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不止一次说过,不当的翻译会造成历史概念的重大误解。“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大了去了。
古代当然有民族意识,它叫ethnicism,准确一点说叫族群主义。而近代民族主义,叫nationalism,准确地说叫国族主义。虽然似乎都可以泛泛称之为“民族主义”,但意义天差地远。
前者的内核是朴素民族认同观,后者的核心则是国家主义(nationalism),连英文词汇都是同一个,只是外面扣了一个民族的帽子。在英语国家没人会把ethnicism和nationalism混为一谈,如果你介绍自己是汉族说的是Han nationality,人家会以为你是分裂分子。
至于什么叫“国家主义(nationalism)”,自行度娘即可。简单地说它是以国民权利、国民一体为核心的,下沉到社会基层的集体主义。这种东西古代是没有的。
顺便提一句,英语statism有时也会翻译成“国家主义”,但是和上面的“国家主义”nationalism完全不同,它描述的是一种以政府中心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理念。
千万别看着汉语差不多就乱代入,翻译的坑多了去了。对着完全不恰当的汉语译名胡乱解读,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错误结论。
但凡所有引用古文来证明古代就有“民族主义”的答主,无一例外都是被不准确的翻译所误导,把“国族主义”和“朴素民族观”混为一谈,不知道其英文来源实际是截然不同的。
……………………………………………………………………
澄清以上概念后,那么现在可以回答题主的提问了:朴素的民族意识、族群认同,也就是ethnicism,自古以来就有;而nationalism,也就是所谓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萌芽于义和团,强化于辛亥革命,于五四运动全面觉醒,在抗日战争中完成最后的构建。所以要说“盛行”,可视五四运动为标志。
另外补充:即便仅仅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悬殊差异和基层控制力的天壤之别,古代上述意识的下沉幅度和民众认知强度与近现代无法相提并论,虽然都“有”,但剂量上差距相当大。人的意识和格局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当一群人在以所谓合法的名义出卖国家主权利益的时候,当一群人堂而皇之以国家的名义出卖人民权益的时候
当一群人可以把汉奸说成不是汉奸的时候
刚刚正好为了回复别人搜集了以下历史记载的言论: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管仲,前7世纪)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子,前5世纪)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江统,3世纪)
“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邱迟,5世纪)
“夷狄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魏征,7世纪)
“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李世民,7世纪)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苏轼,11世纪)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12世纪)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朱元璋,14世纪)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17世纪)
至于清朝统治期间我们有没有民族主义,我用我们在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里的原文告诉你:
“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