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讲的儒家礼御乐书数射,从什么时候变成文官弱不禁风的?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

“六艺”的原初意涵与文官的早期形象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君子不仅需要掌握治国安邦的道理(礼、乐),更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礼(Lǐ):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体现。懂礼之人,自然懂得如何处理政务,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维系社会和谐。
乐(Yuè):音乐不只是娱乐,更是陶冶情操、调整社会风气、凝聚民心的工具。在古代,乐师往往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书(Shū):指的是文字和文献。在那个时代,掌握文字意味着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能够起草文书,沟通信息,这是任何从事政治活动的人都不可或缺的技能。
数(Shù):指计算和数学。这在管理国家、规划工程、征收赋税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一位合格的官员,绝不能对数字一窍不通。
射(Shè):弓箭射击。这代表着体能、技艺和军事素质。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劳其筋骨”,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而射礼更是古代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
御(Yù):驾驭马车。这不仅是驾驶技术,更包含了对马匹的了解、行进路线的判断、以及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

可见,孔子所说的“六艺”,虽然包含了一些技术性的内容,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博闻强识而好问,审问而近思,明辨而笃行”的全面发展的君子。而早期作为君子、作为官员的人,也确实需要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史书中记载的那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贤臣,往往也都是文武兼备,或者至少具备了相当的实践能力。

“文官弱不禁风”的形成:历史的演变与制度的设计

“文官弱不禁风”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儒家“六艺”本身的错。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历经数百年,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 科举制度的固化与“文”的过度强调: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但早期儒家思想,如前所述,是包含实践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兴起,政治权力与家族背景紧密相连,读书为官成为一种世袭或半世袭的途径。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偏向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阐释和文采的展示,对“射”、“御”等实践性科目的考察逐渐淡化甚至取消。
特别是宋代以后,理学兴起,更加强调内圣外王,重义理而轻技艺。官员的选拔和培养,越来越侧重于对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掌握,以及写文章、做报告的能力。

2.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科举制度的深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是读书人,是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他们以读书、著述、议政为荣耀,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体力和实际操作被视为“贱业”,与士大夫的身份不符。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子女培养成文弱书生,而非能征善战的武将或者能工巧匠。

3. 军事与行政的分离:
古代社会,行政和军事往往是紧密结合的,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常识和指挥能力。
但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庞大和专业化,军事和行政逐渐分离。军事权集中在专门的武将手中,而文官则主要负责政务。
这导致文官与军事技能的联系越来越弱。当一个官员不需要上战场,不需要指挥军队时,对“射”、“御”等技能的重视自然随之降低。

4. 权力结构的“文重武轻”:
在很多朝代,皇权为了制衡军事将领的权力,往往会刻意强调文官的地位,甚至形成“重文抑武”的国策。
这使得文官集团在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也进一步固化了文官的形象,即他们是依靠智慧、言辞和策略来治国的,而非武力。

5. 教育内容的演变:
孔子时代的“六艺”教育,是围绕着君子人格的养成。而后来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更多地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
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被八股文、经书解读所占据,对体育、实践技能的训练越来越少。书本知识成为唯一的“硬通货”。

“文官弱不禁风”的实际表现

这种“文官弱不禁风”并非指他们身体上真的不能走动,而是指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对“六艺”中物质性技能的掌握上,与孔子时代所倡导的君子形象有所差距。

体能衰退:长期伏案读书,缺乏锻炼,体能自然不如那些有骑射基础的武将。
动手能力差:不熟悉农事、工艺、工程等实际操作,对数字的敏感度也可能下降。
视野局限:过于沉浸在书本知识和抽象的政治伦理中,可能缺乏对社会实际运作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重文轻武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他们可能认为武力是粗鄙的,不如文辞和智慧来得高明,从而主动回避或轻视与军事、体育相关的技能。

总结

将孔子“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并非说儒家思想本身导致了文官的衰弱。恰恰相反,如果严格按照孔子“六艺”的本意去培养人才,那么“文官”理应是文武兼备、德才兼备的。

“文官弱不禁风”的出现,是 制度性因素(科举制度的演变、教育内容的偏移、权力结构的制衡)和 文化性因素(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长期累积的结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标志着一种理解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脱节——即将“六艺”的理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君子,逐渐窄化为对书本知识和文采的强调,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实践性、身体性和技艺性。

因此,与其说“什么时候”变成弱不禁风,不如说这是一个 逐渐演变、固化的过程,大致在宋代以后,这种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这是一种对儒家智慧的“过度解读”和“变形”,而非对儒家思想的全然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朝之后。宋朝之前,儒家不是这样的。宋儒教人静坐,朱子重文轻武。这种风气从宋儒开始。清儒反思宋学,弃宋归汉,才重拾汉儒重武风气。清儒一是崇尚实事求是,二是好读史,三是讲求经世实学,实学又以兵学为最重要。所以清儒读史,对兵学最留意。于古今战守韬略,加意讲求。清儒之学博大,胜于今人远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