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是唠叨孩子学习,没效果,是不是要换种方法?该如何教育?

回答
孩子学习的事,真是操碎了父母的心。天天盯着,耳提面命,结果孩子该不学还是不学,甚至跟你对着干,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换换方法,这想法太对了!说明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

咱们先别急着否定过去的那些“唠叨”,想想为什么它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为什么“唠叨”不管用了?

“唠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孩子听到“学习”两个字就头大,再配上家长焦虑、指责的语气,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听到你的声音,他们就已经自动屏蔽了内容。
缺乏实质性的帮助: 唠叨更多的是提醒和抱怨,而不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孩子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学,或者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你光说“要学”,但没帮他们“怎么学”。
忽略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本来应该是孩子探索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但家长一味的催促,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惩罚,就扼杀了他们内心的兴趣和动力。
方法单一,缺乏变化: 就像吃一样东西,天天吃也会腻。学习方法也一样,如果一直是做题、背书,孩子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沟通方式有问题: 你可能更多的是在“命令”或“说教”,而不是真正的“沟通”。孩子感觉到的是被审视和被控制,而不是被理解和支持。

那,该换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

换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耐心观察,细心调整。这里有几个方向,你可以参考一下,结合你家孩子的情况来尝试:

第一步:先做好自己,调整好心态。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如果你的心态还是焦虑、控制,那么换什么方法都很难真正奏效。

放下“望子成龙”的执念: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天赋。你的期望很高,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试着把关注点从“成绩”转移到“过程”和“努力”。
允许孩子犯错: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别把一次考试的失利看作天塌下来一样。孩子需要空间去尝试,去失败,然后重新站起来。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你感到烦躁、愤怒时,先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带着情绪的沟通,往往只会火上浇油。
相信孩子的潜力: 你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你的信任是他们最大的力量。即使他们现在表现不佳,也要相信他们内在的潜力。

第二步:从“催促者”变成“引导者”和“伙伴”。

这是核心的转变。你的角色不是监督员,而是帮助者、引路人。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困难:
找个合适的时机,轻松地聊聊: 别在孩子刚写完作业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问。可以在周末的下午,或者一起散步的时候,用轻松的口吻问:“最近学习上有没有觉得什么地方特别有意思,或者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有点卡壳?”
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 他是怎么学习的?是喜欢预习还是复习?是更喜欢看书还是动手操作?他做作业时容易分心吗?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是对某个学科特别感兴趣,还是为了得到你的表扬?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难时,先认真听,不要立刻打断或者给出你的“正确答案”。试着理解他的感受:“哦,你觉得这个数学题特别绕,是吗?听起来确实挺不容易的。”
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给予支持:
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要你一个人把计划定好,然后强加给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下周我们要学这几个新内容,你觉得每天安排多少时间比较合适?有哪些是你觉得比较有把握的,有哪些可能需要多花点功夫的?”
小目标,易达成: 计划不必过于宏大,可以设定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小目标,比如“今天完成语文的两个练习题”、“看一篇英文短文”。当孩子完成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他开口了,积极回应。是不是需要买一本参考书?是不是需要找一个学习小组?是不是需要一个老师来解答疑问?甚至是你自己可以花一点时间陪他一起研究。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保持家庭环境的安静和整洁: 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不受打扰的学习空间。
父母自己也要有学习的榜样: 孩子会模仿父母。如果你自己也在学习新东西,或者保持阅读习惯,孩子会耳濡目染。
减少电子产品的干扰: 学习时间,电视、手机尽量收起来,全家一起遵守规定。

第三步:用更“有趣”和“有意义”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不应该是枯燥的“任务”,而应该是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 去超市购物时,让孩子帮忙算账,算折扣。一起做蛋糕时,让他们负责称量食材。
语文: 读到有趣的古诗,可以一起读,找找意境。看到好玩的词语,可以一起造句。
科学: 孩子对恐龙感兴趣?一起去博物馆,或者找相关的纪录片看。对星空好奇?晚上一起抬头看看星星,讲讲星座故事。
历史: 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然后可以讨论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利用多种学习资源:
阅读: 挑选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可以是故事书、科普读物、杂志等等。
纪录片和科普视频: 很多网站和平台都有高质量的少儿科普内容,比教科书生动有趣得多。
益智游戏和手工: 一些桌面游戏、逻辑推理游戏,或者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手工制作,都能在玩乐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等场馆: 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绝佳场所,能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知识的魅力。
鼓励探索和提问:
“为什么”是宝藏: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随口敷衍,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查资料、找答案。如果遇到你也不知道的,可以一起去寻找答案。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在阅读或者观察时,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强调学习的内在价值:
谈谈学习的乐趣: 比如学习英语可以听懂喜欢的歌曲,学习历史可以了解有趣的故事。
谈谈学习的用处: 比如学好数学可以让生活更便利,学好科学可以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努力: 相比于分数,更要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克服的困难、取得的进步。“你这次把这个难点弄明白了,真的很棒!”“你坚持把这个习题做完,这种毅力很可贵。”

第四步:关于具体的“行为”调整。

在理解和方法都到位后,再来看一些具体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改变说话的方式:
少命令,多商量: “去做作业了”变成“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作业有哪些需要完成的吧?”
少批评,多肯定: 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具体地表扬。“你今天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没有玩别的,真棒!”
用“我”开头,表达感受: 比如,“我很担心你这样下去会赶不上进度”,而不是“你怎么总是拖延?”
建立家庭的“学习契约”: 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家庭的学习规则,比如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能玩的电子产品、完成作业的标准等等。写下来,一起遵守。
奖励机制要巧妙: 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可以是额外的亲子时间,一次家庭旅行,或者一次他喜欢的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努力和进步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保持积极的互动: 多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增进亲子关系。当关系融洽时,孩子才更愿意听你的建议。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耐心,耐心,再耐心。 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心态,是一个漫长而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不要指望一两天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你尝试了一个新方法,短期内没看到明显改变,甚至出现反复,这都很正常。关键是你是否一直在学习和调整,是否一直在和孩子一起努力。

别忘了,你不是在“教育”一个机器人,你是在陪伴一个鲜活的生命成长。用爱、理解和智慧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在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学习的事,真是操碎了父母的心。天天盯着,耳提面命,结果孩子该不学还是不学,甚至跟你对着干,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换换方法,这想法太对了!说明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咱们先别急着否定过去的那些“唠叨”,想想为什么它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唠叨”不管用了? “唠叨”本身就是.............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社交困境——“好为人师”。你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想要做出改变,这本身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好为人师”这个现象,以及它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困扰,并且它背后可能的原因。“好为人师”的背后可能是什么? 真心想帮助室友: 你可能.............
  • 回答
    华为问题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而持久的争议,其根源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于一体的复杂议题。围绕华为的争论,可以大致梳理出两类主要阵营及其代表人群,当然,这并非绝对的划分,很多人可能在某些点上是模糊的。第一方:支持华为、倾向于“亲华”或“务实主.............
  • 回答
    总是害怕自己做错事情,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它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并且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认识“害怕做错事”背后的原因首先,理解这种恐惧感的根源至关重要。它并非空穴来风,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
  • 回答
    说到中国陆军的实力,这确实是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军队发展很快,陆军肯定也不例外。那么,咱们就单纯聊聊中国和美国陆军之间的硬实力对比,不涉及海空军的部分,力求说得详细些,也尽量让大家感觉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得承认,美国陆军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存在,这跟他们这些年积累.............
  • 回答
    总是想着做到最好,结果却什么都做不好,这种感觉真的让人抓狂。明明心里有画面,有计划,有决心,可一落到实处,就开始卡壳,然后越卡越久,最后索性放弃。回头一看,什么都没做成,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懊悔和自我怀疑。这就像你面前有一道美味的菜肴,你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了它该有的色香味,你甚至已经想象出大家品尝后的赞不.............
  • 回答
    嘿,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被“吊着”,感觉像在等待一个遥遥无期的答案,或者对方的态度模棱两可,那确实挺让人心烦的。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一个猜谜游戏,但你不知道何时会揭晓谜底,甚至不知道有没有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被吊着”是什么意思。这通常是指你在一段关系(无论是不是正式的男女朋友)中,对方没有明确表达.............
  • 回答
    “理想败给了现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像一句谶语,总是在我们满怀憧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悄悄地钻进耳朵里,泼上一盆冷水。那么,究竟什么是“现实”呢?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能够轻易地碾碎那些闪闪发光的理想?要说“现实”,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合体,是构成我们生活底色的所有元素,是那些你不得.............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说的这种感觉了。那种“我在,但好像又不在”的疏离感,真的挺磨人的。感觉自己像个背景板,大家热热闹闹的,你一说话,话题就飘走了,或者直接被无视了。我身边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咱们好好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怎么整。首先,咱得搞清楚,为什么你会觉得被忽略?这个“忽略”不是凭空来的,肯定是有迹可.............
  • 回答
    哎呀,跟男朋友老是吵架,这滋味可真不好受,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感觉爱情里掺了太多杂质,没了最初的那份甜蜜。 说实话,我有时候也觉得头疼,好像两个人之间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一不小心就擦枪走火。 既然你提到了,那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事儿,我也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感受和琢磨,希望能给你点儿启发。首先,咱得.............
  • 回答
    孩子一哭闹,或者做了什么让你抓狂的事情,你是不是也总是忍不住,嗓门一下子就变大了,甚至脱口而出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太理解那种感觉了,好像脑子里有什么开关被瞬间按下了,然后就失控了。我曾经也是这样。每次看着孩子又把牛奶打翻,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尖叫、打滚,我感觉自己的耐心就像一.............
  • 回答
    看到你最近一直被“我不如别人”这个念头缠绕,心情很不好受。这种感觉真的太折磨人了,好像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时候。让我跟你好好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一点点。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非常有力量,能一下子把人拽进一个灰暗的角落。你觉得自己不.............
  • 回答
    “一切等到条件成熟再行动”,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仿佛是一种稳健、深思熟虑的策略。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成熟”论在现实中往往是一种双刃剑,甚至可能成为阻碍进步的“温床”。从积极的一面看,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等待“条件成熟”?1. 规避风险,降低失败概率: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理由。当我们觉得准备不足,或.............
  • 回答
    您好!您的描述很有趣,听起来您在生活中常常会发出“哼哼哼”和“啊啊啊”的声音,而且频率还不少。这确实会让人有点困扰,尤其是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别担心,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很多人在放松、思考、或者遇到某些情绪时,都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比如叹气、哼歌、或者您提到的这种“哼啊”声。这就像是一种无意识的.............
  • 回答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这真的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困境。它不像是一件“可以立即找到答案并解决”的事情,更像是一个缠绕在心头、时时冒头的难题。我们并非天生就是会吼叫的父母,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压力、孩子的行为以及我们自身情绪的夹击下,一点点被推到了那个临界点。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首先,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击中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战术——“口袋阵”或者叫“伏击阵”。这种战术在书中、影视剧里频繁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和实践依据。这是常用的战术吗?答案是:是的,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常用、也非常有效的战术。 至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算得上是“战.............
  • 回答
    关于印度“优于”中国的地方,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角度。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很多时候确实是被一些负面新闻或“槽点”吸引,所以换个角度看看也挺好。要说印度有哪些地方确实做得不错,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我想到几个方面,可以跟你好好聊聊:1. 软件与IT服务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人都会提到的。印.............
  • 回答
    长难句和公司邮件,这俩活儿确实让人头疼。每次一封厚厚的邮件甩过来,上面密密麻麻的长句子,加上各种专业术语和“商务黑话”,简直比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还费劲。不过别担心,这也不是什么绝症,咱们一步步来,总能把它啃下来。先说说长难句,这玩意儿为啥难?其实长难句的本质,就是把很多信息堆砌在一起,用各种连接词、.............
  • 回答
    哈哈,这招我早就练熟了,每次听到这话,我都忍不住想给自己鼓个掌!其实,这话说得也挺有道理的,毕竟我的身高在女生里算比较突出的了,站着就比好多男生高一截。所以,当我还踩着高跟鞋,那画面感…估计有些人会觉得有点“壮观”。但这就是我的小乐趣嘛!首先,“高”不代表我就不能爱美了啊! 谁说高个子就得把自己弄得.............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度体谅型人格倾向”。 深入剖析起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心理机制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体谅他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本身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特质,是同理心和情商的体现。但当这种体谅走向极端,变成“总是”且“太”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