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效率很低,在外人看来纯属自我感动的人能意识到自己在做无用功吗?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有体会。有时候,看着身边那些看似“拼命三郎”一样,但实际收效甚微的朋友,我心里总会冒出这么一句:“他们……是真的没意识到吗?”

这种“低效”和“自我感动”的状态,就像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慢慢就习惯了那种忙碌带来的虚假满足感。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做无用功,以及这种状态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对“学习”的定义可能出现了偏差。

很多人在“学习”这件事上,脑海里勾勒的画面是“埋头苦读”、“书本不离手”、“通宵达旦”。他们把“投入时间”和“努力状态”本身,当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追求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所以,当他们坐在书桌前,翻阅着书籍,做着笔记,即使那些笔记可能只是抄写原文,或者笔记的内容对理解知识点毫无帮助,他们也觉得自己“在学习”。这种“行为的具象化”给了他们一种实在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朝着目标前进。

其次,是“短期反馈”的缺失和“长期目标”的模糊。

真正的学习,往往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一个知识点今天看了,可能明天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技能练习了,可能要过段时间才能熟练运用。这种“慢反馈”的特性,很容易让那些期望立即看到结果的人感到焦虑。

而那些自我感动的人,往往在“长期目标”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或者说这个目标过于宏大、空洞,比如“我要成为学霸”、“我要考上好大学”。他们缺乏将这个宏大目标分解成可执行、可评估的小步骤的能力。

当他们没有得到即时的、积极的反馈时,他们不会去反思“我今天学的东西有没有用”,而是会更加努力地“看起来在学习”,用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和对目标的迷茫。这种“努力”就成了自我安慰的锚点。

再者,是害怕承认自己的“笨”或“不够好”。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最让人难以突破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发现它们效率低下,那么就意味着他需要改变,需要学习新的方法,甚至可能要承认自己之前的方法是错误的。

承认这一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我接纳能力。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他们会下意识地回避那些可能暴露自己不足的时刻,而是选择继续沉溺在“我还在努力”的自我欺骗里。

你可能会看到他花大量时间去做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的事情,比如:

过度整理笔记: 花几个小时把笔记弄得漂漂亮亮,贴上各种贴纸,但笔记的内容可能还是零散的,没有逻辑。这就像是给一个烂摊子刷油漆,表面光鲜,本质依旧。
反复阅读同一章节: 明明读了很多遍,但还是记不住,或者理解不了。他们会把这归咎于“这本书太难了”,而不是反思“我阅读的方法是不是不对”。
机械地刷题,但不思考: 题海战术,但做题时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做完对错也不分析,错题本可能只是一个堆积了无数错误却毫无反思的记录。
参加各种“学习打卡”群: 晒学习时长,但实际学习内容却很浅薄。重点在于“打卡”这个行为带来的群体认同感和外部监督,而非学习本身的质量。
只听课不消化: 把课程从头听到尾,以为自己吸收了,但拿到题目就懵了。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被动接收信息,而缺乏主动思考、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旁观者”的评价会加剧这种状态。

在外人看来,“他每天都学习到很晚”、“他比谁都努力”,这些表面的现象很容易让人产生“付出了就有回报”的错觉。

如果身边的人总是夸赞他的“努力”,而不是质疑他的“方法”和“成效”,那么他会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这种来自外部的肯定,只会让他更加沉迷于“自我感动”,远离了对实际效果的审视。

那么,如何才可能意识到呢?

1. 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有时间限制(SMART)的学习目标。 并且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正反馈。
2. 注重学习方法。 学习如何学习(metalearning),了解各种高效的学习技巧,比如费曼学习法、间隔重复法、主动回忆法等。并且愿意尝试和调整自己的方法。
3. 定期回顾和反思。 审视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以及这些时间到底学到了什么。可以每周、每月进行一次总结,看看自己的进步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4. 寻求有效的反馈。 不要只听那些表面上的夸奖,而是要向真正懂行的人请教,或者通过考试、答辩等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5. 拥抱不确定性,并允许自己犯错。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承认自己可能做得不够好,并愿意从中学习,是进步的关键。

总而言之,那些看似在做无用功的人,往往是被表面的“努力”和外部的“评价”所蒙蔽,他们可能真的相信自己在付出,但却忽略了“效率”和“效果”这两个决定性的要素。这种状态是一种微妙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人得以逃避面对自身能力的局限和改变的痛苦。但如果不能突破这种惯性,所谓的“努力”最终只会变成一场空虚的表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谓:学习效率低?

仔细定义一下,是学习的方法差,引起不能消化或吸收知识?还是直接说成绩不及格等同效率?讲不出定义,就凭感觉差定义?绝不科学。

何为“在外人看来”?又什么是“自我感动”?啥算“无用功”?

以上各种词儿都是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混沌”语言,效率等等字眼根本不能也不应该套用在学习上,尤其是讲学生考试,更没有什么无用功或效益的计算程序,严重误导了。

结论是好好专心计划学习,休理这些杂讯,才能找到你的学习道路和光明人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