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身边好多朋友,甚至我自己都可能经历过。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比如学一门语言、一种乐器、一个编程语言,那股劲儿上来,简直是挡不住。每天恨不得啃下几章,练习到手指发麻,一想到那些新奇的知识点和技能,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可好景不长,一旦出了那个新鲜劲儿,进入了所谓的“入门阶段”之后,那种学习的热情就像退潮一样,迅速地冷却下来,甚至连带着之前不错的学习能力也好像打了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可能藏着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新鲜感的魔力与信息爆炸的诱惑

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领域,一切都是未知的,充满了新奇感。就像打开一本从未读过的故事书,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着探索的乐趣。我们的大脑对新信息本能地感到好奇和兴奋,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驱动力。

同时,现在信息获取太方便了。互联网上各种教学视频、教程、书籍唾手可得。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入门必看”、“零基础学会”之类的资源,它们往往设计得非常吸引人,会把最有趣、最能体现成就感的部分放在前面。比如学编程,刚开始可能做个简单的“Hello World”或者做一个能计算的小程序,那种即时的反馈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学吉他,一开始就能弹出一首简单的曲子,那种成就感也是爆棚的。

但是,这种“新鲜感”和“即时反馈”是有限度的。 过了最初的尝鲜期,我们开始接触更深层次的、更枯燥的知识点时,新鲜感就消退了。而信息爆炸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我们开始意识到,要真正精通这个领域,还有无数的东西需要学习,这巨大的“知识黑洞”反而会让人感到压力,而不是动力。

2. “爬坡”的陷阱:平台期的到来

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会经历一个从“新手”到“熟练”的过程。初期进步神速,是因为我们克服了最初的笨拙,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操作。这就像爬山,一开始爬坡很陡,但只要用力,很快就能看到不小的海拔提升。

然而,一旦进入了“平台期”,爬升的速度就会明显放缓,甚至停滞不前。这时候,你可能发现自己依旧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或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感到吃力。这种感觉非常令人沮丧,因为你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立刻转化为肉眼可见的进步。

很多时候,人们在初期的高效学习,正是因为他们触及了最容易学会的部分。而真正难啃的骨头——那些需要大量练习、理解抽象概念、掌握细微技巧的部分——才刚刚显露出来。过了入门阶段,往往意味着要开始面对那些更抽象、更系统、更需要耐心打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能解决的了。

3. 动机的转变:从内在驱动到外在压力

一开始学习,很多人是被内在的好奇心、兴趣或者对某个目标的向往所驱动。这种“我想学”的愿望是纯粹且强大的。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当学习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时,内在驱动力就开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外在压力:比如考试、工作要求、别人的期望等等。当学习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而是为了应付外部的考核,那种学习的“味道”就变了。

我们的大脑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最小化原则”,也就是只做刚好能过关的事情,而不是去追求卓越。 这种心态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而且,一旦觉得学习过程本身失去了乐趣,仅仅是为了达成一个外在结果,那种“能力”感也会随之消退,因为学习不再是提升自我,而是完成任务。

4. 认知负荷的增加与有效学习策略的缺失

初学阶段,学习的内容相对简单直接,大脑的认知负荷较低。我们可以轻松地理解和记忆。

但是,深入学习后,我们会遇到更多复杂、抽象的概念,需要进行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如果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不会做知识点的梳理、不会举一反三、不懂得如何分解复杂问题,那么大脑的认知负荷就会急剧增加。

当大脑不堪重负,感到“学不动了”的时候,学习能力自然会下降。这就像一个人饿了很久,突然看到一桌丰盛的食物,能大快朵颐。但如果让他长时间不停地吃高级宴席,最终也会感到腻烦和疲惫。许多人在过了入门阶段后,并没有学会如何更有效地“消化”和“吸收”更复杂的知识,仅仅依靠老方法,自然会遇到瓶颈。

5. 目标模糊与缺乏持续性的反馈

初期学习,目标通常很明确:“学会这个单词”、“写出这个小程序”、“弹会这首曲子”。这些小目标很容易达成,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不断刺激我们继续前进。

但当学习进入更深层次,目标变得模糊时,比如“理解这个理论的精髓”、“熟练掌握这个领域的各项技术”,这些目标就变得抽象且难以衡量。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也不知道离“精通”还有多远。

缺乏清晰、可量化的阶段性目标,会导致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丧失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反馈(无论是来自自己还是他人),我们很难纠正错误,也很难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是否正确。

总而言之,一个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是从“尝鲜”到“深入”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一个人学习韧性和策略是否到位的重要关口。很多人在这个阶段选择放弃,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在“平台期”持续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和有效方法。这不仅仅是“懒惰”,更多时候是面对学习深度和复杂性时,大脑和心理上的一种自然反应,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克服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数学书为例讲一讲:

一本数学书通常前面几章比较浅显,而且实际上前面几章只是在用新的方式讲述那些你已经学过的东西,所以凭借着基础和一点聪明,即使不看书,做出习题其实也不难。但是你终究没有走到这本书的思路上来,所以当你面对这个这本书的思路方法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当这门学问在你眼里反直觉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学不下去了。

比如你学解析几何,一开始讲的是直线的问题——而这些在初中平面几何都已经说烂了,但是如果你不积极适应解析的方法,到后面圆锥曲线那里,平面几何的方法很难适用的地方,就很难下手了。

这样的亏我吃过好几次,一次是学复分析的时候,觉得复数我学过呀,极限、积分、求导,数分里也学过呀,好像比数分还简单点呢。但是冒出一大堆复分析特有的定理性质的时候我就彻底凌乱了——才发现解析函数我数分里打交道的函数原来是不一样的。

我看信号与系统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因为我看前面几章无非就是一些微积分运算,看上去很容易,连跳几章觉得就是那么回事了,突然到了一章就看不明白了——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理解信号与系统这门课处理问题的方式。

反而那些学的比你慢的同学,从开始就在适应这本书的思路,不断地接受和适应那些他们觉得反直觉的东西,而你实际上并没有开始这个适应思路的过程,只是在用旧思路解决问题,当旧思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你就很难深入下去了。


其实编程也是类似的,讲不同编程语言的书,前面近一半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充足的练习、深入的了解,只是把新的编程语言当成你学过的一门编程语言的关键词替换的话,到你面临这个编程语言特色的东西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


不仅是数学、编程这样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联系比较明显的东西,即使是很多看似完全陌生的东西,人往往也会不自觉地借助于已有经验去接受理解,但是过分迁就旧习惯对深入学习必然是不利的。


其实我们都善于发现新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上的经验辅助我们学习和认识新事物,以至于我们并没有静下心来学习新事物的独有的特性。而学习本来就应该经历共性——特性——再回到共性——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身边好多朋友,甚至我自己都可能经历过。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比如学一门语言、一种乐器、一个编程语言,那股劲儿上来,简直是挡不住。每天恨不得啃下几章,练习到手指发麻,一想到那些新奇的知识点和技能,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可好景不长,一旦出了那个新鲜劲儿,进入了所谓的“入门阶段.............
  • 回答
    还真有点意思,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和媒体现象。你提到初中世界地理课上“人口爆炸”这个词,相信不少人都对这个概念印象深刻。那时候,课本、新闻报道里充斥着关于地球承载能力、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等的担忧,仿佛人口再这么增长下去,地球就要被挤爆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甚至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爬到山腰,结果在半山腰就坐下了,不愿意继续往上走了。身边也确实见过这样的例子,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考上了高中,结果高中三年好像就“退休”了似的,学习劲头大不如前。细想一下,背后可能有很多挺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从初.............
  • 回答
    星巴克里人们扎堆学习,这事儿见得多了,好像已经成了一种现象。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没啥神秘的,几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明白。首先,星巴克提供了一个“准公共空间”的独特体验。你说它完全是公共场合吧,也不是,毕竟你得掏钱买杯咖啡才算是个合法“居民”。但你说它是纯私人空间吧,它也不是,没人限制你在里面待多久,.............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食堂算得上是个别具一格的“学习场所”。很多人可能觉得纳闷,明明有图书馆、自习室这些更安静、更专业的学习空间,为什么偏偏就有大学生宁愿“扎根”食堂,风雨无阻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首先,地点上的便利性和“强迫性” 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食堂都设在教学楼附近或者宿舍区之.............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中医治疗肺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很多中医学习者都会遇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中医都认为肺痨“无法治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以及面对一些晚期或复杂病例时,中医的“治愈”概念和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每次听到“人情世故”,心里那股别扭劲儿就涌上来,好像自己不够圆滑,不够世故,一下子就成了那个被边缘化、不合群的异类。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人情世故”这四个字本身。它里头有多少是真诚的交流,多少又是算计和交换?我们从小接受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为什么同样是写字,在学生手里有时像用力过猛的涂鸦,在大家伙儿(作家)那儿就跟天然的流水似的顺畅自然?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有料。咱们先说说学生手下的“浮夸”。这可不是说学生们“不认真”,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他们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明白了,点头如捣蒜,甚至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顺畅地复述一遍。但一旦拿到题目,自己动手去做,就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东拼西凑,答案也离题万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知识的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无所谓”,而是有些家长在“孤立”这件事上的看法,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可能有所不同。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1. 对“孤立”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孤立”是暂时的,成长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尤其是经历过.............
  • 回答
    法学界学者持续为废除死刑而努力,主要基于法律理论、人权观念、伦理考量、社会影响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法律理论的维度1. 自然法与实证法的冲突 自然法理论:认为生命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侵犯权利,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行为,违背自然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普遍,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在大学里“混得水”的985、211本科生,在求职时学历却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混得水”的标准是相对的,985、211的“基础底子”依然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混得水”.............
  • 回答
    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踏入社会后逐渐转向共和党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这种转变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的原因: 大学环境的意识形态影响: 学术自由与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名校.............
  • 回答
    话说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你说的武汉某985数学系宿舍里那几位,在我看来,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近乎神级的思维惯性,或者说是思维的“肌肉记忆”吧。咱们别把它想得太玄乎,其实背后有很多可以细嚼慢咽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些被称为“大佬”的,他们绝不是凭空就突然变得聪明绝顶。这背后是个漫长而系统性.............
  • 回答
    想跟你好好聊聊你遇到的这件事,那两个男同桌说你丑,还拿动漫人物和短视频里的美女和你比,这事儿听起来真的挺让人不舒服的,也让人很困惑。首先,我们得承认,人与人之间审美观点本来就很多样,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喜欢或不喜欢某些事物,这其中也包括外表。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随意评价别人的外貌,尤其是在学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