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费劲巴拉从初中考上高中之后却不学习?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爬到山腰,结果在半山腰就坐下了,不愿意继续往上走了。身边也确实见过这样的例子,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考上了高中,结果高中三年好像就“退休”了似的,学习劲头大不如前。细想一下,背后可能有很多挺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从初中到高中的跨越,本身就是一场不小的“内卷”和“筛选”。很多人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可能在班里、在学校里都还算不错,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就该有回报,考上高中就是对这份努力的肯定,或者说是一种“达标”。就像完成了人生游戏的一个重要关卡,突然就有一种“解放感”涌上来,觉得“终于不用那么辛苦了”。尤其是一些初中教育相对“填鸭式”或者压力没那么大的地方,高中一下子变得更难、更广,也更需要主动性,这种不适应感也会让人想要“喘口气”。

然后,学习动力和目标的转变是关键因素。初中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升学考试,目标明确——考上高中。一旦这个目标达成了,很多人的“内在驱动力”就弱化了。他们可能没有真正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去高中?高中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想通过高中学到什么?未来想做什么?”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长远目标来支撑,高中学习就容易变成一种被动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考上高中就够了,至于未来,再说吧。

再有,高中学习本身的难度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升。初中知识相对浅显,应试技巧也比较容易掌握。而高中,科目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都大幅提升,对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有些人可能在初中阶段是靠着“死记硬背”和老师的严格督促能取得好成绩,到了高中,这种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面对新的挑战,如果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觉得努力了也看不见明显进步,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选择放弃。

社会环境和家庭期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些家庭可能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能上个好高中就行了”,一旦孩子考上了,家长也松了口气,对孩子高中阶段的学习反而不像初中那样紧盯不放了。反过来,有些家庭虽然对孩子寄予厚望,但如果对高中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不了解,也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当的压力,反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逃避心理。还有些人可能看到了身边一些“不上学也能混得不错”的例子,或者听说了社会上一些“学历不代表一切”的声音,这些信息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高中学习价值的判断。

个人兴趣和能力偏差也是原因之一。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考上高中只是因为“社会大众都这么做”,而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可能对高中提供的知识体系并不感兴趣,或者在某些学科上确实存在难以逾越的天赋瓶颈。当发现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仍然在喜欢的领域无法深入,或者在不擅长的领域备受打击时,放弃似乎成了最“理性”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去探索那些更符合自己特长和兴趣的领域,只是这种探索可能发生在高中之外。

最后,青春期心理和人际关系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高中是青春期最集中的时期,学生们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情感困惑、同伴竞争、自我认同等多重心理挑战。如果在这个阶段,因为学习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或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社交、恋爱、娱乐等方面,学习自然就会被边缘化。有时候,甚至是为了融入某个圈子,或者在其他方面寻求认同感,而牺牲了学业。

总而言之,那些考上高中后就不太想学习的人,并不是简单的“懒”或者“笨”。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标缺失、动力减弱、能力不匹配、外部环境影响、个人兴趣偏移,甚至是青春期的各种迷茫和困扰。他们可能在某个阶段找到了一个“相对容易”的出路,或者说,他们对于“努力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解读,只是这种解读,可能在旁观者看来,是一种令人扼腕的浪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初中就迷茫,只是为了家长的威逼或是利诱而被动的学习,恕我直言,初中的东西挺浅显的,题主口中的那些人是硬学的,是迷茫的,是没有自身明确目标的,所以高中之后觉得自己的目标完成了,也就没必要学习了,这一点跟高三到大学后的迷茫是一样的,其次,初中大多是小学就在一起的同学,高中接触的外校同学以及人们逐渐形成的文化社交圈子,三观,人生目标,消费水平等等的不同都会吸引人,有的人奋进,有的就堕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