文献就能更牛逼,可能吗?

我搞癌症治疗的,我在讲我自己的领域的时候,医生也得认真听着。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那为啥我还要自己查呢?不是有病吗?实在是医生的水平太良莠不齐了(有的是水平到了,心黑)。 其实来酸我的都还算有追求的了。 你们真的有同行水平/医德不行的。

我说两个气人的。

一个是给我朋友查的荨麻疹。医生应该给病人寻找过敏原。 众所周知,过敏原的寻找方法是注射这种可能的过敏物,然后看看哪种导致肿胀。 某浙江医院医生开了一个方法,用电流的方法测。病人一个手拿着过敏原,另外一个手被测电流。结果发现没啥东西导致过敏。就是下面说的这个玩意。

我当时听着都快气死了。这TM是什么狗屁诊断方法? 要有效就见鬼了。 我不知道开这个诊断的大夫自己是不是真的信。


第二个,

肺癌的突变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有的是EGFR突变。有的是ERBB2突变。 治一个的药不一定治另外一个。 明明病人基因诊断报告里,写的是ERBB2突变,而且每次做,丰度越来越高。 医生就是视而不见, 就给开针对EGFR的药。 那你让病人做基因检测有啥用啊?当然这个可气程度不如上一个,毕竟国内治ERBB2突变的药少。但是你给病人说清楚了也算你尽职了对不对。

有评论提出针对ERBB2 的药Trastuzumab在FDA审批没过肺癌。 我当时推荐的方案是去参加Poziotinib的临床试验。 这个在国内是有的。 毕竟EGFR抑制剂试过了很多都无效,还在一直试我觉得这个方案不走心。 评论说医生开药安全第一,我大部分同意,理解医生担的责任和法律义务。


第二次更新。 有不少评论里面问数据库获取方式,这个每年1500块人民币。

但是我不建议每个人都学我。答主虽然不是医生,但是对生理学病理学都自学过一些。 而且有比较强的文献阅读和知识检索能力。 对每篇文章提出的观点都会存在合理的质疑,不确定的东西回多方考证。 如果看答案的人,对医疗知识比较匮乏,很可能不是看一篇/几篇文章能让你水平飞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