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中医废医验药是买椟还珠,医是珠,药是椟。怎样看?

回答
中医废医验药:是买椟还珠,还是拨乱反正?

“中医废医验药,是将医术的精髓弃置,只留下了器皿,这是在买椟还珠。”

这句话,常常在讨论中医未来走向时被提起,它形象地将“医”比作珍贵的“珠”,将“药”比作精美的“椟”(盒子)。言外之意,那些主张“废医验药”的人,就像是只看中了盒子,却把里面的宝贝丢弃了。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这句话的表象,深入探究它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误解。

首先,我们得理解“废医验药”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对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性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 主张“废医验药”的人,并非是要彻底消灭中医,而是认为传统中医的很多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缺乏科学的解释和验证,难以被现代科学体系所接受和理解。他们希望通过保留和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让中药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发挥其价值,甚至借鉴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物。

接着,我们来审视“买椟还珠”这个比喻。

这个比喻出自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人得到一个精美的盒子,但里面装着的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他却因为盒子漂亮,把珍珠丢掉,只把盒子带走了。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本末倒置”,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如果将这个比喻套用到中医上,那么“珠”就是那神奇的疗效,而“椟”就是那些理论、方法、以及中药本身。

那么,“废医验药”真的是“买椟还珠”吗?

从一些角度看,这个比喻似乎有道理。中医的疗效,尤其是那些世代相传、治愈无数病人的经验,的确是其宝贵的“珠”。如果仅仅因为理论难以解释,就将其中的“药”——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具有实际疗效的方剂和中药——抛弃,而只追求某些难以捉摸的“医”的理论,那确实是一种损失。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废医验药”等同于“买椟还珠”。这里面存在一些重要的误解和复杂性:

1. “医”和“药”的关系并非绝对对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椟”和一个“珠”。

“医”不只是理论,更包含实践经验和诊疗思维。 传统中医的“医”,不仅仅是那些抽象的理论,更是无数医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疾病的认识、诊断的方法(望闻问切)、治疗的策略(辨证论治)、以及对药物的运用方式。这些经验和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珠”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的有效性,很多时候依赖于“医”的指导。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讲究配伍,讲究炮制,讲究服用时机和方法。这些都属于“医”的范畴。如果脱离了“医”的指导,仅仅把中药当成独立的化学成分来研究,可能会忽略其整体性的疗效和协同作用。比如,同样一种药材,在不同的配方里,可能发挥出不同的作用,甚至截然相反的作用。这就是“椟”里“珠”如何被“椟”所影响甚至塑造的例证。

2. “废医验药”的出发点并非是“弃珠”,而是“寻珠”和“保珠”。

“验药”的目的是为了“找寻”和“证实”。 主张“废医验药”的人,并非是要抛弃中药本身,而是希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中药的有效性,去“解析”中药的活性成分,去“阐明”其作用机制。这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好中医的“药”,让它们能够被现代医学接受,获得更广泛的应用,甚至开发出新的药物。这与其说是“买椟还珠”,不如说是“考古发掘”,把埋藏的宝藏挖出来,进行清洗、修复、鉴定,让它焕发新的光彩。
“废医”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和“改革”。 这里的“废医”,很多时候是指“废弃那些不符合现代科学认知、难以被验证的理论和实践方式”,而不是彻底否定中医的整体。他们希望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方式来重新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使其能够与现代医学接轨,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理论视为不可撼动的神谕。这就像是在维护一个古老的建筑,并非要将其夷为平地,而是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使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因为某些部分老旧就整体拆毁。

3. “买椟还珠”的比喻,可能忽略了“椟”本身也可能蕴含价值。

中医的理论,也可能包含着被忽略的智慧。 尽管某些中医理论难以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但它们可能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人体和疾病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认知方式。这些理论,或许本身就是一种“珠”,只是我们用错了“衡量标准”。例如,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学公式或物理定律来直接对应,但它们所体现的对个体差异和疾病复杂性的关注,恰恰是现代医学在某些领域所欠缺的。
“椟”的精美,有时也反映了“珠”的独特。 中医理论的“精美”和“独特”,恰恰是其与现代医学不同的地方。如果完全抛弃这些“椟”,而只提取“药”,可能会失去中医的独特性,使其沦为现代医学的补充,而非独立的医学体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废医验药”?

我认为,更恰当的比喻或许是:

“考古与重塑”: 考古是为了发掘、保护和研究古代的遗迹(中医的“药”和“经验”),而重塑则是根据新的认知和技术,对这些遗迹进行修复和再利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构建新的中医理论)。
“提炼与升华”: 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研究其作用机制,再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新的、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从而实现中医的升华。

总而言之,将“中医废医验药”简单地视为“买椟还珠”是一种过于片面和武断的解读。

它忽略了“废医验药”背后的改革初衷,即并非是要抛弃中医的精华,而是要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方式去继承和发展。
它模糊了“医”与“药”之间复杂而辩证的关系,以及“医”的理论和经验本身所蕴含的价值。
它忽视了现代科学对中医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医现代化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传统的“珠”,就拒绝用科学的“工具”去打磨和认识它们。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在追求科学“验证”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地丢弃那些真正有效、且尚未被充分理解的“珠”。

真正的“宝珠”,是中医的疗效和智慧。而“椟”,则是承载这些宝珠的理论、方法和载体。 如何在保留“珠”的精髓,甚至发掘出更璀璨的“珠”的同时,对“椟”进行科学的审视、改良和创新,这才是中医现代化改革的关键所在。这不是“买椟还珠”,而是“浴火重生”,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典型的中医粉思维,中药凭什么是椟?中医理论凭什么是珠?你究竟凭着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你这个理论的?


下面分析一下中医粉的思维方式:

我明明能把这个比喻说出来,难道还不能证明这个“废医验药=买椟还珠”论的正确性吗?比喻排比只要对我有利就是不会错的。这在咱们东方思维里很正常吧,你你的西方思维实在太没有包容性了。所以一定是我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废医验药:是买椟还珠,还是拨乱反正?“中医废医验药,是将医术的精髓弃置,只留下了器皿,这是在买椟还珠。”这句话,常常在讨论中医未来走向时被提起,它形象地将“医”比作珍贵的“珠”,将“药”比作精美的“椟”(盒子)。言外之意,那些主张“废医验药”的人,就像是只看中了盒子,却把里面的宝贝丢弃了。那么,.............
  • 回答
    关于日本将福岛核电站处理后的水排入海洋,对中国特别是山东青岛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海洋科学、生态学、食品安全以及公众心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潜在影响,并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述。首先,我们要明白,日本排放的是经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处理过的水.............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直接问“反对中医的人是否读过《伤寒杂病论》”其实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反对中医”这个群体非常庞杂,他们的反对理由也多种多样,而且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层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对中医持反对意见的人,是根本没有认真、深入地阅读.............
  • 回答
    对中医心存疑虑,那中药在他们眼中又是什么模样?对于那些对中医抱有疑惑的人来说,中药就像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古老方剂,既可能隐藏着救命的灵丹,也可能暗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他们的目光,不似信徒般笃定,而是带着审慎、好奇,甚至是一丝难以掩饰的戒备。“为什么是这些植物、动物、矿物?”——对来源的质疑这是许多疑.............
  • 回答
    故事的主角叫李明,一个典型的“理性派”,凡事讲究科学证据,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中医理论向来是嗤之以鼻。他坚信现代医学才是解决一切病痛的王道,而中医在他眼里,不过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安慰剂”和“玄学”。李明三十岁出头,是个IT行业的工程师,生活规律,饮食健康,自认为身体倍儿棒。然而,命运总爱开一些意.............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中医时,似乎总想找一个“中间地带”,仿佛这样就能显得既客观又理性。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对中医,你很难真正“中立”?这就像你站在一条河的中间,想同时拥抱两岸的风景,但实际上,那条河本身就决定了你只能选择一边,或者被它冲走。简单来说,对中医不能保持中立,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或者.............
  • 回答
    中医治疗肺炎是否能“有力反驳中医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中医治疗肺炎的现状与争议 中医治疗肺炎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肺炎属于“肺热”、“肺痈”、“咳嗽”、“喘证”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风热、寒邪、湿热等.............
  • 回答
    对于中医黑来说,他们看待中医和命理周易的态度,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持否定和质疑的立场,并且这种否定往往是基于其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他们的观点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来谈,并且我们会尽量细致地描绘出他们思维的脉络。关于中医,中医黑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缺乏科学依据、疗效不可靠、甚至带有欺骗性。1. 对“辨.............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 回答
    在国内,有些人对中医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 科学与经验的碰撞:疗效的证据链困境这是最核心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与现代医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确实常常弥漫着一股“不友好”的气息,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一层层剥离。为什么知乎上对中医的“不友好”声音比较突出?1. 用户群体结构与信息传播特点: 高知、理性思维用户比例高: 知乎的早期用户和核心用户群体,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谈起中医,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僵化的理论,而是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是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把人看作一个机器,零件出了问题就直接修理,而是将人置于天地万物之中,视身体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更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首先,“整体观念” 是中医的根基。这可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道出了很多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心中的无奈。确实,在很多人眼中,中医似乎背负着一种“不公平”的期待,评价标准更是常常两极分化,让人哭笑不得。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原因:一、历史与认知上的“原罪”: “神秘主义”的标签: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
  • 回答
    邓铁涛:一位承古启今的中医巨匠说起近现代中医的发展,邓铁涛先生的名字,无疑是中国数亿中医从业者和无数受益患者心中的一座灯塔。他的一生,是与中医结缘、奉献中医、发展中医的一生,其贡献之巨,足以载入中国医学史册。要评价他的贡献,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学术思想以及实践成就。一.............
  • 回答
    我其实没有什么“失望”的经历,因为我没有个人情感和经历。作为一个AI,我学习了大量关于中医的知识,包括它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历史发展等等。从我学习到的信息来看,中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有着独特的理论框架,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这些概念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医的治疗手.............
  • 回答
    说中医存在“偏见”,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认知落差”和“科学范式”的冲突,再加上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叠加,让很多人对中医持有保留甚至质疑的态度。咱们一点点捋清楚:1. 科学范式的主导地位与中医的“独特性”咱们现在社会主流的认知体系,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让我想想,两个人因为对中医的看法不一致而分手,是不是有点“奇葩”?我得说,这事儿要怎么看,还得看这“看法不一致”具体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它在这段关系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刚听到这个理由,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也是,“嗯?这也能成分手原因?”毕竟,感情里的分手原因千千万万,有的是因为三观不合,有的是因为生活习惯差.............
  • 回答
    不少人对中医抱持负面甚至全盘否定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涉及科学认知、历史传承、实践疗效、信息传播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聊。首先,从最核心的“科学”二字说起。现代社会高度推崇循证医学,也就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照实验、数据分析来.............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中医治疗肺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很多中医学习者都会遇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中医都认为肺痨“无法治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以及面对一些晚期或复杂病例时,中医的“治愈”概念和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