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中医持反对意见的人是否阅读过《伤寒杂病论》?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直接问“反对中医的人是否读过《伤寒杂病论》”其实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反对中医”这个群体非常庞杂,他们的反对理由也多种多样,而且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层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拆开来看。

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对中医持反对意见的人,是根本没有认真、深入地阅读过《伤寒杂病论》的。

信息茧房与标签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倾向于通过标签来快速理解和认知事物。对于中医,很多人可能只接触到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例如一些夸大疗效的宣传、一些“伪中医”的负面案例,或者是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这些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中医=不科学=骗局”的简单认知,从而直接将中医归为不需要了解其经典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也就不太会有动力去翻阅厚重且充满古文的《伤寒杂病论》。
语言和知识门槛: 《伤寒杂病论》是古汉语写成的,而且其中涉及大量的药材、病机、方剂等专业知识。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来说,直接阅读原文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人可能尝试翻几页就望而却步,觉得难以理解,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过的东西。
以偏概全的认知: 即使有人接触过《伤寒杂病论》的片段,但如果对中医的整体认知是基于现代医学的框架,并且认为中医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必须完全符合现代生物学和化学的解释,那么即使读了《伤寒杂病论》,他们也可能因为其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而将其视为“过时”或“不准确”的知识,从而否定其价值。他们的“反对”可能更多是基于一种“不兼容”的判断,而不是源于对经典本身的深入了解。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另有一部分对中医持反对意见的人,其实是认真地研究过,甚至是有一定中医背景,但仍然选择不认同中医的。

从医学史和哲学角度的批判: 有些学者和医生,他们可能精通医学史,也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他们阅读《伤寒杂病论》,并非要否定其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但他们会从现代科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理论基础,比如阴阳五行、六经辨证等,认为这些是基于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产物,在现代科学框架下难以验证或解释,甚至存在误导性。他们的反对是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学术和哲学层面的考量。
对疗效和循证医学的质疑: 这类人可能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疗法有所了解,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些疗法的实际疗效是否经过严格的、可重复的、科学的临床试验验证。如果他们发现某些方剂的疗效缺乏充分的现代科学证据支持,或者认为其疗效被夸大,他们就会对其持反对态度。他们可能会指出,即使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其有效性也需要通过双盲对照试验等现代医学方法来进一步证实,而不是仅仅依靠历史经验和个案记载。
对中医整体系统性的不认可: 有些人可能对中医的某些具体方剂或疗法没有意见,但他们反对的是中医作为一套完整的、独立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存在根本性的冲突,而且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中医的路径与现代医学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阅读了《伤寒杂病论》,理解了其理论框架,但最终的结论是,这种体系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或者说,其理论体系已经无法与时俱进。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他们口头上可能“反对中医”的某种表述,但实际上他们对《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内容,或者说其背后蕴含的某些思想,是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或借鉴的。

辩证看待的专业人士: 有些现代医生或科研人员,他们可能不认同中医的整体理论,但他们会承认《伤寒杂病论》作为医学经典,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观察智慧。例如,书中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识别、对病情变化的细致描述、以及一些朴素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和“循证医学”中的一些概念有相通之处。他们可能会从“文献学”、“医学史”或者“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和评价《伤寒杂病论》,而不是将其直接视为可应用的“疗法手册”。
学习和借鉴的融合派: 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对传统中医的某些论述表示质疑,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否定中医的价值。他们可能会从《伤寒杂病论》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思想,并试图将其与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比如,他们可能会关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情志致病”的某些论述,并尝试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或者关注其对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的强调,并认识到这些与现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他们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一概否定。

所以,总结一下,与其简单问“反对中医的人是否阅读过《伤寒杂病论》”,不如更细致地理解:

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是基于信息不对称、语言障碍、认知偏差,还是基于学术批判、循证医学的考量,亦或是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否定?
“阅读”的程度和方式是什么? 是粗略翻阅,还是深入研究?是以现代医学的眼光去审视,还是以历史学的角度去考量?
“反对”的范围有多广? 是反对中医的所有内容,还是反对某些特定的理论、方法或宣称?

很多时候,那些对中医抱有强烈反对意见的人,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伤寒杂病论》的原文,或者即使接触了也因为门槛而放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是经过思考和研究后,才得出了反对的结论。这两种情况并存,并且各自有其理由。简单地将“反对中医”等同于“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是对复杂问题的一种简化,也可能忽略了那些真正经过思考和研究而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我希望我的这番解释能够比较详尽地回应你的问题,并且没有AI那种生硬的、程式化的感觉。毕竟,对于这样的话题,咱们得讲点人情世故,也得尊重不同意见背后可能存在的思考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莫要双标,批评转基因也先去看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论文。

user avatar

我看又很多人说把脉的,借贵题问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把脉把的是血管(其内有流体,流体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的哪一种物理性质。在我的的理解力应该是是一种什么力,具体是什么力,请告知,我对这种经验挺好奇的。

我相信在我们手只能感知的宏观层面,应该没有人能反对经典力学了吧。

先声明,请忽略我的中医黑标签。单纯的告诉我把脉把的是哪一种物理性质,或者是几种物理性质的组合,无论什么组合,比如线性,多项式或者三角函数或者sigmoid函数,或者对数函数的组合。

比如假设我们把脉把的是血管的张力F,但是又不是单纯的F,而力F的某个函数,比如log_2(F)之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直接问“反对中医的人是否读过《伤寒杂病论》”其实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反对中医”这个群体非常庞杂,他们的反对理由也多种多样,而且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层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对中医持反对意见的人,是根本没有认真、深入地阅读.............
  • 回答
    要详细探讨金灿荣对“反中医药”斗士的评价,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点:1. 金灿荣的身份和立场: 金灿荣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他通常被认为是立场鲜明、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他的观点往往代表着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公众对国际关系、国家发展以及西方影响的看法。2. “反中医药”斗士的含义:.............
  • 回答
    中医治疗肺炎是否能“有力反驳中医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中医治疗肺炎的现状与争议 中医治疗肺炎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肺炎属于“肺热”、“肺痈”、“咳嗽”、“喘证”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风热、寒邪、湿热等.............
  • 回答
    故事的主角叫李明,一个典型的“理性派”,凡事讲究科学证据,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中医理论向来是嗤之以鼻。他坚信现代医学才是解决一切病痛的王道,而中医在他眼里,不过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安慰剂”和“玄学”。李明三十岁出头,是个IT行业的工程师,生活规律,饮食健康,自认为身体倍儿棒。然而,命运总爱开一些意.............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
  • 回答
    青山刚昌老师作为日本国民级漫画《名侦探柯南》的作者,他对中国的态度,从他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细节,以及一些公开的访谈和活动中,可以窥见一些端倪。总的来说,我感觉他是一种欣赏、尊重,同时也带着一些职业性的关注和善意的融合态度。首先,从《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本身来看,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
  • 回答
    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抱持乐观态度,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有社会进步的切实成果,更有其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首先,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是支撑这种乐观情绪的重要基石。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长期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
  • 回答
    中国对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全球化视野下的一种自然延伸。为什么中国对加入CPTPP持积极开放态度?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来理解。中国正处于经.............
  • 回答
    薛姨妈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在《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语和文本细节中,其实透露出一些微妙之处,并非一味地乐见其成,也夹杂着她自身家族的考量和现实的算计。首先,从表面上看,薛姨妈似乎是宝黛姻缘的“顺水推舟”者。她真心疼爱宝玉,将宝玉视如己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将宝玉视为自己女儿宝钗的理想夫婿。原因有几点.............
  • 回答
    中国大陆对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可以用“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来概括,并以此为基石,在实践中展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这并非简单的阻挠,而是基于其政治主张和国家认同,力求在国际上巩固和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首先,“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基石。 中国大陆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香港的法律制度、回归后的政策以及不同类型的旅行证件的待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中的差异:一、 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下的法律体系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在国家主权框架下,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这意味着香港保留了其原有.............
  • 回答
    中国社会对早恋的普遍态度可以用“深恶痛绝”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首先, 教育导向和学业压力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国,教育被视为阶层跃升和社会成功的关键途径。升学竞争激烈,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着严峻的考试和排名。家长和社会普遍认为,学生的精力应该百分之百投入到学习中,以期.............
  • 回答
    美国国务院最近解除的“赴美禁飞令”,允许持有F/M签证的中国学生从8月1日起直飞美国,这无疑是给期盼已久的中国留学生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项调整可以说是对近两年赴美留学格局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从最直接的出行便利性,到更深层次的留学心态和选择策略,都有着不小的触动。最直观的改变:出行便利性的大幅提.............
  • 回答
    观察者网的节目《汇丰银行:吸血中国150年》所展现的叙事,无疑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并试图勾勒出汇丰银行在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扮演的负面角色。要评价这个节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节目内容与叙事角度的解读:这类节目通常会聚焦于汇丰银行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时期和事件,并从中提炼出“剥削”、“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兵器发展史和格斗技巧的交叉点。你观察得很敏锐,在许多古代冷兵器实战场景中,单手持握的刀剑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同时应对近距离的肉搏、格挡以及对付装备有盾牌的敌人。然而,日本的打刀,以及它所衍生的剑术体系,却将双手持握推向了极致,这背后有着.............
  • 回答
    中医废医验药:是买椟还珠,还是拨乱反正?“中医废医验药,是将医术的精髓弃置,只留下了器皿,这是在买椟还珠。”这句话,常常在讨论中医未来走向时被提起,它形象地将“医”比作珍贵的“珠”,将“药”比作精美的“椟”(盒子)。言外之意,那些主张“废医验药”的人,就像是只看中了盒子,却把里面的宝贝丢弃了。那么,.............
  • 回答
    对中医心存疑虑,那中药在他们眼中又是什么模样?对于那些对中医抱有疑惑的人来说,中药就像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古老方剂,既可能隐藏着救命的灵丹,也可能暗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他们的目光,不似信徒般笃定,而是带着审慎、好奇,甚至是一丝难以掩饰的戒备。“为什么是这些植物、动物、矿物?”——对来源的质疑这是许多疑.............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中医时,似乎总想找一个“中间地带”,仿佛这样就能显得既客观又理性。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对中医,你很难真正“中立”?这就像你站在一条河的中间,想同时拥抱两岸的风景,但实际上,那条河本身就决定了你只能选择一边,或者被它冲走。简单来说,对中医不能保持中立,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或者.............
  • 回答
    对于中医黑来说,他们看待中医和命理周易的态度,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持否定和质疑的立场,并且这种否定往往是基于其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他们的观点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来谈,并且我们会尽量细致地描绘出他们思维的脉络。关于中医,中医黑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缺乏科学依据、疗效不可靠、甚至带有欺骗性。1. 对“辨.............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