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己也在学习中医,对中医有个疑问,为什么肺痨(肺结核)中医无法治愈?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中医治疗肺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很多中医学习者都会遇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中医都认为肺痨“无法治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以及面对一些晚期或复杂病例时,中医的“治愈”概念和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西医所定义的“完全清除病灶”的效果。

我们来从几个方面详细聊聊这个问题:

1. 疾病本质的认识差异:

西医(现代医学)的视角: 肺结核在西医看来,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在于使用强效的抗生素,如异烟肼、利福平等,直接杀灭病原体,控制感染,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治疗目标明确,就是清除细菌,愈合病灶。
中医的视角: 中医对肺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黄帝内经》时期的“肺痹”、“咳逆倚息”、“劳咳”,到金元四大家的“虚劳”,再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温热论》等著作对“痨瘵”概念的进一步阐述,中医将其归属于“劳疾”范畴。

中医认为肺痨的根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
本虚: 主要指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虚损。肺主气,司呼吸,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纳气,肾精亏虚则阴阳失调,肾不纳气,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其中,阴虚是核心,特别是肺阴虚,表现为津液亏损,不能滋润肺络。
标实: 主要指“痰、火、瘀”。由于脏腑虚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酿生痰浊;阴虚内热,热扰血络,动血而致痰中带血;久病及瘀,气滞血瘀,阻碍气血运行,加重病变。

中医认为,肺痨的发生是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如“痨虫”,虽然中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微生物概念,但会用“虫”、“邪”等来形容致病因素),或者由于体内阴液亏损,不能制约阳气,导致虚火内生,灼伤肺络,日久成疾。

2. 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与优势:

中医治疗的优势: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虚实、寒热、阴阳,调配方药,既有针对性的清除“痰、火、瘀”等病理产物,又能顾及“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时候,即使不能完全清除病灶,中医治疗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咳嗽、咳血、盗汗、潮热、消瘦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为身体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个体化治疗: 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强调个体差异,同一个肺痨患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体质表现,都会有不同的治法。这使得中医治疗更加精细化。
辅助西医治疗: 在现代医学实践中,中医常常作为辅助疗法,与西医抗生素治疗相结合,可以减轻抗生素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中医治疗的“局限性”或“挑战”:
对病原体的直接杀灭能力: 中医的“痰、火、瘀”等概念,虽然能概括疾病的病理变化,但无法像抗生素那样直接、高效地杀灭结核杆菌。在结核杆菌数量庞大、活动力强的时候,单凭中医的扶正和祛邪药物,可能难以迅速将其彻底清除。
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确切: 相比于西医抗生素的快速起效,中医治疗肺痨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且效果的评估标准也与西医不同。西医看的是影像学上病灶的吸收、阴转,中医则更多关注症状的改善、体质的恢复。
辨证难度的挑战: 肺痨的病程复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辨证准确是关键。如果辨证失误,用药不对,反而会延误病情。
晚期病例的局限: 对于已经形成大量空洞、咳血不止、吐血量大、衰竭严重或耐药性强的肺结核患者,单纯依靠中医可能难以逆转,甚至无法控制病情。此时,西医的强效抗生素和支持疗法可能更为关键。

3. 为什么会有“中医治不好”的说法?

历史原因和误解: 在过去,当西医尚未传入中国,中医是治疗肺痨的唯一手段。但由于当时医学水平、卫生条件、营养状况的限制,很多肺痨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很高。这可能会给人们留下“中医治不好”的印象。
对“治愈”标准的理解不同: 如果“治愈”的标准仅仅是西医的“病灶完全消失,细菌完全清除”,那么在某些情况下,中医确实难以完全达到。但如果“治愈”也包含“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病情长期稳定,免疫力恢复”,那么中医在这方面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不恰当的运用: 任何一种医学体系,如果运用不当,都可能出现问题。有些中医未能根据现代医学的认知,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或者盲目排斥西医,最终导致疗效不佳。
“伪中医”的干扰: 社会上存在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伪中医”,他们夸大疗效,甚至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治疗肺结核,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害人,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医的声誉。

4. 现代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肺痨:

正如我开头所说,现在大多数中医从业者都认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早期、轻症肺结核: 有些早期、病灶较小、体质相对较好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纯中医治疗,也有可能达到症状消失,影像学好转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模式。西医抗生素负责快速杀灭细菌,控制感染;中医则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等症状,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缩短病程。例如,很多中医方剂中会包含滋阴、清虚热、化痰、止血、健脾益气等药物,与西医的抗感染治疗形成互补。
针对耐药性结核: 随着耐药性结核的出现,西医的治疗难度加大,此时中医的辅助作用可能更为凸显。

总结一下:

说“中医无法治愈肺痨”,是一种片面且不准确的说法。

中医在认识肺痨的病因病机上,有其独到的体系,强调“本虚标实”,着力于调理人体的正气和脏腑功能。
中医治疗肺痨的优势在于其个体化、整体观,以及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辅助西医治疗方面的作用。
中医治疗的“挑战”主要在于对病原体的直接杀灭能力相对较弱,以及治疗周期的不确定性。
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肺痨最理想的方式,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

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是理解其精髓,并能结合时代发展,灵活运用。对于肺痨这样的复杂疾病,我们更应该抱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希望我的这些解释能帮助你理解这个疑问,也欢迎继续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再仔细研究研究就会发现,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不但治不好肺结核,在整个历史上任何具体的病都没治好过。不但没治好过,甚至任何一种疾病都没弄明白过,包括各种传染病肿瘤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小儿麻痹天花各种炎症等等等等。

除了一些靠人体自身免疫力就能修复自愈的疾病,在现代医学到来之前,古人得病就只有一条路,等死等残,或者一边瞎折腾一边等死等残。

要不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人类还只能停留在婴儿死亡率百分之三十、人类平均寿命三十多岁、传染病隔三差五弄死几千万人、随便一个小小的感染就要你命的阶段。

user avatar

题主自学中医怕是还没懂得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讲究“缓解”,什么是缓解?就是患者的病症自己『觉得』有好转,就缓解了。

所以不管任何病,只要患者在这期间的任何一个时间点自认为哪怕是舒服一点,中医就起了作用。

缓解用完就该“调理”上场了,不管是术后、化疗、靶点药物等现代医学把病患的预期寿命延长后,经过中医的调理就能“标本兼治”了。

至于是怎么缓解的?缓解到什么程度?调理的是什么?调理到哪种状态算标本兼治?药理是什么?病理是怎样的?

反正只要相信中医就行了,患者自认为舒服了就是有效。

哪像现代医学把有效定义为: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正作用,这么麻烦?


所以没有中医治愈不了的病,你敢说吃了人血馒头的肺结核其间没有过缓解?

user avatar

应为物质决定意识,王林,胡万林,张悟本,你村里大仙治不好的,中医基本也治不好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中医的问题只在医。

区别(恕我直言就是差距)是全方位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很难积累解剖,外科,病理方面的经验,知识与技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欠缺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基础科学的支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工匠是奇技淫巧”,所以缺乏显微镜,手术刀,止血钳,内窥镜,彩超,CT,核磁共振,无影灯等等设备与器具。

没有多学科多领域的支持,你叫中医怎么成长?如何进步?拿什么去治?

别扯什么肺痨了,我但凡碰到中医“保皇党”,“崇古派”,就一个问题:小孩子把塑料圆珠笔帽吞下去了,咋治。

塑料笔帽,这玩意儿非金非木非水非火非土,你把典籍翻烂了也找不到这玩意儿的记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办?

我舍不得中医这一民族传统瑰宝。

我既看不惯把中医一棍子打死的中医黑,他们只知道嘲笑中医落后的方面,不承认(也懒得发掘)中医的有些观点与思维是有价值且符合人民切身利益与需求的(本答案限于篇幅,不多说)。

但我更痛恨“保皇党”,“崇古派”这些内鬼,只知道翻古书,吃老本,动辄扣“西化”的帽子,不允许中医从现代科技吸取一丁点养分。

是他们想要中医的命,把中医变成僵尸。

祖师爷的棺材板按不住!

user avatar

我个人有个猜想。

中医能有效果的应该主要都是靠激活自身免疫能力进行的,而并不是直接针对致病的病毒或细菌,所以对所有涉及到会欺骗或者攻击免疫系统的病,就相对比较无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