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讲的儒家礼御乐书数射,从什么时候变成文官弱不禁风的?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

“六艺”的原初意涵与文官的早期形象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君子不仅需要掌握治国安邦的道理(礼、乐),更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礼(Lǐ):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体现。懂礼之人,自然懂得如何处理政务,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维系社会和谐。
乐(Yuè):音乐不只是娱乐,更是陶冶情操、调整社会风气、凝聚民心的工具。在古代,乐师往往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书(Shū):指的是文字和文献。在那个时代,掌握文字意味着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能够起草文书,沟通信息,这是任何从事政治活动的人都不可或缺的技能。
数(Shù):指计算和数学。这在管理国家、规划工程、征收赋税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一位合格的官员,绝不能对数字一窍不通。
射(Shè):弓箭射击。这代表着体能、技艺和军事素质。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劳其筋骨”,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而射礼更是古代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
御(Yù):驾驭马车。这不仅是驾驶技术,更包含了对马匹的了解、行进路线的判断、以及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

可见,孔子所说的“六艺”,虽然包含了一些技术性的内容,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博闻强识而好问,审问而近思,明辨而笃行”的全面发展的君子。而早期作为君子、作为官员的人,也确实需要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史书中记载的那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贤臣,往往也都是文武兼备,或者至少具备了相当的实践能力。

“文官弱不禁风”的形成:历史的演变与制度的设计

“文官弱不禁风”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儒家“六艺”本身的错。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历经数百年,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 科举制度的固化与“文”的过度强调: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但早期儒家思想,如前所述,是包含实践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兴起,政治权力与家族背景紧密相连,读书为官成为一种世袭或半世袭的途径。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偏向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阐释和文采的展示,对“射”、“御”等实践性科目的考察逐渐淡化甚至取消。
特别是宋代以后,理学兴起,更加强调内圣外王,重义理而轻技艺。官员的选拔和培养,越来越侧重于对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掌握,以及写文章、做报告的能力。

2.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科举制度的深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是读书人,是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他们以读书、著述、议政为荣耀,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体力和实际操作被视为“贱业”,与士大夫的身份不符。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子女培养成文弱书生,而非能征善战的武将或者能工巧匠。

3. 军事与行政的分离:
古代社会,行政和军事往往是紧密结合的,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常识和指挥能力。
但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庞大和专业化,军事和行政逐渐分离。军事权集中在专门的武将手中,而文官则主要负责政务。
这导致文官与军事技能的联系越来越弱。当一个官员不需要上战场,不需要指挥军队时,对“射”、“御”等技能的重视自然随之降低。

4. 权力结构的“文重武轻”:
在很多朝代,皇权为了制衡军事将领的权力,往往会刻意强调文官的地位,甚至形成“重文抑武”的国策。
这使得文官集团在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也进一步固化了文官的形象,即他们是依靠智慧、言辞和策略来治国的,而非武力。

5. 教育内容的演变:
孔子时代的“六艺”教育,是围绕着君子人格的养成。而后来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更多地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
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被八股文、经书解读所占据,对体育、实践技能的训练越来越少。书本知识成为唯一的“硬通货”。

“文官弱不禁风”的实际表现

这种“文官弱不禁风”并非指他们身体上真的不能走动,而是指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对“六艺”中物质性技能的掌握上,与孔子时代所倡导的君子形象有所差距。

体能衰退:长期伏案读书,缺乏锻炼,体能自然不如那些有骑射基础的武将。
动手能力差:不熟悉农事、工艺、工程等实际操作,对数字的敏感度也可能下降。
视野局限:过于沉浸在书本知识和抽象的政治伦理中,可能缺乏对社会实际运作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重文轻武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他们可能认为武力是粗鄙的,不如文辞和智慧来得高明,从而主动回避或轻视与军事、体育相关的技能。

总结

将孔子“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并非说儒家思想本身导致了文官的衰弱。恰恰相反,如果严格按照孔子“六艺”的本意去培养人才,那么“文官”理应是文武兼备、德才兼备的。

“文官弱不禁风”的出现,是 制度性因素(科举制度的演变、教育内容的偏移、权力结构的制衡)和 文化性因素(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长期累积的结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标志着一种理解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脱节——即将“六艺”的理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君子,逐渐窄化为对书本知识和文采的强调,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实践性、身体性和技艺性。

因此,与其说“什么时候”变成弱不禁风,不如说这是一个 逐渐演变、固化的过程,大致在宋代以后,这种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这是一种对儒家智慧的“过度解读”和“变形”,而非对儒家思想的全然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朝之后。宋朝之前,儒家不是这样的。宋儒教人静坐,朱子重文轻武。这种风气从宋儒开始。清儒反思宋学,弃宋归汉,才重拾汉儒重武风气。清儒一是崇尚实事求是,二是好读史,三是讲求经世实学,实学又以兵学为最重要。所以清儒读史,对兵学最留意。于古今战守韬略,加意讲求。清儒之学博大,胜于今人远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六艺”的原初意涵.............
  • 回答
    要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否有能力促成春秋战国的统一,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孔子本人,还有他那一脉的儒家,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产品经理”,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乱。时代的背景:乱世出枭雄,也出圣贤春秋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我不太认同儒家思想,所以对孔子的看法也偏向于批判性。很多人将孔子神化,说他“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但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要么显得不合时宜,要么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核心思想“仁”和“.............
  • 回答
    这年头,说起儒家,好像总少不了对孔子的批评,而且有时候批评得特别不留情面,甚至有种要把老祖宗从神坛上拽下来的架势。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变迁的冲突首先得承认,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形成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是天壤之别。.............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文化土壤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尊敬。这并非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给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首先,孔子及其学说的核心,在于“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是将爱心推己及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关于孔子为首的儒教是否极大限制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是“极大限制”,不如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多维度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需要回顾其核心。孔.............
  • 回答
    要说儒门正宗究竟是指周公的“敬德保民”之德政,还是孔子的“仁政”,这其实触及了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一个非常核心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更像是血脉的传承与升华。周公的“敬德保民”更像是一个政治实践的基石,是一个王朝稳定运行的蓝图。周公所处的时代,刚刚经历商朝的覆灭,社会动荡,人心浮.............
  • 回答
    孔子和儒学对于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可谓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绝非一句两句能够概括。这是一种渗透到统治理念、制度设计、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帝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 确立统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石:天命与君权神授的软化与理性化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经历了战乱频仍的春秋时期,一个迫.............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道”,和孔孟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道”,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确实有传承,也有演变,更有一些误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我们今天传说的“孝道” vs. 儒家经典的“孝道”:异同之处简单来说,我们今天广为流传和谈论的“.............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 回答
    孔子,我们耳熟能详的至圣先师,其“战斗力”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战场上挥刀弄枪、排兵布阵的能力,而是他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所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和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若要详述,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孔子的“战斗力”体现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希望实现自.............
  • 回答
    孔子的“礼”,刨根问底,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石,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情感和道德修养的外化表现,最终指向的是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别把它想得太虚无缥缈,也别把它看作一堆僵化的规矩。孔子的“礼”,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构建一个健康、有序、温情的社会的根本。首.............
  • 回答
    孔子的“差等相爱”理论,其核心在于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亲疏、责任轻重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伦关系。要说它如何处理自爱与孝亲的冲突,那得先拆解一下这个理论的精髓,然后再看看它是如何巧妙地斡旋在这些可能出现的张力之中的。首先,得明白孔子所说的“差等相爱”,不是冷冰冰的等级划分,而是基于人最根本的情感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