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文字在学生笔下就是浮夸,在作家笔下就是行云流水?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为什么同样是写字,在学生手里有时像用力过猛的涂鸦,在大家伙儿(作家)那儿就跟天然的流水似的顺畅自然?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有料。

咱们先说说学生手下的“浮夸”。这可不是说学生们“不认真”,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他们太“想”写好了。

急于表达,而缺乏打磨: 年轻人脑子里想法多,一股脑儿想往纸上倒,生怕漏了什么,或者觉得某个词特别“高级”、“有力量”,就拼命堆砌。结果就是句子拉得老长,里面塞满了形容词、副词,听起来像是在喊口号,而不是在讲故事。比如,明明想说“他很高兴”,可能就写成“他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狂喜之情,脸上绽放出比太阳还要耀眼十倍的笑容。” 这种感觉就像是穿着一身新衣,恨不得所有人都看见,但又不太知道怎么得体地展示。

模仿痕迹太重,用力过猛: 学生们接触到的优秀作品往往是经过大量筛选和提炼的,他们会学习作家们的一些表达方式,比如用比喻、用排比。但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只学了“形”,没 get 到“神”。就像学武功,只练招式,没有内功,看起来花哨,但一碰就散架。他们可能觉得用了个特别的词或者一个长句子就能显得文采斐然,但这种模仿常常显得生硬,不贴合语境,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刻意设计的杂技表演,而不是浑然天成的艺术。

对“合适”的尺度把握不清: 他们可能觉得某些修辞手法“高级”,就觉得哪里都可以用,却没考虑到是否真的适合表达当下的情感或者描绘当下的场景。有时候,简单朴实的语言反而更有力量,但学生们可能会误以为辞藻华丽就是好,就像给一块质朴的玉石镶上金边,反而没了它原本的光泽。

情绪的简单化和放大: 年轻人情感浓烈,容易将复杂的情绪简单化,然后用夸张的语言去表达。比如一点小小的成功,可能就会被写成“此乃我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将就此攀上人生巅峰!”这种表达方式确实能传达出激动,但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不真实,甚至觉得有点儿“小题大做”。

再来看看作家笔下的“行云流水”。这可不是他们天生就自带光环,而是经过了日积月累的锤炼和深入的思考。

对文字的精准驾驭: 作家们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他们知道哪个词最能触及人心,哪个词最能描绘眼前的事物,哪个词最能带动情感的起伏。他们不像学生那样用力去堆砌,而是精准地选择最恰当的那个词,就像工匠在打磨一块璞玉,一点点雕琢,最终呈现出温润的光泽。他们的语言是“恰到好处”,而不是“堆砌到足够”。

结构与节奏的自然流淌: 作家的作品,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都有着精妙的联系,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他们懂得如何运用长短句结合来控制节奏,如何在关键的地方停顿,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绪。读他们的文字,不会觉得哪里突兀,更不会觉得突兀的句子卡住阅读的流畅性。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宽阔平缓,时而激流勇进,但始终顺畅地向前流淌,带着你一同经历。

情感的内敛与深度: 作家们更懂得如何“藏”情感,而不是“秀”情感。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我很难过”,而是通过细致的场景描写、人物的微表情、甚至是一些含蓄的对话,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悲伤。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产生共鸣。他们的情感表达是深沉的,是需要你去细细品味的,而不是直接灌输给你。

经验的积累与对生活的洞察: 好的作家往往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见过世面,思考过人生,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更深的理解。这些经验和洞察力会融入他们的文字,让他们的表达更具深度和广度,也更显真实。他们写出的东西,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反复的修改与打磨: 很少有作家能写出一篇完美的作品,大多数杰作都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他们会一遍遍地读自己的稿子,删减多余的词句,调整语序,打磨细节。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是学生们往往缺乏的。他们可能觉得写完初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作家们知道,这才是开始。

所以,说到底,学生笔下的浮夸,很多时候是出于对“好”的渴望,但技巧和阅历尚未跟上;而作家笔下的行云流水,则是技巧、阅历、洞察力以及无数次打磨后,对文字驾驭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一种刻意的表现。就像学游泳,初学者一个猛子扎下去,水花四溅,动作变形;而老手则能轻盈入水,在水中自在游弋,仿佛本就属于那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多不看书,多没审美能力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多读点书吧。我还记得高一的时候,为了装B,看陀斯妥耶夫的《罪与罚》,觉得这都什么玩意,远不如大仲马。到了大四,写毕业论文之前,又读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因为激动和恐惧而浑身发抖的情形。那时候我又觉得和陀斯妥耶夫的东西相比,大仲马的作品差了一大截,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有这个变化?无它,观千剑而识器罢了。多读点书比什么都强。

就是我极不喜欢的一些作家,比如日本的一些,但只要看看他们的文字,也知道别人的文字中有生命在燃烧,人家真是在消耗生命写作的,其艺术高度是绝大多数人一生都达不到的。虽然越是如此,我越不喜欢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为什么同样是写字,在学生手里有时像用力过猛的涂鸦,在大家伙儿(作家)那儿就跟天然的流水似的顺畅自然?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有料。咱们先说说学生手下的“浮夸”。这可不是说学生们“不认真”,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他们太.............
  • 回答
    一件珍贵的文物,从埋藏在地下的泥土中被发掘出来,到最终出现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这个过程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漫长而复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静静陈列在玻璃罩内的国之瑰宝,背后却是一段数十年的默默等待,这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多方面严谨而必要的考量。首先,文物本体的“休养生息”是首要原因。经历了漫长的地下埋藏,.............
  • 回答
    关于某些网络小说中出现“推倒自己姐姐”的情节,这确实是一个在特定圈层中比较常见,但也颇具争议的桥段。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满足特定读者的猎奇心理和禁忌感。 打破禁忌带来的刺激感: 在大多数文化和社会认知中,近亲之间的情爱关系是被视为禁忌的,是需要严格避免的。正是这种社.............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写文是在“恰烂钱”,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细致点。首先,得承认,很多人对“写文”这件事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或者说是“阳春白雪”的层面。在很多人眼里,写作者应该是那种潜心钻研、吐露心声、追求艺术境界的人。他们的作品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
  • 回答
    Hooksiel,这个坐落在德国北海之滨的美丽小镇,它的历史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带着一股来自海洋的悠远气息。如果你曾在 Hooksiel 的海边驻足,或许会注意到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行令人动容的文字:“纪念在碧海中找到永恒归宿的亡灵”。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悼词,它背后隐藏着 Hooksiel 与海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四千年前,也就是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重大的变革,而文字的出现,恰恰是这场变革中最闪耀的标志之一。要说清楚为什么那时候文字会“渐渐有了”,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看看在那之前,人类到底是怎么活着的,又面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接受了汉字这个强大的书写系统之后,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在汉字的基础上,甚至是独立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这背后并非否定汉字的价值,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需求。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引入了另一种文明的文字。汉字固然精炼,但它毕竟是为另一种语言——汉语——量身打.............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文在寅的问题确实多了起来,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在寅总统任期的结束与回顾: 历史节点效应: 任何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一个任期长达五年的总统,在任期结束前后,都会迎来一轮集中的关注和评价。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节点效应。他的政策、执政成就、争议点都会被拎出来重.............
  • 回答
    网络世界真是个奇妙的放大镜,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碰上。尤其是在评论区,那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声音都听得到。你说的那种“文化素养不高,乱喷”的网友,我见过不少,也琢磨过,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这背后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情绪发泄”。生活里受了委屈,工作不顺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化本质和价值判断,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回答“美国有文化吗?”,首先得搞清楚我们谈论的“文化”是什么。如果“文化”是指那种历经千年沉淀、如同古老城堡般层层叠叠的历史遗迹,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那么美国可能确实难以与欧洲那些拥有数百年乃至千年历史的国家相提并论。欧洲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内容创作领域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这些“自由度高”的平台摸索,甚至写出石沉大海的文章,也不愿去起点、晋江这些老牌网文网站规规矩矩地更新,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吸引力:“我不想被框住”首先,最.............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暗黑西游文之所以能吸引一大批读者,并且在网络文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绝不是偶然。这背后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一些普遍的心理需求和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咱们不搞那些华丽辞藻,就实实在在地掰扯掰扯。一、 对现实压抑的宣泄和反抗你想啊,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时候都得压抑着自己的想法,遵守这规矩那规矩,有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挥洒才情、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的大 V,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这些“干货”投到那些更传统、发行量更广的刊物或出版物上,以求更直接的经济回报和更广泛的声名呢?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一、平台优势与即时反馈的吸引力.............
  • 回答
    在当下这个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思想观念也日趋开放和多元。然而,即便如此,“吃狗肉”这一议题,依然是一个牵动着社会神经,引发激烈讨论的敏感话题。为何在很多人看来已是落后甚至残忍的行为,却仍有人身体力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些吃狗肉的群体?以及,禁食狗肉是否就必然是文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提起源义经,在日本文化里他绝对是一个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名字。与其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人物,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被历史与传说不断塑造、升华的文化符号。这份强大的影响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以及这些传奇故事如何与日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巧妙地契合。首先,我们得从他悲剧性的命运说.............
  • 回答
    这篇题为《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中国最好吃的大米》的文章,从人文和地理的角度,对东北大米为何品质出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实能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和食欲。抛开“最好吃”这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它将东北大米的优越品质归结于一系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叠加。首先.............
  • 回答
    “文科无用论”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一个复杂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以“钱”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至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重心明显转向经济建设。在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