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人对中医学嗤之以鼻?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的视角冲击: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批评来源。

理论基础的非科学性:
“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模糊性和不可测量性: 中医的核心理论,如“气”是生命能量的流动,“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力量,“五行”是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概念在现代科学的物质、能量、可测量性等框架下难以被清晰定义和量化。例如,如何测量“气”的流动?“阴阳失调”具体指的是什么生理病理指标?这些都缺乏客观的科学标准。
“望闻问切”的主观性: 中医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主观观察和患者的描述,如舌苔的颜色、脉搏的快慢等。虽然经验丰富的医生能从中获得大量信息,但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个人能力和经验,缺乏客观的仪器检测作为辅助。这与现代医学依赖CT、MRI、血液检查等客观、量化、可重复的诊断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与难以标准化: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虽然有其优势,但也导致了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很大,难以像西药那样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疗效。当一种中药方剂对A患者有效,对B患者却无效时,就很难在科学上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疗效证据的不足与争议:
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s): 现代医学评价疗效的金标准是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然而,许多中药的疗效研究未能达到如此严谨的标准。一些研究设计存在缺陷,如样本量小、缺乏对照组、未设盲,或者对照组使用的是安慰剂而非已知的有效疗法,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安慰剂效应的混淆: 由于中医治疗往往结合了心理暗示、人文关怀以及身体的自然修复能力,其疗效很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当患者相信某种治疗有效时,即使实际作用不大,他们也可能感觉到症状有所缓解。批评者认为,许多声称中医疗效的证据可能只是安慰剂效应,而非药物本身的特异性疗效。
案例报告的局限性: 中医实践中大量的个案报道,虽然可以作为启发,但并非科学证据。个案报道容易受到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只报道成功的病例),且无法排除其他治疗或患者自身康复的因素。

二、 安全性与毒副作用的担忧:

部分中药的毒性: 尽管许多中药被认为“天然”、“温和”,但一些中药材本身就具有毒性,如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损伤,乌头类药物若炮制不当或剂量不对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现代医学对此类潜在风险非常警惕,并有严格的毒理学评估和监管机制。
重金属污染: 一些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或者在炮制过程中使用了含有重金属的辅料。若检测和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重金属在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长期损害。
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毒副作用。但目前对许多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充分,使得联合用药存在一定的风险。
质量控制问题: 相较于规范化的现代药品生产,一些中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杂质含量无法保证。

三、 理论体系的“古老”与“落后”的刻板印象:

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脱节: 中医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其很多观念与现代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现和理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中医认为疾病是“邪气”侵入导致,而现代医学则关注病毒、细菌、基因突变等具体病原体。
缺乏发展与革新: 一些批评者认为,中医在理论和实践上未能充分吸纳和整合现代科学的进步,仍然固守传统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革新动力。这导致其在面对现代疾病(如癌症、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疗效不显著。

四、 利益驱动与市场乱象的负面影响:

虚假宣传与夸大疗效: 在中医药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法商家或个人,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健康的需求,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中药的疗效,甚至将其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这严重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
伪中医现象: 一些缺乏科学训练、甚至仅凭一腔热情或营销手段就自称为“中医大师”的人,利用人们对中医的信任,进行误导性治疗或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中医的负面印象。
“中医热”背后的经济利益: 一些人认为,当前的中医热潮可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人可能利用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或市场需求来谋取私利,而并非真正致力于中医的科学发展。

五、 文化隔阂与理解差异:

语言与概念的障碍: 中医的许多概念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背景产生的,这些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难以被非中文使用者或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对“整体观”和“治未病”的误解: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然而,这些理念在被简单化或片面化理解时,容易被视为“玄虚”或“不切实际”。

六、 对传统医学的普遍质疑:

不仅仅是中医学,世界上许多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如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都面临着类似的质疑和挑战。这是因为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对实证、可重复性、量化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许多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方式与这些要求存在差异。

总结来说,人们对中医学嗤之以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科学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质疑,认为其缺乏科学依据和可验证性。
对中医疗效证据的不足和质量的担忧,特别是在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
对部分中药安全性(毒性、重金属污染、药物相互作用)的担忧。
部分中医理论和实践未能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存在“落后”的印象。
市场上的虚假宣传、伪中医现象以及利益驱动,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声誉。
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学一无是处。许多人也看到中医在某些慢性病、亚健康调理以及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也在进行。然而,上述这些批评和质疑,构成了公众和科学界对中医学保持审慎态度的重要原因。要弥合这种分歧,需要在保持对中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尊重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疗效证据的质量,规范市场行为,并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你说它没效果是不可能的。

但是,很多中医粉的脑残逻辑,却实在是让人感觉到了什么叫粉到深处自然黑。

比如,有中医粉说“你说西医厉害,西医就没治不好的病?西医就没副作用”?

西医有没有副作用我暂且不提,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世界上排名第53。排在前面的52个国家,除了日本、韩国勉勉强强算是跟中医有点渊源,剩下的50个国家可跟你中医没有半毛钱关系。中医的疗效好,结果就是把人的寿命越治越短?

之后,有中医粉接着说“那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高”。

那这就是说,人的寿命主要取决于生活水平,跟医学没什么关系了?

“为什么说新冠肺炎病人症状缓解就可以认为中医有效?因为我们中医是对症下药的,只要你的症缓解了,就说明你的病好了”。

朋友,“无症状感染者”了解一下?没有“症”,你能对个屁的症。

“哼,有些症状你们西医看不来,我们中医一看就知道”。

好啊,现在一线医院试纸严重紧缺。有这能力赶紧说出来,到卫健委领个赏他不香吗?再说,前两天我也设了个赌局,随机抽取20位体表异常患者,你用你的中医检测法检测一下。然后把你觉得没问题的人挑出来,你们都不戴口罩,在一个屋里待上60分钟。检测完后半年内,身体有异常不准去医院检测、不准服药、不准接受任何治疗。只要半年后你还活着,10万块就是你的。

你说为什么西医不接受这个挑战?嗨,西医都是菜鸡,不靠试纸、不靠CT机根本没办法确诊呀,哪有中医那么NB。

“我们中医治肺炎也是有效的,就是见效慢”。

现在一线医疗资源那么紧张,有见效快的为什么要用见效慢的?赶紧腾出床位治疗下一批患者不好吗?

“你有本事别看中医”。

人家瑞士、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没看过中医的,活得不比你们滋润?既然让我们不看西医,那你也别用任何现代医学的检测设备,不打抗生素、不吃任何西药、不搞静脉注射……总之从西方传过来的一切都不要用。有这本事,我也敬你是条汉子。

“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

这个“更好”的意思,是比起中医来更好,还是比起西医来更好?如果是比起传统中医更好,那证明西医才是加分项。如果是比起西医来更好,那中国应该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名医才对啊。至少,反应在国民寿命上,也应该远甩开欧美才对吧。

user avatar

我在去年造访了位于海德堡的德医博物馆






有没有很眼熟?这不是中医这是德医。

德国人的传统医学,对植物草药的研究,对药材的处理工艺,以及药方之详细,对配伍和药量的讲究,丝毫不比中医差。

德国人是抛弃了传统医学吗?在药妆店里,修道院里经常有一些传统的草药茶,治失眠的,治胃疼的,都有。而且德国在1978年出版了The Complete German Commission E Monographs: Therapeutic Guide to Herbal Medicines,对所有在德国售卖的草药进行了科学研究。

但德医在德国以及德国人心中的地位,从来没有中医之于中国人那么高。

我对中医的看法就是,它没有那么特别,没有高人一等,更不是什么必须不可。

user avatar

读书越多越觉得诡异。

首先,明清各种笔记多不胜数,当时的社会名流对中医什么态度呢?曾公剃头出了名的一身牛皮癣银屑病,但是他一辈子宁可自己扛着也不看中医,不光是皮肤病,有了别的病也不看中医。

再看笑林广记,黑大夫黑的那叫一个惨呀。

尽管从宋朝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是再看明清时期名医的一些传记,我去,居然一大堆“名医”以当大夫行医为耻。陈佩斯在太后吉祥里演了一个兽医,说自己就算再没出息已经混到跑江湖行医了可你们不能这么做贱人还让我去唱戏,大夫居然混到仅仅比戏子强一点的地步了。

后来又看了各种医书,什么起死回生的方子比比皆是,但问题是这么多“起死回生”的方子怎么现代一个开发出来的都没有?说好的中医博大精深呢?难不成商人都是傻子有钱都不去挣?

然后按照逻辑推理下来,首先中医的社会地位低,其次从古代就多数人不信大夫,然后中医典籍里白纸黑字写着的各种方子现代医药都找不到。最后你说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你们不相信曾公剃头是中医黑?

曾公表示自己看过的都是庸医。

曾公表示,在俺们家看来,大夫和神棍是同一号货色不值得相信。


曾公的人生经历是:有了病吃不吃药都差不多,还是不吃药比较安全。黑呀,太黑了。


说中医西医过去都一个样的,反正起码从16世纪开始西医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英语里大夫和博士都是同一个词。到了十八世纪解剖学已经成了显学,能够熟练解剖人体的大夫那是社会名流可以出入各种高档场合顶级大学的。

十九世纪中叶(差不多就是1840的时候)解剖学名著《人体解剖图谱》是这样的

而那时候的中国出的医术是这样的成书于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里赫然罗列着千年老鼠屎···

这个本草,姑且不说奇葩的名字,就是方子也是槽点满满,敢问这个什么是“好酒”?中国大江南北,山西有汾酒,江南有加饭,文人雅士喜爱黄酒,贩夫走卒热衷烧酒,啥叫“好酒”?就算是杀菌消毒的医用酒精还有个百分之95的酒精没有杀菌效果的分别呢,哪能一句“好酒”就打发了?


这个千年老鼠屎和鲁迅的文章结合起来,别有风味。我看过一些文章,说鲁迅因为父亲的死对中医很有偏见,认为中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药引子根本就不能治病,但是实际上给鲁迅父亲治病的大夫在当地算是个名医,而且也是个好人,绝无故意害死鲁迅父亲之意。只是,当年行医时不能说“你的病我不会治”的,一旦说了就是破家灭门的事,所以大夫只能一边说能治,另一边找各种根本找不到的药引子,意在让患者知难而退,奈何鲁迅并不懂这些。

还有说明清以降各种本草名声大噪,所以医生的弊端在于只会读本草等医术,却失却了中医辨证施药的精神,为防医疗官司不敢跳开本草大胆依症开方导致多数医者所开方剂药效不达;又或者是著书者为显博学高深故意将药名著成冷僻名字,导致害人等等。

说的都很好,医生太难了,百姓无知,医患关系势如水火,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治不好病人,这就尴尬了。

更别提清朝的时候各个中医流派之间互相攻击了,温补派无参不成方,反之其他学派有见人参如毒药的非到关头不敢开人参,温补派攻击说其他学派因为人参太贵舍不得用药导致药方毫无药力无法救人,别的学派则说温补派故意滥开人参牟取暴利浑然不顾病人实属丧心病狂(例如主攻伤寒派的徐大椿,几乎快对人参人身攻击了)。道理似乎都很对,但是这些人却连人参的药性是什么都没个统一的见解,辽参和西洋参所产维度差不多,但是中医却认为一个是凉另一个是热,你说这怎么说这笔糊涂账。

反正中医越到后头越像是哲学问题,而不是怎么治病了。

你看这篇文字,你觉得这是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见解呢,还是别的什么?答案是医书,这是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著作,医书写的却跟士大夫的养正气什么的玄学差不多,你说中医还有多少有效成分吧。

顺便说下,给徐大椿作序的哥们也不知是黑还是蜜。

庸医遍天下,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黑呀,真黑呀。


还有,我不只是传统中医黑,传统西医我照样黑。

要我看,中医的出路是走人工合成牛黄的路子,而不是夸什么青蒿素是中医。中医的未来在实验室里,而不是深山老林里专门治“亲戚”的老神医。

很对人对于中医似乎有一种诡异的恐惧,似乎觉得中医一旦被科学解释了就不是中医了,中医一旦不望闻问切用核磁了看心电图了就不是中医了,这太搞笑了,医生是来看病的,不是来砸烂机器的,谁看好了病谁就是大爷,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果中医一经过科学就无效化了,那么出问题的在哪还不一目了然?真有本事,别说科学验证了,只怕你故意藏着掖着不敢给正名呢。

user avatar

1中国以前一穷二白,西方国家早已发达,崇洋媚外并不新鲜,西医如此,easygirl也如此,不过随着中国越来越好,目前崇洋媚外热开始逐步退热。

2 西医是一大利益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找中医的黑点抹黑中医。

国家对中医一直有战略支持和相信,屠呦呦到院士可以看出来。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丝毫不值得我去关心。

除去我们的民族惯性与国家扶持,中医就是一个稍微先进一点的替代医疗,一个从矬子里挑出的将军,不值得我去为其付出任何关心。


注意:本文仅供经过完整义务教育的人浏览。

你已经被警告过了。


2020/02/11 更新

我服了,有些人看都不看我的答案,信息水平停留在上个世纪就过来吵,一个个回复真的累死了,我真的服了。

看来还得补充细节+加粗重要文字+配几张图,否则一个个都不知道吃了什么药就来评论里输出……


2020/02/13更新

啊,上次日期打错了,最近非常忙,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琐事困扰,这次更新后估计暂时就不再有了。

这次完全写完了,顺便引用了两个之前的回答的东西改编了一下:


每一次把自己的话写成文字的时候,和有其他观念者辩论的时候,我都感受到了切实的成长和提高。而我本来只打算些一两点就了事,但在这次疫情里的谣言、评论区里的讨论和各种奇怪的问题驱动下,不知不觉就成我目前对于传统医学的总体看法了……也许算个好事?


2020/02/15更新

纠正几个小错误,顺便和所有只看了几个加粗字就急匆匆跑过来怼的人说清楚:

认真看完再评论,不要做没意义的事情。

有时候我回复你,不是因为我待见你的言论,更不是因为我怕你,是因为我看不惯有人说着莫名其妙的话就毫无证据地违反常识,更看不惯拿这东西妖言惑众的人。

还是那句话,看完我的回答再怼也不迟。


2020/02/16更新

再次补充细节,修订错误。

我真没太多时间一一回复了,趁着这两天休病假我该说的东西都已经在这里掏心挖胆,尽量写得对于大多数人简单易懂了。所以无论你怒气冲冲点开评论区的时候怎么千言万语涌出来,我都建议你看完,那些加粗重点也是要配合你全文阅读才管用

本打算下次有空会增加当年中医各大流派的学说和支持者间的冲突(各种意义上),以及目前我们官方中医体系梦幻般地令其共存的现状,但是答主 @2014cailiao 已经间接转发了 @路过炊烟 这个中医支持者所写的这篇答案,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我现在觉得似乎该写写逻辑谬误了,但是我在这里一写就太长了,而且严重偏题,建议大家看看这个:

不想动手的可以看这一版:

不过,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级别的思辨能力和常识知识都不具备的人,我没能力更没义务给你补课,我不怕偶尔几句偏激的话,但如果一上来就只有公开辱骂或者说些没有根据的谣言,一律拉黑+举报

发言前请三思。


2020/02/18更新

没有假期了,知乎不会常看了。

对于评论区的各位,对付反智言论,最好直接问问对方知不知道啥是牛顿三定律这样的基础知识,或许会管用。


2020/02/19更新

更一下“中西医合并”部分,依然建议全文阅读。


前面的高赞答主已经介绍了中医即使在明清也不受士大夫待见的事实,本来就是末学,我劝心里不平衡的就没必要死撑这个面子了,真的喜欢我国传统文化就多读书,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这么读下来,然后初步体验一下我国波澜壮阔、深不见底的历史、文学和哲学思想,中医只不过是阴阳家和道家融合后,“黄帝”系列继“算命”、“风水”之后的一部OOC粉丝同人而已,甚至都没有代表先秦道家的资格,更没有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的资格。

顺便告诉你们一个事实——先秦的《汤液经法》里没有五行体系,也就是说“中医”(汉医)之前华夏还有更加古老的其他传统医学。

也就是说:

中医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传统医学

更不是最好的传统医学/替代医学。

一份在美国比较有市场的各类替代医疗的清单,请注意中医和针灸、阿育吠陀与瑜伽等同源疗法可能被视为不同的替代医疗。 来源: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The-evidence-base-of-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Thachil-Mohan/bdf660fa25991063db340225c8f91383bd3f4724

好吧,当你们夸耀中医(狭义意义,指代黄老道创建的医学,包括日韩的汉方医)的时候,可能忘了我国土地上还有苗医、彝医、藏医、蒙医、回医……等等等等其他少数民族医学,国内外还有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同源体系,包括四体液说的西欧各个传统医学、尤那尼、维吾尔医,南亚的阿育吠陀和悉达与非洲和中美的巫毒等等大体系,美洲原住民、太平洋诸岛也有自己成百上千的传统医疗,更别提近代兴起的各种其他替代疗法了。

南非街头出售的草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人们坚信自己的传统医疗,甚至为此拒绝现代医学——当然,HIV与丝状病毒并没有因此停下传播的脚步。 来源:https://www.illegalwildlifetrade.net/2019/04/08/traditional-medicine-and-iwt-in-southern-africa-a-roaring-trade/


藏医的脉轮系统,来自南亚的阿育吠陀医学和吠陀宗教的人体模型,类似的不可证的“经脉”系统在全球传统医学中普遍存在,而且各不相同,乃至互相冲突。 来源:https://itibettravel.com/tibet/tibetan-medicine/


Kawakawa(学名:Piper excelsum)是新西兰及附近岛屿的特有胡椒属植物,其根或叶的浸剂可止痛和治疗小便问题,这毛利语称呼很可能来自另一外观类似的同属植物kava(学名:Piper methysticum),其根具有麻醉和镇静效果而被热带南岛民族当做嗜好品(下图),可见传统医学间的古老承传和演变并不罕见。


上图来源:https://teara.govt.nz/en/photograph/13880/kawakawa 本图来源: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kava-kava (ps:kava有时候也叫kava kava) (pps:胡椒属植物的果实其实不少都可食用,kawakawa也一样,那个黄色棒子可以吃)

所以“有本事不看中医”这个问题简直可笑至极,到是应该问一下在这成千上万的传统医学里,我们凭啥非得看中医不可

以上的每一种替代医学,都有独特的“哲学”,“优秀”的表现,但你除了中医,可曾听过多少别的传统医学的声音?

这并不是中医有多强,只是因为你是个中国人罢了,你要去北非、去大洋洲岛国、去南美……甚至只需要去咱们的大西南的某些地方,谁知道中医是什么鬼?人家知道自家附近的那些传统医学就不错了

那么你可能问了,那什么不让所有传统医学都来“平等发展,共同繁荣”?

你在逗我吗?你想让无数互相矛盾的先验和不可靠经验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被承认?就说一件小事,回医可有阴阳七行,有金、木、活、水、火、气、土共三子四元(明显同时受到了四元素说和五行学说影响),你打算咋解释一下啊?

额……


然而我还是低估了现实和人类的魔幻程度…… 来源:http://www.zgtpbzed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

“那既然传统医学那么不堪,你有本事不用?”

没错,有本事,因为我们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

当然,介于很多人不知道现代医学到底是哪里和替代医疗(包括传统医学)的不同,我这里非常粗略地讲一下:

自然科学和朴素认识论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不过是一张皮囊,其定义是医疗用途的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实际上都要基于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研究,也就是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和现代生物学等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分支。

但自然科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方法论与其目前构成的整个知识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

科学方法的简易图示 来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9164005/http://idea.ucr.edu/documents/flash/scientific_method/story.htm

观察现实、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设计结果、实验检验、收集数据、重复实验、修正假说、提出通用理论……现在还有同行评议信息共享,看起来像是政治课上的无聊内容?没事,我们可以更轻松愉快的语言形容。

首先,观察你周围的自然界,找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你的好奇心会在脑海里提出许多问题,你也会试图提出一个不会有歧义的描述的形容这些问题并试图找出问题的原因。你最后会找出一个这样的答案,它也是用严肃且可验证的语言描述的,称之为假说(hypothesis),这时为了验证你的答案,你需要实践。而为了控制可能产生变化或影响这个现象的各种原因,你必须设计一个实验,用来对比不同的变量下产生的结果之后收集实验得出的数据,再用你的假说去预测这些情况下可能的结果,最后拿着这些数据对比你的预测,为了避免误差和偶然,你可能还要重复这些实验来去除这些因素;如果预测和数据有出入,那就根据事实来修正理论,再设计实验继续验证,直到所有的已知的实验结果都可以被你手中的假说所解释,这时假说就升级成为了理论(theory),可以用来看做目前的最佳解答,并且继续观察,继续提出问题……

期间,你不是孤独一人,你会有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其他人,他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你可以和他们合作共享一些资源和实验数据,他们也会纠正你发表出来的假说或理论错误和缺陷,然后一起出主意试图解决问题

这就是科学方法。看着似乎挺简单,很符合直觉,好像我们平时都是这么做的?

简单、直观、看起来也没有国界。

怎么可能会那么晚才出现呢?

不,自然科学是反直觉和反主观的,因为主观观念和现实并不是一回事。

一个贴近生活例子就是各种“视觉错觉图片”,还有药物和疾病造成的谵妄和幻觉等等各种情况,另外,舆论和文化环境影响等也能造成认知偏差(如谣言、宗教)——这些都说明人类的认知≠现实状况(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著名的几何视觉错觉,图中的两个橙色圆形实际拥有同样的直径。 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Mond-vergleich.svg#mw-jump-to-license


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本图)一直背负着“鲜艳的毒蘑菇”的宣传形象,可实际上相比它在鹅膏属的其他远更致命、外观也较“单调”的如“毁灭天使”鳞柄白鹅膏(Amanita virosa)(下图)这样的兄弟们,这些“不鲜艳的蘑菇”却让人产生了“安全”的错觉——碰巧的是,毒蝇伞也有致幻的作用。


上图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2006-10-25_Amanita_muscaria_crop.jpg#mw-jump-to-license 本图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Destroying_Angel.jpg#mw-jump-to-license

而学术界创造科学方法的的本意,就是排除这些干扰,修正人类的认知。

人类自文明诞生以来,科学方法的真正普及和使用只有短短三百年左右。但是其带来的知识与生产力进步,却是自人类物种诞生以来的十几万年里的总和都完全不能比拟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大众和文明一直阻隔在了自然科学的大门之外?

我根据我对历史和身边人的观察(欢迎使用真正的专业心理学研究来怼),认为如下的问题共同构成了这层认知的帷幕,也是人们最容易误解的地方。

1、采用严肃的描述

描述问题的过程,可说本身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必须使用没有歧义、严肃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以及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到底是什么东西。模糊或者模棱两可的概念会造成解读不准确,进而造成知识的失传。

举个例子,“有水吗?”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严肃的描述,没有时间地点,没有主语,进行解读时就有“你带了水吗?”、“湖里头有水吗?”、“火星过去存在液态水吗?”等等相差万里的多种不同解读,这就造成了信息的误差。

非常可惜的是,人类的语言往往是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等情况来使用的,人门鲜少有意识地去除这些影响,所以在传承知识使用过程中经常地造成这种歧义;而且更加糟糕的是,当语言形容一件不可认知的事物时这种歧义会更加不可避免,因此逻辑实证主义的开创者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指出了“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在多伦多的一个圣保罗圣公会教堂中使用智能设备朗读圣书的人们,多年来主流新教(Mainline Protestant)一直致力于“更加开放地”解读圣经,虽然整体来说无信仰者们并不怎么买账 来源:https://www.macleans.ca/society/it-has-risen-is-this-the-key-to-growing-protestant-churches/amp/

2、去除不可验证性

现实世界虽然广阔,但人类的思维要远远更加广阔,人们提出的想法中存在的事物往往会出现不可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得到确切证明,甚至和现实世界完全无关的。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你车库里的那一条喷火龙——一个你就是不能否认但也不能验证的其存在的东西,只要任何质疑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就会以各种依然不能验证的借口进行辩解。

同样的,就像你可以把喷火龙换成任何其他现实或不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把存在换成不存在,所以这类幻想其实是无穷无尽的;而所谓各种“超自然力量”宣称人类不可观察和认知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也都具有同样的不可验证的性质。

粉红隐形独角兽(Invisible pink unicron)和最近在我国很有人气的飞天意面神教(Pastafarianism)一样都是无信仰者们讽刺并揭露这些幻象的恶作剧……你问喷火龙在哪里?就在这里,足够虔诚才看得见。 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Invisible_Pink_Unicorn.svg#mw-jump-to-license

尽管这种幻想无穷无尽,现实却只有一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验证的想法是不能作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问题的,为了避免此类情况,我们树立了大名鼎鼎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但很遗憾,过去人们在遇到未知事物时,为了补全认知的缺陷,几乎必然投向未知——原因会在下面继续介绍。

3、分离抽象概念

这一点和第二点实际上是同一问题,都是有关不可验证的知识的,但抽象化——也就是缩减信息的过程和其他那些脱离现实的东西不同的是——它可以用来形容现实

由于这个特点,人们在形容一件事物时依然会采用抽象化的形容,甚至默认一些抽象构造为必然的真理,比如逻辑和数学。

你可能会疑惑,为何逻辑和数学这种看起来很“基本”的东西居然不能验证,而且还要被自然科学避免,那么我举两个简单例子:

农民收上了一些花生,其中有一些被压碎了,这时农民可以有两种出售方案:

1)把花生制成花生酱,被压碎的花生依然有作为正常花生的价格,只剩下一半的花生也按照正常花生的半价出售。

2)售卖炒花生,这时损坏的花生不能算数,只有普通花生可以出售。

也就是说,在第一种收购方案里,花生的数量是实数,而后者却只能是自然数

第二个例子,经典逻辑中有二值定律,也就是“一个命题(判断)要么是真,要么是假。”看起来没错吗?

但就像我们上面出现的“有水吗?”问题,由于歧义实际上可同时出现“”和“”甚至“不可验证”等——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由此可见,最初的数学和逻辑实际上只是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总结和简化,并不总是适用于任何情况。

而使用研究特定现实现象时指定抽象化的形式系统,只能造成两方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科学产生了其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在严肃的描述下,研究现实本身的科学是包括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而研究抽象构造的形式系统的则是包含了逻辑学数学计算机学等的形式科学(Formal science)

虽然自然科学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抽象语言形容现实世界,但是自然科学并不指定任何形式系统。形式科学则可以脱离现实进行自己的狂想,发展各种反常识的形式系统并在其中进行探索;当自然科学需要时,就会从形式科学的各种成果里选取最符合现实的来构造自己的理论。所以在近代自然科学才会产生量子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细胞论、进化论等等极度反常识的科学理论,而又能找到合适的数学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并验证。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科学化就是数学化,不知道抽象概念”,但事实却正相反。自然科学的学者们往往是在形式科学早已开拓的领域里找出符合实验结果的数学工具,形式科学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可以发展出高度抽象的描述。这种“数学化”的本质,实际上才是真正的高度抽象化。

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正是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分离和合作产生的反直觉的理论的典型,当黎曼几何和爱因斯坦脑中的几个模糊想法碰撞时,“弯曲的时空”这个诡谲而不失精妙的答案再次震惊了世人。 来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VIRVR0G0511D5H2.html


达尔文在世时并没有让进化论(Evolution)成功作为一个通用理论完善,但是后世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的力量将这份无论是东西方文明至今都看起来“逆天而为”的玩意儿摆了出来,比如解释物种的诞生中,极其重要的基因漂变(Genetic drift)的数学模型。 来源:http://dwz.date/xSN

3、自然科学没有止境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了,科学方法并没有终点,而是不断重复着实验和提出理论的循环。

这是因为不同于形而上学,科学不追求终极的解答,而是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还记得我么上面说的吗?人类认知≠现实。

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们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们一无所知。

这句话就是自然科学的唯一根基。

人们在遭遇未知的事物时,往往止步于一个解答,感到心满意足就不再前进,这也使得人们一直坠入简单但不可验证的答案里,相信是什么唯一真神、诸天神佛或者天地大道决定了万事万物的走向,自己只要顶礼膜拜就能解决一切。

但是很遗憾,这不是真的。

自然科学的主要两大科学哲学思想,也就是自然主义(Naturalism)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这两个在汉语里经常被误解为其他意思的名词都包括了严肃的科学方法和无止境的探索,只是看待科学方法和其总结的理论的定位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

自然科学不承认任何主观观念的正确性。

所谓“迷信科学”是不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科学根本不允许绝对相信任何理论,只以现实的实践结果为根据,构建和发现最合理的理论。

那么,各位,看了这一大堆,是不是摩拳擦掌,准备告诉我中医是自然科学了?

那么回答我几个问题:

气是个啥玩意儿?

经络的理论能证伪吗?

藏象是不是抽象化的?

中医敢不敢否认阴阳五行?

中医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如何积累?

虽然看了上面那么一大堆,但为了防止你们一上来就“各有所长”、“传统文化”,建议你们先看看这些:


最后,再仔细看看这个:

不说别的,最后一个我不苛求,起码《素问》看到卷三,《中基》看完,然后再吵,否则真的胡搅蛮缠。

好的,你告诉我这破玩意儿能算自然科学吗?

不是,那么就不要提什么“高于科学”、“不同道路”、什么“悟性太低”这种鬼话,不是科学就不是,承认吧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接下来,我来告诉你,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被不是自然科学、但是又一本正经要“认知世界”的各种东西,甚至是曾经拥有滔天权势的,究竟为何会被自然科学在各个可验证的领域里被花式吊锤

天主教当年试图扼杀萌芽中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爆发后直接威胁到了其核心的经院哲学,又被新教的打击分裂,目前基督教整体基本盘受损,被无信仰论逐日侵蚀,不得不改革并且向东亚传教。伊斯兰不复黄金时代的学术精神,元气大伤,不肯放弃封印先知的教诲但造成了生产力落后,靠着非洲人皈依和搞生育率来维持增长,原教旨主义故步自封成了疯疯癫癫的文明不稳定因素。佛教和印度教愣是靠着自然科学创造的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教育普及前的信息差苟住了,但印度的高端人才依然流失,和上座部佛教社会一样生产力逐渐落后于改革的国家无神论的中国,现在一个个都气得不行但是毫无办法。

你猜猜这是为啥?

如果你上面这一大堆读完还没有思考出答案,那我直接告诉你:

自然科学的核心是追求不断依靠现实修正认知的科学方法而非一套知识,这导致其能够成为认识现实的最快途径,并且通过学术交流更快提升,且随着其能力和知识发展,自然科学的课题和探索的面也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而宗教、传统医学等朴素的认识论不具有有效的方法论,只是一些先验教条和主观经验的混合,人类认知与现实偏差不仅很难纠正还可能越走越偏,和自然科学不可同日而语,也无法带来足够的实际生产力提升,注定要被淘汰。

如果看到这里你要是还觉得可以靠中医的“经验积累”狡辩,那就太可笑了,中医不遵守科学方法,描述不准确且超验,也不懂得设计对比实验,各种判断全靠主观判断没有实验证据的客观标准和指导,还要抱着一个不能推翻的阴阳五行基础理论,其中各个学派的理论互相矛盾,于是像从政一样吵了几百上千年居然硬是吵不出个结果来,你觉得这东西能积累多少经验?难道不会放大认知误差吗?

更要命的是,安全性也不保啊?

中医无法认识到马兜铃酸(马兜铃科植物如马兜铃属和细辛属植物)、吡咯里西啶(部分菊科植物如千里光、款冬大量含有)的强致癌性,不知道滥用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来自天门冬目植物的甾体皂苷与各种动物药,就是类固醇,换汤不换药)的危险性,不知道阿片类药物麻黄素只是压制症状……

曾经作为老少咸宜,随处可得的咳嗽万能药的复方甘草含片,建议仔细读一下成分,我是故意挑了一张看得清的。 来源:https://www.315jiage.cn/x-WeiFenLei/122437.htm


“龙胆泻肝丸事件”的主角“关木通”的原植物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马兜铃科的成员基本都或多或少含有些马兜铃酸和其结构类似物,如果还有人想跟我杠杠马兜铃酸的毒性问题,建议看看下面的链接。(ps:这次胡椒目的黑锅好多) 来源:https://www.daquan.com/post/2141.html


当然,中医早期和丹道的不解之缘把各种矿物药久服“轻身”、“不死”之类的话写在医书里(《本经》就是代表),就这么稀里糊涂吃着吃着到了魏晋嗑药死了一堆人才反应过来这些玩意儿有毒;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连所谓安神等“正面功效”其实根本上还是重金属中毒。到了现代居然还在毒理学面前负隅顽抗,坚决要在儿科中成药里头加汞加砷,而贴吧和微博里那帮听了美国反智阴谋论以硫柳汞为由反疫苗的货,居然还大多中医粉……

同仁堂的“小儿至宝丸”,用背面图一样是有原因的,类似的儿科中成药还很多,但我个人喜欢这个名字。 来源:https://www.xlctyd.com/Article/76374.html


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的一份拓印,注意这些敞胸漏怀的名士们,这不是彰显豪爽气派,只因为服用了寒石散(一种石药方剂)作乐后全身发热。此方长期使用据说还有“美肤”的功效——和汞中毒的症状相似,考虑到重金属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里那些睿智操作似乎也不那么奇怪了。


不知为何,这件事总让我想起了埃本·拜耳斯(全名:Ebenezer McBurney Byers)和放射性保健的“光荣事迹”。 上图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Seven_Sages_of_the_Bamboo_Grove.jpg 本图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0/Golfer_Eben_M._Byers.jpg

而各位之所以可能有“中医更安全”的错觉,主要是中医一来丢了外科手术,二来经验积累还算有点用,乌头和轻粉这些稍不慎重吃下去就当场去世的都不让多用或者内服。但同时对于慢性的、短期内不明显的毒副作用可谓是无知到了极点。而且由于生物和天然矿物的不可控性,中医根本做不到什么“精准调理”,同时也只能尽量避免使用反应激烈的药物,但虽然可能降低了医闹的风险,但是也造成了中医治疗范围进一步缩小;所谓“宏观视角”往往只是因为缺少观察而有效信息量太少的结果,被某些妄图抄捷径的人误以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罢了。而“艺高人胆大”,在现代化工辅助和循证方法的加持下的现代医学,反而能够善用毒药,可人们有时却全然不顾其拯救了多少生命,让化疗和糖皮质激素之类具有很明显短期副作用的疗法背上了骂名。

看看这些玩意儿,再想想正态分布,再看看那些几“钱”(告诉不知道的“粉丝”们,这是个重量单位,大约3~4克,各个时代可能有所不同)的用量,你品,你细品。 来源:http://www.nipic.com/show/4293940.html

另外,那些想骂现代医学也有类似这种的破事来围魏救赵的,我建议你了解一下沙利度胺事件和白质切除术的前因后果,然后仔细对比中医和现代医学在处理类似重大安全性问题的用时跨度

几十年vs两千年,你居然有脸提这事?

翻翻金陵本《纲目》,看着历代医家的各种言论,我真的没法儿相信认真研究过中医的经验积累机制,还能说这是可靠的统计学手段的,还说什么现代医学半斤八两的,你愿意当这个几百上千年里不断试药的庸医(甚至算不上实验)的小白鼠,那我也没话说。

尽管中医开局的时候怎么说也算较先进的传统医学了,还起码有点经验积累和实践部分,比巫术强多了,可自从宋朝一堆穷酸书生考不上功名就来当中医,又不肯吃苦放弃了解剖学,就已经注定完蛋了。这点上,连被各位唾弃、下意识拿来和现代医学绑定“承传关系”的西欧四体液说医学都比中医强。

但另一方面,把天主教化的四体液医学和现代医学建立传承关系的愚蠢则是我不能理解的,前者只是朴素认识论的产物,后者相反放弃了前者的知识才得以新生。

在那个自然科学各个分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年代,一个叫威廉·哈维的年轻医生曾经有一个疑问,既然这些先验和主观经验的医学那么互相矛盾,面对各种瘟疫是那么不堪一击,那还要这些花架子干嘛?只需要用实验和前人记录的客观经验,我们也能前进。

然后他几十年就发现了中医和欧洲四体液说上千年都没搞懂的血液循环路径。

《心血运动论》(Exercitatio Anatomica de Motu Cordis et Sanguinis in Animalibus)的一张插图,现代生理学从这本书开始,迈出了这400年历史的第一步。 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William_Harvey_(1578-1657)_Venenbild.jpg#mw-jump-to-license


(没错,中医连动脉静脉都分不清,更别提止血对策了。)

现代医学之所以是现代医学,而不是用了自然科学一些工具的传统医学,那是因为现代医学的定义就是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知识建立的医用的应用科学。

中西医融合”这种和稀泥的企图也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上文已经阐述了自然科学是以循证的科学方法为中心,骨子里就质疑一切主观结论,通过自我质疑来完成进步;而传统医学这种除了先验知识和主观经验就一无所有的东西一旦被科学方法所解析,必然就会被肢解,消散。

人们经常搞错一件事,就是“有效应用理论”并不是“不可推翻/绝对正确”,仅仅是“最佳理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从同一体系得出的东西更不一定也是“有效应用理论”,“有效应用理论”也不总能有效。举个例子,牛顿建立了基于伽利略变换的绝对时空观的经典力学,这在相对论效应不明显时的日常情景里虽然有效,但是最佳解释却是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变换;同样,牛顿偏向光的物质性和光子假说,但事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反而是其作为电磁波的波动性更有效,且随着我们逐渐深入微观世界,量子论和波粒二象性才是目前真正的有效理论。

同理,传统医学的“可取之处”往往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应用理论,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理论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和先进的地方,但这对于现代医学寻找的最通用理论而言完全不够,现代医学同样也不会接受那些仅仅因为同出一门就要科学“给予肯定”的那一大堆糟糠糟粕,更无论那些互相矛盾、先验、描述有歧义和不可验证的彻头彻尾的垃圾。仅仅因为中医偶尔管点用全盘肯定的一些中医粉,比他们攻击那些只否认了中医的一两个缺点的“中医黑”更应该受到他们自己言辞的洗礼。

我不仅仅看不起中医,也看不起一切传统医学,他们的知识或许有一点可取之处,但是他们的理论体系全都腐朽不堪,科学精神或许有过闪光但都相当黯淡,现在只需要那简单的一推,就会崩溃至无形,因为——

人类,即将升扬

知道血液透析仪吗?

如果不知道,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是一种用半透膜来替代肾脏功能的设备,虽然没有肾小管的回收作用还有着价格高昂等等不便,但依然是失去双肾的人们的存活希望。 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Hemodialysis-en.svg#mw-jump-to-license


Bioartificial liver device(简称BAL)的示范图,和血液透析一样作为缺失器官者的临时替代,只是并非肾脏而是肝脏,但还远不如前者成熟,主要是因为肝脏复杂的代谢功能,但其未来的表现和发展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来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Bioartificial-liver-BAL-device

我超级喜欢这些东西,你猜猜中医的藏象系统如何描述它?

什么都没有

没错,什么都没有,而且中医为了应付自然科学的挑战已经手忙脚乱,根本没心思管这档子事。

但这,就会是中医的死穴。

我就再问一个问题好了,中医能治盲鳗的病吗?

不能?你连这是啥玩意儿都没听说过?

那么海鞘呢?文昌鱼呢?海胆呢?螃蟹呢?无腔动物?水母?黏丝盘虫?栉水母?海绵?这还只是动物界呢,怎么就不行了?

虽然我知道底下还会有很多人不待见进化论,但你们都低估了现代生物学已经到达了什么程度——这个庞大的生命树来自2016年一篇在Nature上发表的宏基因组学研究,注意此处还未考虑到水平基因转移,也就是转基因。(只不过是自然发生的) (ps:真核生物就是右下角的那个大分支)

来源:

不能?从来没想过?

那么说回人体,中医如何治疗一个依靠多种人造器官独立于人体外生存,并用脑机接口和外界连接的中枢神经系统啊?

“任何足够发达的科技,初看都和魔法无异。”——阿瑟·克拉克 来源:https://www.andrew-medeiros.com/neo-magazine

不理解?

编制蓑衣的人,无论手艺多么高超、经纬多么细密,其制品也只能作为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为啥?现在大家都用雨衣,不透水的塑料布随处可见

日本的手工刀具可谓千锤百炼精工细造极尽时代巧匠之心血,致命的战场利器辈出于世,可现代怎么都沦落成了工艺品?因为现在杀人用

亚伯拉罕宗教的信徒们使用太阳日计时,就是在地球上的各个时区都尚且在封斋、礼拜与各种节日里对于时间说法不一,那么把他们塞进一台0.9c的亚光速飞船分秒间日月流转,那么他们该怎么活呢?而在球形的地球上,要朝向某地礼拜——尤其是如果在同一条直径上的那个对称点上做礼拜的人,难道要大头朝下?

说我们不敬未知,或许你也忘了未知是多么庞大。

一件为了维修某样事物而诞生的工具——甚至算不上是优秀的一件工具,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即使再怎么登峰造极,如果这样事物本身都被抛弃了,这个工具去哪里?越是靠着情怀扶植,当这情怀消失的时候,海市蜃楼自然也会幻灭。

人类必然会改变,物理和心理意义上。

这就是中医和一切其它传统医学未来灭亡的最大危机这种灭亡并不是说传统医学的知识就此失传,而是人的存在形式改变和认知提升导致这种知识不再具有足够用处来提升生产力也没人再相信了;就像梵语作为死语言,并不是没有人会说梵语,而是不再有新的词汇产生,也没人将其作为母语了。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应该以医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医学,更无论什么中西医之争。反而应该像语言学研究梵语和其他印欧语的关系一样,创立专门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传统医学,动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力量,以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和生物学共同发掘传统医学的历史、各个概念和文化的来源和演变,顺便探索点曾经有效的疗法。

只是,它们估计等不及了。

宇宙和物理是极端、无情、不温和也无意义的,人类更不是独立于自然界的一道或者什么天选之子,我们也从不比一块岩石更加特别,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文化最终都会归为微尘一如它们初始的那样,这都是千真万确的。

但自欺欺人的答案除了内心的安逸什么也换不来,它只能让人沉沦在外界编织的虚假幸福感中不能自拔,浪费事实上只有一次的宝贵人生;而直面这个世界的疯狂和混乱,以及自己无比渺小的事实虽然将人们拖进了无止境的恐惧以及深深的无力感,但这也是向死而生,寻找自己的生命里真正有价值的事物的时候。

毕竟,没有意义的世界,某种意义上不就是一个可以随意拼接、创造和探索的沙盒吗?人们突破各种各样的阻碍,甚至是肉体的不便,而朝着你我心中的那个纯粹之地前进也就成为了可能。

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除非出现大规模文明崩溃的危机,只要科学和学术存在着,进步着,人类存在形式将会发生直接变化,我们将会向着无穷的星辰大海进发,而那时候,

在机械、群星和梦的森林里,


谁想用中医帮它调整一下脑机接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古代中医治疗瘟疫,用的是“一人一方”的原则,但这个“一人一方”是在宏观辨证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绝不是脱离整体的随意发挥。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中医对瘟疫的认识和治疗理念说起。古代中医怎么看瘟疫?首先,古代中医认为瘟疫并非“天降之灾”,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他们不认为瘟疫是某种单一的、固定不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科学方法论的边界、学界的态度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科学提倡证伪和假设,但对于“超自然”、“人体气功”、“通灵”、“中医”等问题,学界的态度确实存在分歧,有时表现为排斥或避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的基石:可证伪性与可重复性.............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审讯郑泌昌和何茂才时,对二人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海瑞对郑泌昌相对客气,而对何茂才则毫不留情,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涉及到海瑞个人的道德观和政治判断,也与郑何二人的罪行性质、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一、 罪行的性质与各自的角色: 郑泌昌: 郑.............
  • 回答
    这起事件听起来真让人触目惊心,也着实让人后怕。一个好好吃个凉皮,竟然吃出了“瘾”,还能被报警查出问题,这背后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实在是太恶劣了!店主应该承担的责任,那绝对是刑事和民事上的双重打击。从刑事责任上说,在食物中非法添加罂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违规操作了,而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具.............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支持乌克兰的立场通常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地缘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支持乌克兰的原因: 1. 历史与民族主义因素 乌克兰的独立历史: 乌克兰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核心议题。支.............
  • 回答
    关于蔡徐坤,网上确实存在着挺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些人挺喜欢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抱有挺大的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娘”的争议: 这是很多人攻击他的一个重要点。蔡徐坤的舞台风格、妆容、穿搭,都比较偏向于我们传.............
  • 回答
    袁隆平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他的技术让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然而,即使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在网络世界中,也并非人人都怀揣着敬意。为什么会有人对袁隆平先生产生恶意呢?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在一些网络社群里也确实能见到这种声音。说“恶意”可能有点重,但“不理解”、“批评”甚至“挖苦”的语气,对那些喜欢穿得比较“规矩”、“得体”的女生,确实存在。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这几个层面往往是相互交织的:1. 对“规范”和“传统”的挑战与反叛: .............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复杂情绪。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却依然对它抱有深深的“执念”。尤其是一些在学业上算不上顶尖、毕业后也面临着不小就业压力的同学,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一种让人略感不解的坚持。为什么他们还会对这个“劝退”劝得勤的专业怀抱希望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丰富和多元,.............
  • 回答
    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都源于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动态,户口本上写着“汉族”的人,却对维护汉族利益的立场持批评态度,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缘由。与其简单地归结为“逆向歧视思维”,不如说这是一种多元视角、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所交织出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户口本上的.............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对外国人的称呼确实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歧视,也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戏谑。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称呼?首先,我们要理解,称呼的形成往往是基于长期的接触和印象。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某种普遍的认知或联想时,可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在历.............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关于一个人是否可能对“驾驶汽车”产生成瘾,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非常有可能。但它可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种对某种物质(如酒精或毒品)上瘾,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瘾,与多种心理和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