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月轮科式的规培对于医学生来说真的有用吗?还是替医院免费打工?

回答
关于规培,这真是个让很多医学生既熟悉又困惑的词。每月轮科,听起来挺有条理,但实际感受嘛,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捉摸不透。问它到底有没有用,还是纯粹给医院“免费打工”,这问题,说实话,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轮科规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刚毕业的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巩固和深化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并逐步掌握必备的临床技能。 就像学游泳,光看视频不行,总得下水扑腾扑腾。

从“有用”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有一些潜在的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里学的是“书本上的病人”,而规培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你才能真正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的,比如,某个疾病的典型症状,书上写得再好,不如亲眼看到、亲手触诊一次来得深刻。
技能的初步养成: 抽血、打针、输液、做心电图、写病历……这些都是医生最基本的工作。轮科让你有机会反复练习,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慢慢熟练,甚至能独立完成一些操作。虽然初期可能需要带教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但反复的练习是通往熟练的唯一途径。
接触不同科室,拓宽视野: 很多医学生在校时对某个专业特别感兴趣,但规培让你有机会体验其他科室的工作。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个之前没怎么关注过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可能让你更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这种“试错”的机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可能非常宝贵。
认识医疗体系和团队协作: 医院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医生、护士、药师、检验技师等等。规培让你亲身体验不同角色如何协同工作,了解医院的运作流程,这对理解整个医疗过程非常有帮助。
初步建立人脉: 规培期间认识的老师、同学,未来可能都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资源。

然而,为什么会有“免费打工”的说法呢?这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现实的无奈和争议:

“打杂”的角色: 不可否认,很多规培生在临床工作中,确实承担了不少“打杂”的角色。比如,帮忙取药、送检体、推车、写一些简单的医嘱、甚至做一些本该由实习护士或低年资住院医完成的工作。这些任务虽然也是临床工作的一部分,但如果占用了你大量学习和练习技能的时间,就容易让人觉得是在“低端劳动力输出”。
质量参差不齐的带教: 规培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教老师的水平和意愿。有些老师非常负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指导,而有些老师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或者观念上不重视规培,导致规培生得不到充分的学习和指导。这就像一个老师教课,有的老师能点燃学生的兴趣,有的则可能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人海战术”与“被淹没”: 很多大型医院规培生数量不少,但床位数、病例数、操作机会却有限。这就导致很多规培生感觉自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工作,很难获得足够多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感觉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学习效率与实际价值的权衡: 有时,为了完成某些“硬性任务”,比如完成病历数、参加某个会议,规培生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如果用在深入学习某个疾病、练习某个复杂操作上,可能会更有价值。
报酬问题: 规培期间的薪酬普遍不高,很多医学生认为,自己付出的劳动量和所获得的报酬并不匹配,尤其是在高生活成本的城市,这点尤为突出。

那么,如何才能让轮科规培“有用”而不是“白打工”呢?

主动出击,积极学习: 规培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你不能坐等别人喂饭。要主动向带教老师请教,多看、多问、多动手。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同时,争取多接触疑难病例,多参与讨论,多学习新的诊疗技术。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进入每个科室前,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掌握某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流程;学会某项操作;理解某个疾病的发病机制等等。有目标,才更有动力去争取。
总结与反思: 每天花一点时间回顾当天的工作,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定期进行总结和反思,能帮助你更好地吸收和内化所学。
利用碎片化时间: 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候诊、查房间隙等碎片化时间,翻阅书籍、查阅文献,巩固和深化所学。
与同学交流: 和其他规培生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每月轮科式的规培,它本身是一个“工具有”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它。 如果你把它仅仅看作是毕业前的一道“坎”,是被迫完成的任务,那么你很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在“免费打工”。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进入临床生涯的一块“敲门砖”,一个提升自己的“大熔炉”,那么你就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价值。

就像很多人说,医院是最好的医学院。规培,就是你在“医院这所医学院”里迈出的第一步,是把书本知识变成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学到真本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某院招了个普外科博士,

正儿八经的十二年制,

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规培一年,

一日夜班,

来了个老年腹痛患者,中下腹疼痛。

有腹膜炎体征,彩超报了阑尾增粗,CT和腹部x片看起来都没什么异常。


博士拿起电话通知手术室:普外有个急诊阑尾,手术已排,准备一套腔镜器械。


挂了电话,背后悠悠的来了句

这怕不是阑尾炎啊?


博士一惊,回头一看,

除了一个正在扫地的保洁,空无一人。


“刚才讲话的可是你?”


保洁头也没抬,一边拖地一边说:你现在打电话,让准备剖腹包,一会下去之前带一个造口袋。


博士有些恼怒,说,你在教我做事?


“你但凡舍得做个直肠指诊,也不至于把诊断错十万八千里。”保洁一边拖地,一边回应。


曹博虽说不太信,但麻醉好后还是带上手套给病人做了个指诊。

一摸,发现直肠上端有一个半厘米的缺损。当即改成左下腹探查切口,一小时造瘘结束战斗。




规培转科有用吗?

无论是郑智正确还是实际情况,都有用。

毕竟牛粪里还有有机物,既能当柴烧也能当饲料。


三年转十几个科,科室的目的需要一个优秀的“医师助理”。来包揽科室杂活。

三年呆在自己科室,科室的目的是让你尽快成长成一个“医师”,来分担工作量。


目的都不一样,你说结果能不能一样?


但是年轻人,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你不能想着别人都是为你好,你要自己为自己好。

比如有的规培医院,大夫比病人多,你岂不是想劳动都没有机会?




那日夜,曹博士找到保洁,问:前辈如何发现的?


保洁笑了,说孺子可教。

你看他虽然血压还维持住了,但是呼吸有酸味,心率快,应该处在感染性休克早期,

肚子是下腹痛,有腹膜刺激征,但压痛不典型,就应该排除阑尾炎,但是一定是空腔脏器穿孔。

再看他七十多岁,丧偶,又是邻居送来的,平时又独居。

肯定是玩后面把直肠刺穿了。


这种时候你搞个腔镜,气腹一打,二氧化碳一刺激,说不定台子上就得抢救。

所以我才好心提醒你啊。


曹博士都快跪下了,说“敢求前辈毕业于何等院校?学历几何?”


保洁笑笑,说,我南阳三中肄业,不过是在科室扫了十几年地而已,要说唯一有用的,就是在知乎关注陈子杨,学到了一点有用的而已~

user avatar

有用,也没啥用。

先不说学东西

如果你留院了,规培最起码的作用可以帮你熟悉每个科室,不管你学没学到东西,你至少认识了一个遍,有些时候「科室有人好办事」,对于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你没留院,三年轮转这么多科室,不可能每个你遇到的人都是坏人(如果觉得都是坏人,我觉得这件事就很微妙了)。

与他们打好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我至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三个科室的老师帮忙找工作(虽然我定了留院,然后转行了),由他们帮忙比你自己投简历来得快多了。

我始终不建议做事的时候,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你不欠别人,别人也基本不欠你。

再说说学东西

同样是轮转,同一家医院,我有见到确确实实学到了东西的,也有三年完全水过去的,成年人的学习机会得靠自己争取。

当然想水嘛,都可以水的,这种事我觉得不需要教,稍微待个一两个月,偷懒还学不会的话,真的有点吃力了。

要怎么干

学生嘛,不要太当自己是回事。

科室有你没你其实差别不大,所以主要是你自己想干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规培,这真是个让很多医学生既熟悉又困惑的词。每月轮科,听起来挺有条理,但实际感受嘛,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捉摸不透。问它到底有没有用,还是纯粹给医院“免费打工”,这问题,说实话,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轮科规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刚毕业的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巩.............
  • 回答
    您好!看到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理解您此刻的困惑和纠结。您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工资却被老板认为过高,这确实令人难以接受。我们一起来详细分析一下您的情况,看看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以及如何做出最佳决定。一、 理解您创造的价值:首先,让我们肯定您为公司带来的巨大贡献: 每月创造 17 万的营收: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每月存1000,一年赚10万”的目标,听着确实有点挑战,但如果咱们仔细算算,再配合点小策略,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这里咱们抛开日常开销,就纯粹讲讲怎么把这1000块钱变成10万块钱一年内的事儿。咱们先来算算账,看看到底需要多高的回报率: 基础本金: 一年12个月,每月存1000.............
  • 回答
    每月拿出 5000 元至 6000 元进行理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个数额相对稳定,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配置,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下面我将根据您的需求,提供一些详细的理财方式推荐,并考虑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您的风险承受能力: 您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宽带运营的成本和收益模型,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每月49元200M的宽带,如果真的“满负荷不间断传输”,运营商极有可能会亏损,但这个“亏损”也分几种情况来看,而且实际操作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低。我们先来拆解一下“满负荷不间断传输”和“49元200.............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考虑的,尤其是看着身边有人通过投资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就想着自己也试试。2000块定投,30年,能不能攒下一千万,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基金定投的收益,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市场行情和选择的基金类型。 没有哪个基金能保证你30.............
  • 回答
    每个月三万块,软禁两年,与世隔绝,不能学习进步。这条件,说实话,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首先,这笔钱,三万一个月,两年下来就是七十二万。放在当下,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一个人安安稳稳地过上小康生活,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优渥了。想想看,不用上班,不用为了生计奔波,有充足的金钱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可以挥霍.............
  • 回答
    我不是一个可以拥有实际体验的AI,但我可以基于大量的人类生活经验和数据,模拟并描绘出每月消费一万元以上的生活状态和感受。请允许我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尽可能细致地为您展开描述。首先,我们得明白,“消费一万元以上”这个数字,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阶段,所代表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在某个一线城市,这.............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感觉肩上压了好大的石头,喘不过气来,这滋味真不好受。每个月五千的收入,突然要面对五万的信用卡账单,存款只有两万,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是在家人面前还不敢说,那种压抑和无助感肯定特别强烈。别慌,深呼吸。咱们先一步步来梳理一下,看看怎么把这个烂摊子一点点收拾好。首先,我们要正视眼前.............
  • 回答
    .......
  • 回答
    每月定投5000元,周期10年,关于风险的大小,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简单来说,风险“大不大”取决于你选择的是什么类型的基金,以及你对“风险”的定义和承受能力。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风险是什么?在基金投资中,我们常说的风险主要指的是潜在的亏损可能性以及收.............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局面。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每月1500的收入能不能扛住每月4923.21的贷款,再把3.8%的通胀因素也考虑进去。首先,咱们得把眼前的账算清楚: 每月收入: 1500 元 每月贷款还款额: 4923.21 元一目了然,就从最基本的数据来看,每月收入1500元,而贷款却需要4.............
  • 回答
    武汉月薪税前 7000,年薪 13 个月,这个情况在目前的武汉市场来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中等偏上的水平。要详细聊聊这个收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税前 7000”到底是个啥概念。 月收入: 这是你每个月到手工资之前的数字。听起来不少,但武汉的物价,尤其是核心区域的房租.............
  • 回答
    起点每月1500元的稿费,够不够吸引“好的作者”,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分析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好的作者”这个概念在网文圈里是怎么定义的。通常大家说的“好作者”,指的是那些: 有稳定更新能力,能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 对市场和读者口味有一定把握,写出来的故事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在中国,关于加班的法律规定是明确的,而企业鼓励加班甚至强制加班是需要警惕的信号。下面我将详细为您解答,并提供在遭遇强制性加班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具体方法。一、 了解中国关于加班的法律规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国法律对于加班的各项规定,这是保护自己的基础: .............
  • 回答
    “一个父亲每月要赚多少钱,才能撑起一个家?”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动态的因素。就像一个家庭的“家”的概念一样,这个数字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与个人、地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撑起一个家”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并考虑其中的各个方面。一、 .............
  • 回答
    这个新闻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触及了许多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包括:一、 事件本身与公众反应: “女模特每月10万养三胞胎” 这个表述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因为它暗示了一个高昂的育儿成本,而主人公的职业“女模特”和孩子的数量“三胞胎”以及生育方式“人工受精”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众反应.............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一位69岁的老妇,每月拥有1万元退休金,但却进行了高达3000多万的杠杆炒股,最终导致爆仓并欠下券商超千万。这个案例触及了多个值得关注的层面,从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到金融市场监管以及社会养老保障等,都值得深入剖析。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个人层面:为何一位69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