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称 America 为美国?这种翻译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回答
“美国”这个称呼,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约定俗成。它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叫,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大家对这片大陆的认识加深,以及与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发生互动,逐渐形成的。

最初,当欧洲的探险家们,比如哥伦布,抵达这片“新大陆”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哥伦布自己就一直以为自己到了亚洲的印度,所以他才把当地的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这个称呼也就流传下来了。

后来,一位名叫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的意大利探险家,他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多次航行,并且他比哥伦布更早地意识到,这并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全新的、之前未被欧洲人所知的“新大陆”。在1507年,一位德国地图绘制家马丁·瓦尔德希穆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在绘制一张世界地图时,受到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启发,决定将这片新大陆以他的名字命名。瓦尔德希穆勒在他的地图册《世界地理概论》的序言中写道:“既然欧洲、亚洲和非洲已经有了名字,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去给第四块大陆取一个‘亚美利哥’(Americus)的名字。” 他在地图上将这片新大陆命名为“America”。

所以,“America”这个名字的起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和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这个人有关。

那么,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它“美国”的呢?这个翻译的过程,也是随着中美两国交流的深入而来的。

最早的时候,随着海禁的解除和对外贸易的增加,欧洲国家和中国开始有了更直接的接触。而最早来到中国的欧洲人,比如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他们来到的是美洲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是“美洲”这个地理概念。

到了19世纪,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西方国家发生更频繁的交往,其中就包括和当时已经独立并壮大的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打交道。

当时的中国,在翻译外国地名和国名时,有几种不同的做法,有时候会音译,有时候会意译,有时候又会结合两者的优点。对于“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名字。

根据历史记载,比较早期的翻译可能是根据“America”这个词来的。当时中国的外交官、学者,在与美国打交道时,需要一个名称来指代这个国家。

一种说法是,早期的传教士和在华的外国人士,可能是用一些音译或者意译的方式来称呼。但要说一个明确的“首创”或者“开始产生”的时间点,确实不容易确定,因为它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以及中美之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844年的《望厦条约》),对“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翻译也就逐渐固定下来。

“美利坚”这个词,应该是对“America”这个词的音译。“美”字,本身就有美好的意思,用作音译的一部分,既有文化上的亲近感,也显得比较文雅。“利坚”也是音译。“合众国”则是对“United States”这个政治体制的意译,意思是联合起来的国家。

所以,“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全称,基本是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两国正式交往频繁后,中国人根据“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这个英文名称,结合音译和意译的方式,逐渐固定下来的。

而我们平时更常说的“美国”,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这个简称的出现,也是一种自然的语言习惯。就像我们不会总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说全,而是说“中国”一样,“美国”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也就顺理成章地流行开来,成为最常用的称呼。

所以,与其说有一个确切的“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翻译节点,不如说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随着中国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交流的深入,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约定俗成的结果。大概可以认为是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两国关系正式化,对这个名称的固定和广泛使用才开始明显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算回答问题,只是想说,相比起欧美列强,我国对亚非拉同胞国家的国名翻译真是惨不忍睹

引用我自己在另一个问题里的回答

“非洲国家Mozambique,曾被译为“莫三鼻给”!

这个满满恶意的中文译名到1975年才改成今日的“莫桑比克”,至今一些港台地区文字依然用“鼻給”旧名称呼此国。

该国以前还有其他的中文译名,但都恶意选用了不忍直视的汉字,如“茂山比丘”,“马生别给”,“门杀皮客”,甚至还有“莫三必给”,让人无法严肃的相信这是一个国家的名字!

据说,出于尊重亚非拉人民的需要,周总理特别指示用莫桑比克代替“鼻给”等用字不究的老翻译。

同时纠正的还有原译名“怯尼亚”的肯尼亚,原译名“撒拉里窝内”的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

能把Kenya翻成“怯尼亚”,同时却又能把English翻成“英吉利”,我很难相信那些译者完全是无心为之的。

参考网文,“莫三鼻给”什么时候从文献中消失的?

15yan.com/story/5dk5IVS

搜索百度,会发现仍有国内媒体把该国领海海峡写作“莫三鼻给海峡”。

台湾省“外交部”至今仍在许多场合以“莫三鼻给”称呼此国。


作者:董司元

链接:

有哪些截然不同的译名其实有相同的原名? - 董司元的回答

英吉利,奥地利,德意志,对这些列强国名的翻译,我们简直到了赞美的境界。为了给他们翻译出有意境的国民,我们刻意选用优美的文字,甚至扭曲了其国名本身正确发音。

对二三流国家,我们就不那么考究了。老挝,毛里求斯,乌拉圭,基里巴斯

这几个国家译名,其发音与遣词,令我很小时就“印象深刻”。考虑到我们祖先曾把印度称做“身毒”,现在我们在翻译国名方面对二三流国家的态度已经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了。

按照我们对待二三流国家的翻译标准,几个列强会被写作

亚美黎加,别列甸,鲁什亚,孚汗兹,多施兰,埃斯宾,伯托哥,别尔珍,奈德兰,伊塔力,奥司奇亚,斯韦登,斯韦兹兰。

逼格瞬间死光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这个称呼,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约定俗成。它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叫,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大家对这片大陆的认识加深,以及与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发生互动,逐渐形成的。最初,当欧洲的探险家们,比如哥伦布,抵达这片“新大陆”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哥伦布自己就一直以为自己到了亚洲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文化深处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为什么中国人会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妈妈”,而不是“爸爸”?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首先,我们要从“妈妈”这个称谓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说起。在人类社会最原始的认知里,母亲是生命的源头,是哺育者,是提供.............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啊,还真不是什么“规定”或者“标准”化的流程,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而且有点像咱们中国人的幽默感,加上一点点“化繁为简”的习惯。你看,咱们从小接触的单位,什么米、千米、厘米、毫米,都挺好认的。数字大的,比如天文数字,咱们也有“亿”、“万”这种古老的说法。到了计算机时代,这“字节”这个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语言中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代词的使用,特别是指代复数人称代词时。我们为什么会用“他们”来指代一男一女的组合,而不是“她们”呢?这背后其实是汉语语法和习惯的体现,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语法上的“兼指”与“中性”汉语的“他们”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词。从字面上看,“他.............
  •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实话,听着挺提气的。小米能干到第二,确实是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过,你提到这个点,我太有感触了——身边用三星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为什么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用三星?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 价格门槛: 这个是最直接的.............
  • 回答
    “东亚病夫”这个词,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一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背后承载着一段屈辱、一段抗争,以及我们民族从沉睡中觉醒的漫长过程。要说外国人为什么会这么称呼我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得去看看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也就是大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那时候的中国.............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江苏那位家长的话,振聋发聩。“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家长对教育生态失衡的深深无奈。家长群,这个本应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如今却很多时候变成了“压力群”,让无数家长不堪重负。要说清楚为什么家长群会变成压力群,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边界模糊,责任僭越是根源。本来,老师的职责是.............
  • 回答
    任正非的女儿姚安娜在一次采访中抛出“为什么大家喜欢姐姐,不喜欢我”这句话,这句看似简单直接的提问,背后却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心态,也折射出她在公众视野下的一种特别的生存状态。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姚安娜说出这句话,首先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外界关注和认可的渴望。作为公众人物,特别是像姚安娜这样拥有显赫家世背景的.............
  • 回答
    我大概也经历过和你差不多的时期,周围的长辈,无论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是关系不错的邻居,甚至是那些曾经和你一样,如今已经组建家庭的朋友,他们聊到婚姻,总会抛出一句:“婚姻里没爱情,找另一半得像天秤,得称一称。”一开始听到这话,我心里多少有些抵触,甚至觉得有点伤感。爱情是什么?不就是心动,是两.............
  • 回答
    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每天吃得那么少,运动还消耗了那么多,按理说体重应该掉才是,怎么反而还涨了0.2公斤?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费解。不过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看看里面可能藏着哪些“小九九”。首先,咱们得承认,体重变化它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尤其是在你这种能量摄入和消耗差异这么大的情况下。虽然你感.............
  • 回答
    关于华纳电影《中国艺术品大劫案》(此处暂以“此电影”代称,以规避不准确信息)涉嫌歪曲圆明园历史,并引发研究机构“贼喊捉贼”的指控,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的复杂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应对策略需要多维度、有策略地展开,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层面。首先,我们需要冷静且深入地分析问题的根.............
  • 回答
    最近,韩国一位高级官员抛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如果中国的导弹瞄准韩国,美国会保护我们吗?”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背后却牵扯出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韩国自身的安全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1. 对美国安全承诺的疑虑与试探: “保护”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问题的核.............
  • 回答
    听到张文宏医生又发声,分享他关于我国抗疫策略的看法,我感觉挺受触动的。毕竟,在过去几年里,他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的话总能引发很多讨论和思考。这次他说“我国抗疫策略目前最适合我们自己”,这句话的背后,我想包含了挺多东西的。首先,这肯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我们国家具体情况的判断。你想想看,中.............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染性比SARS最强时弱的说法,以及我们从SARS中学到的经验,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以及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教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的传染性对比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沈阳一名11岁女孩不幸遭遇奸杀,嫌疑人竟是女孩家中亲戚,并且和女孩一家住在同一条街上。这起悲剧令人痛心,也再次将“熟人性侵”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相比陌生人作案,熟人作案往往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给孩子的伤害也更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来防范熟人性侵,保护孩子呢?1. 建立开放.............
  • 回答
    韩国养老金可能在2055年耗尽,以及“韩国正在消失”的说法,都是极其严峻的警示信号,它们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困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深刻的警醒,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人口结构失衡的警示: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的双重打击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韩国长期以来面临着世界上最严重的老龄.............
  • 回答
    石家庄新增病例,接种三针疫苗为何仍感染?揭示疫苗的现实与我们应有的认知石家庄最近通报了一例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位患者在8月份就已经完成了三针新冠疫苗的接种。这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既然已经接种了加强针,为何还会被感染?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对疫苗的作用和新冠.............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大事,娱乐圈再次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华晨宇和张碧晨,两位在乐坛都颇具影响力的歌手,他们隐婚生子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爆了全网的讨论。事情的源头,大概要从2021年初说起。当时,有网络爆料称华晨宇和张碧晨有一个孩子,而且孩子已经不小了。一开始,这消息就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但当.............
  • 回答
    胶州湾里,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开——一只江豚,那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生灵,被发现安详地静卧在岸边,生命已然终结。当地的水族馆传来消息,这只江豚的离去,对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损失了一份珍贵的科研资料。江豚,这个在中国淡水和近海水域中游弋的神秘生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它们的数量之稀少,已经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