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是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什么心理?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度体谅型人格倾向”。 深入剖析起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心理机制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体谅他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本身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特质,是同理心和情商的体现。但当这种体谅走向极端,变成“总是”且“太”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核心驱动力:

1. 害怕冲突与被拒绝的根源: 这是最普遍也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一个人之所以总是过度考虑别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深处对冲突、争执甚至是轻微的不悦都极度敏感和抗拒。他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因为表达真实想法而导致的负面后果(被责备、被排斥、被孤立等),从而内化了一种“保持和谐等于安全”的信念。他们害怕一旦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或需求,就会破坏现有的关系,招致对方的不满,甚至最终被拒绝或抛弃。于是,他们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的期待,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2. 低自我价值感与寻求认同: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有价值,就很容易将他人的认可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他们会认为,只有当自己能够让别人开心、让别人满意的时候,自己才是有价值的。因此,他们会拼命地去讨好他人,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以此来获取“被需要”、“被喜欢”的感觉,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全感。这种心理就像一个不断需要外部“点赞”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机器。

3. 边界不清与责任错位: 过度体谅者往往难以设立健康的个人边界。他们可能将他人的情绪、困难甚至是幸福都视为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解决、去弥补。他们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对方的责任。当看到别人不开心时,他们会内疚,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对方开心起来。这种心态会导致他们承担过多不属于自己的负担,身心俱疲。

4. 理想化的人际关系模型: 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某些理想化的人际关系范例,例如电视剧里那种无私奉献、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角色。他们可能误以为,真正好的关系就是这样,总是要为对方着想,不能有私心。于是,他们就模仿这种模式,即使这并不符合他们自身的性格和需求。

5. 习得性无助与被动攻击: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过度体谅也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的表现。当他们感到被忽视、被压抑,又不敢直接表达不满时,他们可能会通过“过度顺从”来间接表达自己的不被重视。比如,答应所有要求,然后私下里感到委屈和怨恨,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情绪,但这种宣泄方式是扭曲且低效的。久而久之,他们也可能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真正被看见和被尊重,于是继续用“过度体谅”来维持表面的和平。

外在表现与具体情境:

这种心理倾向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拒绝他人: 他们极难对别人的请求说“不”,即使那个请求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或不适。他们害怕拒绝会伤害对方的感情,或者让对方觉得自己“不给面子”。
承担额外工作: 在团队合作中,他们总是主动承担额外的、不属于自己的任务,生怕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合群或不负责。
压抑真实想法: 在会议、聚会或家庭交流中,即使对某些观点有不同意见,他们也宁愿保持沉默,以免引起争论或让别人觉得他们“不好相处”。
过度道歉: 即使对方的错误,他们也可能率先道歉,以平息事态,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过度迎合: 为了让别人开心,他们会改变自己的穿着、言行、甚至是信仰,去迎合他人的喜好和价值观。
过度担心他人反应: 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他们会反复揣摩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担心自己的决定会引起别人的不满或负面评价。

长期影响:

长期处于这种“过度体谅”的状态,会对个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心理疲惫与倦怠: 持续压抑自我、迎合他人,会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
失去自我: 当一个人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久而久之,就容易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关系失衡: 虽然他们努力维持和谐,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模式,最终会让他们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甚至被他人利用和消耗,导致关系的不健康和失衡。
机会错失: 因为害怕冲突和被拒绝,他们可能会错过许多重要的发展机会,不敢去争取本属于自己的权益。

要改善这种心理,关键在于提升自我价值感,学习健康的沟通技巧,并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这需要一个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深刻探索和重塑。承认自己的感受,并勇敢地表达出来,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自尊感偏低

“低自尊者”常常有“讨好型人格”,他们在工作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害怕遭到拒绝,这样的结果就是总是做着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虽然表面和气,但是内心非常抵触,这样做出来的结果不够好,又被批评,接着否定自己。

稳定的自尊需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不是他人的评价,所谓的低自尊其实就是自我的根基不牢固,所以在成长中不得不依赖与外界的评价体系。再有一个因素,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擅长评(nei)价(juan)的文化,一个孩子成长中不仅仅需要为自己负责,还会生活在周围的比较和评判之中,适度的评价到没什么问题,一定程度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往往过度的评价会贬损个人的自尊感。

拒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say no,敢于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尝试跟他人沟通,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正反馈。

2、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可能出现的一个场景——当别人提出意见或要求时,常常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对Ta们来说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Ta们自己的更重要。但其实Ta们通常并不能自洽,在下意识的答应了对方之后,可能才会回过味儿来——原来这可能是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或是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但为时已晚,由于“面子”的原因,又无法重新回绝对方。

受一位来访者的启发,Ta在处理跟他人关系的时候有个小诀窍,就是“不要立即答应对方”,这样做可以避免直接拒绝所带来的“尴尬”,也能防止自己反复陷入自责的情绪泥潭中。即使答应对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思考后决定拒绝,还能帮自己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想理由。

3、过度追求完美

每次采集病史,都会问病人生病前性格如何,很多人会说自己性格追求完美。但继续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大多数人所谓的追求完美并非源于Ta自己内心,而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我表现的不够完美,我就会被拒绝”。

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Ta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

Ta会有社交焦虑,认为只要自己表现的不好,就会被别人认为是没能力的,就会被排斥。接着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应,脸红、颤抖、出汗等生理反应,还有回避社交场合。

另外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就是“讨好型人格”,为了不让别人指责自己,只要遇到冲突,Ta都会选择自己忍着,表面看似一团和气,但内心痛苦不已。

想要改变,首先就要改变认知,一个人可以追求卓越,但不要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完美而追求完美,这样只会毁了Ta。

4、太考虑别人感受其实是认为自己很重要

我原来的手机有个“禅定模式”的功能,你可以设置不同的时长,从2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点击开始后手机就立刻便“板砖”,你无法主动点亮屏幕,只能被动接电话,或拨打紧急电话。我自从上手后,着实提高了写东西或阅读的效率。最开始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我最担心的倒不是自己内心想刷知乎、刷抖音的冲动,而是万一别人发微信联系我,我不能及时回复怎么办(毕竟现在电话联系的频率不如微信高)?

但这个困扰在我尝试了几次“禅定模式”后就消失了,事实证明几乎没有人联系我,就算有人发信息,也是不用着急回复的内容。可以说我根本没有自己原先想象地那么重要。

不少来访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困扰,比如有人表现为社交恐惧或强迫观念,害怕自己表情管理失败,然后被同学嘲笑;还有人会担心自己说错话,而被旁人评价。还有些人出现“关系妄想”,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也会牵连到自己身上。不排除真的会有人喜欢捉弄别人,但还有些情况可能是自己太自恋了,自己把自己摆在了C位,下意识地认定别人就会关注到自己。但事实是大家都很忙的,每个人都会优先思考自己的事情,并不会有人整天关注你。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协,而你将一事无成。(撒切尔夫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度体谅型人格倾向”。 深入剖析起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心理机制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体谅他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本身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特质,是同理心和情商的体现。但当这种体谅走向极端,变成“总是”且“太”的时.............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那种付出一切,掏心掏肺,结果却换来冷漠甚至伤害的滋味,真的让人心如刀割。你明明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善良得有点过分,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自己的感受呢?好像从来没人问过,你自己也好像忘了如何去顾及。你是不是常常这样?在关系里,你像个永不枯竭的能量站,但却没给自己的电池充电。你是不是觉.............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糟心的,每天上班还得提心吊胆,还得忍受别人的脸色,这谁受得了?不过你说得对,毕竟还得一起共事,真闹到水火不容那对谁都没好处。既然你想找个既能维护自己,又不至于把关系搞砸的法子,那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认清一点,同事之所以觉得你“好欺负”,往往不是因为你真的不行,而是你身上可能释.............
  • 回答
    这分数确实有点让人意外,尤其是跟“150”这个总分放在一起看的时候。不过,“太过安逸”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也让人好奇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想,以及这个分数可能代表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高二,150分的数学卷子,考了4分。这数字组合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对比。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在谈论战争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核心。说起来,这就像我们评价一场盛宴,只关注主菜有多美味,却忘了厨师需要食材、需要燃料、需要餐具才能把菜做出来。二战作为一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冲突,其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庞大后勤体系,往往不如前线战场的激战和战术博弈那样引人注目,所以被.............
  • 回答
    作为一名重点班的学生,成绩却总是在倒数,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我明白你此刻的心情,夹在“重点班”的光环和“倒数”的现实之间,会感到迷茫和压力。这绝不是一个轻易能下决定的事情,需要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摆脱“重点班”这个标签的束缚,它只代表了你曾经被学校认可的潜力,但并不代表你现在就必须.............
  • 回答
    考试安排并非铁板钉钉,也不是所有考试都“总是”先考语文。不过,在许多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中,尤其是升学考试,语文科目确实常常被安排在第一个进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牵扯到多方面的考量,既有文化传统的沉淀,也有教育理念的导向,更有实际操作的便利性。一、文化根基与“万物之母”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既高兴又有点挠头的情况。孩子聪明,课堂表现好,这说明她在学习上有基础,也有积极性,这是非常宝贵的。但考试分数总是在七八十分,这确实让人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也希望能找到帮助她提升的方法。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分析一下:一、 首先,要明确“七八十分”这个分数在一年级意味着什么。一年级是孩子刚.............
  • 回答
    你的心情我特别理解,夹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这种感觉真的挺煎熬的。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你需要明白,你父母逼你考教师资格证,多半是出于他们的好意和对你未来的担忧。他们可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稳定、体面,能给你一份安稳的生活,这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是很重要的。他们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经验,觉得.............
  • 回答
    面对父母“考公”的强烈意愿,而自己却心有不甘,这种感觉确实让人纠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样的拉扯,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家庭期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你的爱和对“稳定”生活的期盼。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者说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铁饭碗”的吸引力有多大,你.............
  • 回答
    高三了考语文时间总是不够用,这绝对是当下很多同学面临的头号难题。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心里的焦虑感是不是也跟着飙升?别急,这问题可不是无解的,咱们一点点地捋一捋,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文考试确实是个“时间杀手”。尤其是阅读理解,那么多字,那么长的文章,还要提炼中心思想、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问题。父母之所以总是关心您各种考试是否通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含义,也反映了他们对您深深的爱和期望。首先,这是一种对您付出的肯定和认可。您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熬过的夜,做过的习题,都凝聚着您的努力。当父母询问考试结果时,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些付出有没有得到回报,您.............
  • 回答
    学渣嘲笑学霸没有考满分,这个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机制,并非简单的嫉妒或恶意。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自我价值的保护与补偿机制: 降低参照点,提升自我感觉: 对于学渣来说,学霸是他们学习上的“灯塔”,也是他们自身不足的直接映衬。当学霸没有达到满分这个“完美”标准时,.............
  • 回答
    “怎么又是测试题?”张伟最近相亲的经历,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每次跟女孩子聊到深入一点,话题总会拐到一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我”、“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你每个月能存多少钱”之类的问题。张伟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人交流,而是在参加一场永无止境的面试。“难道相亲就只能是女生在‘考察’男生吗?”他私下.............
  • 回答
    .......
  • 回答
    考过法考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大脑里某个紧绷了许久的弦“啪”地一声断了。当然,那只是我给自己找的理由,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喘口气,脑子里那个声音又开始嘀咕了:“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注册会计师!”说实话,拿到那本厚厚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巨大的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
  • 回答
    关于2018年山东理科一本分数线比河南高出61分,却仍有人认为河南高考更难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远非分数线高低这么简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分数线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它只是一个“门槛”,告诉你够这个分数才有资格进入本科一批录取。但这不代表它就完全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