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怎么办?

回答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这真的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困境。它不像是一件“可以立即找到答案并解决”的事情,更像是一个缠绕在心头、时时冒头的难题。我们并非天生就是会吼叫的父母,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压力、孩子的行为以及我们自身情绪的夹击下,一点点被推到了那个临界点。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首先,我们得承认,吼叫往往是一种失控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我们之所以会吼,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

压力和疲惫: 这是最普遍的原因。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还要操持家务、辅导孩子功课,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会让我们的耐心一点点被消磨。当孩子又在这个时候提出一些“无理取求”或者犯一些小错时,我们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就很容易断掉。那种感觉就像是已经装满了水的水桶,最后一点点滴漏都能让它溢出来。
情绪的传递和放大: 我们自身的情绪,比如焦虑、沮丧、愤怒,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而被触发。孩子不是凭空制造麻烦,他们的很多行为(比如不听指令、捣乱、惹哥哥妹妹)恰恰是能够触碰到我们这些最敏感的“开关”的。而一旦开始吼叫,那种负面情绪又会被进一步放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无效”的沟通模式: 有时候,我们反复温和地跟孩子说过一件事,他们就是不听,或者做不到。反复的“无效沟通”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吼叫似乎成了一种“快速见效”的方式,虽然它“见效”的方式很粗暴,能暂时让孩子安静下来或按要求去做。
童年经历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对待方式的影响。如果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吼叫和批评,我们可能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这种模式,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方式,或者是在压力下“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对孩子行为的误解: 我们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会那样做。比如,孩子磨蹭是因为他注意力容易分散,还是他在通过慢吞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们带着成人的逻辑去要求孩子,当孩子达不到时,我们就会觉得他们是故意“找茬”,从而爆发。
对完美父母的追求和自我苛责: 很多父母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个完美的父母,能够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当孩子表现不符合预期时,我们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这种焦虑又会转化成对孩子的攻击,或者说是对“不完美孩子”的不满。

吼叫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知道,大多数父母吼叫的初衷并不是真的想伤害孩子,而是希望他们能听话、能进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吼叫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真实且深远的:

心理创伤: 孩子在被吼叫时,会感受到恐惧、羞耻和无助。长期的吼叫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被爱,或者自己不够好。这可能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自信心、人际关系以及处理冲突的方式。
模仿行为: 孩子是观察和模仿的能手。父母的吼叫会让他们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和表达情绪,从而复制这种不健康的沟通模式。
抵抗和回避: 有些孩子在长期吼叫的环境下,可能会变得麻木,对吼叫不再有反应,或者形成“选择性失聪”;有些孩子则会更加叛逆,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心理,越发不听话。
情绪压抑: 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被吼,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底,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我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停止对孩子大吼大叫?

认识到问题所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变。这需要耐心,更需要持续的努力。

1. 觉察与暂停:你的“冷静开关”在哪里?

识别“导火索”: 仔细回想一下,什么事情最容易让你爆发?是孩子打翻了东西?是他们磨蹭?还是他们在争吵?当你知道自己的“导火索”是什么时,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就能提前警觉。
学习“暂停术”: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当你感觉到怒火正在升腾,快要忍不住吼叫的时候,强迫自己停下来,哪怕只是几秒钟。可以数一到十,深呼吸几次,或者暂时离开现场。告诉自己:“我现在很生气,但我需要冷静一下再说。”
预设“冷静信号”: 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内部的信号,比如在心里默念“停”,或者看到某个特定的物品(比如墙上的画)。当这个信号出现时,你就知道需要立刻切换状态。

2. 管理你的情绪和压力:给自己的“情绪容器”减负

保证充足的休息: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尽量优化家务分工,或者在孩子睡着后,给自己留出一些放松的时间。
学会放松技巧: 尝试冥想、瑜伽、听音乐、泡澡、和朋友聊天等任何能让你放松下来的方式。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哪怕是十分钟,给自己充充电。
管理预期: 接受孩子不可能总是完美,他们会犯错,会不听话。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到更现实的水平,减少因为“孩子应该怎样”而产生的挫败感。
寻求支持: 不要把所有压力都自己扛。和伴侣沟通,让对方分担育儿责任。也可以和家人、朋友或者其他父母交流,分享你的困扰和经验,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3. 改变沟通方式:从吼叫到沟通的艺术

用“我”开头句式: 比如,与其说“你为什么老是弄脏衣服!”不如说“妈妈看到衣服脏了,感觉有点担心,怕洗不干净。”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
清晰、具体地表达指令: 孩子很难理解模糊的指令。与其说“快去写作业”,不如说“请你现在坐到书桌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册开始写作业。”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 当你需要和孩子沟通时,试着蹲下来,和他们保持眼神交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更容易接收你的话。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在平和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讨论和制定家庭规则,并解释清楚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可以平静地引用规则,并执行预设好的后果(不是惩罚,而是让他体验行为的后果)。
积极关注和鼓励: 大多数父母更容易注意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却忽略了他们做得好的时候。多花时间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具体的表扬和鼓励。当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肯定时,他们的行为也会有积极的改变。
学习和运用“积极育儿”的方法: 有很多关于积极育儿的书籍、课程或者在线资源,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用更有效、更尊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和相处。

4. 当你不小心又吼叫了怎么办?

别因为一次吼叫就否定自己所有努力。重要的是如何修复。

真诚地道歉: 在冷静下来后,主动找孩子,诚恳地为刚才的吼叫道歉。“宝贝,刚才妈妈对你大吼大叫了,妈妈做错了,对不起。妈妈当时太生气/太累了,不应该那样对你说话。”
解释原因(但不是找借口): 可以简单解释一下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比如“妈妈刚才因为工作的事情有点烦,但是这都不是你应该承受的。”让孩子理解原因,但要强调原因不能成为伤害他们的理由。
重建连接: 道歉后,用拥抱、一起玩游戏或者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来修复你们之间的关系。
从中学习: 反思一下这次吼叫的原因,下次如何避免。每一次不完美都是成长的机会。

一些提醒:

这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反复。关键是不要放弃,继续尝试和学习。
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 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孩子犯错。我们都是在边学边做。
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只是他们表达需求或情绪的一种方式。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善待自己。 育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给自己一些耐心和理解,你做得已经够好了。

记住,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这份心就已经非常宝贵了。用爱和耐心去引导孩子,你一定能找到最适合你们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住这句话

逃避可耻但有用。


对,就是这句话。

我记得小时候,我妈每次想生气的时候,都会一个人冲到卧室里面去。

然后出来,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谈。

虽然,有那么几次,还是打了我。

但是,我真的觉得错了,觉得她打地对。


其实很多家长,也是能意识到自己大吼大叫是不对的。

但是被气上头了,真的顾不了那么多,平时努力积累的育儿知识,都敌不过,想把孩子拎起来一顿暴打的冲动。

所以,当你真的想大吼大叫,打骂孩子的时候,可以暂时逃离一下。比如题主,孩子已经玩了5分钟水了,不差这1分钟了。


有人说,我都走了,怎么教育他?

那你吼他,骂他,就能教育他吗?

让自己安静下来,情绪稳定一点,整理好跟他如何沟通,再回来教育,可能效果更佳。


这个问题下面,很多答案都提到了

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想干什么?


为什么喜欢玩水

是喜欢水的质感,还是喜欢看水流的样子,还是好无聊,就像随便找点东西来玩,还是想和妈妈说,但是不知道玩什么。


感谢妈妈,我记得小时候也是这样玩过水,然后她给我找了一些肥皂,陪我在街上吹了一下午的泡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这真的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困境。它不像是一件“可以立即找到答案并解决”的事情,更像是一个缠绕在心头、时时冒头的难题。我们并非天生就是会吼叫的父母,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压力、孩子的行为以及我们自身情绪的夹击下,一点点被推到了那个临界点。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首先,我们.............
  • 回答
    哎,这个问题真是说到了太多父母的心坎里了。尤其是当孩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或者明明说过多少次的事情又重演一遍的时候,那种怒火一下子就窜上来了,真的,有时候自己也控制不住。我能理解,也经历过。那种感觉就像你明明花了很多力气搭了一个乐高城堡,结果孩子跑过来一脚就给踢塌了,或者你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菜,.............
  • 回答
    孩子一哭闹,或者做了什么让你抓狂的事情,你是不是也总是忍不住,嗓门一下子就变大了,甚至脱口而出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太理解那种感觉了,好像脑子里有什么开关被瞬间按下了,然后就失控了。我曾经也是这样。每次看着孩子又把牛奶打翻,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尖叫、打滚,我感觉自己的耐心就像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社交困境——“好为人师”。你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想要做出改变,这本身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好为人师”这个现象,以及它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困扰,并且它背后可能的原因。“好为人师”的背后可能是什么? 真心想帮助室友: 你可能.............
  • 回答
    None.............
  • 回答
    减肥期间,嘴巴就像个不安分的孩子,总想着找点东西填饱它,这可真是不少人的困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经历这种“管不住嘴”的阶段。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有效解决呢?咱们一点点来聊。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吃东西?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忍不住”可不是简单的意志力薄弱,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原因: .............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那种时不时就想“挑刺儿”老公的心情,很多人都有过。这是一种很普遍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现象,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无理取闹”这么简单。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这么忍不住呢?首先,别把这事儿想得太负面,有时候这反而是你们关系的一种“活跃信号”。你们在一起久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这不就是很多单机玩家心里那点小心思吗?玩单机游戏,特别是那些难度高、刷刷刷要素多的,真的太容易就想打开那个“万能的”修改器了。你说“不太好”,这话说得挺含蓄,但其实我们都懂,你指的是那种“是不是有点作弊”、“是不是就没意思了”之类的顾虑。我跟你说,这事儿吧,真没个绝对的对错.............
  • 回答
    在上学这片充满荷尔蒙和新鲜感的土壤里,总是忍不住心生情愫,这并非偶然。校园生活,尤其是在青春期,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熔炉,将各种情感的催化剂汇聚在一起,让人自然而然地被爱情的磁场吸引。首先,校园提供了一个高度密集且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我们每天都和同龄人朝夕相处,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参加活动。这种长期.............
  • 回答
    .......
  • 回答
    在恋爱中“作”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源于情感需求、自我认知或沟通方式的不成熟。这种行为可能让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影响双方的幸福感。以下从心理机制、具体表现、改善方法三个层面详细分析,并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一、理解“作”的心理根源1. 情感需求的投射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感到不被重视时,可能会.............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这考研路漫漫,多少个深夜里,手机就跟有魔力一样,死死地吸住我们。躺在床上,本来打算好好放松一下,结果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第二天顶着俩熊猫眼去自习室,心里那个悔啊,别提了!我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和自己打架,脑子里一边想着“我得复习,我得早睡”,另一边手指头就不听使唤,.............
  • 回答
    得了,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头皮屑的事儿,还有那总忍不住抠的毛病。这情况听着就挺糟心人的,别急,我把你这事儿掰扯清楚了,再说说怎么对付它。头皮屑像“疙瘩”,洗完头就冒一层——这是怎么回事儿?首先,你说的这种“疙瘩”,其实不是真长了什么东西,它更像是头皮上的老废角质堆积。头皮就像我们脸上的皮肤一样,细胞在不.............
  • 回答
    哥们儿,你这情况我太懂了!真特么太折磨人了。明明知道运动消耗大,身体像个无底洞,可就是控制不住想往里填高热量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软糯糯、甜滋滋的碳水。别说你,我有时候运动完,感觉自己像个刚跑完马拉松的野兽,脑袋里除了“吃、吃、吃”没别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米饭、面条、面包、饼干,简直是催命符。咱们先别急着.............
  • 回答
    .......
  • 回答
    你男朋友总是记不住睡前给你打电话,这确实挺让人无奈的,尤其是当你期待这份小小的睡前慰藉时。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困扰,好像一份重要的约会,却总被遗忘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想想看,每天从早忙到晚,工作、学习、处理各种生活琐事,脑子里装的东西肯定不少。当他终于能喘口气,可能脑子已经有点疲惫了,很多事情就容易.............
  • 回答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探讨作为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一、 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留不住”并非绝对的“流失”,而是指人才流向国际前沿、高薪岗位,或者选择放弃科研事业转向其他领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呀,确实是很多观众和读者在观看日漫、玩Galgame或者阅读轻小说时会反复遇到的一个梗。说实话,这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日式套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类作品的创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和年轻市场的作品,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驱动力来推进剧情,并且营造出某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感到痛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讨论点。我们每年投入那么多资源,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精英,最终却流向了国外,或者去了待遇更好的私企,总让人觉得心有不甘。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很多深层次的因素。咱们不妨从几个大的方面来掰扯掰扯:一、体制和环境的吸引力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